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八只腳的螃蟹——橫行
【第2句】:【嚴將出強兵,嚴婆出巧媳】(諺)將領嚴了,就能帶出強兵;婆婆嚴了,就能帶出巧媳婦。指嚴格的要求能出有用的人才。
【第3句】:【三十六策,走為上計】(諺)三十六:泛指多數。指各種辦法放到一起比較,還是逃走為上。指當局面無可挽回時,一走了之就是好的辦法。 也作三十六著,走為上著。 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第4句】:拿著門扇當窗戶——門戶不對
【第5句】:【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要想成為有用的人,就得刻苦, 圖自在是不行的。清代《紅樓夢》:“如果懈怠,我是斷乎不 依的。自古道: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你好生記著我的 話。”
【第6句】:山腰里一片云——成不了氣候
【第7句】:【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釋義:眼前又有了新的道路。比喻事情有了新的轉機,有了新的希望。這是陸游《游山西村》詩句。“山重水復”又作“山窮水盡”。例句:“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繞過險崖,眼前豁然開朗,寬闊的航道又伸展在眼前了。
【第8句】:【騎在虎上不怕虎】釋義:既然干了某事,就只有干到底,決不能中途停止。例句:“他說我在書記面前告了他的狀,就算我告了他。騎在虎上不怕虎,看他能把我怎么樣!告訴他,我等著他報復哩!”
【第9句】:【裁衣不值緞子價】(諺)緞子:未裁剪的絲織品。指已經裁剪或縫成的新衣,不如未裁剪的緞子值錢。也泛指凡經改造的物品,都不及原物可貴。 也作“成衣不敵段兒價”。成衣:縫成的新衣。段兒:緞子。
【第10句】:【行李】“行李”指出門時所攜帶的包裹、箱子等物品。如火車設有行李車。但它最初指稱的對象是人不是物,指的是外交官。 “行李”一詞,源出《左傳·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來,共(供)其乏困。”杜預注:“行李使人也。““使人”即外交使節。古代的外交官為什么叫“行李”呢?清代郝懿行在《證俗文》卷六中說:“古者行人謂之‘行李’,本當做‘行理’,理,治也。作‘李者’古字假借通用。”這段話的意思是:“李”和“理”是通假字,“行李”即“行理”,就是行走于國外以辦理國家事務的人。這種說法是有根據的。《左傳》中“行李”有時就作“行理”。如昭公十三年:“行理之命,無月不至。” 到了漢代,“行李”的意義,由“行人”引申為“行旅”。蔡琰《胡笳十八拍》有云:“追思往日行李難。”從唐代開始,“行李”的詞義有了顯著變化,它由“行旅”引申為“行裝”。白居易題贈李盧中丞詩云:“聞君每來去,砣砣事行李。”這里的“行李”就是出門時帶的東西。從此以后,“行李”的含義,便逐漸由指人過渡到指物了。至宋代,“行李”指物的用法已很廣泛。蘇軾《與程德孺運使書》云:“約程四月末間到真州,當遣兒子邁往宜興取行李。”宋代張邦基《墨莊漫錄》:“早晚即行,試遣人往求之,時行李已出房。”此兩處“行李”,分明都是指行裝。至明代,繼續沿襲“行李”即行裝的用法。如明曲有“半夜三更路兒又蹺蹊,東倒西欹顧不得行李”之句。由此可見,“行李”詞義演變的脈絡是很清晰的:行人——行旅——行裝。化成順口溜就是:使節要出行,艱辛伴旅程。隨身攜物品,饑寒有保證。
【第11句】:腳脖上系鈴——走一路響(想)一路
【第12句】:【白天游門走四方,黑夜點燈補褲襠】(慣)指白天到處閑逛,夜里卻忙著干活。
【第13句】:【偷食貓兒性不改】釋義:比喻惡性難改。例句:常言道:偷食貓兒性不改。他在外邊放蕩慣了,看在家中,猶如牢獄一般,哪里坐立得住。
【第14句】:肚子里的寄生蟲——知內情
【第15句】:眼睛盯著鼻尖——只看一寸遠:目光短淺
【第16句】:一棵草易凋,一滴水易干。
【第17句】:【捏著鼻子哄眼睛】(慣)比喻自己欺騙自己。
【第18句】:一位阿姨又沒領到工資,她找到廠長說:“我們出錢買馬給你騎,你騎了一年只剩一張皮。”(廣西·柳州)
【第19句】:【黃連拌苦瓜——苦上加苦】(歇)黃連: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莖味苦,可入藥。苦瓜:本義味苦,轉指痛苦、苦難。形容苦難極其深重。 也作“苦膽拌黃連——苦上加苦”。
【第20句】:【家看女,村看男,露貧顯富是孩子的臉】(諺)指家庭是否和睦、興旺,從女人身上可以看出;村莊是否有生氣,從男人的精神面貌上可以看出;家道是貧是富,從孩子的面顏上可以看出。
【第21句】:【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只要有青山,就能長出樹木。 意為保住根本就好辦。類似的:留下葫蘆子,哪怕沒水瓢? 張賢亮《河的子孫》:“好漢不吃眼前虧,你越編得大越好,反 正脫過了挨打就行了。留得青山在,還怕沒柴燒?”
【第22句】:【牛套馬,累死倆】(諺)農家駕車或拉犁,要是把牛和馬套在一起,馬快牛慢,勁兒使不到一起,雙方都受罪。比喻條件不同,卻強行搭配,則雙方都有損無益。
【第23句】:【癩蛤蟆上腳面,不咬人膈應人】釋義:腳面:腳背。膈應:厭煩。比喻人行為讓人惡心、厭煩。“上腳面”又作“爬到腳背上”。例句:小瑩一甩辮子沖了過去:“癩蝓蟆上腳面,不咬人膈應人!”說完,唾了一口,扭頭走了。
【第24句】:機關槍打炮彈——不對口徑
【第25句】:爸爸在外聽說我考試不及格,回家就責問我。媽媽責備爸爸說:“你啊,撿到風風(封封)就是信。”(貴州·湄潭)
【第26句】:黑李逵碰見莽張飛——非崩不可
【第27句】:【放隔山炮】(慣)比喻所采取的行動威力很大,在這個地方行動,其他地方也受到影響。
【第28句】:【戴烏紗帽】(慣)烏紗帽:古代官員戴的用黑紗布制成的帽子。比喻當官,居于領導地位。
【第29句】:【撒野火兒】(慣)指故意鬧事。
【第30句】:狐貍引著老虎走——狐假虎威
【第31句】:【初生犢兒不怕虎,長出犄角反怕狼】釋義:犄角:角,牛角。比喻人受過挫折,膽子變得越來越小。例句:不管史太昌如何夸贊大成,大嬸還是期望郝大成在吃過這次苦頭以后,暴烈的性情會有所改變。正像俗話說的:“初生犢兒不怕虎,長出犄角反怕狼。”
【第32句】:判官娶媳婦——鬼打扮
【第33句】:【打不得官司告不得狀】事情本不合法,也無憑據,無法公 開講理。相關的:有處告狀,沒處拿人。清代《儒林外史》: “認卻認得,這話打不得官司告不得狀,有什么方法!”
【第34句】:鄰居近幾年木材和茶葉收入好幾萬元,可是,一筆生意沒做好,連老本都賠上了。為了過個年,不得不四處借錢。爺爺說:“這真是吃不窮,穿不窮,算計不好一世窮!”(安徽·石臺)
【第35句】:鉆進風箱里的老鼠——受不完的氣
【第36句】:【八月大,無果賣】釋義:陰歷八月如果是大月(三十日),水果就要歉收。例句:真是應驗了那句話:“八月大,無果賣。”這不,現今集市上水果少,價錢貴得嚇人啊!
【第37句】:大熱天捧個爛西瓜——吃又吃不得,扔又舍不得
【第38句】:【 一個爛桃壞一筐】個別連累整體。陳登科《風雷》:“一個 爛桃壞一筐。凡是自己不找門路,光要救濟的,光想貸款 的,一個不貸,也不發救濟糧。”
【第39句】:【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不接受前人的經驗教訓,肯定 要遇到困難。浩然《艷陽天》:“怎么樣,我怎么對你們說啦! 你們不信我的,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第40句】:【一步一個腳印】(慣)形容做事扎實、穩妥。
【第41句】:【人憑良心豬憑肉】(諺)人是憑著良心來得到人們的敬重,豬是憑著肉香來得到人們的喜愛。指人做事憑良心,是立身的根本。
【第42句】:【黃瓜熬冬瓜,一色貨】釋義:黃瓜跟冬瓜放在一起熬,都是同一種顏色。比喻都是一樣的。例句:供銷社和私商天生就是兩碼事,你怎么好說“黃瓜熬冬瓜,一色貨”?上回分明是算賬疏忽了。
【第43句】:樹上的爛杏——數它壞
【第44句】:【不受磨難不成佛】不經過磨練,不可能輕易取得成功。 類似的:不受煙熏不成佛。馮志《敵后武工隊》:“不受磨練 不成佛,要不是受了劉隊長的那次教訓,這些日子還不知得 闖了多少禍!”
【第45句】:【管丈母娘叫大嫂子——沒話找話】(歇)指本來無話可說,硬要找些話來說。常含譏諷意味。 也作“見了丈母娘叫大嫂子——沒話搭拉話”。搭拉:方言,閑談,閑扯。
【第46句】:有很長時間姑姑沒有來看奶奶了。奶奶嘆道:“唉,娘疼孩子不顧命,孩子疼娘沒有空。真是天高指不住星星啊!”(河南·登封)
【第47句】:【喝粥要等豆兒熟】(諺)要喝粥,必須等到粥里的豆子煮熟方可。 比喻做事不能性急,必須耐心等到條件具備、時機成熟。
【第48句】:【萬變不離其宗】(慣)宗:宗旨。 指形式上千變萬化,本質卻沒有變。
【第49句】:有財萬事足,無病一身輕。
【第50句】:筆尖論戰——文斗
【第51句】:【花木瓜——外看好】(歇)花木瓜:即木瓜,果實成熟時呈橘黃色,味道很澀,不供食用。宋代以宣城花木瓜最有名,相傳宣城人刻花紙粘于木瓜上,成熟后以果面花紋供玩賞。本指花木瓜外表好看而無實際用處,轉指人徒有其表。常含譏諷意味。
【第52句】:【老君爺叫蛇咬——法盡了】見“太上老君叫蛇咬——法盡了”。
【第53句】:【娘好囡好,秧好稻好】(諺)囡:小孩。母親的素質好,生養的孩子就好,就像秧苗好,長成的稻子就好一樣。 也作“秧好稻好,娘好囡好”。
【第54句】:【終使他誠服。見《三國演義》第八十七回至九十回。此處用八擒孟獲指某種行動是不必要的、多余的。
【第55句】:籠中鳥——有翅難展
【第56句】:【軟硬不吃】硬不吃好歹都不行,無法對付。老舍《龍須 溝》:“你這個家伙,軟不吃,硬不吃,沒法兒辦!”
【第57句】:一天一宿變兩回——朝令夕改
【第58句】:三個鬼拿不著——比鬼還鬼
【第59句】:【拐驢對破磨】(慣)拐:腿或腳有毛病,走路時身體不穩。比喻雙方都不好,正好相配。
【第60句】:【毛病】“毛病”現在經常被人們用來指缺點、錯誤、壞習慣,或者指器物有質量問題或瑕疵,后來也引申到指人身體不適以及微小疾病等。那么,這個詞是怎么來的呢?其實,最初“毛病”是指牲畜(尤其是馬)的毛色有缺陷。古時候,馬在人們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所以,人們對馬的要求特別嚴格。相馬首先就是看馬的毛色如何,有沒有不足的地方。明代的徐咸在《相馬經》中說:“馬旋毛者,善旋王,惡旋十四,所謂毛病,最為害者也。”意思是說,卷曲的馬毛,有好有壞,位置生的不好,就是毛病。如果主人騎的話,對主人妨害最大。這當然是迷信的說法。 “毛病”由專指馬的缺點引申為指人或物的缺點,大概源于宋代。如宋代吳涿《答徐安札書》中云:“蓋文學毛病,如春草漸生……”黃庭堅《山谷刀筆》也有“乃是荊南人毛病”之句。 “毛病”一詞,至今還在常用,特別是口語,用得更多。中央電視臺播出的一個小品:小品中的主人公說話不離“毛病”二字,實乃毛病也。
【第61句】:【魂飛天外,魄散九霄】(慣)1形容看見美色而不能自持。2形容驚恐萬分。 也作“魂飛天外,魄散九州”。
【第62句】:【樹高千丈,葉落歸根】釋義:長期生活在外,最后總希望回到家鄉。例句:“常言道,樹高干丈,葉落歸根。這小廝怕養不大;若還長大了,少不得尋根問蒂,怕不認我做外公么?”
【第63句】:人皮包臭肉——心里臟
【第64句】:陽春三月,風和日麗,百鳥歡唱。我和哥哥拿著彈弓到竹園去打鳥。二叔見了批評我們說:“千萬別打三春鳥,兒在窩中盼母歸。打死一只老鳥,一窩小鳥全得餓死啊!”(安徽·肥西)
【第65句】:【大樹底下有蔭涼】可以乘涼休息。謂得到庇護,有依靠。 或說:大樹底下好乘涼。浩然《艷陽天》:“他盼著馬之悅快 一點時來運轉,好借這棵大樹乘風涼。”
【第66句】:【殺人不過頭點地】(諺)即使被殺死,也不過是腦袋滾在地上罷了。 指充其量不過是個死,沒有什么了不起。
【第67句】:【心不在肝上】(慣)指心不在焉。
【第68句】:【瓜熟蒂落,水到渠成】釋義:蒂:瓜果與枝莖相連的部分。比喻條件一旦成熟,事情就會順頁禾U力、成。例句:邵思語耐人尋味地對玉蓉說:“至于你心中擔憂的,我看全沒有必要。俗話說,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世界上好多事,都是這樣。”
【第69句】:【摸摸筷子就算入席】釋義:只要沾點邊,就算有關系。例句:“別胡思亂想了,只要你摸摸筷子就算入了席,吃,也擾了,不吃,也擾了:我看你還是領頭快沖,一沖,麥子就算到手,別的事兒,咬著白面饃再說!”
【第70句】:過街的老鼠——人人喊打
【第71句】:【癩蛤蟆想吃天鵝肉】這一俗語比喻人沒有自知之明,一心想謀取不可能到手的東面。此俗語源自一個古老的傳說:很久以前,王母娘娘開蟠桃會,邀請了各路神仙。蟾蜍仙也在被邀之列。蟾蜍仙在王母娘娘的后花園內恰巧遇見鵝仙女,被其美麗所傾倒,大動凡心,遭鵝仙女呵斥并狀告至王母娘娘處。王母娘娘大怒,隨手將嫦娥月宮中獻來的月精盆砸向蟾蜍仙,罰其下界為蟾蜍(癩蛤蟆),那月精盆化作一道金光侵入癩蛤蟆體內。王母娘娘悔其月精盆失手砸出,失卻了一件寶物,令癩蛤蟆磨難結束后完璧歸趙,方可重列仙班,并命雷神監督。“癩蛤蟆想吃天鵝肉”由此而來。
【第72句】:【嘆氣一口,宅低三尺】(諺)哀嘆上一口氣,就會使院宅陷低三尺。 指人在生活中要充滿樂觀精神,積極向上;如果悲觀憂郁,必定走向衰落。
【第73句】:【 罐頭沙丁魚】罐頭里的沙丁魚,裝得滿滿的。謂人多,擠 在一起。香港劉以鬯《酒徒》:“七個人住一間小板房,令人 有罐頭沙丁魚的感覺。”
【第74句】:【枉披了人皮】(慣)枉:白白地。 比喻人的行為極其卑鄙、惡劣。
【第75句】:【病從口人,禍從口出】這一俗語的意思是疾病是由于飲食不慎引起的,災禍是因為言語不妥招來的。典出《太平御覽·人事,口》:“福生有兆,禍來有端。情莫多妄,口莫多言。蟻孔潰河,溜沉傾山。病從口入,禍從口出。” 宋代太平興國二年,宋太宗(趙炅)命李昉等十四人編《太平御覽》一書。這本書引用的材料非常豐富,保存了許多原始資料。其中有一處寫道:“福氣的到來是有征兆的,禍害的到來也是有其原因的。不要放縱情感多做不適當之事,也不要放松自己的嘴巴而多說話。蟻穴的孔隙能使河堤崩潰,小股的水流能夠沖倒高山。疾病是由于飲食不慎引起的,災禍是因為言語不妥招來的。” “病從口人,禍從口出”這個俗語現在還有很強的警示作用。
【第76句】:【囍】“囍”又稱雙喜。我國男女青年結婚時,有個習俗,都喜歡在新房內外乃至家具上貼著大紅“囍”字,以示吉利。現在,更有甚者,結婚時將斗大的囍字貼于巷口兩側或住宅小區門口的兩側,以示隆重或迎親路標。說到這個“囍”字的來歷,傳說源自北宋宰相王安石。傳說王安石20歲那年進京趕考,路過馬家鎮時,剛好碰到馬員外之女出聯擇婿,在走馬燈上寫著“走馬燈,燈走馬,燈熄馬停步”的上聯。這時王安石正忙于趕考,未及細想,便上京去了。王安石在科場中順利通過筆試。面試時,主考官指著廳前的飛虎旗說:“飛虎旗,旗飛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不覺心里一亮,便以馬員外之女招婿的上聯作對。主考官見對得珠聯璧合,遂贊嘆不已。考試完畢,王安石在歸途中喜氣洋洋,躊躇滿志。途經馬家鎮時,見那懸聯仍無人對出下聯。此時,王安石便把主考大人出的上聯作下聯以對。馬員外一看十分滿意,當下即以女相許,并擇吉日在馬府完婚。新婚之日,正當新郎新娘歡歡喜喜拜天地時,忽有探馬來報:“恭喜王大人金榜題名,明日請赴瓊林宴。”馬員外聽后高興萬分,遂命重開酒宴,以示慶賀。王安石雙喜臨門,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豪興大發,便在洞房雪白的墻上,并排而工整地書寫了兩個大紅的喜字。雙喜(囍)一出,更加喜慶,效果絕佳。從此,結婚貼紅“囍”字的習俗,就在民間流行開了。
【第77句】:【老鼠看倉,看得精光】指信任壞人,給了他舞弊的方便。 類似的:黃鼠狼看雞,越看越稀。成語:監守自盜。陳中玉 《塔影》:“我早就說過:老鼠看倉,看個精光,決不能讓一個 手腳不干凈的人來管理錢財。”
【第78句】:【墻里的柱子——捶使勁不顯身】(歇)指暗中不露聲色地出力。也指不吭聲地埋頭苦干。
【第79句】:叔叔想調動工作,整天跑事不在家。奶奶說:“嫁一處不如守一處,不要跑了。”叔叔卻說:“樹挪死,人挪活,換換環境有什么不好?”(河南·內鄉)
【第80句】:【降半旗】“降半旗”是當今世界上通行的一種致哀方式。一個國家的重要人物逝世或發生重大人員傷亡,通常都要把懸掛在旗桿上的國旗下降到距頂端1/3或一半處,表示對死者的哀悼。降半旗致哀的方式,據說是在1612年由英國海船“哈茲·伊斯”號首創的。哈茲·伊斯海船在北美海岸探尋通向太平洋的航道時,船長不幸遇難。為了表示對船長的敬意和哀悼,船員提議下半旗。后來,發生不幸事故的船只也都效仿,下半旗致哀的方式便逐漸流行開來。陸地上首先采用這種致哀方式的是英國,隨后,其他國家相繼仿效,成為世界各國通行的致哀方式。
【第81句】:【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諺)少壯:年少力強。徒:徒然,白白地。指人在年少力強時不知努力進取,到得年老無為時就悔恨不及了。勸少年要及時努力語。 也作少小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少年不努力,老大徒悲傷。
【第82句】:為一件小事,我和小梅吵了架,母親詢問我時,我只說自己有理。母親批評我說:“別說了,誰不知道你是一盆糨子端四十五里,有名的疙瘩蛋。”(河南·鄧縣)
【第83句】:【實棒槌灌米湯——寸水不進】(歇)本指一點兒水也灌不進去,轉喻一句話也聽不進去。
【第84句】:【為人最怕老來貧】(諺)指人生最怕的是年老時貧困,無法生活。
【第85句】:車后拴小牛——帶犢(歹毒)
【第86句】:山上打鐘——有鳴(名)聲
【第87句】:【 三過家門而不入】古代傳說,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 入。借指公而忘私,或不回家。語出《孟子》。李英儒《還我 河山》:“老蔫并不懂得‘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掌故,但在行動 上超過了古人。”
【第88句】:【三個銅錢放兩處——一是一,二是二】(歇)本指銅板一處一個,另一處兩個;轉以形容言行一絲不茍,本來怎么樣就怎么樣。 也作“三個銅錢擺兩邊——一是一,二是二”。
【第89句】:水缸里的葫蘆瓢——沉不下去
【第90句】:搟面杖吹火——竅不通
【第91句】:神仙的茅坑——沒有份(糞)
【第92句】:踩著梯子吃星星——離天遠
【第93句】:【觀景不如聽景】(諺)親歷其境地觀看景物,比不上聽人介紹景物。 指聽景能誘人心向往之,為觀景所不及。 也作“看景不如聽景”。
【第94句】:【平地一聲雷】(慣)比喻突然發生一件震動人心的大事。 也作平地一聲驚雷。 平地起雷。
【第95句】:【升西天】見“上西天”。
【第96句】:考試的時候,我把“亮”的反義詞錯寫成了“黑”。這一次考試的時候,我又照著寫了,媽媽說:“你怎么不長記性?一個地方絆倒兩次。”(河南·滑縣)
【第97句】:【不怕該債的精窮,就怕討債的英雄】釋義:欠債人即使窮到極點,碰到厲害的討債人也只好還債。例句:“可知道‘不怕該債的精窮,就怕討債的英雄’!你而今遇著鳳四哥,還怕賴到那里去!”
【第98句】:【三公后,出死狗】(諺)三公:朝廷最高官位的合稱。死狗:借指人群中的敗類。三公的后代,往往出敗類。指養尊處優的環境容易使人墮落。
【第99句】:【木不鉆不透,人不激不發】(諺)木材不鉆就穿不透孔,人不經受激勵就難以奮發圖強。指人的奮發向上,往往需要客觀上的激勵。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