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閉口深藏舌,安身處處牢】(諺)閉住嘴巴,管住舌頭,不隨便講話,自然就保得安全,不會惹是生非。 指慎言可以免禍。
【第2句】:【贊人陷人皆是口,推人扶人皆是手】(諺)同是一張口,能贊揚人,也能陷害人;同是一只手,能扶助人,也能推倒入。指人應該多做扶助人和贊揚人的事,少做陷害人和損傷人的事。
【第3句】:小時偷針,大了偷金。
【第4句】:【春算命,夏郎中,秋道士,冬裁縫】(諺)郎中:醫生。春天是一年之始,算命的人多;夏天氣候炎熱易生病,醫生走紅;秋天收獲季節,道士化緣方便;冬天寒冷要添衣服,裁縫生意忙。
【第5句】:壇口封得住,人口封不住。
【第6句】:【脫了毛的牙刷——有板有眼】(歇)本指牙刷脫了毛后露出板子和小洞,轉喻說話、做事有條不紊,合乎章法。
【第7句】:【大魚奔深水】 釋義:比喻有本事的人向往重要部門或大單位。 例句:“縣上水就深,省里的更深。”朱升瑤瑤鞭桿,大魚奔深水、古今一理。”
【第8句】:【心地】以大地來比喻心,謂心如大地,能產生世間、出世間和善惡等法。《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八:“三界之中以心為主,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究竟沉淪。眾生之心猶如大地,五谷五果從大地生,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惡五趣,有學無學,獨覺、菩薩及于如來,以此因緣,三界唯心,心名為地。”又《大日經疏》卷三:“如世人舉趾動足皆依于地,菩薩亦如是依心起行,故名此心為地。”總之,心地有三義:一是心萬法之本,能生諸法。二是修行者依心而修行。三是身口意三業中,心業最勝。后宋儒也指心性存養為心地,《朱子語類輯略·持守》:“自古圣賢皆以心地為本。”今用以表示多種意義:一、指人的用心、存心或居心,如“心地善良”、“心地坦白”、“心地單純”等。二、指心胸、器量,如“心地狹窄”、“心地寬闊”等。“心田”與“心地”相類似。如《五燈會元·溈山靈佑禪師》:“今時人但直下體取不會底,正是汝心,正是汝佛。若向外得一知一解,將為禪道,且沒交涉。名運糞入,不名運糞出,污汝心田,所以道‘不是道’。”又如南朝梁·簡文帝《上大法頌表》:“澤雨無偏,心田受潤。”后見于詩文中運用,如唐·白居易《狂吟》:“性海澄渟平少浪,心田灑掃凈無塵。”(禹振聲)
【第9句】:書是昨天的記載,今天的鏡子,明天的見證
【第10句】:【救急不救窮】(諺)指救濟人,只能幫忙解決其一時的窘困,難以使之擺脫長久的貧窮狀態。也指救助者只救急,不救窮,這是救助的原則。 也作救急救不了窮。 救急容易救窮難。
【第11句】:【半路出家】“半路出家”這一俗語比喻中途改行,從事另一工作的意思。它源自佛教。 佛教所說的“出家”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自幼出家,一種是成年以后才出家,后一種叫做“半路出家”。佛祖釋迦牟尼就是半路出家。釋迦牟尼是印度迦毗羅衛國凈飯王的太子,姓喬答摩,名悉達多,成道以后稱為“釋迦牟尼”。他在幼年的時候,已經通曉世間的一切學問,年齡稍長,見世界上人類和其他動物互相殘殺,互相吞吃,循環不停,有感于生老病死,在所難免. 感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總是痛苦,欲求一個解除苦惱的方法。因此,到了十九歲那年,他放棄了榮華富貴,出家修行,經歷許多艱難困苦,決不灰心,到了三十歲的時候,得道成佛。成佛后便周游各處,說法勸化他人。釋迦牟尼如此說法,前后長達四十九年,一直到八十歲涅槃。 其實僧人大多數為半路出家,只有少數是在寺廟里長大,從小做了和尚的。僧人“半路出家”的說法,被俗世借用轉義,變成了半路轉行。
【第12句】:寧可無錢,不可無恥.
【第13句】:【比雌雄】(慣)指通過比拼,決出勝負高下。
【第14句】:真諦“諦”是真實不虛的意思。《大智度論》說:“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
【第15句】:【麻繩熬斷鐵索鏈】(諺)麻繩雖弱,卻能把鐵索鏈熬斷。比喻力量雖小,只要堅持不斷,也能完成看起來是難以辦到的事。
【第16句】:【跛子走路——一腳高一腳低】(歇)比喻人思想、行動缺少一定準則或掌握不住分寸。
【第17句】:【高山藏虎豹,深澤掩蛟龍】 釋義:比喻偏僻的地方或群眾之中隱藏著人才。 例句:古云:寒門生貴子,白屋出公卿;鹽車困良驥,田野埋麒麟:高山藏虎豹,深澤掩蛟龍。余仲雄一介寒儒,得中文武進士之職。
【第18句】:【中南海】“中南海”是北京的一個地名,舉世聞名。緣何那樣出名,它曾是毛主席居住過的地方,足全國人民向往的中心。也是著名的風景區。但是北京屬內陸,為何有“海”? “中南海”的“海”,是蒙古語“海子”的簡稱,是花園的意思。因為地處北京的中南方位,故把這一帶風景游覽區統稱為“中南海”。此名始于元代,一直沿用至今。
【第19句】:【豆子不榨不出油,石頭不砸不裂縫】(諺)指豆子要壓榨才能出油,石頭要猛砸才能開裂。比喻對罪犯不施加壓力,就很難使他交代罪行,老實認罪。
【第20句】:野狐禪學道而流入邪僻、未悟而妄稱開悟,禪家一概斥之為“野狐禪”。
【第21句】:【無禁無忌,黃金鋪地】(諺)禁、忌:封建迷信認為犯忌諱的行為或話語。黃金鋪地:發大財。指對那些迷信禁忌的一套撇開不管,放開手腳,就能發財致富。
【第22句】:此外,在家信徒在齋日修“八關齋戒”,使身口意清凈,也叫“修齋”。修齋還包括設食供養僧眾的“齋僧”,為亡人設齋會的“齋七”等。總之,一切時、一切處“自凈其意”,便名“修齋”。俗語用“拜佛修齋”形容修習佛法者。如清代謳歌變俗人《醒世緣彈詞》:“生來心地最慈仁,拜佛修齋一秉仁。”
【第23句】:人行千里路,勝讀十年書
【第24句】:坐禪梵語Dhyana,音譯“禪那”,簡稱“禪”,意謂思惟修或靜慮。坐禪,就是趺坐而修禪,是佛教修持的主要方法之一。修禪也就是修定,修定可以發慧。《增一阿含經》卷十二說:“坐禪思惟,莫有懈怠。”天臺宗講四種三昧(Samadhi),其中“常坐三昧”,即是坐禪。有人說坐禪的方法,自南朝梁代菩提達摩來華之后,始盛行于中國,其實早在東漢末年即已盛行。安世高所譯經典,大多為禪數之學,即坐禪的方法。不過菩提達摩來華以后,尤重此道。
【第25句】:【拳頭上立得人,胳膊上走得馬】(慣)形容人剛強有力,光明磊落。 也作拳頭上站的人,胳膊上走的馬。 拳頭上立得人,臂膊上走得馬。 拳頭上站得住人,胳臂上跑得了馬。
【第26句】:【門外漢】“門外漢”即外行人,不論男女。“門外漢”的直接出處來源于僧人之口。唐代僧人慧能寫的《壇經·自序品一》云:“祖日:汝作此偈闡釋佛教道理的詩句),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到門內。”到了宋代,才有完整的“門外漢”一詞。蘇東坡仕途坎坷,遂篤信佛教,多與僧人交友。 有僧人對他加以評論。《五登會元》卷六:證悟法師與庵元禪師二人評論蘇被的佛學修養。證悟認為蘇東坡很有修養,庵元的評價卻是“尚未見路.……是門外漢耳。”由此可見,蘇東坡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門外漢”。 后來,“門外漢”泛指外行和對某種業務技能所知甚少的人。
【第27句】:千人走路,一人領頭。
【第28句】: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第29句】:【舍命陪君子】(慣)1指為了朋友可以舍棄性命或做任何事。2指拼出性命和對方較量。
【第30句】:【貓見了魚——真想求葷】(歇)葷:諧“婚”。指真的想求婚。
【第31句】:發誓發得靈,監房無罪人。
【第32句】:【難兄難弟】“難兄難弟”指共過患難的人或彼此處于同樣困境的人。可它的原意并非如此,是指兄弟同樣優秀,難分高下。 此典出自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陳元方子長文,有英才,與季方子孝先,各論其父功德,爭之不能決。咨之太丘,太丘日:‘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 這段話說的是東漢時期,陳太丘陳寔廉潔奉公,具有高潔的品性,深受百姓愛戴。他有兩個兒子,分別叫陳紀(字元方)陳諶(字季方),也是功業有成,尊長愛幼,德行甚佳。一次元方的兒子陳群(字長文)與季方的兒子陳忠(字孝先),兩個小孩子談論各自父親的功德。兩個孩子都認為自己的父親品德高尚,為此爭論得不可開交。 為了爭出高低,這兩個小孩子找到祖父陳寔評判。陳寔聽完兩個孫子的陳述,回想元方、季方的成長,覺得兩個孩子都是好樣的,于是感嘆道:“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意思是說,元方是哥哥,但很難說勝過弟弟;季方是弟弟,但也很難說超過哥哥。也就是說兄弟二人品德才華俱佳。兩個孩子聽了祖父的話,都滿意地回去了。 后來,人們就利用“難為兄,難為弟”的諧音,變成了“難兄難弟”,詞義也發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轉彎,由兄弟優秀變成了兄弟落難。
【第33句】:【天塌下來當被蓋】(慣)形容人堅強樂觀,在災難面前毫不畏懼,或對重大的變故滿不在乎。 也作“天塌下來當被窩蓋”。
【第34句】:【聽見拉拉蛄叫不敢種地】(慣)拉拉蛄:螻蛄的通稱,昆蟲,背部茶褐色,前足發達,適于掘土,生活在泥土里,晝伏夜出,吃農作物嫩莖。 形容人膽子小,聽到一點閑話,就不敢做事情了。 也作聽拉拉蛄叫,就甭種地了。 聽螻蛄叫就不種地了?
【第35句】:【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見“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第36句】:【開化】佛經謂開導蒙昧,化惡向善為“開化”。《法華經·序品》:“是諸八王子,妙光(佛)所開化。”《無量壽經》卷上:“入眾言音,開化一切。”《壇經·機緣品》:“(智)隍后禮辭,復歸河北,開化四眾。”后引申為開創教化和趨向文明之意。《宋書·顧覬之傳》:“興建極開化,樹聲貽則,典防之興,由來尚矣。”(常正)
【第37句】:【十日灘頭坐,一日行九灘】(諺)行船遇到逆風大浪,只好長時間在灘頭困守;一旦風順浪平,即可揚帆遠航。比喻機會不來,只好坐等;機會一來,便可大顯身手。
【第38句】:不下水,一輩子不會游泳;不揚帆,一輩子不會撐船.
【第39句】:【鋼刀雖快,不斬無罪之人】(諺)鋼刀無論怎樣鋒利,也不該斬殺沒有罪行的人。指國家的法律再嚴,也不會向守法的人施以刑罰。 也作“刀斧雖利,不加無罪之人”。
【第40句】:【上當】“當鋪”是一種買賣,自愿交易,這種商業行為在我國早已有之。“上當”現在的詞義是被捉弄,利益受損。它的來源始于明末清初,與一只花瓶有關。明末時期,北京城有許多當鋪,當鋪的管事人叫“朝奉”。“同仁當”當鋪有個姓張的朝奉,站堂口十余年,見多識廣。不料,這位從不失手的老朝奉被人騙了。一天,忽然闖進一位老者,聲稱有只寶瓶要押當。張朝奉接過瓶子一看,果然是一只“雨過天晴”的寶瓶,堪稱無價之寶。如將鮮花置于瓶內,不澆水不施肥,可保鮮花艷麗長存。老者聲稱家遭大難,急等用錢,開口要價十萬兩銀子,后以八萬兩銀子成交。 老者走后,老朝奉急于驗寶,將一束鮮花插入瓶內,結果三天不到,這花就沒了生機。老朝奉急忙到“寶古齋”鑒定,結果是景德鎮成化年間出產的瓷瓶,連八十兩銀子也不值。老朝奉趕忙回店向東家匯報,二人商議,轉天向諸位同仁下帖,就說“同仁當”由于錯認“寶瓶”傾家蕩產,不得已宣布當鋪關門。第二天“同仁當”在后院請了四桌賓客,老朝奉聲淚俱下講了自己被騙的經過,末了轉身拿起花瓶摔成碎片,眾人看了憤憤不平。這消息很快傳遍北京城。 老朝奉摔花瓶不久,那當“寶瓶”的老者又來贖當。老朝奉變戲法般拿出那只所謂的寶瓶“雨過天晴”,當場清點銀兩,二人錢貨兩清。 原來,這個老者是個老奸巨猾的江湖騙子,專騙當鋪銀子,沒想到落人老朝奉的圈套,引誘他再次上當鋪來贖,如果拿不出押當品,當鋪還要賠償挨罰。那貪心不足的騙子果然“上當”,這事又在北京風傳開來,便有了“上當”一詞。
【第41句】:【搔不著癢處】(慣)比喻沒有觸及要害。 也作“搔頭不知癢處”。
【第42句】:【一不沾親,二不帶故】(慣)故:朋友。指既不是親戚,又不是朋友,沒有親友關系。
【第43句】:【撇在腦背后】(慣)指認為人或事情無關緊要,放在一邊或丟棄不管。
【第44句】:【心則不競,何憚于病】(諺)竟:強。憚:怕,人怕的是自己的身心不強健;自身強健,還怕什么病。指自我堅強,就不懼外患。
【第45句】:【人犯王法身無主】(諺)王法:國家的大法。人要是觸犯了國法,就要受法律的制裁,自身也就失去了自由。指人要想保持自主自由,必須畏法守法。
【第46句】:【殺雞焉用牛刀】此語比喻不能大材小用或小題大做。誰能想這樣一句俗語竟然出自孔圣人之口。 《論語·陽貨》記載,春秋時,孔子的學生子游任武城宰。有一次,孔子到武城去,聽到城里有弦歌之聲,微微一笑說:“割雞焉用牛刀?”意思是說,武城這樣一個小地方沒有必要推行禮樂大道。子游一本正經地說:“過去您教導我們說:‘君子懂得禮樂之道就會有仁愛之心,小人懂得禮樂之道就容易被役使。’我正是按照您的教導去做的呀!”孔子聽后對其他學生說:“子游說得對,我剛才不過是開個玩笑罷了。”
【第47句】:【有車就有轍,有樹就有影】(諺)有車在前邊行,后邊就會有碾出的車轍;有樹長得高大,下面自會有樹影。比喻再秘密的事也隱瞞不住別人。
【第48句】:【小菜園里的韭菜,你算哪一蔸】 釋義:蔸:量詞,相當于“棵”或“叢”。比喻小人物,根本數不著。 例句:呸!小菜園里的韭菜,你算哪一蔸?敢來教訓我?敢來拉我做壞事?
【第49句】: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
【第50句】:【路見不平,也有向燈向火】(諺)向燈向火:燈火不是一碼事,代指這一邊和那一邊。指遇到不公平的事,總有人出來說話,有向這邊的,有向那邊的。
【第51句】:【燈靠油,人靠飯】(諺)指人靠飯食,才能維持生命,產生力氣;這和油燈靠油才能點燃照明是一個道理。
【第52句】:【旱棗澇柿子】 釋叉:棗喜歡干旱,柿子喜歡雨水大。 例句:劉世盛說:“旱棗澇柿子嘛,俺們這個地方十年有九旱,越旱棗兒就越結得稠,也就越甜!
【第53句】:【耗子見了貓】見“老鼠兒見了貓”。
【第54句】:【姜太公在此,百無禁忌】 釋義:什么忌諱都沒有。 例句:一年四時八節,這個年節頂大,正是“姜太公在此,百無禁忌”的歡樂的辰光。
【第55句】: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干。
【第56句】:諸天佛寺中的護法天神像,通常供奉在大雄寶殿的東西兩壁間。據《金光明經·鬼神品》說,有“二卜諸天”,依次為:功德天、辯才天、大梵天、帝釋天、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日天、月天、金剛密跡力士、摩醯首羅天、散脂大將、韋馱天、堅牢地神、菩提樹神、鬼子母、摩利支天、婆羯羅龍王、閻摩羅王。后又增人道教四神緊那羅王、紫微大帝、東岳大帝和雷神,為“二十四天”。如清代李斗《揚州畫舫錄·新城北錄中》:“造鐵塔高丈許,仿正覺寺式,結序塔頂,黃綠琉璃寶珠,塔燈、復盂、仰盂,諸天、韋馱、四門佛像皆合。”如今,在南方佛寺中多有“齋天”的儀式。
【第57句】:【話是開心的鑰匙】 釋義:說話能打開人的心扉。 例句:“人常說:話是開心的鑰匙,只要打通大家的思想,事情就會好辦得多。”
【第58句】:【魚找魚,蝦找蝦,兩個渾人湊一家】(諺)渾人:糊涂、不明事理的人。指人的相親相近,總是以志趣相投為根據的。此處專指素質低下的人。
【第59句】:【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意為人和物均有所長,也各有所短,揚長避短才是正理。此俗語源出《楚辭·卜居》,屈原忠而見疑,求問龜卜,詹尹回答說:“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用……龜策誠不能知此事。”意思是說,作為標準的尺寸,有時不能用作標準,用以比喻龜卜雖是替人決疑的,但有時不能決疑。 司馬遷在《史記·白起王翦列傳》中曾引用“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另一番新意,用以比喻白起、王翦兩人之智略各有長短,批評兩人替秦國打下了天下,卻不能替秦國守天下。白起、王翦都是蓋世無雙的名將,本可為萬人景仰的英雄,但白起暴虐,坑殺趙四十萬長平軍,不免橫死;王翦不諫秦始皇行仁義,其孫受殃。這樣,兩人的短處,使他們不能成為人們的楷模,不免使人惋惜。司馬遷用“尺短寸長”來評論,表現了他反暴政的思想。 后世從司馬遷的評論中得到啟發,運用“尺短寸長”這一俗語,則泛指人和物均有所長,也各有所短,世上沒有完人,揚長避短,發揮人的最大潛能。
【第60句】:花的盛開在夏天,人的健壯在青年。
【第61句】:門門有道,道道有門
【第62句】:【班門弄斧——不知自量】(歇)班:魯班,春秋末年魯國人,古代著名的巧匠,被木匠、瓦匠等奉為祖師。弄:舞弄。在魯班門前耍弄斧頭,喻在行家面前賣弄本領,不自量力。含譏諷意味。 也作“班門弄斧——自不量力”。
【第63句】:人多出正理,谷多出好米。
【第64句】:閑時做下忙時田
【第65句】:【棗不濟儉】(諺)儉:谷物歉收。 棗不能接濟歉收年。指棗一旦歉收,當年糧食也必然歉收;棗豐收,當年糧食也豐收。
【第66句】:【伏天吃西瓜,藥物不用抓】(諺)伏天:三伏天,一年之中最熱的時節。熱天吃西瓜,可以解暑去病。 指西瓜不僅能消暑解渴,而且有益于健康。
【第67句】:【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 釋義:比喻有心去做的事情做不成功,無意做的,卻產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心”又作“意”。“并”又作“發”。 例句:這真應了古人說的:“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看起來,愛情是個奇怪的數學函數。是幾何學里的拋物線,誰也難以捕捉它的規律,你說對嗎?
【第68句】:【桐油缸依舊裝桐油】(慣)比喻一切照舊,沒有變化。
【第69句】:寧可一日沒錢使,不可一日壞行止.
【第70句】:六耳不傳道禪家指不能當著第三者傳道。《五燈會元·馬祖一禪師法嗣》:“問馬祖:‘如何是祖師西來意?’祖日:‘低聲!近前來,向汝道。’師便近前。祖打一捆日:‘六耳不同謀,且去,來日來!’師至來日獨入法堂日:‘請和尚道!’祖日:‘且去!待老漢上堂出來問,與汝證明。’師忽有省,遂日:‘謝大眾證明。’乃繞法堂一匝便去。”后亦作“六耳不傳道”,謂不能與第三者共謀機密。《石點頭》第六回:“六耳不傳道,吾兄若知,定先要挨一腳媒人。”
【第71句】:【疑心生暗鬼】(諺)懷有疑心,看什么都似乎有鬼附身一樣。指疑心重的人,對一切都疑神疑鬼。
【第72句】:【頭頂著星星,身背著月亮】(慣)比喻起早貪黑,辛苦勞作。
【第73句】:【年紀活在狗身上】(慣)指人白活了一大把年紀。
【第74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這是經常用到的一句俗語,意思是高人之外有高人,多用于批評告誡那些自以為高明的人。 它源自于《敦煌曲·何滿子四首》“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它告訴我們,當我們認為自己在某些方面很出色、很優秀,但也不要驕傲,更不要自滿,因為這個世界很大,到處人才濟濟,很可能有人比我們在這方面更出色,更優秀。體育比賽中的一流高手,常有被名不見經傳的人打敗。所以,一個人,無論做什么,就算在一定范圍內很優秀了.但還要想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應該時刻保持謙虛謹慎才是聰明人所為。別人就是一面鏡子,用別人的長處,照看自己的不足,取人之長,補己之短,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
【第75句】:【大白菜倒了秧——打根上壞】(歇)倒了秧:植物幼苗因病蟲害等而枯萎。本指植物從根部壞死,轉喻人從根本上變壞了。
【第76句】:【想治瘡不能怕挖肉】(諺)想要把身上的惡瘡治好,就要忍痛挖去周邊的肉。比喻要想辦成一件大事,就不能不付出大的代價。
【第77句】:【脖子里割癭袋——殺人的勾當】(歇)癭袋:指生長在頸部的一種囊狀瘤,包括甲狀腺腫大等。指危及生命的行為。
【第78句】:【青石板上釘釘,不會更動】 釋義:石板上釘上釘子,牢上加牢。比喻事情一做決定,不再改變。 例句:按照他的說法,這門親事,自然是青石板上釘釘,再不會有什么更動了。
【第79句】:如明楊慎《佛書四六》:“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露全身。”
【第80句】:【投師不如訪友,訪友不如交手】(諺)練武的人想要提高武藝,投師領教,不如訪友切磋;訪友切磋,又不如交手實練。指親身實踐提高最快。
【第81句】:【打架忘了伸拳頭】(慣)形容人緊急關頭慌亂得忘了自己該做什么。
【第82句】:【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 釋義:不是情趣相投的人,不會聚合成一家。 例句:“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這兩口子又都比較膽子小,最怕惹是非。”
【第83句】: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第84句】:法寶是佛、法、僧三寶之一。‘‘法”指引導眾生如實了知事物的本質,解脫生死煩惱的佛法、教法。佛法無垢清凈、希有難得、不可思議,故稱為法寶。
【第85句】:【放邪火】(慣)比喻造謠誣陷。 也作“放野火”。
【第86句】:【會看的看門道,不會看的看熱鬧】(諺)門道:事物內部的規律與訣竅。指會看的,著眼于事物的內在聯系;不會看的,只滿足于表面的熱熱鬧鬧。 也作會聽的聽門道,不會聽的湊熱鬧。 不會看的看熱鬧,會看的看門道。
【第87句】:【沒咸不解淡】(諺)咸:咸味,指鹽。沒有成鹽,就化解不了食物的清淡。指加入鹽,才能使食物有滋味。比喻有了合適的人選、妥善的辦法或金錢,問題才能得到很好的解決。 也作“無鹽不解淡”。
【第88句】:【貧極無君子】(諺)舊指人窮到極度,就不會再顧及道德禮儀。
【第89句】:【龍王】民間把他當作司雨之神,傳說中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誕生時,有難陀、跋難陀二龍王為其灌沐。龍王在梵語中是nagarajah的音譯(那伽羅惹)。為龍中威德特勝者,系對其眷屬而稱為“王”。《法華經·序品》中舉出:難陀、跋難陀、娑伽羅、修吉、德義伽、阿那婆達多、摩那斯、優缽羅等八大龍王。《金光明最勝王經》卷一則舉出七龍王。謂諸龍王能興云布雨,令眾生之煩惱消滅。西晉竺法護譯有《海龍王經》,謂佛在靈鷲山說法時,海龍王率眾來聽法,生歡喜心,禮請佛至海底龍宮。佛坐獅子座上,宣說妙法,化導龍眾。中國民間關于“海龍王”的神話傳說,顯然是受了佛經影響而有的。唐·谷神子《博異志·許漢陽》記載“海龍王諸女及姨妹六七人過歸洞庭”。神魔小說《西游記》中也有孫悟空到海底龍宮向海龍王借寶的故事。相傳龍宮多藏寶物,故浙中民諺有“海龍王豈少寶”之說,比喻豪富者應有盡有。見清·翟灝《通俗編·禽魚》。(李明權)
【第90句】:【小爐匠跟著行香的走——鎖碎一浪蕩】(歇)小爐匠:修鎖焗鍋的匠人。行香:古代禮拜神佛的一種儀式,齋主抱著香爐巡行道場及街市。鎖碎:諧“瑣碎”。指人說話瑣碎,沒有條理。含有譏諷意味。
【第91句】:男兒有淚不輕彈
【第92句】:【一棵樹成不了森林,一滴水成不了大海】 釋義:比喻一個人力量單薄,辦不成大事情。 例句:韋步平抬頭,瞅他片刻才說:“一棵樹成不了森林,一滴水成不了大海,一個入成不了隊伍,要干還得聯合更多的弟兄才行。”
【第93句】:窮人無病抵半富
【第94句】:【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見“后生不看《水滸》,老來不看《三國》”。
【第95句】:【耕則問田奴,絹則問織婢】(諺)田奴:耕田的男奴。織婢:織絹的婢女。指要學耕田,就向田奴請教;要學織絹,就向織婢請教。泛指做事必須虛心向內行學習。 也作耕當問奴,織當訪婢。 耕問奴,織問婢。 耕問仆,織問婢。
【第96句】:【人多講出理,田多長出米】(諺)人多了,集思廣益,就能爭辯出真理,就像種地多了打的米糧就多一樣。
【第97句】:好事多磨,善行多難
【第98句】:士到危時方見義,國無凈土怎為家
【第99句】:【不依規矩,不能成方圓】(諺)規矩:圓規和曲尺,木工畫圓形和畫方形的工具。指木工不憑借圓規和曲尺,就畫不好圓形和方形。比喻為人做事,沒有法規的制約,就難入正軌。 也作“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上一篇:微博點贊最多的佛語的文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