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學會愛,懂得愛,不僅要愛自己,還要愛別人。世間哪兒有愛,哪兒就會有財富和成功的身影。而一個缺乏愛心的人,是很難談得上什么成功的。
【第2句】:【佛禪文案】凡事不必太在意,一切隨緣隨心,緣深多聚聚,緣淺隨它去。凡事看淡點看開些,順其自然,無意于得,就無所謂失。人生,看輕看淡多少,痛苦就遠離你多少。
【第3句】:【佛心禪語】不要去羨慕人家過得有多好,抱怨自己的生活有多糟,也不要活在過去的光環里,要知道昨天的太陽,曬不干今天的衣裳,世上有不絕的風景,人更要有前行的心情。
【第4句】:【佛心禪語】不寫,是因寫的人太多,可依文解義的結果卻只能讓人死于句下。不寫,還因寫的人多非行者,無有境界現前的勘驗。不寫,更因寫的人總在提供一種立場,遠離了禪歸零的原點。
【第5句】:任何經驗和智慧,不論是自己的還是別人教會的,既不能照搬也不要當成包袱背。在任何時候,都要開動腦筋,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靈活運用。
【第6句】:煩惱不必放下,因為對于佛祖來說,本就不曾提起;禮佛本是好事,但與其惦記著禮佛這個過程的本身,倒不如將這個念頭拋卻,為消除眾生煩惱而忙碌卻不認為這是煩惱;為開悟而修行卻忘記本在修行中。
【第7句】:一顆宕動的心,所看到的世界,浮躁,喧囂,云起,塵暗,實際上,心中有所放棄,看清得失,笑迎失敗,坦對榮辱,心就會安定下來!心安了,這個世界頃刻間,沉靜如佛,風不擾,水不擾,萬事不擾!
【第8句】:【禪心佛語】豁達,是心胸寬闊,肚大能容,它是一種情操,一種境界,一種超脫。學會豁達,你會寧靜淡泊,正視人生。擁有豁達,才可能真正擁有快樂的人生。笑看庭前花開花落,靜望天上云卷云舒。
【第9句】:【禪心佛語】人生的路,靠自己一步步走去,真正能保護你的,是你自己的人格選擇和文化選擇。那么反過來,真正能傷害你的,也是一樣,自己的選擇。
【第10句】:汝等苾芻由二行相,應當正勤善取心相;取心相已,應善作意;善作意已,應善觀察;善觀察已,應善安住;善安住已,應同地界,正勤修習,無量無損。應同水界、火界、風界,正勤修習,無量無損。《本事經》卷五
【第11句】:若悲傷有人分擔,又何嘗不是一種慰藉;若孤單有人陪伴,又何時何處不是心暖、心安。最真的感情永遠都是:死皮賴臉中破涕為笑,心甘情愿中不厭其煩。
【第12句】:【禪語人生】有一顆平常心的人,他就像路邊的一顆小草,悄然無聲的活在這個世界上。他寧靜的默守著行人的來來往往。
【第13句】:【禪心佛語】怕鬼的人,不管要去哪里,他都一定要算出個吉時,這就表明了他們的心還不如一只狗,如果一個人是個人類,那他就不必害怕鬼神。像這樣講真話,沒人喜歡聽,但是不講真話那就叫做騙子了。
【第14句】:【佛心禪語】佛陀就問他:“那么你的想法呢?要留下來,還是回去?”周利盤特說:“我很想跟隨佛陀修行。”
【第15句】:【禪語人生】有些佛的形象是一絲不掛的赤裸相,這是什么意思呢?這不是西方文化。是表達佛是空性的,無眼耳鼻舌身意,一切都是空性的,本來的。
【第16句】:無明火:人心常在愚昧癡迷中,人我是非糾結、事理不明,時常爭長計短。若不明道理,生活就不能踏實,心靈便會空虛,整天性惶恐恐、動蕩不安。
【第17句】:【禪語人生】我們愈去關心別人的幸福,也就同時愈能建立起自己的快樂。只不過當你在付出的時候,心里絕對不要有這種想法。不要去指望有所回報,要一心一意為別人好。
【第18句】:【禪心佛語】前途比現實重要,希望比財富重要,世上最殘酷的莫過于扼殺希望。明天永遠充滿著希望,無論身陷怎樣逆境,都不要絕望,因為你還擁有著無數個明天。
【第19句】:【禪心佛語】天賦異稟也罷,資質愚魯也罷,庸常中人也罷,只要能認清自己是誰,就能腳踏實地,抱定自己的人生理想。
【第20句】:【禪語人生】在我們的一生中,我們不能缺少和泥土的親近。自然世界給了我們生命,我們要經常回歸到大自然的懷抱,清洗我們身上粘裹的世俗濁氣。
【第21句】:【禪心佛語】生活中并有絕對的對與錯,所謂的對與錯在很大程度取決于你的價值取向。我們必須在紛繁瑣碎中學會搜索與選擇,如果我們不喜歡某個選擇或結果,就應該立刻摒棄,重新進行新一輪的選擇并獲得新的結果。
【第22句】:【晚安禪語】生命是一次閱讀,帶著感情去品,會收獲共鳴與感動;帶著理解去讀,會收獲真情與真誠;帶著執著去欣賞,會發現歲月如此美好!這本醇厚而凝重的書,記錄下人生的生活百味,留下走過的唯美剪影。
【第23句】:不先根除煩惱,不可能得到永恒的快樂。只要心被無明及其他的煩惱遮蔽,我們所經驗到的快樂,都瞬間即逝。——堪忍尊者
【第24句】:【文案基地經典禪語】看人間,寬寬的是路,窄窄的卻是心,人世間最多的遺憾是缺少那顆包容的心,人間多少錯,最錯是執著,人生多少失誤,悲催還是耽誤,風雨來去,花開易落,人間走過,不要錯過。
【第25句】:【一日禪文案】屈己者能處眾,好勝者必遇敵;以謙接物者強,以善自衛者良。委屈自己的人能夠和大家相處得很好,爭強好勝的人一定會遇到對手。以謙遜態度待人接物的,一定有力量。以善良行為保衛自己的,一定品德出眾。
【第26句】:【佛心禪語】《易經》告訴我們,當你窮困之時,要想沒有災難,要想通達,必須做到冷靜相對。雖然身陷窮困,仍然自得其樂,不心急火冒,堅持自己的理想,臥薪嘗膽,堅守中正的原則。
【第27句】:佛說:有“七善法”可讓人具備梵行。哪“七善法”呢?一是知方法,二是知教義,三是知時機,四是知滿足,五是了解自己,六是了解大眾,七是懂得尊卑。
【第28句】:若色若識,皆是唯識;若識若色,皆是唯色。今雖說色、心兩名,其實只一念無明法性十法界,即是不可思議一心具一切因緣所生法。(唐)智頻《四念處》
【第29句】:【禪心佛語】人生的要義,一是欣賞沿途的風景,二是抵達遙遠的終點;人生的秘訣,尋找一種最適合自己的速度,莫因疾進而不堪重荷,莫因遲緩而空耗生命;人生的快樂,走自己的路,看自己的景,超越他人不得意,他人超越不失志。
【第30句】:若父母先無信、戒、聞、舍、慧,子令其修習,名真實報恩。恭敬給所需,唯現世安樂,令修信、戒等,究竟證涅槃。《本事經》卷四
【第31句】:【禪語人生】幸福感并不完全來自物資生活的豐富,幸福感來自內心,幸福感來自珍惜眼前生活的心態,來自知足的心態。知足者常樂,不知足者痛苦很多,焦慮很多。痛苦多了,焦慮多了,身體就不健康。
【第32句】:【禪心佛語】善觀色者,色不生心,心不生色,即色與心俱清凈。無妄想時,一心是一佛國,有妄想時,一心是一地獄。
【第33句】:【禪心佛語】離開了其他人,一個人是不能生存在這個世界上的。自己與他人,個人與社會,是不可分割的整體。
【第34句】:幸福的婚姻往往是,有一個時常擔心你的丈夫,無論你在工作時還是生活中,他都擔心你無法應付,擔心你受人欺負。心有掛礙才有愛,心無掛礙哪會有愛?
【第35句】:【禪心佛語】佛以大慈悲,不得已說出八萬四千法門:俾各色各樣根器不同的眾生,用來對治貪嗔癡愛等八萬四千習氣毛病。猶如金染上各種污垢,乃教你用鏟、用刷、用水、用布等來洗刷琢抹一樣。
【第36句】:生命應如拂面的清風,怎么來就怎么去,恬淡自在,隨風而至、隨風而逝。生命需要一泓靜水,來滌蕩內心世界的浮華與焦躁。要活在當下,在禪茶一味,在青山綠水間,在書香中,體驗生命里那一份純凈和精神的升華。
【第37句】:【禪心佛語】道由悟達,立志為先自博地具縛凡夫,便欲跋涉超證直入圣域,其小因緣哉。故宜操鐵石心,截生死流。
【第38句】:【禪心佛語】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和長處,自信有時也是成功的鑰匙。要等到別人的贊賞,恐怕已經太遲了,因為生命屬于你只有一次,沒有循環,沒有往復。
【第39句】:悲和歡,都是一場坦然面對。無論是人生的何種處境,告訴自己:Iamready(我準備好了)。用最大的勇氣活著、活好,是對生命最高的尊敬。每個人都能好好的活著,就是這個世界存在的最大意義。
【第40句】:【禪語人生】有人認為自己習性重,未臻完美。其實我們都是凡夫,不要以圣人的尺度要求自己,而是從凡夫的過程中逐漸修正自己,常懷慚愧心,做錯要懺悔。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不行,就是行;知道自己不好,就是好。
【第41句】:因緣就是一重又一重的關系網。一切眾生都在這關系網內緊密聯系,共榮共存。這個網絡的運作法則就是因果定律,我們傷害人的話,最終都會自食其果;若我們利益他人,自己也會得到好處。
【第42句】:面對死亡,要有如落葉歸根的自然;面對死亡,要有如空山圓月的明凈。纏繞心靈的那條生死線,只有自己才能解得開。
【第43句】:【禪心佛語】對于禪修之所,佛陀的指定是“前往林野,前往樹下,或前往空閑處”,要求環境的絕對安靜、清靜,充斥著各種聲色誘惑的塵世顯然是不適合的。
【第44句】:【佛心禪語】宗教信仰在政策上是自由的,不用怕有信仰,但信與不信的人之間要尊重,不一樣的宗教之間也要尊重,和睦相處很重要。
【第45句】:【經典佛語】“事不三思,但恐忙中有亂;氣能一忍,方可過后無憂。”“君子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處人所不能處。”加強道德修養,學會冷靜、理智地處理問題,在一些非原則的是非面前,堅持“忍讓哲學”,容人讓人。
【第46句】:有些人看起來口齒笨拙,其實是在隱藏自己的才干,遇事卻往往成竹在胸,計謀過人。過去說“宰相肚里能撐船”,是說大人有大量,這大量也包括深藏不露,胸中自有百萬雄兵,能藏得住秘密,不會顯山露水。
【第47句】:【佛心禪語】愛人是路,朋友是樹;人生只有一條路,一條路上多棵樹;有錢的時候莫忘路,缺錢的時候靠靠樹;幸福的時候別迷路,休息的時候澆澆樹。
【第48句】:父母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希望子女能在社會上從事好的行業。如果為人子女的,能夠事業有成、安分守己、利益社會,實至名歸地得到贊揚,就是使父母最滿足的孝養。
【第49句】:有人理解念佛的好處為身體變好了,錢掙多了。在他,可能是親身經歷,但要知道,這些不過是方便說,而且并不一定必然發生。念佛真實而必然的好處是心得平安。也許身體照樣多病,生活照樣窮困,但心卻得平安。
【第50句】:【禪心佛語】清清楚楚看昨天,扎扎實實抓今天,高高興興看明天。向昨天要經驗,向明天要動力,向今天要成果。記住昨天,思索明天,善待今天。
【第51句】:【禪語人生】無論錢多錢少,無論日子是否艱難,只要得到的和自己的能力相匹配,失去的和自己的預想差不多,那么生活的每個階段,每一刻都可以有一種平衡。幸福感也就由此而生。
【第52句】:生命之道:陰陽兩界是互相作用的,陰界安則陽世安,陰先動而陽后隨。陰永遠大于陽。人世間看得到的東西都是由看不見的念頭來決定的。
【第53句】:【禪語人生】無論命運之手對我們是否殘酷,我們都可以把人生的每一刻過得最好——這就是生活的藝術。對具有理性的人而言,這是真正的財寶。
【第54句】:有人認為自己習性重,未臻完美。其實我們都是凡夫,不要以圣人的尺度要求自己,而是從凡夫的過程中逐漸修正自己,常懷慚愧心,做錯要懺悔。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不行,就是行;知道自己不好,就是好。
【第55句】:踏踏實實做人,實實在在辦事。人生在世,總會有些感情,因失去而美麗;生活有進有退,輸什么也不能輸了心情。這世上,有時笑笑人家,有時給別人笑笑自己,放輕松,給自己快樂,也給別人快樂。
【第56句】:其實,懺悔是一日三省吾身的堅毅,是放下屠刀的睿智,是對過去丑陋行為的訣別。如果一個人有了懺悔的需要,也正是因為他已然發現美好而光明的東西。
【第57句】:【佛說放下的禪語】活出境界的人,心是瘦的。減去浮躁,減去名利,減去虛榮,減去癡妄。坐下來,慢慢品一杯清茶,享受的是一種瘦下來的時光,慢下來的時光。天青。山青。水清。心清。清風過去,茶香猶存。
【第58句】:【關于心靜的禪語】生活沒有絕望,只有想不通,人生沒有盡頭,只有看不透。生命短暫,人生忙碌,看淡,看輕,看細水長流,看人間百態,握清歡在手,掬淡泊于心,生活不會總如意,人生不會都稱心。
【第59句】:【圣經文案】291因為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如今卻蒙神的恩典,因基督耶穌的救贖,就白白的稱義。(羅3:23-24)
【第60句】:【禪心佛語】當有一天我們老去,時光總是最無奈的東西,無論你多有錢,多有地位,都有老去的一天,看著這些為人父母的孤單的身影,心里一絲絲寒心,他們在努力的生活每一天,雖然孤獨,但是依然堅信愛。
【第61句】:是心從本已來,自性清凈,而有無明,為無明所染,有其染心。雖有染心,而常恒不變。(古印度)馬鳴《大乘起信論》
【第62句】:【禪心佛語】人言紛雜,保持自我;工作勤奮,娛樂適度;對待朋友,不玩心術;處理事務,不躁不怒;生活講究,量入為出;知足常樂,一生幸福。
【第63句】:【佛心禪語】不管怎么講,安住當下是一個高難度的要求,一個高難度的法門。但是,又必須做到這一點,我們才可以說真正找到了安心的法門,找到了使我們身心健康、身心凈化的法門。
【第64句】:【禪心佛語】佛教認為,心有一絲結結,脈有一絲結結。從心上除病,不開悟,比登天還難,能夠徹底開悟,則很快煙消云散,哪怕是多年頑疾,哪怕是病重如山,也是如此,病由心生,求醫不如求己,治病應先治心。
【第65句】:【竹林夕陽下,一道道穿林的斜陽光柱,映照在他頎長清瘦的身體上,他俊眼微閉,須眉微張,挺鼻輕嗅,唇角輕揚,又若在思量什么。刻他安靜的仿佛與自然榮為了一體,就如一幅淡青淺赭的寫意畫。
【第66句】:【禪語人生】用寬恕自己的心來寬恕別人,就沒有交不到的朋友;用責備別人的心來責備自己,如此則會少有過失。天下任何一件事要想成功,離不開信心、勇氣、努力,以及前世的福報。
【第67句】:自護時即是護他,他自護時亦是護己。。不恐怖他、不違他、不害他,慈心哀彼,是名護他自護。《雜阿含》卷二十四,第619經
【第68句】:【佛心禪語】弘一法師在講經說法時曾提到智者大師的一句話:“世間色、聲、香、味常能誑惑一切凡夫,令生愛著。”
【第69句】:【禪語人生】有一種愛,明明是深愛,卻表達不完美。有一種愛,明知道要放棄,卻不甘心就此離開。有一種愛,明知是煎熬,卻又躱不掉。有一種愛,明知無前路,心卻早已收不回來。
【第70句】:真正的貧窮是心無安處,浮躁去,富足來,多年古鏡要磨功,垢盡塵消始得融;靜念投于亂念里,亂心全入靜心中。——清·普能嵩
【第71句】:其實人生又何嘗不是一個囚牢,我們進進出出并不曾得過自由,每個人都向往更廣闊的天地,因為在那里我們的生命能夠更自由地飛翔,但是很多時候,我們會被固有的經驗和看法所羈絆,心也被上了鎖。
【第72句】:抱怨存在于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每個人可能都有自己要抱怨的事情,而似乎每個人都理直氣壯,卻忽略了幸福源自珍惜,生活不是攀比。當這些牢騷與抱怨化作心靈天窗上厚厚的塵埃時,燦爛的陽光又怎能照進心田?
【第73句】:【禪心佛語】朝花暮日,風景依舊,春去秋來,四季交替,似水流年,韶華易逝。一天天一年年,歲月像風一樣,在我們的指尖不經意間就過去了。不要埋怨生活的平淡,歲月平平淡淡才是真。
【第74句】:【佛心禪語】小和尚愣怔了一陣,終于明白了師父的開導自責而歉疚地說:“對不起,師父,是我錯了,今后一定注重個人修養,學會尊重他人,感化他人,不再犯錯或少犯錯。”
【第75句】:【禪語人生】學會安靜的觀察世間,不有意逢迎,也不刻意拒絕,適應的那些自然而然,生活需要去活出一片隨緣,就算還有許多的對面風沙,也記得笑看悲辛,抒懷遼闊,這就是活法。
【第76句】:昨天是今天的歷史;今天是明天的歷史;今天也是昨天的歷史;明天也是今天的歷史——明白了這些,你就是一個聰明的人。怎樣把昨天運用于今天;怎樣用今天來推斷明天——學會了這些,你就是一個智慧的人。
【第77句】:人生就像走路,背負的東西越多,走起來就越累,只有學會放下,才會輕松前行,心靈的修行亦是如此,只有少裝一些世俗雜念,專心做好自己的份內事,才會擁有一個輕松、寬敞、明朗的空間。
【第78句】:【經典佛語】愛心是肥沃的土地,培育了參天的大樹;愛心是大樹,撐起了涼爽的綠蔭;愛心是綠蔭,擋住了肆虐的風沙;愛心是風沙,埋葬掉世間一切的污穢......
【第79句】:身處順境,不必張揚;身處逆境,決不放棄;世上只有一條路不能選擇,那就是放棄的路;只有一條路不能拒絕,那就是成長的路。
【第80句】:【禪心佛語】當你為過去的回憶煩惱,為未來的事擔憂的時候,你應該想起生活只是存在于現在的。當你對現在的生活傾注全力的時候,對過去的煩惱,以及對未來的擔憂都將會消失的。
【第81句】:【禪心佛語】同樣一個境界,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感受。樂觀的人總會看到積極的一面,悲觀的人則看什么都是消極的。
【第82句】:【禪語人生】在生命的千變萬化之中,沒有未來,也沒有過去,只有“現在”,能夠把握住了現在,同時也能掌握了過去和未來,這就是生命。
【第83句】:【經典佛語】無論在家出家修行,都不能脫離他人而生存。互相尊重、接納是待人的基本要求。尊重他人就是讓自我謙下,代人著想;接納他人就是待人真誠、信任,打開心扉,讓別人走進自己生命。(東方微博)
【第84句】:【禪語人生】在佛陀的悟道中,真實地認識到,生死中,痛苦和快樂,其本質是苦的,快樂,也只是苦得到暫時解決,是無常的。
【第85句】:【禪語人生】印度教導的靈性四句話:【第1句】:無論你遇見誰,他都是對的人;【第2句】:無論發生什么事,那都是唯一會發生的事。
【第86句】:亡國之大夫不可與圖存,敗軍之將不可與言勇。蛇弄弄,鬼弄弄。世間錢,世間用。見生黃,肚里痛,閑時辦,急時用。日之所思,夜結為夢。雞蛋無門,鹽滑絲縫。癡人面前,說不得夢。左史記言,右史記功,鳳兮鳳兮,只是一鳳。
【第87句】:【禪語人生】在家敬父母,何必遠燒香。不能盡孝,如何禮佛?不能奉親,如何憫人?盡到孝道,才能修得佛道。
【第88句】:【佛心禪語】清凈:水的本質是清凈,人的本質也是清凈的。水猶如我們的清凈心,煩惱污垢的沙石本來就未曾污染過水的本身。
【第89句】:貪欲、瞋恚,及以愚癡,皆悉緣我根本而生。。若滅我想及貪瞋癡,諸苦亦皆從此永斷。《過去現在因果經》卷三
【第90句】:“得”是一種本事,“舍”是一門學問,沒有能力的人得不到,沒有悟性的人舍不得;舍得金錢才能贏得自己,主宰生活;舍得功名才能靜下心來,順其自然,品味人生。舍得之妙,妙在微言大義;舍得之精,精在有舍有得。
【第91句】:佛說無我。人無常態,善惡無性。今日這樣,明日又那樣;遇張三這樣,遇李四又那樣。皆似真實,又皆不真。知此,則無苛求,而善轉換。
【第92句】:【佛善良禪語】生活的意義,不光是在經歷,還需要讀懂,多少風景,不僅是經歷眼前,還要捶打心靈,這人世間不缺富人,也不缺窮人,要學會自己幫自己,高溫多喝水,心涼多吃飯。心疼自己的嘴,當然也要管住自己的嘴。
【第93句】:【佛心禪語】不要輕易去依賴一個人,它會成為你的習慣,當分別來臨,你失去的不是某個人,而是你精神的支柱。無論何時何地,都要學會獨立行走,它會讓你走得更坦然些。
【第94句】:【禪語悟道】一支素筆,一輪皓月,一剪清風,三兩知己,度過無數寂寞而單調的日子。遇見,就是幸福。有些相逢,是命中注定。不管是愛情,友情,還是親情,幾許靜好,一絲安然,幾分淡泊,就好。遇見了,就請珍惜。
【第95句】:很多人都知道境由心生的道理,但仍有很多人為外境所困,以至于自己的心常常囿于圍城而不得自在。佛家認為,只有明心見性,看清自己的本心,才能找到癥結所在,解開心中的死結,走出生活的圍城,達到心神的通暢。
【第96句】:【禪心佛語】世界太大,美好的事情太多。如果總想著占有,不是能力不夠,就是容量不大。學會欣賞比占有更幸福。
【第97句】:【禪心佛語】生活不是高速公路,哪來一路暢通。這一個轉角,即使沒有遇到誰,至少可以遇到煥然一新的自己。
【第98句】:【禪語人生】吾法滅時,譬如油燈,臨欲滅時,光明更盛,于是便滅。吾法滅時,亦如燈滅,自此之后,難可數說。
【第99句】:佛言:于我滅后,有能真心禮是十方諸佛、十二部經、諸菩薩僧者,是名報三寶恩,即滅十惡五逆及謗方等,滅是罪已,應以須陀洹得度者,授予須陀洹果。《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卷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