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嘗一臠可概全鼎之味,窺一斑可知全豹之皮】釋義:臠:切成小片的肉。品嘗一小塊肉,就能品嘗出一鼎的肉味;看到豹的一個斑點,就可以知道整個豹皮的花紋。比喻根據部分可推知全體,由一點可見一斑。例句:又苦熬了一陣子。他就默然告退了。“嘗一臠可概全鼎之味,窺一斑可知全豹之皮”,謝絕了李師爺的再三“忠告”,不再拜會任何名流士紳。
【第2句】:【貓兒頭差事】(慣)貓兒頭:元代民間指勾結官府、稱霸一方的人,轉指訛索錢財的人。差事:被人派遣而去做的事情。比喻有利可圖的差事。
【第3句】:【梁山兄弟,越打越親】釋義:《水滸》中描寫的宋時農民起義的英雄人物,在上梁山以前,不少是冤家對頭,經過交戰才結為兄弟。比喻越打關系越親密。例句:吳克良先生,您今后如若犯了皮膚瘙癢癥,可請我們這位“郎中”來給您治治,保證百醫百好,妙手回春,而且送醫上門,義務出診。梁山兄弟,越打越親呀!
【第4句】:【時不再來,機不可失】見“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第5句】:【天道好還】(諺)天道:舊指掌握賞善懲惡之權的天意。好還:樂于主持報應。指天道總是公正無私的,善的就賞,惡的就懲。 也作天道好還,絲毫不爽。不爽:不差。 天道好還,報應不爽。 天道好還,無惡不報。
【第6句】:在回來的公共汽車上,一位叔叔的錢包被小偷偷了。他哭笑不得地說:“唉!這年頭,有的人真是螃蟹不大,多長了兩只腳。”(安徽·淮北)
【第7句】:九頭鳥拾到帽子——不曉得給哪個頭好
【第8句】:【滄海不能實漏卮】(諺)滄海:大海。實:裝滿。漏卮(zhi):破漏的酒器。指大海里的水再多,也裝不滿一只破漏的小酒器。比喻積存的財物再多,也經不起無休止的揮霍浪費。 也作大海不禁漏卮。不禁:經受不住。 江河不滿漏卮。江河:長江大河。不滿:裝不滿。
【第9句】:【扶得東來西又倒】(慣)形容缺乏自立、自強的精神。也指事情多,忙了這頭,那頭又出了問題。
【第10句】:生長在花園里的花朵是美麗的,生活在祖國土地上的人民是自豪的。
【第11句】:【牡丹不帶娘家土】(諺)牡丹:牡丹花,人稱富貴花,艷麗豐滿,是著名的觀賞植物。娘家土:特指牡丹移植之前的原地土。指移植牡丹,必須把根部原帶的泥土洗干凈,才能移植成功。
【第12句】:【繳白卷】見“交白卷”。
【第13句】:豬食盆里雞伸頭——亂插嘴
【第14句】:【柴無一根,米無一粒】(慣)沒有一點兒柴草和糧食。形容生活貧困得柴米不繼。
【第15句】:【烏鴉嘴】“烏鴉嘴”指那些說話不吉利、討人嫌的人。那么,烏鴉是一種什么鳥呢?早先,烏鴉不僅不是不吉利的鳥,還是一種神鳥。烏鴉在古代也被稱作“烏”,《尚書·大傳》曾記錄說:“周將興時,有大赤烏銜谷之種,而集王屋之上者,武王喜,諸大夫皆喜。”這是把烏鴉當做瑞兆的例子。古代傳說太陽中有三足烏,所以把太陽稱作“金烏”。古人還相傳烏鴉能反哺其母,所以常贊頌烏鴉,用“烏鴉反哺”來比喻孝敬父母。甚至用慈烏來代指母親。晉代王嘉《拾遺記·魯僖公》說:“仁鳥,俗亦謂烏……。”烏鴉變成不祥之鳥,大概是從它能預示吉兇開始的。唐代段成式所著《酉陽雜俎》就記載:“烏鳴地上無好音。人臨行,烏鳴而前行,多喜。此舊占所不載。”可見到了后來,把烏鴉報吉兇變成了報兇不報吉。民間開始越來越排斥烏鴉,認為烏鴉會帶來晦氣,專主報兇。宋代梅堯臣還曾寫文為烏鴉辯解,認為烏鴉為表忠心才預示吉兇,卻為人們誤解以為它專報兇信。可見,烏鴉由吉祥鳥轉變為不祥之物,當在唐宋時期。 “烏鴉嘴”一詞意思的演變,和民間的世俗觀點有關。在民間,人們總把烏鴉和霉運相連,于是賦予“烏鴉嘴”另一種意思,即稱喜歡說話又出言不吉的人,這種人好事說不靈,壞事一說就靈。
【第16句】:【紗帽底下無窮漢】(諺)紗帽:烏紗帽,舊時官員的帽子。指只要當上官,自然就有錢。也指一人當上官,家屬、親友就都沾光發財。
【第17句】:【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諺)秀才:明、清稱府、州、縣學的生員,后泛指讀書人。舊指讀書人閉門苦讀,足不出戶就可知道天下大事。 也作秀才不出門,全知天下事。 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
【第18句】:學藝終身福,是藝不虧人。
【第19句】:【過河看深淺,走路看高低】(諺)比喻無論做什么事,必須摸清情況,做到心中有數,不要大意了。
【第20句】:【硬來硬抗,軟來軟磨】(慣)指不向對方屈服,以對方采取的態度來對付對方。
【第21句】:【一人在朝,百人緩帶】(諺)緩帶:放寬衣帶,形容舒適、安然的樣子。舊指一人在朝做官,親友都能過上悠閑的生活。
【第22句】:【偷得爺錢沒處使】(諺)指暗地里偷來的財物,不敢公開使用。也指發了橫財卻苦于沒有發落處。
【第23句】:這天,奶奶看到一群螞蟻爭先恐后地往樹上爬,忙對我說:“螞蟻上樹,滿天風雨;螞蟻下山,必有干旱。婷婷,快把晾著的衣服收起來吧!”(河北·唐山)
【第24句】:山豬嘴里的齙牙——包不住
【第25句】:放學回家,我感到很渴,抄起水瓢舀上涼水就要喝,奶奶硬是不讓。她一邊給我倒開水,一邊說:“喝開水,吃熟菜,不拉肚子不受害。”(河北·武安)
【第26句】:【人未傷心不得死,花殘葉落是根枯】(諺)指人如果沒傷害到心臟,還不至于死去,就像花根未枯,花瓣花葉不會凋落一樣。
【第27句】:【敲邊鼓】(慣)1比喻從旁幫腔助勢。2比喻有話不直說,拐彎抹角。 也作“打邊鼓”。
【第28句】:老鼠過街——人人喊打
【第29句】:藥鋪里賣棺材——往壞處想
【第30句】:【疾風暴雨,不過寡婦之門】見“促風暴雨,不入寡婦之門”。
【第31句】:【愛挑的擔子不覺重】(諺)指做任何事情,只要心甘情愿,就不怕困難,不覺得難以忍受。
【第32句】:【煞風景】見“殺風景”。
【第33句】:【長衫有人穿,長話無人聽】(諺)拖拖拉拉、沒完沒了的話,誰聽了都厭煩。指講話貴在干脆利索,言簡意賅。
【第34句】:【朋柴火焰大,人多主意高】(諺)朋柴:柴火堆。柴多了燃燒起來火焰就高,人多了討論出的計謀就妙。指人多智廣。
【第35句】:字要簡潔方為妙。
【第36句】:【有三家好親戚不算窮人】(諺)親戚在經濟上能相互幫助,有幾家好親戚的幫助,就不會貧窮。指不怕一人一家貧窮,怕的是周圍環境都一樣貧窮。
【第37句】:【鬼也怕惡人】(諺)惡人:兇狠惡毒、天不怕地不怕的愣漢。指惡人誰也招惹不起。
【第38句】:【人過三十不學藝】(諺)指人的年齡過了三十歲,再從頭學習技藝就很難。
【第39句】:【鄰居一桿秤,街坊千面鏡】釋義:謂近鄰的評判和街談巷議像秤一樣準,鏡子一樣清楚。例句:這三個老叟,負暄閑談,正是鄰居一桿秤,街坊千面鏡,都說紹聞是個老實人。
【第40句】:一天,剛學電子琴沒幾個月的一錕對媽媽說,他想學繪畫。一旁的爺爺聽了說:“孩兒,不怕千招會,就怕一招毒。你還是先把琴學好吧!”(河南·焦作)
【第41句】:【兩手拍屁股——光打光】(歇)形容一無所有,一點兒也不剩。
【第42句】:【一口唾沫一個釘】見“吐口唾沫是個釘兒”。
【第43句】:【 君子不奪人之所好】君子尊重別人,不能侵犯別人的利 益。香港梁鳳儀《千堆雪》:“君子不奪人之所好。何況,爭 得到,也未必好!”
【第44句】:自鳴鐘斷了發條——全身不活絡
【第45句】:【人不憑嘴,狗不憑尾】(諺)人好不好,不是看他嘴頭上如何說道;狗好不好,不是看它見了人尾巴搖得歡不歡。指看人要看他的實際行動。
【第46句】:【玩火者必自焚】謂做冒險的事情,必然會危及自身。成 語:玩火自焚。傳記圖書:“然而,事與愿違,玩火者必自 焚。”
【第47句】:叔叔領回工資后,大吃大喝的,不幾天就把錢揮霍掉了。奶奶數落他:“老鼠還有三天余糧呢!花錢可不能大手大腳的,要知道,吃不窮,穿不窮,計劃不周一世窮。”(江蘇·江都)
【第48句】:【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不管什么人,總有缺點,有長處。此 語見于屈原《卜居》。姚雪垠《李自成》:“但古人云:尺有所 短,寸有所長。我們只要盡忠輔佐闖王,總還是有可用之 處。”
【第49句】:【 稂不稂,莠不莠】稂,莠,均為田中類似禾苗的野草。比 喻人沒出息,不成材。成語:不稂不莠。清代《儒林外史》: “人生世上,難得的是這碗現成飯,只管稂不稂莠不莠的到 幾時?”
【第50句】:【機不密,禍先招】保密不慎,容易招禍。明代《醒世恒 言》:“常言道:機不密,禍先招。這樣事體,只宜悄然商議。”
【第51句】:【硬捏脖往下灌】(慣)比喻強迫別人接受。
【第52句】:小松近來總是悶悶不樂的,他媽媽說:“他呀,好像別人借他的好大麥,還了他老鼠屎似的。”(四川·達縣)
【第53句】:【男兒有淚不輕彈/英雄有淚不輕彈】男子應該剛強,不輕易 流淚。不,也說:莫。古華《姐姐寨》:“男兒有淚不輕彈,只 未到傷心處。盤滿牛這時低聲哭泣了起來。”
【第54句】:【空棺材出喪——木中無人】(歇)木:棺木,諧“目”。指人自高自大,看不起別人。常含責罵意。
【第55句】:【美人燈兒——風吹吹就壞了】(歇)美人燈兒:舊時有錢人家小姐等用的燈籠,外觀小巧精致。本指美人燈禁不住風吹,轉以形容身體弱不禁風。
【第56句】:【鼓不敲是不響的】釋義:比喻人總要有人提醒、幫助。例句:我哪里算得上響鼓。俗話說,鼓不敲是不響的,即使是響鼓,也得有人捶打,哪有不捶自響的鼓呢?如果不是海濤捶了我幾下,我也會捅出許多亂子來的!
【第57句】:【白晝老鼠,不敢見人】釋義:比喻膽小怕人。例句:金枝嘲弄地說:“當鄉長那陣子倒頂威風,膽子也大,如今卻成了白晝老鼠,不敢見人,連徐文盛都比不上。”
【第58句】:【當面銀子對面錢】(諺)指交割銀錢時,必須雙方當面點清,驗對核實,不可有絲毫含糊。
【第59句】:【吃筍子剝皮——一層層來】(歇)比喻做事不慌忙,一步步來。
【第60句】:【殺雞駭猴】(諺)當著猴的面,殺雞放血,使猴子害怕。比喻嚴懲某人,儆戒其他人。 也作殺雞給猴子看。 殺雞給猢猻看。猢猻:猴子。
【第61句】:【一根筷子吃蓮菜——挑眼兒】(歇)挑:本讀tia。,指一根筷子不能夾,只能挑蓮藕的眼兒,轉讀tia。,指挑剔。眼兒:本指蓮萊里的小孔,轉指缺點。指故意挑毛病。 也作一根筷子吃蓮菜——專門挑眼。 一根筷子吃藕——專挑眼。
【第62句】:提傀儡兒上戲場——少一口氣
【第63句】:【忙婆娘嫁不到好漢子】見“急婆娘嫁不下好漢家”。
【第64句】:得人者興,失人者崩。
【第65句】:抱緊肚子裝飽漢——空虛
【第66句】:【撲克】“撲克”是一種紙牌,玩法很多,是深受百姓喜歡的智力游戲玩具。它是從英文p。ke了音譯過來的。照這么說它應該是舶來品,其實不然,是“出口轉內銷”。說起撲克的由來,還有一段小故事。相傳早在楚漢相爭的時期,大將軍韓信為了緩解士兵的思鄉之愁,發明了類似紙牌的游戲,牌是用絲綢裱成,圖案是用木刻版印成的,因其只有樹葉大小,故被稱為“葉子牌”。后來發明了紙,由紙代替了絲綢,便產生了紙牌。據說這就是最早的撲克牌。十二世紀時,馬克-波羅將這種紙牌游戲帶到了歐洲,立刻受到西方人的極大歡迎。起初,它只是貴族們的奢侈品,但因為它造價低廉,趣味無窮,很快便進入平常百姓的家中。
【第67句】:【物極則反,人急計生】緊急之際,人被逼想辦法應付。成 語:急中生智。明代《醒世恒言》:“自古道:物極則反,人急 計生。趙壽忽地轉起一念,便道:爹莫慌,我自有對付他的 計較在此。”
【第68句】:【飛來峰的老鴉——專一啄石頭的東西】(歇)飛來峰:在杭州靈隱寺前,為石灰巖侵蝕殘留的孤峰,多異石。老鴉:烏鴉。本指飛來峰的烏鴉只會啄食石頭,轉以責罵人是蠢貨。
【第69句】:我問爸爸媽媽我長得怎么沒有別人好看,爸爸說:“馬好不在叫,人美不在貌。”(河南·信陽)
【第70句】:媽媽叫我去割草,我嫌門口草太矮,不好割,想到村后去割。媽媽說:“遠跑不如近磨,你有跑的工夫,在門口早就割好了。”(江蘇·丹陽)
【第71句】:【衣裳】“衣裳”指一年四季能穿的所有衣服,都叫衣裳。最初的衣裳應該是樹葉與獸皮連在一起的“圍裙”。后來傳說黃帝創上衣下裳,即是上下連在一起的服飾,故后人稱上衣為“衣”,下衣為“裳”。到有文字記載時,我國的服裝樣式早已形成。如殷商時期上衣下裳連在一起的“深衣式”服裝。到春秋戰國時,這種上衣下裳開始變化,女子的“裳”(裙)已比男子的“裳”長了一些,就是說這一時期男女還都穿裙子。《詩經》中多次提到有“麻”(衣領)的新式服裝,以及“袍”(一種行軍者日以當衣,夜以做被的長式衣服)、“裼”、“裘”等兒童褓衣和皮衣。可見,當時人們的衣著已十分可觀了。
【第72句】:爸爸買回一斤糖果,說是給媽媽吃的,我卻先吃了起來。媽媽見了說:“依了婆婆名,媳婦卻吃得牙齒疼。”(江蘇·海安)
【第73句】:【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慣)指以真情打動對方,并給對方講明道理。
【第74句】:【貧不與富敵,賤不與貴爭】(諺)貧窮人家不和有錢人家作對,地位卑賤者不和有權有勢者爭斗。指舊時社會制度維護的是有錢有勢階層,不為貧賤大眾作主。 也作貧莫與富斗,賤莫與貴爭。 貧不與富斗,民不與官爭。
【第75句】:星期天,弟弟和伙伴們玩得正高興。媽媽說他:“就知道玩!人要臉,樹要皮;窗戶要紙炕要席;學生就該要成績!還不學習去!”(河南·虞城)
【第76句】:【欲人勿知,莫若勿為;欲人勿聞,莫若勿言】(諺)莫若:不如。要想人不知道,最好自己不去做;要想人聽不到,最好自己不去說。指人的言行是瞞不住人的,只要自己說過做過,人們就不會不知不聞。 也作欲人勿聞,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為。 欲人不知,莫若不為;欲人不聞,莫若不言。
【第77句】:【又要過河,又怕脫褲子】(慣)比喻既想辦事,又怕麻煩。
【第78句】:【多年的大路走成河,多年的媳婦熬成婆】慢慢地終于有出 頭之日。多年,也說,千年。《新鳳霞回憶錄》:“她相信多年 的大道走成河,多年的媳婦熬成婆的道理,母親為人樂觀, 永遠對自己信心百倍。”
【第79句】:【弟兄協力,土塊變金】(諺)兄弟之間如果同心協力,一起奮斗,就能創造出黃土變金的奇跡。指兄弟同心最難能可貴。 也作“兄弟同心,黃土變金”。
【第80句】:【飛到高枝上】見“爬高枝”。
【第81句】:【水潑不進,針扎不透】釋義:形容十分嚴密。“水潑不進”又作“水潑不透”。例句:老實說,魏家橋大隊是他水潑不進,針扎不透的獨立王國——哈,你別介意,我可不是說你們那兒是“北京市委”。
【第82句】:【瞎子過河——不摸水深淺】(歇)深淺:本指水深淺的程度,轉喻事情的根底。比喻不知道事情或人的根由、底細。
【第83句】:【房檐滴水不成河】(諺)比喻人的閑言碎語成不了氣候。
【第84句】:【土塊擦屁股——迷了門】(歇)門:本指肛門,轉指門路。形容人迷迷糊糊,不知所措。
【第85句】:破表——沒準兒
【第86句】:【不是姻緣莫強求】(諺)舊指男女雙方如果沒有緣分,就不要勉強結合到一起。
【第87句】:韓湘子吹洞簫——不同凡響
【第88句】:老壽星彈琵琶——老調重彈
【第89句】:【談天】“談天”一詞,也作聊天,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小到家事,大到國事,無所不聊。那么,“談天”一詞源出哪里呢?最早見于西漢司馬遷的《史記·孟荀列傳》:“鄒衍之述,迂大而宏辯……故齊人頌日:‘談天衍’。”戰國末期,齊國的哲學家、陰陽學家鄒衍曾經游歷許多諸侯國,針對各國的現狀,他常常發表大膽的言論,并寫了不少文章。但他的文章具有主論很高且不通常理的特點,其研究方法是從小事物一直推衍到漫無邊際。人們聽了都忍不住拍手叫絕,但真正要推行他的理論卻是感到非常困難。后來齊國的人都稱鄒衍為“談天衍”。《史記》集解引劉向《別錄》說:“鄒衍之所言……盡言天事,故日‘談天’。”這就明確指出“談天”的初義和出處。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就把隨便的閑談稱作“談天”或“聊天”了。
【第90句】:老母豬進菜窖——以吃為主
【第91句】:【春忙夏忙,繡女下床】(諺)春忙:春耕春種大忙時節。夏忙:夏收夏管大忙時節。指在農業生產的大忙季節里,繡花的閨女也要走出閨房參加勞動。
【第92句】:【變卦】已定的事忽然改變,被稱作“變卦”。 “變卦”源自《周易》。變卦是占筮兩爻次所得到的兩個卦。如,先占一次得到觀卦,又占一次得到否卦。第二次占卦不是在第一次占卦的基礎上動一根爻,而是重新完整地占一次,占得的卦為本卦或正卦,所變之卦為之卦或變卦。后來,人們把說話不算數叫做“變卦”。
【第93句】:【紅蓋頭】“紅蓋頭”俗稱“蒙頭紅”。舊時婚禮中的新娘,頭上會蒙著一塊方形大紅綢緞,被稱作“紅蓋頭”,這種婚俗古已有之,那么新娘為什么要蒙紅蓋頭呢?來源有三。一說史載最早的蓋頭大約出現在南北朝時期的齊朝,當時女子用它遮風擋雨,只蓋在頭頂。到了唐朝,這種蓋頭演變成了一種從頭披到肩的帷帽。后來唐明皇李隆基又下令在帷帽上蓋一塊薄紗作為裝飾物,這樣就形成了完整的“蓋頭”。從后晉到元朝,這種蓋頭在民間流行不廢,并成為了新嫁娘的一種頭部裝飾。中國歷來視紅色為喜慶,因此新娘的蓋頭都是紅色的。二說來自一個神話傳說。傳說在宇宙初開的時候,天下只有女媧兄妹二人。為了繁衍人類,兄妹倆商議,要配為夫妻。但他倆又覺得害羞,于是兄妹倆上到山頂,向天禱告:“天若同意我兄妹二人為夫妻,就讓空中的幾朵云團聚合起來;若不讓,就叫它們散開吧。”話音一落,那幾個云團冉冉近移,終于會聚為一。于是,女媧就與兄成婚。女媧為了遮蓋羞顏,乃結草為扇以障其面。扇與苫同音,苫者,蓋也。而以扇遮面,終不如絲織物輕柔、簡便、美觀。因此,執扇遮面就逐漸被蓋頭蒙頭代替了。三說這種習俗來自禮教。古代十二歲以上的姑娘不見任何男性外人,新婚洞房后才可以拋頭露面。紅蓋頭的作用就是為了保證新娘從娘家到婆家的路上不被外人看到。
【第94句】:【凍死迎風站,餓死不彎腰】(慣)指人雖窮而有志氣,在困難面前不低頭。
【第95句】:屬竹子的——心里空虛
【第96句】:耗子吃米湯——糊嘴巴
【第97句】:棉花堆上散步——不踏實
【第98句】:【宰相肚里能撐船】這一俗語形容為人大度,能容人。源自王安石。相傳王安石中年喪妻,續取了一個妾叫姣娘。王安石身為宰相,公務自然十分繁忙,很少在姣娘身邊。時間長了,年輕貌美的姣娘自然是寂寞難耐,便與家里的年輕仆人有了私情。不久,這件事被王安石知道了,就想了一計,親自探個究竟。一日,王安石對姣娘謊稱上朝辦理公務,卻悄悄藏在家中,果然在臥室外偷聽到姣娘與仆人偷情。王安石火冒三丈,想沖進去捉奸,可轉念一想,自己堂堂當朝宰相,如此做法會很難堪,只好轉身就走。剛走了幾步,忽然看見了院中大樹上的老鴰窩,他靈機一動,拿起一根竹竿,捅了老鴰窩幾下。屋里的仆人聽到老鴰叫以為有人來了,便慌忙跳后窗而逃。事后王安石一直裝作若無其事。轉眼到了中秋節,王安石和姣娘喝酒賞月,酒過三巡,王安石即席吟了一首詩:“日出東來還轉西,烏鴉不叫竹竿捅。鮮花摟著綿蠶睡,撇下干姜門外聽。”姣娘一聽,心里明白自己跟仆人偷情的事被老爺知道了。她感到無地自容,靈機一動,跪在王安石面前,也吟了一首詩:“日出東來轉正南,你說這話夠一年。大人莫見小人怪,宰相肚里能撐船。”王安石一想,自己年近半百,姣娘卻正值豆蔻年華,這件事情也不能全怪她,不如來個兩全其美吧。于是,他就將姣娘許配給了那個仆人。這件事傳出后,人們對王安石的大度非常敬佩,于是就用“宰相肚里能撐船”這句話來形容他的寬宏大量。這當然是一則傳說,但卻是附會了王安石的一則真實故事。據朱熹《三朝明臣言行錄》記載,王安石在作知制誥時,他的夫人吳氏為其買一妾。王安石見到此女后,得知她是押糧官之婦,因丈夫覆舟失糧,不得不以賣妻來償還糧款。王安石即“呼其夫,令為夫婦初”,并賜錢九十萬。這里王安石的確寬宏大量,不僅沒向押糧官要買妾錢,還贈錢九十萬,令其夫妻團聚,確實有“宰相肚里能撐船”的雅量。朱熹不禁也贊嘆:王荊公(安石)“不好聲色,不愛官職,不殖貨利”。能得到朱熹的好評,褒貶自有公論。
【第99句】:【畫虎不成反類狗】(慣)老虎沒畫成,卻畫得像只狗。比喻本想辦好事情,沒想到卻搞得更糟。 也作畫虎不成,反倒類犬。 畫虎不成,反類其狗。
上一篇:佛的文案經典語句-佛文案網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