議論文,又叫說理文,是一種剖析事物,論述事理,發表意見,提出主張的文體。作者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辨是非、舉例子等方法,來確定其觀點正確或錯誤,樹立或否定某種主張。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換位思考議論文素材匯編3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換位思考議論文素材1
換個角度想問題,換個角度想事物,換個角度來看待自己的缺陷,你會發現這個問題更全面的思考方向。為別人想想你可以得到可貴的親情與友情,為自己想想你可以發現自己的美。總而言之,言而總之,換位思考問題你會得到人生的寶藏。
怎么又沒掃干凈呀!我句話都快成了我對打掃清潔的值日生的禮貌用語了。每次他們都口口聲聲的說掃干凈了呀,卻不知道在一些角落中仍然有一些調皮搗蛋的小紙屑不肯回歸!而當我發現那些調皮鬼時,我就會說出怎么又不掃干凈呀的禮貌用語。值日生終于沉不住氣了:你這個人就不知道我們掃地有多辛苦嗎?你怎么不來試一試呢?聽他這話像是說我不明白他們辛苦,還在旁邊說風涼話一樣,這下我被激怒了試試就試試,難道我做事就比你差不成?說完就故做瀟灑的背上書包回家了。
第二天下午我才明白一個人打掃一個教室是件多么不容易的事呀,要注意桌子下面灰塵,椅子下面的紙屑,講臺周圍隱藏的小垃圾,甚至教室的前后門及黑板下方還有很多不容易打掃到的死角。好不容易才所教室打掃的一塵不染,結果在把垃圾送入垃圾筐時,一個不小心,把筐里的垃圾全部都灑在地上了,清掃垃圾的同時,一個不小心心,又把課桌撞了折騰了半天,把該收拾的收拾完后,才腰酸背痛的回家了。回家的路上,終于明白了在自己說別人的時候,應該換個角度想一想,如果我是值日生我會聽進去哪些話?我會愿意接受哪些話?而不是一味的出口傷人,更不應該的是自以為是的對著旁人指手劃腳,站在別人的角度想一想,會讓事情解決的更好,更完美。更能體諒到別人的難和苦,讓大家都能理解的更深。
在一個物體的受光部分與背光部分兩種極端色黑與白;因此這個問題引出了一個小故事湯姆和溫斯頓是一對針尖對麥芒的對頭,因些每次兩人意見不合時都會大吵一架,誰也不能說服誰,誰也不愿意認同對方。有一次,湯姆因一個問題和溫斯頓意見不同而惹惱了溫斯頓,溫斯頓竟把他拉進辦公室當著老師的面指責著對方的不對,老師安撫了他倆的怒火后,指著柜子上用來畫素描一個圓球問道:你們看到的是什么顏色?湯姆和溫斯頓幾乎異口同聲的答道黑!白!居然兩人看到的是截然不同的兩種顏色,倆人卻又因為答案不同又吵了起來!老師讓他們互換了一下位置,讓雙方再一次說出自己看到的顏色,而這一次他們說出的答案卻是上一輪對方說的答案。這個時候老師說話了:你們從不同角度看事物都會發現不同的結果,誰能說自己的肯定對,而對方的肯定錯呢?在每次與別人吵架或爭論問題之前,都先換個角度想一想,如果我是這樣的話,我會怎么樣做?我會怎么樣想?湯姆與溫斯頓這才明白原來每次因意見不合引起的爭論和吵架的原因是他們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去看問題,總是要求別人應該怎么樣做,而從來沒有考慮自己應該換一個角度想問題,正是所謂的換位思考!如果我是對方,那么我這樣做對嗎?
換個角度想問題,讓我能在學習和生活上體會到老師的辛苦和父母的辛勞;換個角度想問題能讓我體會到清潔工人和馬路協管員一天下來的疲憊;換個角度想問題能讓我和同學之間的感情更深更親;換個角度想問題能使我們學會多一些寬容,多一些諒解,你會發現這將是一筆很好的人生寶藏。
換位思考議論文素材2
拿破侖·希爾是世界著名的勵志成功大師。有一年,他需要聘請一位秘書,于是在幾家報刊上登載了一則廣告。結果應聘的信件如雪片般飛來。但這些信件大都如出一轍,比如第一句話幾乎是一樣的:我看到您在報刊上刊登的招聘秘書的廣告,我希望能得到這個職位,我今年××歲,畢業于××學校,如果我能榮幸被您選中,一定兢兢業業……
拿破侖·希爾對此很失望,正琢磨著是否放棄這次招聘計劃時,一封信件姍姍來遲,讓拿破侖·希爾一下子驚喜不已,認定秘書人選非寫信的這位女孩莫屬。
女孩的信是這樣寫的:“敬啟者:您所刊登的廣告一定會引來成百乃至上千封求職信,而我相信您的工作一定特別繁忙,根本沒有足夠時間來認真閱讀。因此,您只需輕輕撥一下這個電話……我很樂意過來幫助您整理信件,以節省您寶貴的時間。您絲毫不必懷疑我的工作能力與質量,因為我已經有的秘書工作經驗……”
后來,拿破侖·希爾說:“懂得換位思考,能真正站在他人的立場上看待問題、考慮問題,并能切實幫助他人解決問題,這個世界就是你的。”
素材點撥
在千篇 一律的求職信中,如果你能寫出一封讓招聘者眼前一亮的、有新意的信,自然更可能獲得他們的青睞。太多的`求職者過分在意外在的包裝,把求職簡歷做得很華麗,卻沒能站在招聘者的角度去思考:幫助他們解決實際的問題,才是他們最需要的。不走尋常路,多站在對方的立場看問題,做到這些,你便能更快走向成功。
換位思考議論文素材3
“為誰教”之問,我想,不如我們來看一看,學生需要什么?
我們如今是小學語文教師,許多年前我們也做過小學生。大家對小學語文教學有不小的困惑,不妨來一個“換位思考”:如果我是小學生,學習語文,我究竟需要些什么?
明確一個方向――
很多時候,語文課堂中老師的行為讓學生摸不著頭腦。小學生畢竟還小,老師想當然地設計、執行教案,無異于刻舟求劍,甚至是緣木求魚。
如果我是小學生,關心的當然是自己的“學”。我不想機械地聽從老師的“指令”,我想弄明白,在語文課堂上“我該做什么”“我在做什么”“我能做什么”。
前進的方向不明,很可能會走錯路。小學生剛開始走上語文學習之路,我們有必要讓他們明確語文課堂中學習的方向。
教給一些方法――
很多時候,語文老師會直接告訴學生答案,或者不待學生嘗試就告訴。都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實際課堂中,不少老師卻忘記了這一準則。
如果我是小學生,我希望老師教給我一些方法,然后在學習過程中給予巧妙的引導。因為對于我來說,這些方法就等于是我學習的“武器”。
當然教學生方法,不能機械、呆板,讓他們死搬硬套;而要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讓他們不知不覺地掌握,然后教他們如何在實踐中運用。
進行一點嘗試――
語文教學正在“實現現代化”,正在“與國際接軌”,老師們在課堂中使用課件的次數越來越多,比如把課文、插圖變成PPT,又如把更多的相關資料補充進來。如此一來,課堂上師生似乎都被多媒體“綁架”了。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如果我是小學生,我希望老師給我一些自主時間,讓我自己嘗試讀好課文、寫好字、思考問題、寫好作文。我知道自己的表現可能還有些稚嫩,但是我迫切地希望得到“試一試”的機會。
我們都明白,語文教學的根本目標是實實在在地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小學生的語文素養從哪里來?不是我們直接塞給他們的,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得到的。這需要我們給學生自由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在不斷嘗試中提高能力,發展素養。比如質疑的能力,老師不讓學生嘗試著提出自己的問題,他們永遠學不會提問。
感受一種變化――
很多時候,在語文課堂上,學生只是機械地“配合”老師,他們根本沒有學習的"熱情。學了一節又一節語文課,他們沒有體會到獲得知識的喜悅,沒有體會到自我成長的快樂。
如果我是小學生,我希望老師用他(她)智慧的大腦,開展多種多樣的語文活動。我會在他(她)的引導下,欣喜地發現自己一天天在進步,然后漸漸地對語文產生強烈的學習興趣。
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小學生會因為取得成績的成功感而喜歡上語文。教學相長,學生變化了,反過來又會推動老師的變化,語文課堂就能進入良性循環的狀態。
要想解決“為誰教”的問題,不如直奔主題――小學生需要什么?用現代理念來講,教育是一種服務,語文課堂是為學生的現在和將來服務。明白了小學生真正需要什么,我們就努力給他們所需要的。
上一篇:態度決定一切演講稿三分鐘四篇
下一篇:工作態度檢討書精選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