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取經】求取佛經。我國古代有許多高僧不畏山長水遙,到印度、西域取經。如玄奘法師到印度取經。又如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聞義里》:“神龜元年十一月冬,太后遣崇立寺比丘慧生向西域取經,凡得一百七十部,皆是大乘妙典。”又如清·俞樾《小浮梅閑話》:“因《三國演義》而及《西游記》,余曰:‘取經之事,自古有之。’”后常比喻向先進的地區、單位或人物吸取經驗。如郭小川《花紋歌》:“人們都說花紋公社好,今天特地取經來。”(文賢)
【第2句】:【君子不奪人之好】(諺)好:愛好,喜愛。指品德高尚的人不奪取別人所喜愛的人或東西。 也作君子不奪人之美。 君子不奪人之所愛。
【第3句】:兩袖清風,一身正氣
【第4句】:缺乏了解和尊敬,愛情難以長久
【第5句】:【甕中之鱉,釜中之魚】 釋義:甕:陶制大壇。釜:古代的炊具,相當于現代的鍋。困在甕中的鱉,放在釜里的魚。比喻無法擺脫困境的人。 例句:楊八老和一群百姓們,都被倭奴擒了,好似甕中之鱉,釜中之魚,沒處躲閃,只得隨便。以圖茍活。
【第6句】: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第7句】: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第8句】:刀好不在于大,而在于利
【第9句】:【讓人三分不吃虧】(諺)指待人接物常存忍讓之心,對自己是有益的。
【第10句】:【吃了豹子膽】(慣)形容人膽子大,什么都不怕。常用于指責人膽大包天。 也作吃了熊心豹子膽。 吃了豹子心肝熊的膽。
【第11句】:【牽馬拉皮條】見“拉皮條”。
【第12句】:淫是最重的貪惑,又是生死根本,禪定重障。《楞嚴經》卷六:“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淫心不除,塵不可出……若不斷淫修禪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飯,經千百劫,只名熱沙.”后以欲火指沉湎色情,多用于不正當的男女關系。南朝齊王融《凈住子頌·勸請增進篇頌》:“煎灼欲火思云露,沉汩使水望舟橋。”
【第13句】:【烏云遮不住太陽】 釋義:比喻困難是暫時的,前途是光明的。 例句:常言說:烏云遮不住太陽;咱這集體日子就是太陽,什么也遮不住它!
【第14句】:【呼天天不應,喚地地不靈】見“喊天天不應,呼地地無門”。
【第15句】:語本《圓悟佛果禪師文案》卷一:“三世諸佛只言自知,歷代祖師全提不起。
【第16句】:【福是自求多的,禍是自己作的】(諺)福氣是自己的行動換來的,災禍是自己的過錯或惡行造成的。 指福與禍都不是外來的,而是自身行為的結果。
【第17句】: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
【第18句】:【甕中捉鱉——手到拿來】(歇)形容非常容易或很有把握。多指捉拿人。 也作甕中捉鱉——手到擒來。 甕里抓鱉——手到擒來。
【第19句】:【雞蛋碰不過石頭】 釋義:比喻弱者斗不過強者。 例句:劉冬生擺擺手,勸道:“大伯,使不得,使不得,雞蛋碰不過石頭,胳膊扭不過大腿,還是避開為上策。”
【第20句】:悲觀佛教五觀之一。悲,惻愴之意。即以悲憫之心觀察眾生,救人苦難。
【第21句】:【打黑槍】(慣)指在暗處向人開槍射擊。 也作“打冷槍”。
【第22句】:【登龍門】“登龍門”一詞,比喻得到權威人士的引進或提拔而抬高身價,增長聲譽;又比喻舊時科舉考試,殿試得中。 一般辭書都認為,“登龍門”一詞出自宋代《太平廣記》,相傳,黃河流經陜西、山西交界的龍門山時,水流湍急,每年春季,有大批鯉魚從江海游來,跳躍龍門。一年之中,登上龍門的魚只是少數,而魚一登龍門,魚就變成了龍。那些登不上龍門的魚只能仍然做魚。 但《太平廣記》成書于宋代,而早在漢、唐就有了“登龍門”之說。 在漢代魚躍龍門的傳說與宋代不同的是,宋代是鯉魚,而漢代是鮪魚。 高誘注《淮南子》說:“鮪,大魚,長丈余。仲春二月,從西河上,得過龍門,便為龍。”《漢書》李奇注云:“鮪出鞏縣穴中,三月溯河上,能渡龍門之浪,則得龍矣。”由此可見,“登龍門”一詞的淵源,可追溯到漢代。 但把“登龍門”比喻殿試得中,則是在唐代,唐封演《封氏聞見錄》卷三《貢舉》日:“故當代以進士登科為登龍門。”
【第23句】:【佛事】諸佛教化眾生的作為名佛事。《維摩詰經·菩薩品》:“諸佛威儀進止,諸所施為,無非佛事。”鳩摩羅什注曰:“佛事謂化眾生”。后來凡佛教徒的誦經、祈禱、追福等都成為佛事。《遼史·圣宗紀》:“帝以殺敵多,詔上京開龍寺建佛事一月,飯僧萬人。”《元史·文宗紀》:“至順元年,中書省言,近歲,帑廩空虛,其費有五,一曰作佛事。”現在寺廟中最盛大的佛事為水陸法會,此外還有“梁皇懺”、“瑜伽焰口”、“齋天”、“普佛”等。此詞在小說中也有引用,如端木蕻良《科爾沁旗草原》十六:“只是在家里請法師做佛事,超度亡魂早拔苦界。”(常正)
【第24句】:【蝎子放屁——毒氣大】(歇)毒氣:本指有毒的氣體,轉指毒辣的手段。形容人非常狠毒。
【第25句】:【指親戚,靠知己,不如自己立志氣】 釋義:不能依靠別人,得靠自己長志氣。 例句:“你說我說的是啥話?我說的是千年老實話。貸款!咱壓根就沒貸過款。俗話說:‘指親戚,靠知己,不如自己立志氣。’咱不沾它,它也別沾咱。”
【第26句】:【不怕你銅墻鐵壁,只怕你緊狗健人】 釋義:指賊人行竊時,不怕墻壁堅固,就怕看門狗和健壯的漢子。 例句:從來做賊的道:“不怕你銅墻鐵壁,只怕你緊狗健人。”早驚動了守門的犬,哰哰著實吠將起來。張泰慌張,抽身前走,那犬一直追將出來。
【第27句】:【青眼】“青眼”是對人喜愛或重視的一種表情,跟“白眼”相對。此典源于《晉書·阮籍傳》。 阮籍是魏晉時期的大才子,他博覽群書,尤愛《老》、《莊》,是魏晉文人的典型代表。他放蕩不羈,不遵守禮法,與人相處,情投意合的,青眼相迎;對講究禮法的,就投以白眼(斜視以白眼珠相待)。他母親去世時,嵇喜按照虛偽的禮俗前來吊喪,阮籍討厭,于是白眼相視,弄得嵇喜悻悻而歸。 嵇喜的弟弟嵇康(與阮籍知名度同樣的大才子)聞聽此事后,便抱著琴去拜見阮籍,阮籍非常高興,以青眼正視。一來文人喜歡琴棋書畫,二來阮籍不拘禮法,白事喜辦,悲中找樂,嵇康投其所好,阮籍自然高興。自此,人們用“青眼”(也有用青睞、垂青)表示對人的喜愛或器重。
【第28句】:【一語道破天機】(慣)天機:迷信指神秘的天意,比喻重要的秘密。 指一句話揭穿了秘密。
【第29句】:【一日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佛家原有“繩蛇”的比喻。如宋·子·《起信論疏筆削記》卷十九:“知法如幻,故無所怯。繩蛇非毒、杌鬼無心,何所怯耶!”佛家認為,凡夫誤認假相為實有之物,這叫“遍計所執”,喻如認繩為蛇。又《續傳燈錄》卷二九:“一度著蛇咬,怕見斷井索”。《五燈會元·龍門遠禪師法嗣》:“問:‘狗子還有佛性也無?’趙州道:‘無,意旨如何?’師曰:‘一度著蛇咬,怕見斷井索’。”后成為一條運用廣泛的俗語:“一日被蛇咬,十年怕井繩。”謂吃過一次虧以后,便長時間地疑神疑鬼,亦作“一年被蛇咬,三年怕草索”。如《初刻拍案驚奇》卷一:“一年被蛇咬,三年怕草索。說到貨物,我就沒膽氣了。”(李明權)
【第30句】:【老牛拉破車,慢慢來】 釋義:比喻不慌不忙,慢慢干。 例句:又說:“就靠我們這幾個人,老牛拉破車,慢慢來吧。到時候看錢萬利怎么向上級交待。”
【第31句】:心領神會不必明言,心中已完全明白、徹底領會,謂之“心領神會”。出于禪語,原作“心融神會”,見《續傳燈錄》卷九:“入室扣請,心融神會。”原來,禪宗反對執著語言文字,主張內心的證明,所謂“單傳心印,開示迷途,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碧巖錄》第一則)。不假文字而“心融神會”,這就是禪宗參悟的關鍵。后在詩文中運用,如元代吳海《送傅德謙還臨川序》:“讀書有德,冥然感于巾,心領神會,端坐若失。”義如劉心武《班主任》四:“謝惠敏對他們的‘教誨’并不能心領神會,【大I為她沒有絲毫的政治投機心理,她單純而真誠二”心量指胸懷、心胸在佛教中指心對外境的攀緣、度量_。佛的真實證到的心疑,能克服主客體對立,遠離能緣、所緣而住于無心。《壇經·般若品》:“心量廣大,猶如虛空,無有邊畔。”后在俗語巾淡去了度量之意,泛指心胸之廣狹。。元代汪元亨《朝天子·歸隱》曲:“塵土衣冠,江湖心量,出皇家麟風網.”續范亭《洛陽別定安》詩:“豈愛風塵苦,男兒重膽肝,一載如一日,使我心量寬。”
【第32句】:大王及喚眾肓各各問言:‘汝見象否?’眾盲各言:‘我已見。’王言:‘象類何物?’觸其牙者即言:‘象形如蘿菔根。’觸其耳者言:‘象如箕。’觸其頭者言:‘象如石。’觸其腳者言:‘象如臼。’觸其脊者言:‘象如床。’觸其腹者言:‘象如甕。’觸其尾者言:‘象如繩。’善男子:如彼眾盲不說象體,亦非不說,是眾相悉非象者,離是之外更無別象。”又《長阿含經·鏡面王經》等亦載其事。
【第33句】:【兒行千里母擔憂】(諺)指兒女出門,不論遠近,母親總是牽腸掛肚,放心不下。 也作“兒行千里母擔憂,母行千里兒不愁”。
【第34句】:【螞蟻尿到書上——濕不了兩個字】(歇)濕:諧“識”。指識字不多。
【第35句】:【山里說話有鳥聽,屋里說話有鼠聽】(諺)在山里說話,緊防鳥兒聽去;在屋里說話,緊防老鼠聽去。 指人們說話,尤其是秘密的話,要緊防有人竊聽。
【第36句】:【江河千百條,條條歸大海】 釋義:比喻遲早要歸到某處去或要走某一條路。 例句:江河干百條,條條歸大海。今日言別,明日重逢,這也是常有的事。
【第37句】:【一跤跌入青云里】(慣)青云:高空的云,比喻高的地位。指交了好運。
【第38句】:【老勿入川,少勿入廣】(諺)川:四川。廣:廣東。舊指老年人不可進四川,四川山多路崎嶇;青年人不可進廣東,廣東有麻風女,青年男子容易被勾引染病。
【第39句】:【灌迷魂湯】(慣)迷魂湯:迷信指在陰間使靈魂迷失本性的湯藥,比喻迷惑人的話語。指用甜言蜜語迷惑人,使人受騙。 也作“灌迷湯”。
【第40句】:【一鍬挖出個井】(慣)比喻一下子就取得成功。
【第41句】:【飛蛾撲火,自取滅亡】 釋義:比喻自尋死路,自取滅亡。“自取滅亡”又作“自損其身”。 例句:程少杰陰險地笑道:“趙力群嘛,他是飛蛾撲火,自取滅亡!我得到了最可靠的消息,明天方雷帶他跟車,看來跟車是假,進京告狀是真,就憑這一條,也該叫他們一起去見上帝。”
【第42句】:【和尚無兒孝子多】(諺)指和尚雖然無兒無女,但受著眾多的善男信女像孝子一樣的供奉。
【第43句】:【小蔥拌豆腐,一清二白】 釋義:小蔥是青的,豆腐是白的。“青”與“清”諧音。比喻清楚明白,沒有差錯。也比喻彼此關系清白。 例句:隊委會還沒來得及宣布這件事,她已經把保管室里的賬目、實物清點得小蔥拌豆腐,一清二白。
【第44句】:【頂門上不見了三魂,腳底下疏失了七魄】(慣)頂門:頭頂。魂、魄:迷信的人指附于人體內,又能脫離人體而獨立存在的精神,附于人體則人生,脫離人體則人死;道家認為人有三魂七魄。形容極度恐慌或恐懼。也形容精神恍惚,心神不定。 也作“丟了三魂,喪了七魄”。
【第45句】:【空著肚子打飽嗝——硬裝門面】(歇)指內里不行,表面上還硬要裝得好看。
【第46句】:不貪財,禍不來
【第47句】:【只借不還,再借就難】(諺)指借人東西不歸還,自然再借時就借不到。
【第48句】:【話里有文章】(慣)指話語里含有其他的意思。
【第49句】:【當面教子,背后教妻】 釋義:可以當著別人的面教訓子女,不能當著別人的而教訓妻子。 例句:“當面教子,背后教妻?_你敢管教在家里管教,別上外邊鬧笑話給人家看!
【第50句】:【單槍匹馬】原作“匹馬單槍”。《五燈會元》卷十二:“慧覺謂浩泰曰:埋兵掉斗,未是作家(英雄),匹馬單槍,便請相見。”禪宗提倡頓悟成佛,勸人不要依傍他人或拖泥帶水,須直接把握自心,回光返照,便可見性成佛,就像勇士單騎上陣,須見分曉一樣。以后遂引申為形容果敢無畏之詞或因無人幫助而單獨行動之意。五代·汪遵《烏江》詩:“兵散弓殘挫虎威,單槍匹馬突重圍。”茅盾《腐蝕》:“盡管惡勢力是那么大而我是單槍匹馬,然而也未必永久是單槍匹馬。”(無名氏)
【第51句】:【雨過了送傘】(慣)雨下過了才送來用不著的傘。比喻假情假意。
【第52句】:【搖錢樹,人人有,就是自己兩只手】(諺)搖錢樹:傳說中的寶樹,用手一搖,就會落下錢來。指人的兩手就和搖錢樹一樣,只要肯出力氣,就不會缺少錢財。
【第53句】:【穆桂英掛帥】 釋義:穆桂英:《楊家將》中人物,智勇雙全,武藝高強,是人民喜愛的女英雄形象。比喻婦女承擔重要任務。 例句:要充分地關心她們,繼續鼓勁,不能落后,要學穆桂英掛帥,像樊梨花征西。
【第54句】:做賊偷蔥起,貪污揩油起。
【第55句】:【騎著驢騾思駿馬】 釋義:比喻人的欲望沒有止境。 例句:爭名奪利幾時休?早起遲眠不自由!騎著驢騾思駿馬,官居宰相望王侯。
【第56句】:【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這句俗語比喻不知究竟,弄不清底細或緣由而心中納悶。那么,這句俗語是怎么來的呢?有兩種傳說。 一說源自蘇州西園寺,寺里有座羅漢堂建成一個“八卦”形,五百多個羅漢布置得往返循環,上上下下,將房屋的角角落落全部利用了起來,實在高妙。據說,設計這種奇特建筑的人,是本寺一個老和尚,他身高丈二有余,大家不喊他法號,都喊他“丈二和尚”。施工中,他一不畫圖紙,二不將施工計劃告訴大家,只管招呼大家干活。一個“八釙”式的建筑,左拐右拐,東彎西彎,把一般工匠弄得暈頭轉向,都嘆息:“丈二和尚弄得我們摸不著頭腦。”等到竣工那天,大家細細一看,這個八卦形的羅漢堂精美極了,大家稱贊:“難怪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實在是本領太高了。”從此,“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這句話就傳開了。 二說來源于山西普救寺。普救寺在今山西省永濟縣城西北,這里曾經發生過著名的《西廂記》故事。元代時,普救寺的香火旺盛,僧人們除了化齋念佛就是吹拉彈唱,很喜歡關漢卿的昆曲戲,一個俗名叫張耳的和尚尤其著迷,演唱起來廢寢忘食,常常忘記到齋堂吃飯。盡管師兄師弟好心提醒,張耳依然如癡如醉。有時想起吃飯了,可到了齋堂以后,別的和尚早已吃過,第一個拿勺盛飯的從來沒有張耳。寺里有個僧人愛開玩笑,說“張耳和尚摸不著頭勺”。這句話傳到普救寺外,日久天長就成了“丈二(張耳)和尚摸不著頭腦(頭勺)”,一直流傳至今。
【第57句】:【有恩不報反為仇】(慣)指用仇恨來回報別人的恩情。
【第58句】:【狗腦袋上擺不了大席面】 釋義:比喻小人物辦不了大事。 例句:他指著鼻子罵歪嘴子是“狗腦袋上擺不了大席面,誤了太君的軍機,應該軍法從事。”
【第59句】:【老天爺不睜眼】 (老天爺瞎了眼)釋義:老天爺不看不管,比喻人世間不公平,黑暗。 例句:這么好的閨女,落到他們手里,真是老天爺不睜眼。
【第60句】:【插草標賣人】在影視作品和小說當中,經常見到這樣的場景:或為父母者無奈將兒女出賣,在街市上將草標插在兒女頭上,表示出賣;或貧家女兒無錢葬父,頭插草標跪在街頭自賣自身。這些場景十分悲慘。它源自古代插草標賣物的市場慣例。 這種插草標賣物的市場習慣最早產生于晉代,那時我國農村便產生了定期的集市,叫草市。大部分位于交通要道或津渡驛站所在地。因市場四周多置草料,房舍簡易,多用草蓋成,加之糧草交易甚多,故遍地皆草。趕集者攜物來賣,便隨手拾一根長草插在該物上以示出售。這就是約定俗成,插草賣物成了標志。 在中國古代社會不同歷史時期,小到日常生活用品,大到貧困人家因饑寒出賣兒女,均使用草芥,就代表要出售。有些已成了不成文的標價規則,如,一根為賤賣,兩根為平價,三根為貴賣。
【第61句】:【殺回馬槍】(慣)回馬槍:古時一種槍法,兩人交戰時,一方詐敗而走,待對方追至切近,回過馬來給追擊者以致命一擊。1指先撤退,待對方麻痹后,回過身來進行突然襲擊。也指假裝離開,出其不意突然回來。2指揭發自己同伙的問題。
【第62句】:【舉頭三尺有神明】(諺)神明:神靈。迷信認為神明就在人的頭頂上方看著人,人的一善一惡都瞞不過神明。
【第63句】:【打旗號】(慣)旗號:舊時標明軍隊名稱或將領姓氏的旗子,現比喻某種名義。指假借某種名義。
【第64句】:寧可葷口念佛,不可素口罵人。
【第65句】:仁為萬善本,貪是諸惡源
【第66句】:水深難見底,虎死不倒威.
【第67句】:【親家】孩子們結婚后,小夫妻雙方父親之間的稱呼,雙方母親則稱為“親家母”。深受國人喜愛的豫劇《朝陽溝》有句著名的唱段“親家母,你坐下,咱倆拉拉知心話……”“親家”之稱最早始于唐代。《新唐書·蕭嵩傳》載:“子衡,尚新昌公主,嵩妻入謁,帝(玄宗)呼為親家。”最初這一稱呼只流行于皇親國戚的聯姻上,唐玄宗直呼龍婿生母為親家母,足見其關系的親密。因此,唐代詩人盧綸作《王駙馬花燭詩》云:“人主人臣是親家。”后來,“親家”這個稱呼通行到了民間,一般老百姓也開始使用這一稱呼,并一直沿用到今天。
【第68句】:寧愿折斷骨頭,不愿低頭受辱。
【第69句】:【餓得死懶漢,餓不死窮漢】(諺)指人不怕窮,只怕懶,勤勞苦干,就不愁生活不下去。
【第70句】: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
【第71句】:【樹大分權,人大分家】 釋義:樹長大了就會分開丫權,人長大了就得另立門戶。 例句:樹大分權,人大分家,親兄嫡弟,也不能—生一世都在一口鍋里吃茶飯。
【第72句】:【十八變】變化迅速,俗謂之“十八變”。如《清平山堂話本·花燈轎蓮女成佛記》:“這蓮女漸漸長得堪描堪畫,從來道,女大十八變。”“女大十八變”,是說少女在發育期間,性情、容顏變得很快。此語本于《法華經·提婆品》,謂龍女在法華會上現身。大弟子舍利弗見了,稱女身污穢,難以成佛。龍女當即向佛獻寶珠,忽然間變為男身,現出種種相好,往南方無垢世界去成佛了。《法苑珠林》卷七三載;羅漢入滅前,多現十八種神變,全身出煙、出火、出水,最后以三昧火燒身滅度。又如《五燈會元》卷一載商那和修尊者“現十八變,火光三昧,用焚其身,·多收舍利,葬于梵迦羅山。” (李明權)
【第73句】:【跟著龍王吃賀雨】(慣)賀雨:指舊時人們向龍王求雨時擺上的供品。比喻跟著有權有勢的人沾光得好處。
【第74句】:【剛出穿的瓦盆——一套一套的】(歇)本指瓦盆規格齊全成套,轉以形容人口才好,說起話來滔滔不絕,頭頭是道。
【第75句】:【狀元】“狀元”指古代科舉考試殿試第一名。它源于隋代。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在隋煬帝統治時期便已開始,在當時,并沒有殿試,但參加科考的各地士子到達京城后,在應試前需要向有關部門遞送“投狀”,考試結束后,成績最優異者的“投狀”便被放在全部“投狀”最前面,稱作“狀頭”。因古代以魁為首,以元為開始,故也以“魁甲”和“狀元”的名號稱呼第一名。從唐代開始,有了殿試,殿試的第一名仍舊稱狀元。到了宋代,殿試制度化之后,發榜之時,狀元總是排在首位,故又稱榜首。“狀元”稱號伴隨著科舉制度的始終,使用時間最長。 若從殿試開始,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狀元是唐武德五年(622年)壬午科狀元孫伏咖,最后一位狀元是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甲辰科狀元劉春霖。中國的科舉考試延續了一千多年,共產生狀元551人,’其中唐139人,五代十國11人,宋118人,遼18人,金15人,元32人,明89人,清114人。另外,張獻忠的大順政權狀元1人,太平天國有狀元14人。
【第76句】:【井里沒水四處討】(諺)井里沒有小時要到處去找,不能坐等著渴死。指遇到困窘的事,要積極想辦法,尋出路,不能坐以待斃。
【第77句】:【燒頭香】“燒頭香”又叫做“燒頭爐香”。這是一種民間的風俗,拜佛、敬神等都有。謂信徒趕早到寺、觀或神祠,爭上第一爐香,以示虔誠。此風俗由來已久,在宋代已盛行。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六月六日崔府君生日》:“二十四日,州西灌口二郎生日,最為繁盛……夜五更爭燒頭爐香,有在廟止宿,夜半起以爭先者。”又如清·袁枚《子不語·燒頭香》:“凡世俗神前燒香者,以侵早第一枝為頭香,至第二枝便不敬。有山陰沈姓者,必欲到城隍廟燒頭香,屢起早往,則已有人先燒矣,悶悶不樂。”又如清·俞樾《茶香室叢鈔》卷十五:“(韓元英)遣一親信仆持香往岱岳祈謝,謂曰:‘圣帝惟享頭爐香。’……按此知世俗有燒頭香之說,由來久矣。”(李明權)
【第78句】:【天下無難事,只怕心不堅】見“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第79句】:【打皮科兒】(慣)指開玩笑,逗笑。
【第80句】:【寶劍托與烈士,紅粉贈與佳人】 釋義:指把物品要送給與之相稱的人。 例句:常言道:“寶劍托與烈士,紅粉贈與佳人”。現在,你把你的祖傳寶物給那人,日后你必定后悔。
【第81句】:【摔了個跟頭,拾了個明白】(諺)人摔了一跤,卻明白了一層道理。 指壞事中往往有好事,受到一次挫折或打擊,卻獲得一次經驗教訓。 也作摔了跟頭學了乖。 摔一個筋斗,識一步路程。 筋斗:跟頭。
【第82句】:【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這句話是人們常用到的一個俗語,言簡意明,富有哲理。那么它源自哪里呢? 此語出自《菜根譚》:“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此戒疏于慮也。寧受人之欺,毋逆人之詐,此傷于察也,二語立存,精明而渾厚矣。” 這句話告誡人們如何為人處世,如何對己,如何對人。對己要嚴,要光明磊落,要寬以待人,與人共事要和睦相處,與世無爭,不能存有害人之心。 但另一方面,不可單純地以己推人,以為天下人都和自己樣,那就壞了,該設防還是要設防的。最近有一部電影叫《天下無賊》,其實天下并不太平。如果疏于設防,可能像呂伯奢遇到曹操一樣,可能像東郭先生遇到狼一樣,可能像農夫遇到凍僵的蛇一樣。這些血的教訓應該吸取。
【第83句】:【肉賤鼻子聞】(諺)價錢便宜的肉,要用鼻子聞聞,以防買下臭肉。 也泛指貨物賣價過于低廉,要格外當心,以防上當受騙。
【第84句】:【露破綻】(慣)比喻說話、辦事、行動中出現漏洞。
【第85句】:【官土打官墻】(慣)比喻用公眾的錢辦公眾的事。
【第86句】:【坐山觀虎斗】“坐山觀虎斗”比喻暫不介入各方間的爭斗,伺機從中漁利。它源自《史記·張儀列傳》:“莊子欲刺虎,館豎子止之,口:‘兩虎方且食牛,食甘必爭,爭則必斗,斗則大者傷,小者死,從傷而刺之,一舉必有雙虎之名’。” 意思是莊子看見兩只老虎在吃一頭牛,欲行刺老虎。館豎子見狀,制止了莊子的行動,并對莊子說:“兩只老虎jF在吃牛,吃完了牛必然相爭,兩虎相斗,結果是大虎傷,小虎亡。這時,你再去刺殺受傷的大虎,就容易得多了,可以一舉兩得。” 莊子聽了館豎子的話,覺得有道理,在一旁靜觀其變。不一會兒,兩只老虎果然爭斗起來,大虎受傷,小虎當場斃命。莊子把受傷的虎很輕松地刺殺了。
【第87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慣)明知有危險,仍然冒險前行。比喻無所畏懼,敢于冒險。 也作明知山有虎,故作采樵人。 明知山有虎,故向虎邊行。 明知山有虎,故作砍樵人。
【第88句】:【上人不好,下人不要】(諺)上人:上層人物。好:喜愛,愛好。上層人物要是不表示愛好的,手下人就不會積極張羅。指下屬對上級,往往是投其所好。
【第89句】:肉身菩薩佛教徒即身證得菩薩境界,具足大智慧、大悲心,稱之為“肉身菩薩”。父母所生血肉之軀,稱為“肉身”。如《楞嚴經》卷八:“是清凈人修三摩地,父母肉身,不須天眼,自然觀見十方世界。”又如元代方同《雜書》詩:“白恨肉身無報答,日常飽飯夜安眠。”《壇經·行由品》:六祖慧能初在黃梅弘忍門下作雜役,見上座神秀之偈未見性,便在廊下復書一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眾人見偈驚訝不已,說:“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時使他肉身菩薩!”義如明代徐渭《戲擬不往》詩:“五岳高頭誰掖我,肉身菩薩未身輕。”后民間亦稱大善人為肉身菩薩。此外,高僧圓寂后,整具遺體保存下來,或涂以金、漆,多作趺坐式,保存在墓塔或寺廟巾,亦稱肉身或肉身菩薩,經上稱作全身舍利。例如:廣東南華寺保存著六祖慧能的肉身;九華山建有肉身殿,保存著新羅高僧金喬覺的肉身。又如清代陸次云《湖蠕雜記·法相寺》謂:“武林仙佛之肉身有二:一丁野鶴,一長耳和尚也。”
【第90句】:【只有不快的斧,沒有劈不開的柴】 釋義:只有沒本領的人,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 例句:“難是難,可世上只有不快的斧,沒有劈不開的柴。”
【第91句】:【明知不是伴,事急且相隨】 釋義:明知不是伴侶,因事情急迫,只得暫且跟隨。 例句:到得草堂之上,分付殺羊備酒,與劉大娘子成親。……正是:明知不是伴,事急且相隨。
【第92句】:【當家才知柴米貴】(諺)當家:掌管家事。指人只有掌管了家事,才知道柴米油鹽等的價錢有多貴。 也泛指不承擔責任就不知道壓力的沉重。
【第93句】:【兩手拍屁股——光打光】(歇)形容一無所有,一點兒也不剩。
【第94句】:【心跳在口里】(慣)心都快蹦出來了。形容心里非常緊張或害怕。 也作心蹦到嗓子口。 心提到嗓子眼了。 心跳到嗓子眼兒上。
【第95句】:友誼要用真理來鞏固
【第96句】:【擺迷魂陣】(慣)比喻設下迷惑對方的計謀、圈套。
【第97句】:【買了個母雞不下蛋——莫不吃了不成】(歇)莫不:莫非,表示反問語氣。本指若買了只不能生蛋的母雞,即使殺了也無濟于事;轉指婦女即使不會生養,也無人可奈何。
【第98句】:【你有長籮索,人家有彎扁擔】 釋義:蘿筐繩子再長,用彎扁擔也能把籮筐挑起來。比喻計策再高明,對方也有對付的辦法。“索”又作“繩”;“彎”又作“翹”。 例句:我們特派員雖然計謀多端,終究比不過人家,真是“你有七算,人家有八算;你有長籮索,人家有彎扁擔”。
【第99句】:【書無百日工】(諺)書:書法。學寫毛筆字,練習一百天是不會見效的。指漢字書法難度很大,必須長期下苦功,方能自成一體。
上一篇:歇后語的文案文藝走心的文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