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土居三十載,無有不親人】(諺)在同一塊土地上居住了幾十年的人,沒有不親密的。指共同的勞動生活容易使人們親近和睦。
【第2句】:【砍倒大樹,不怕枝葉不死】 釋義:比喻為首的打倒了,隨從爪牙也自然垮臺。 例句:張景祥反對老孫頭的話,“大伙先斗韓老六,砍倒大樹,還怕枝葉不死?”
【第3句】:【年老莫娶年少妻】(諺)老年男子不要娶年輕女郎。指男女婚配,貴在年齡相當。
【第4句】:從善如登,從惡如崩
【第5句】:【橫針不拈,豎線不動】(慣)形容女人十分懶惰,連針線活都不愿做。
【第6句】:【蛤蟆蝎子屎殼郎,各人覺著各人強】(諺)蛤蟆、蝎子和屎殼郎,全都是有毒或有害的昆蟲,可它們各自還覺得它們了不起。比喻素質低劣的人往往還盲目自大。
【第7句】:【韓信將兵——多多益善】(歇)韓信:西漢初淮陰(今江蘇淮陰市西南)人,初屬項羽,后歸劉邦,被劉邦任為大將,后被封為楚王。 將:率領。韓信善于領兵作戰(zhàn),兵越多,指揮越自如。后用來指越多越好。 也作韓信點兵——多多益善。 韓信點兵——越多越好。 淮陰將兵——多多益善。
【第8句】:【薩其瑪】“薩其瑪”聽起來像外文中譯,但它并非西點,而是土生土長的中國小吃。“薩其瑪”是滿族的一種風味糕點。 “薩其瑪”一詞,最早見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大學士傅恒著《御制增訂清文鑒》一書。書中寫道:“薩其瑪”,把白面(指已和好的)經(jīng)芝麻油炸后,于糖稀中摻和。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成書的《燕京歲時記》中記載:“薩其瑪乃滿洲餑餑,以冰糖、奶油合白面為之,用烘爐烤熟,遂成方塊,甜膩可食。”這里是指薩其瑪?shù)闹谱鞣椒āV谱魉_其瑪?shù)淖詈髢傻拦ば蚴牵簩⑵淝谐煞綁K,隨后碼起來。“切”,滿語為“薩其非”;“碼”,滿語為“瑪拉木壁”。“薩其瑪”便是這兩個滿語的縮寫。早期,薩其瑪?shù)臐h名叫“糖纏”,這可見于《清文補匯》一書。但此名一直沒有傳開,而薩其瑪卻成了滿漢兩族人民共同使用的名稱。
【第9句】:一言能惹塌天禍,話不三思休啟口
【第10句】:【騎驢吃豆包——樂顛了餡】(歇)樂顛:快樂得跌落(餡),轉指樂顛顛,形容行走歡樂的樣子。形容非常高興。也指高興得忘乎所以。 也作“騎毛驢吃豆包——樂顛餡”。
【第11句】:【河狹水緊,人急計生】 釋義:在緊急的時候,突然想出了好主意。 例句:自古道:河狹水緊,人急計生。這不,我們已逃出了虎口,來到江頭了嗎!
【第12句】:寧死不背理,寧貧不墮志.
【第13句】:【牛口里的草——扯不出來】(歇)比喻東西再也拿不出來。 也作“牛口里的草——不容易扯出來”。
【第14句】:【相罵沒好口,相打沒好手】見“廝打沒好手,廝罵沒好口”。
【第15句】:人靠自修,樹靠人修。
【第16句】:水滴積多成大海,經(jīng)歷積多成學問
【第17句】:【有他不多,沒他不少】(慣)指某人無足輕重,可有可無。 也作“有他不多,短他不少”。
【第18句】:【貓下的貓?zhí)郏佛B(yǎng)的狗愛】見“狗養(yǎng)的狗親,貓養(yǎng)的貓愛”。
【第19句】: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
【第20句】:鐵不冶鐵不成鋼,人不運動不健康
【第21句】:【斗大的字認不上兩石】(慣)斗、石:都是容量單位,10斗等于1石。形容識字很少或不識字。 也作斗大的字不識一升。升:容量單位,10升等于1斗。 斗大的字認不得幾石。
【第22句】:【英雄氣短,兒女情長】見“兒女情長,英雄氣短”。
【第23句】:【朝踏露水夜踏霜】(慣)比喻早出晚歸,辛苦奔波。
【第24句】:【弄花一年,看花十日】(諺)指養(yǎng)花護花,得用全年工夫,等花盛開時供人觀賞,只不過十來天。泛指凡美好的事物,為之付出的代價總是高昂的。
【第25句】:不能讓壞人進我們的寨門,不能讓敵人進我們的國土。
【第26句】:魯迅《書信集·致李樺》:“木刻究以黑白為正宗。”
【第27句】:【一日兩,兩日三】(慣)指日子一天天過去。也指日積月累。
【第28句】:走不完的路,知不完的理。
【第29句】: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
【第30句】:正如宋代宗杲《大慧禪師文案》卷十九所說:“不用安排,不假造作,自然活潑潑地,常露現(xiàn)前。正當恁么時,方始契得一宿覺。所謂不見一法即如來,方得名為一宿覺。”后俗語中用“活潑潑”形容生動自然,充滿生機。如魯迅《二心集.(夏娃日記)小引》:“幸而靠了作者的純熟的手腕,令人一時難以看出,仍不失為活潑潑地作品。”又如葉圣陶《搭班子》:“活潑潑的春天,柔和而干凈,叫人仿佛墮入軟美的夢里。”亦指人活躍、機靈。如曹禺《日出》:“見著陳白露,他的年紀、舉動、態(tài)度就突然變得又年輕,又活潑。”
【第31句】:【侃大山】(慣)指閑聊。
【第32句】:藥農進山見草藥,獵人進山見禽獸.
【第33句】:【豬來窮家,狗來富家,貓來孝家】(諺)舊指豬來使家窮,狗來使家富,貓來使家死人辦喪事。一說豬常到窮人家,狗常到富人家,貓常到耗子多的人家。
【第34句】:【省油燈】不是“省油燈”比喻某人心地不善,浪費折騰,不讓人放心。 “省油燈”源自宋代,當時現(xiàn)實生活中還真有省油燈,可見,節(jié)能意識不是現(xiàn)代人的專利,古已有之。現(xiàn)在的節(jié)能燈,可能是受了“省油燈”的啟發(fā)。 陸游最早記述了這種燈具,《齋居記事》云:“書燈勿用銅盞,唯瓷盞最省油,蜀有夾瓷盞,注水于盞唇竅中,可省油之半。”《老學庵筆記》亦云:“《宋文公集》中有《省油燈盞詩》,今漢嘉有之,蓋夾燈盞也。一端作小竅,注清水于其中,每夕一歷之。尋常盞為所灼而燥,故速干,;此燭不然,其省油幾半。”這種燈為瓷制,燈具內有夾層,一端有孔可注入清水,用水冷法使油免于蒸發(fā),可省油近半。 “省油燈”最先在四川地區(qū)流行,“漢嘉”在今雅安市以北。當時陸游客居四川,曾擔任邛州天臺山崇道觀主管。由于陸游的推崇和宣傳,“省油燈”傳播到全國。1999年考古隊在三峽庫區(qū)的涪陵石沱墓地,發(fā)掘出土一盞宋代“省油燈”,它的碟壁是一個中空的夾層,碟壁側面有一小圓嘴,用來向夾層中注水。這與宋代大詩人陸游的描述完全一樣。考古證明,省油燈并非杜撰。 后用“不是省油燈”轉喻某些人品行不端。
【第35句】:【初一雨落井泉浮,初二雨落井泉枯,初三雨落連太湖】 釋義:五月初一下雨,井中涌出泉水;五月初二下雨,井里泉眼要干枯;五月初三下雨,井水外流通太湖。 例句:五月,諺云:“初一雨落井泉浮,初二雨落井泉枯,初三雨落連太湖。”又云:“一日值雨,人食百草。”
【第36句】:【眼睛長到頭頂上】(慣)形容人驕傲自大,目空一切。也形容人勢利。 也作眼睛長上額頭。 眼睛長到腦門子上。 眼睛長到腦瓜頂上。
【第37句】:【騎著驢騾思駿馬】(諺)騎上驢和騾子,可以代步,還想著騎駿馬可以更快更風光。指人的欲望總是無止境的,
【第38句】:【翻老底】見“揭老底”。
【第39句】:這山望著那山高,到了那山?jīng)]柴燒
【第40句】:人怕引誘,塘怕滲透.
【第41句】:頑石點頭喻說理透徹,使全無悟性的人也心服。頑石即指無知覺的石頭。全句應為“生公說法,頑石點頭”。生公指晉末義學高僧竺道生,他為鳩摩羅什的高足,悟解非凡。當時《涅檠經(jīng)》只部分譯出,傳人南方,其中說除一闡提(斷絕善根的人)外皆有佛性。道生則堅持認為“一闡提人皆得成佛”,遂被守舊者目為邪說,擯出僧團。道生岡人今蘇州虎丘山,傳說他曾聚石為徒,講《涅檗經(jīng)》,說到一闡提有佛性,群石皆為點頭(見《佛祖統(tǒng)紀》卷二六、三六)。現(xiàn)在虎丘山尚有“生公說法臺”和“點頭石”。以后全部《涅巢經(jīng)》傳到南京,其中果然說“一闡提人有佛性”,大眾這才佩服他的卓越見識。
【第42句】:【籃里魚,阱中虎】(慣)阱:陷阱。 被撈在籃子里的魚,被困在陷阱里的虎。比喻陷入絕境難以脫逃的人。
【第43句】:【祗樹有緣】祗樹,即祗樹園,簡稱祗園,在古印度舍衛(wèi)城,與王舍城的竹園同為釋迦牟尼時代的兩大精舍之一。釋迦牟尼在祗園住了二十五年左右,宣講了許多經(jīng)典。可參見《大唐西域記》卷六。此外,“祗園”在詩文中又往往泛稱佛寺。如唐·白居易《題東武丘寺六韻》詩:“香剎看未遠,祗園入漸深。”又如清·姚鼎《鷲峰寺》詩:“寂寂清溪水,蕭蕭祗樹園。”后俗語中用“祗樹有緣”指與佛法有緣份,多指入寺為僧。如明·陳汝元《金蓮記·郊遇》:“自家叫做佛印,生來有些靈性,只為了悟一心,因此削光兩鬢。漫言祗樹有緣,落得浮萍無定。”(李明權)
【第44句】:【軸承脖子彈簧腰,頭上插個風向標】 釋義:形容人頭腦靈活,善于隨機應變。貶義。“脖子”又作“腦袋”。“風向標”又作“試風標”。 例句:希望他今后再不要“軸承脖子彈簧腰,頭上插個風向標”,要“老老實實承認錯誤,用毛澤東思想武裝頭腦。”
【第45句】:【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fā)】 釋義:徐庶:三國時謀士,曹操把他騙到曹營,但他下決心不給曹操出謀劃策,不發(fā)表意見。 例句:全隊上下一百好幾十雙眼珠轉都不轉地盯著他,眼巴巴地等他開口。他倒好,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fā)!
【第46句】:【開空頭支票】(慣)空頭支票:不能兌現(xiàn)的支票。常比喻許不能實現(xiàn)之諾。 也作給空頭支票。 發(fā)空頭支票。
【第47句】:要知山中事,鄉(xiāng)間問老農。
【第48句】:俗語中謂與塵世的因緣。如《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原是天上茍元帥,塵緣已滿,眾將請他上天歸班。”
【第49句】:【老貓不在家,耗子上房笆】 釋義:房笆:鋪在房椽子上面的葦箔(b。)、秫秸等。比喻沒有人管束了,便任意胡來。 例句:牛大嬸:“對!‘帥不離位’真不假,看你們這‘老貓不在家,耗子上房笆’了。”
【第50句】:【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諺)文官盡心國事,不貪財物;武將保衛(wèi)江山,不惜犧牲。指文武官員能達到這種境界,天下自然太平。 也作文官不愛財,武官不怕死:文官不怕死,武官不惜命~
【第51句】:腰要弓,蹬用勁,手抓韁,心要平。
【第52句】:【截斷眾流】禪宗的云門宗有三句“轉語”示人。《五燈會元》卷十五載:“我有三句語示汝諸人。一句函蓋乾坤,一句截斷眾流,一句隨波逐流。若辨得出,有參學份;若辨不出,長安路上輥輥地。”“截斷眾流”,即一法不立,為“真如門”。后論詩者借用禪語,指見識超群、不同凡響的作品。宋·葉夢得《石林詩話上》:“禪宗論云門有三種語:其一為隨波逐浪句,謂隨物應機,不主故常;其二為截斷眾流句,謂超出言外,非情識所到;其三為函蓋乾坤句,謂泯然皆契,無間可伺。其深淺以是為序。予嘗戲謂學子言,老杜詩亦有此三種語……以‘百年地僻柴門迥,五月江深草閣寒’為截斷眾流句。”(李明權)
【第53句】:【對矮人莫說矬(cu。)話】見“當著矮人,別說短話”。
【第54句】:【先給杠子,后給麩子】(慣)麩子:小麥、大麥等磨成面過篩后剩下的麥皮和碎屑。比喻對人又打又拉。
【第55句】:【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 釋義:比喻當面對人熱情,背后卻陷害人。“盆”又作“把”。 例句:我告訴姐姐,一輩子別見他才好。嘴甜心苦,兩面三刀;上頭一臉笑,腳下使絆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都占全了。
【第56句】:【墳墓】“墳墓”是埋葬死人的穴和上面的封土堆。墳墓源自戰(zhàn)國以后,中國最大的墳墓當屬秦始皇陵。為什么墳墓源自戰(zhàn)國以后?原來,“不封不樹”是春秋時期的墓葬制度,也就是說當時喪葬只有埋在地下的墓,而沒有出現(xiàn)高出地面的墳,也不在墓前種樹。這是為什么呢? 這種制度和當時的靈魂信仰有直接的關系。春秋時期,當時的中原人認為人死后其靈魂不是在墓中,而是附在尸上。這個尸不是尸體的意思,其本意是指死去的祖先或者神靈。人死后,靈魂直奔祖先。人們祭拜“尸”,就相當于祭拜祖先。唐代杜佑《通典》卷四十八《禮八·沿革八·吉禮七》記載:“尸,神像也。……”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中釋“尸”為“祭祀之尸,本象神而陳之,而祭者因主之。”即用一塊木牌即神主牌來象征靈位,象征死去的祖先。正因為有尸祭民俗的存在,所以,不封不樹就成了當時墓葬的主流,即有墓無墳頭。因為祖先的靈魂不在墓中,就沒有必要再封土為墳,并種樹以示標志了。戰(zhàn)國以后,逐漸興起了封樹之風,而且越封越大,到秦始皇陵墓達到了頂峰。而后,封土植樹成為喪葬的風俗,延續(xù)至今。
【第57句】:【好意反成惡意】(慣)指以善心待人,卻被人誤解為歹意。
【第58句】:【得意不宜再往】(諺)得到一次心滿意足,切不可接二連三再去。指凡事必須知足知止,貪得無厭定會招災惹禍。 也作“得意之事,不可再做”。
【第59句】:【一窩狐貍不嫌騷】 釋義:騷:同“臊”。狐貍有臊臭味,同一窩狐貍互不討厭臊臭。比喻壞人和壞人混在一起,臭味相投。 例句:“從表面上看來,他們父子們好像不能共事,其實是一窩狐貍不嫌騷,只要利害一致了,互相體諒著一點,還是可以合作的。”
【第60句】:【上山容易下山難】(諺)指上山時重心在前,好用力;下山時腳步不穩(wěn),易打跌。也比喻人的社會地位上升時神情慰悅,下落時顏面無光。
【第61句】:【冷鍋中豆兒爆】(慣)比喻平靜的生活中突然生出事端。 也作“冷鍋里爆豆”。
【第62句】:時間就是知識,時間就是力量,時間就是生命
【第63句】:【撞大運】(慣)比喻抱著僥幸心理去碰好運氣。也比喻走運。
【第64句】:【三只手】“三只手”是小偷的代稱。這一稱呼怎樣來的呢? “三只手”是個外來詞。古羅馬有位劇作家叫普圖斯,據(jù)說它寫過一百多部喜劇,如《一壇金子》、《孿生兄弟》等。這些作品曾在羅馬舞臺上風行一時,風格幽默,情節(jié)生動。“三只手”便和《一壇金子》有關。 劇中的老爸吝嗇鬼尤克里奧丟了一壇金子,他懷疑是家里的奴才拿了,便要奴才伸出手來給他看有沒有拿黃金。看了一只,沒有,又看一只,還是沒有,最后要奴才給他看“第三只手”。從此“三只手”便成了小偷的代稱。
【第65句】:【冷練三九,熱練三伏】(諺)見“冬練三九,夏練三伏”。
【第66句】:【拉不出屎怨茅房】(慣)茅房:廁所。比喻自己不能干,卻埋怨客觀條件差。 也作拉不出屎來怨毛廁。 拉不出屎來,怪馬桶不好。
【第67句】:觀棋不語真君子,舉手無悔大丈夫
【第68句】:【一根篙竿壓倒一船人】 釋義:比喻不分青紅皂白,傷害好人。 例句:咱把話扯明白,今天不是誰跟誰過不去,掃大伙兒臉的是你!你“一根篙竿壓倒一船人”!
【第69句】:【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慣)本想打人,卻傷了自己。比喻自作自受,自食其果。 也作搬起石頭打自己的腳。 搬磚打人砸了自己的腳。 搬石頭壓自己的腳。
【第70句】:宋代正覺《宏智禪師廣錄》:“生而不生,滅而不滅。歸去來兮,紅爐片雪。”
【第71句】:一年算得三次命,無病也要變有病。
【第72句】:雁無頭,飛不齊。
【第73句】:【抬杠】“抬杠”比喻好挑毛病、好打叉子、搭話好與人作對的現(xiàn)象。它起源于中國的北方,“抬杠”起初還真同抬杠子有關。 在我國的北方,很早就殘存著一種習俗,那就是所謂的“抬杠會”,每年正月十五元宵佳節(jié),人們除了逛花燈、吃元宵、猜燈謎之外,還要參加熱鬧的“抬杠會”。會上,由身強力壯的人抬著竹杠,上面有轎子,轎子上坐著一個穿著奇裝異服、口齒伶俐的人物。他就是“抬杠會”的主角。他們抬著竹杠和轎子在人群中穿行,轎上的人就和周圍的人找話茬進行辯論,比賽斗嘴,甚至對罵,但誰也不會惱怒。 “抬杠會”上的兩人的語言對抗逐漸演化,人們就常常把說話時雙方的對抗較勁兒叫做“抬杠”。這種抬杠會在滿族進入中原后,成了“抬杠”的起源。 這種“抬杠”或“斗嘴”甚至還被轉化成俗民生活藝術里以耍嘴皮子為樂的藝術活動,特別被相聲藝術吸收和運用,中國有一個相聲段子名字就叫《抬杠》,所以,“抬杠”并不全是浪費口水,其中也包含著智慧,要是能抬出點水平,那也是一種“口才”。
【第74句】:【過五關,斬六將】此語比喻勇往直前,戰(zhàn)無不勝,英雄氣概無人能當。 此典出自《三國演義》第二十七回:“關公請二嫂上船渡河。渡過黃河,便是袁紹地方。關公所歷關隘五處,斬將六員。” 關羽、張飛、劉備桃園三結義后,在一次戰(zhàn)役中三人失散。曹操十分喜愛關羽的德才,欲收入帳下。關羽為了劉備二位夫人的安全,與曹操“約三事”后,暫棲曹營。后來,關羽得悉劉備兵敗后投在河北袁紹處,立即寫信辭別曹操,從河南許昌出發(fā),護送劉備的二位夫人去尋找劉備。由于關羽沒有丞相曹操的文憑,沿途守關將領阻截關羽。關羽英武異常,斬將奪關而過。 第一關:東嶺關,斬孔秀。 第二關:洛陽關,先斬孟坦,再斬韓福。 第三關:沂水關,斬卞喜。 第四關:滎陽關,斬王植。 第五關:滑州關,斬秦琪。 關羽“過五關,斬六將”,成就了一世英名。
【第75句】:滿招損,謙受益
【第76句】:【人怕上床,字怕上墻】(諺)指寫的字掛墻容易發(fā)現(xiàn)敗筆。
【第77句】:【單傳】原指禪家宗旨,不依經(jīng)論文句,單傳心印。如《碧巖錄》:“達摩遙觀此土(中國)有大乘根機,遂泛海得得而來,單傳心印。”又《祖庭事苑》:“傳法諸祖,初以三乘教乘兼行,后達摩祖師單傳心印破執(zhí)顯宗,所謂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后指一師所傳授,不雜別派。如清·佘懷《板橋雜記·雅游》:“教坊梨園單傳法部,乃威武南巡所遺也。”亦指唯有一子傳代。如魯迅《吶喊·藥》:“他的精神,現(xiàn)在只在一個包上,仿佛抱著一個十世單傳的嬰兒。”(文賢)
【第78句】:銅盆爛了斤兩在
【第79句】:【狗肉滾三滾,神仙站不穩(wěn)】(諺)狗肉煮熟了,發(fā)出的香味連神仙都忍不住想吃。指狗肉在肉類里是非常美味的。也泛指美味佳肴對人極有誘惑力。
【第80句】:【門前結起高頭馬,不是親來也是親】(諺)門前拴著高頭大馬,有錢有勢,不是親戚的也會來認親戚。 舊指人情勢利,攀高結貴,只要有錢有勢,人人都會來奉承。 也作門前扣上高頭馬,不是親來也是親;門前戧著討飯棍,骨肉之親不上門。 門前縛仔高頭馬,不來親者也來親;門前掛著破簾子,嫡親娘舅陌路人。
【第81句】:【事要前思免后悔】(諺)指事前要周密考慮,事后就不會因失誤而感到懊悔。 也作事要前思,免勞后悔。 事要三思,免了后悔。
【第82句】:【男怕穿靴,女怕戴帽】(諺)穿靴:腿腳浮腫得像穿上靴子一樣。 戴帽:頭臉浮腫得像戴上棉帽一樣。男病人腿腳腫,女病人頭臉腫,民間認為是將死的預警。 也作“男怕腿腫,女怕臉腫”。
【第83句】:【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慣)比喻光聽說要干,卻不見實際行動。 也作“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樓”。
【第84句】:嚴霜單打獨根草,寒風只吹無衣人
【第85句】:男人無志,鈍鐵無鋼,女人無志,亂草無秧.
【第86句】:一顆明星亮不了天,一顆樹成不了林
【第87句】:世界梵語謂路迦馱都(Lokadhatu),原意為日月照臨的范圍,即佛教中以須彌山為中心的四大洲,名為一小世界(亦含有地獄、天上等領域)。又泛指宇宙,如三千大干世界或華藏世界。世含流遷意,指過去、現(xiàn)在、未來的時間。
【第88句】:富貴應以勤儉起,貧窮只為手頭松
【第89句】:觀棋不語真君子,舉手無悔大丈夫。
【第90句】:【一娘生九子,九子各不同】(諺)指一個娘胎里出生的幾個兒子,各有各的長相,各有各的脾性和志趣。也泛指人與人、事物與事物都是相類而不盡相同的。 也作一娘生九種。 一娘生九子,九子九般形。
【第91句】:【馬到崖頭收韁繩,船到江心補漏遲】見“船到江心補漏遲”。
【第92句】:【厚者不毀人以自益,仁者不危人以要名】(諺)要名:博取美名。忠厚的人不會誹謗別人以求自利,仁慈的人不會危害別人以求美名。 指忠厚仁慈者絕不會做出損人利己的事。 也作“厚者不損人以自益,仁者不危軀以要名”。
【第93句】:錢財如糞土,真理值千金
【第94句】:【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釋義:“睛”與“情”諧音。比喻彼此終究有情意。這是劉禹錫《竹枝詞》名句。 例句:依我分析:你們這段兒難忘的八月十五,難忘的七十二天,可以說是“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睛卻有晴”吧?
【第95句】:【魚幫水,水幫魚】(慣)比喻人與人互相幫助。
【第96句】:【傘】“傘”是下雨天出行誰也離不開的雨具。“傘”是誰發(fā)明的呢? 據(jù)《玉屑》記載,傘是魯班的媳婦為關心丈夫而發(fā)明的。看來,若要申請專利,還是魯班夫婦倆人共享比較合理。 傳說,魯班在鄉(xiāng)間為百姓做活,媳婦云氏每天都要往返送飯,若遇上雨天,免不了挨淋。魯班便在沿途設計建造了一些小亭子,遇到下雨,可在亭內暫避一下。然而亭子雖好,總不便多設,而且夏季雷陣雨說來就來。于是云氏突發(fā)奇想,“要是隨身有個小亭子就好了!”魯班知道媳婦的想法后,茅塞頓開,動手依照亭子的樣子,裁了塊布,安上骨架,裝上把兒,世界上第一把“傘”就這樣問世了。
【第97句】:【打蛇不死反為仇】 釋義:比喻制伏不了對方,反而成了仇敵。 例句:何朗沉吟著說:“打蛇不死反為仇!”石亮問:“你是怕不成功么?”
【第98句】:【打柴的不跟遛馬的走】(諺)遛馬:拉著馬散步,讓馬在緊張的奔馳之后舒緩筋骨。指打柴的和遛馬的根本走不到一起。比喻人窮富不同,不能相隨。
【第99句】:【沒有不透風的墻】(諺)比喻任何消息總會透露出去。特指機密信息無論怎樣封閉,總會泄漏。 也作沒有不透風的籬笆。 不透風的墻是沒有的。
上一篇:歇后語文案句句錙銖 句句穿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