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啞子漫嘗黃檗味——難將苦口對人言】(歇)漫:徒然,白白地。 黃檗:即黃柏,落葉喬木,樹皮中醫入藥,味很苦。苦:本指味苦,轉指痛苦、苦楚。指心里有苦,難以對人開口。 也作啞子漫嘗黃柏味——難將苦口向人言。 啞子漫嘗黃連味——難將苦口對人言。
【第2句】:【前不著村,后不著店】(慣)著:挨上,接觸。前面不挨著村莊,后面不靠著客店。指走到了荒無人煙的野外,無處投宿。也比喻無依無靠。 也作前不巴村,后不著店。巴:挨著。 前不巴村,后不巴店。 前不著村,后不挨店。
【第3句】:【鑼齊鼓不齊】(慣)形容行動不一致。
【第4句】:【賊無腳,偷弗著】(諺)腳:底腳,熟悉底細的人。弗:不。指賊如果不同內部人聯系,就偷不到東西。
【第5句】:【參謀一群,當家一人】(諺)對問題出謀劃策的人可以有很多,但歸納意見、作出決斷還要靠一人做主。指遇事需要集思廣益,但最后必須主事人拿定主意。
【第6句】:【偷香竊玉】“偷香竊玉”常用來比喻男子暗中引誘、玩弄女子的行為,屬貶義。其實,它的原意不是貶義,是好事多磨,有情人終成眷屬。典出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溺惑》。據載,晉人韓壽,是三國時魏司徒韓暨的曾孫,英俊瀟灑,才華出眾,在當時權臣賈充門下任司空掾(相當于今天的秘書長吧)。 賈充有兩個女兒。大女兒賈南風,嫁給了史上著名的白癡太子司馬衷,小女兒賈午,尚未出閣。 賈午在府中偶見韓壽,就被韓壽的美貌迷住,經常到韓壽辦公的地方偷窺。但是,一連好多天,韓壽也沒來,賈午相思成疾,臥床不起,不吃不喝。 婢女大多知道小姐是暗戀成疾。一婢女自告奮勇愿往韓壽住處,將賈小姐的意思代為轉達。韓壽聞言心花怒放,當即與婢女定下三更時分前往賈午小姐的閨房,與美人幽會。 兩人一番恩愛纏綿之后,韓壽驚奇賈午身上有一種幽香,這種幽香非常特別,從未從別的女人身上聞到過。賈午告訴他,這是外國人進貢給皇帝的異香,皇帝特賜給她老爸,她從老爸那里要來的,一經沾到身上,幾個月都不消失。自打那以后,韓壽欲罷不能,隔三差五跳墻人室與賈午小姐約會。 時間長了,搞得韓壽身上也有了異香。同事們不解,大男人擦什么香水。 賈午的父親也嗅出來了,好熟悉的味道啊。他終于想起來了,那是皇上特意賞給自己的香水,別人有錢也買不到啊。在家中我也只給了寶貝女兒,難道她和他…. 賈充和夫人把幾個婢女叫過來,一番軟硬兼施,婢女全招了:“小姐和那韓公子早就在一起了。” 賈午知道是香水惹了禍,怕老爸加害于情郎,哭著鬧著說除了韓壽寧死不嫁。生米既已做成熟飯,賈充把韓壽叫來,韓壽是又恐又羞,急忙認錯。 賈充說:“你要真喜歡我的午兒,就娶她吧。”韓壽巴不得有這種好事,連忙叫道:“岳父大人在上,請小婿一拜!” 后人津津樂道韓壽偷香的風流韻事,便有了“偷香竊玉”之說。只可惜“偷香竊玉”之好事多磨終成眷屬,卻變了味兒,轉意成采取不道德的手段拈花惹草。
【第7句】:【打兔子碰上了黃羊,撈了個大外快】 釋義:比喻意外地得到了好處。 例句:唐連生見廠長和工程師都信心十足,心里想:看來,這次也許真能抱個金娃娃呢!這真是打兔子碰上了黃羊,撈了個大外快。工廠出了名,他這位副廠長當然也光彩呀。
【第8句】:【錦堂客至三杯酒,茅舍人來一盞茶】(諺)富貴人家來了客人,設酒宴招待;貧窮人家來了客人,用茶水相迎。指無論貧富貴賤,客人來了都應以禮招待,不可怠慢。
【第9句】:【打死閻王,嚇煞小鬼】(諺)閻王:迷信傳說中陰曹地府掌管生死簿的主子。指只要打死了閻王,自然就鎮住了小鬼。比喻鎮壓住頭領,依附的人便不敢輕舉妄動。
【第10句】:【早晨起來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諺)在每天早上安排一天大事時,首先考慮的是吃飯問題。指吃飯問題是民生壓倒一切的重大問題,每一天都必須認真對待。
【第11句】:【挨一拳,得一著;挨十拳,變諸葛】(諺)諸葛:諸葛亮,三國時期蜀漢丞相,以足智多謀著稱。指人受到挫折不要緊,只要善于總結教訓,挫折越多,越能增添智慧,增長才干。
【第12句】:【耗子】“耗子”即老鼠。那么,為什么把“老鼠”稱為“耗子”呢? 五代時,封建軍閥割據,爭戰頻繁。統治者為了自己窮奢極欲地享受和籌集戰爭經費,變本加厲地搜刮百姓,他們給苛捐雜稅立了許多稀奇古怪的名目。據《舊五代史·食貨志》記載,賦稅除正項之外,還有許多附加稅,如農家吃鹽要上鹽稅,釀酒要交酗稅,養蠶要交蠶稅等。 不僅如此,附加稅之外還有附加稅,名為“雀鼠耗”。官府規定:每交糧食一石,加損耗兩斗。連絲、棉、綢、線、麻、皮這些雀鼠根本不吃的東西,也要加“雀鼠耗”,每交銀十兩加耗半兩。 到后漢隱帝時,“雀鼠耗”由納糧一石加耗兩斗,增加到四斗,百姓更是苦不堪言,但又不敢公開抱怨皇帝,便將一肚子的怨氣發泄到老鼠身上,咒罵老鼠是“耗子”。其實,老鼠是小耗子,官府才是大耗子。
【第13句】:【閑磨牙】(慣)比喻毫無意義地爭辯或多費口舌。
【第14句】:【一葉障目,不見泰山】這一詞語形容以偏概全為局部現象所迷惑,而看不到整體全局。 此語出自《鵑冠子·天則》“一葉蔽目,不見泰山;兩豆塞耳,不聞雷聲”。常用來比喻某人被眼前極其細微的事物蒙蔽,看不到事物的整體和本質。 還有一說出自三國時期邯鄲淳寫的《笑林》,記述了這樣一個故事,楚地住著一個窮書生,想發歪門邪道之財。書生記得讀書時讀過螳螂捕蟬的故事,那螳螂藏在樹葉后,一舉成功將蟬捕獲。于是他去找蔭蔽螳螂的樹葉。他真的發現了一片螳螂藏過的樹葉,連忙摘下來,卻不小心滑了手,那片樹葉掉在一堆落葉當中難以辨認,于是書生將所有樹葉裝進籮筐之中,帶回家一片片擋住自己眼睛做實驗,并問妻子:“你看得見我嗎?”開始時妻子如實回答看得見,但是這書生不厭其煩地拿一籮筐樹葉試驗,妻子實在不耐煩了,就對他說:“這片葉子蔭蔽住了你,我看不見了。”窮書生如獲至寶,認為這就是那片藏螳螂的神葉。他帶著那片樹葉,跑到集市上擋住自己的眼睛便拿商販的貨品。當然他立即被商販抓住交到官府。縣官一聽案情,笑得前仰后合,覺得書生蠢鈍迂腐到幼稚可笑,罵他真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狠揍一頓,把他趕回家去。 這則笑話頗像“掩耳盜鈴”,教育人們不要自作聰明,聰明反被聰明誤。
【第15句】:【往眼里揉沙子】(慣)比喻欺負人。
【第16句】:夏不睡石,秋不睡板。 春不露臍,冬不蒙頭。
【第17句】:【搖錢樹,人人有,就是自己兩只手】(諺)搖錢樹:傳說中的寶樹,用手一搖,就會落下錢來。指人的兩手就和搖錢樹一樣,只要肯出力氣,就不會缺少錢財。
【第18句】:【鋼要用在刀刃上】見“好鋼使在刀刃上”。
【第19句】:【大寫數字】漢字中本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等數字,但因為字形簡單,容易篡改,為了防止有人涂改賬冊,就必須用大寫數字。那么,是誰發明了大寫數字呢? 目前最早可見的大寫數字,出現在唐代石碑武則天的《岱岳觀造像記》中。據明末清初的著名學者、考據家顧炎武所著《金石文字記·岱岳觀造像記》可知,《岱岳觀造像記》是則天朝所樹立的石碑,上面有大寫數字。顧炎武考證說:“凡數字做壹、貳、叁、肆、伍、陸、漆、捌、玖等,皆武后所改及自制字。”考據大家顧炎武論斷大寫數字出自武則天當十分可信。這一論斷,在唐代著名大詩人白居易的《論行營狀請勒魏博等四道兵馬卻守本界事》中得到證實:“況其軍一月之費,計實錢貳拾漆捌萬貫。”其中“貳、拾、漆、捌”都是大寫數字。顧炎武說這個“漆”字,本應作“桼”,多的三點是后人妄自加鑿的。 武則天制定大寫數字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原來,武則天的初衷是為反貪建廉,在財務管理上進行技術防范,把記載錢糧數字的漢字改成了大寫。 這一改革,大寫數字一直到今天還在使用。 有人說,大寫數字是朱元璋發明的,這顯然是移花接木。唐碑有證在前,有人想把功加在朱元璋頭上也是枉然。不過,明太祖朱元璋對大寫數字也有貢獻,他把“漆”變成了“柒”,把“陌”變成了“佰”,把“阡”變成了“仟”,也算是個完善者。
【第20句】:【見兔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補牢,未為遲也】(諺)牢:羊圈。見到兔子回頭叫狗去追,這不算晚;羊被偷走趕緊加固羊圈,也還不遲。指發生了失誤立即采取補救措施,仍不失為明智之舉。
【第21句】:【外人難管家務事】(諺)指家務事復雜瑣碎,外人摸不著底細,想管也無從插手。
【第22句】:【倒霉】“倒霉”指事不順利或運氣壞。倒霉一詞源自江浙一帶的方言,原作“倒楣”。 “倒霉”一詞產生的時間并不算長,大約在明朝末年。那時候,八股取士制度嚴重地限制了廣大知識分子的聰明才智的發揮,加之考場舞弊之風甚盛,所以一般讀書人要想中舉是極不容易的,“范進中舉”雖是小說中人物,卻是當時真實的寫照。為了求個吉利,江浙一帶有個習俗,學子們臨考前一般都要在自家門前樹起一根旗桿,當地人稱之為“楣”。考中了,旗桿照樹不誤,考不中就把旗桿撤下,叫做“倒楣”。后來,以訛傳訛,把“倒楣”寫作“倒霉”。
【第23句】:【大廈千間,不過身眠七尺】(諺)高大的房屋縱然有成百上千間,一個人睡眠也不過只需七尺的地面。 指人在世問,物質的享用應當知足知止,多貪多占毫無意義。
【第24句】:【要星星不給月亮】(慣)要什么就給什么,比喻對所愛的人過分地嬌寵。多指對孩子溺愛。 也作要星星不敢給月亮。 要仨不能給倆。
【第25句】:【斑鳩嫌樹斑鳩起】 釋義:斑鳩討厭樹,只能斑鳩飛起,而樹不動。比喻客人與主人之間有了矛盾,只能是客人離開。 例句:誰不愿遵守軍紀,請不要留在我的大旗下邊,斑鳩嫌樹斑鳩起,任諸位遠走高飛,我決不相留。
【第26句】:【碾盤上洗澡——淺得很】(歇)淺:本指不深,轉指淺薄。形容人學識淺薄或見識膚淺。
【第27句】:【十冬臘月的大蘿卜——凍心】(歇)十冬臘月:指農歷十、十一月(冬月)、十二月(臘月),一般是一年里天氣最冷的時候。凍:諧“動”。指思想、感情等發生波動,或產生了某種念頭。
【第28句】:【過年娶新媳婦兒——雙喜臨門】(歇)指兩件喜事同時到來。
【第29句】:【不打勤,不打懶,只打不長眼】 釋義:有眼色的人不吃虧,沒眼色的人倒霉。 例句:不打饞,不打懶,單打不長眼;他這個人眼觀六路,遠遠瞄見地主的影子,馬上手勤眼快,爭風搶上,揮汗如雨,一馬當先,歡喜得那個地主口口聲聲夸他是忠臣。
【第30句】:【天地之大,無所不有】(諺)指世界是非常廣大的,什么稀奇古怪的事情都會發生,什么稀奇古怪的人與物都會出現。 也作天下之大,無奇不有。 天下事無奇不有。
【第31句】:【不知井落在吊桶里,還是吊桶落在井里】 釋義:比喻爭斗雙方誰勝誰負尚難預測。 例句:不妨事,大頭在我手,姑且待我將息棒瘡好了,也教他看我的手段。不知是井落在吊桶里,還是吊桶落在井里。如今且不要露風聲,讓他先做了準備。
【第32句】:【皮笑肉不笑】(慣)形容勉強裝出笑容。
【第33句】:【為他人作嫁衣裳】(慣)原指窮人家女兒沒錢置辦嫁妝,卻年年為有錢人家的女兒縫制嫁衣。比喻為別人辛苦忙碌。 也作“為他人作嫁衣”。
【第34句】:【上無片瓦,下無寸土】(慣)既沒有房屋,也沒有土地。形容非常貧窮。 也作上無片瓦,下無立錐。 上無片瓦,下無站腳之地。 上無片瓦遮身,下無錐地立足。
【第35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 釋義:猩猩:猿類,形似人。能言:指經過訓練,可發幾個簡單的音節。猩猩縱然能說話,也還是禽獸本性。 例句:鸚鵡能言,不禽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
【第36句】:【撞大運】(慣)比喻抱著僥幸心理去碰好運氣。也比喻走運。
【第37句】:【為五斗米折腰】 釋義:五斗米:指微薄的薪俸。折腰:彎腰,鞠躬。為微薄的薪俸而屈身伺候上司。 例句:不,我可不愿跟余敬唐這樣卑鄙的人在一起!寧可餓死,也不能為五斗米折腰。
【第38句】:【歪嘴吹喇叭——一股斜氣】(歇)斜:諧“邪”。氣:本指氣體,轉指風氣、作風。指不正當的風氣或作風。 也作“歪嘴和尚吹喇叭——一股邪氣兒”。
【第39句】:【黑客】“黑客”是現代網絡信息時代經常遇到的一個詞,特別在新聞媒體上常見。“黑客”是英文Hacker的譯音,原意“劈砍”,經引申后用來稱呼那些熱愛探詢計算機深層技術的“電腦高手”,就像美國西部牛仔一樣,到處行俠仗義。 最早的黑客出現在麻省理工學院校園里,他們是計算機的狂熱愛好者,喜歡深入地探索計算機奧妙,而不像一般人那樣只是規規矩矩地去學習一般的計算機知識。他們在學習和工作之余,利用電腦玩自編的游戲,開玩笑或是搞惡作劇。那時的“黑客”是帶有褒義的。 “黑客”們對互聯網的發展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但后來隨著計算機的普及,黑客隊伍變得越來越復雜,部分人開始利用黑客技術窺探別人隱私,發泄私憤,破壞網絡資源,謀求私利,甚至進行計算機犯罪等活動,嚴重的可危及國家安全或造成國際影響,黑客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變得復雜起來。
【第40句】:【家有三件事,先從緊處來】(諺)家里同時有幾件事,要先揀緊要的做起。指處事要盡先處理緊要、急迫的。 也作家有三件事,先揀緊的干。 家有三件事,先打急處來。
【第41句】:【不怕官,只怕管】(諺)指直接管自己的頂頭上司,要比級別大的官更能壓制自己。 也作“不怕縣官,就怕現管”。
【第42句】:【穿上龍袍不像太子】 釋義:比喻衣著打扮可以改變人的本來樣子。 例句:細嬌穿上這種怪異的服裝,自然很不稱心,很不舒服,正是“穿上龍袍不像太子”,使她顯得呆呆笨笨,渾身出汗。
【第43句】:【飛機上扔相片——丟人不知高低】(歇)指人丟盡了臉面。
【第44句】:【躲過初一,躲不過十五】(諺)指躲得了今天躲不了明天,終歸躲不過去。
【第45句】:【亮一手】見“露一手”。
【第46句】:【煞上褲腰帶就充貞節女】(慣)比喻剛干了壞事,轉臉就假裝好人。
【第47句】:【好過的年,難過的春】(諺)農歷大年是容易過的,但整個春天是難熬的。指春天正是青黃不接的時節,窮人沒糧又沒錢,難以度日。
【第48句】:【滿堂兒女,當不得半席夫妻】(諺)半席夫妻:指非原配的夫妻。 即使兒女很多,也抵不上個半席夫妻。指兒女再多再好,也比不上夫妻間的相互體貼照料。 也作“滿堂兒女,不如半路夫妻”。
【第49句】:【叫向東,不敢向西】(慣)形容非常聽話、順從,不敢有絲毫的反抗。 也作叫朝東朝東,叫朝西朝西。 叫東,就不敢西。
【第50句】:【張跟斗,豎直立】(慣)豎直立:做倒立。翻跟頭,做倒立。比喻瞎折騰。
【第51句】:【好心不得好報】(慣)指好心去幫助別人卻沒有得到好結果。 也作好人不得好報。 好心沒好報。
【第52句】:【三個老婆一臺戲】(諺)老婆:也稱婆娘、婆姨,我國北方對妻子的俗稱,也泛指已婚婦女。指幾個婦女聚集到一起,常常會嬉鬧說笑,好比上演一臺戲。 也作三個婆娘一臺戲。 三個閨女一臺戲。 三個婆姨一面鑼,兩個婆姨一面鼓。
【第53句】:【說大話使小錢】(慣)1指說話口氣很大,做起事來卻很膽小。2指口頭上很大方,其實很小氣。
【第54句】:【風里楊花——滾上滾下】(歇)本指楊花隨風上下翻滾,轉指人感情、態度等變來變去。
【第55句】:【變戲法的瞞不過打鑼的】 釋義:比喻事情雖做得巧妙,但瞞不住知情人。 例句:“少尉”不陰不陽地朝“鐵貓”笑了笑:“俗話說,‘變戲法的瞞不過打鑼的’,你還跟我玩貓蓋屎的玩意兒?”
【第56句】:【船到江心補漏遲】(諺)漏船行到江心才去修補,已經無濟于事。借指凡事必須預先防范,已經造成的錯誤臨時補救便來不及。 也作船到江心補漏遲,懸崖勒馬才收騎。 臨崖立馬收韁晚,船到江心補漏遲。 馬到崖頭收韁晚,船到江心補漏遲。
【第57句】:【孔夫子打呵欠——滿嘴文氣】(歇)指說話文縐縐的,書生氣十足。常含責罵或譏諷意味。
【第58句】:【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我們常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那么,什么是“浮屠”?浮屠是佛教用語.浮屠,也叫“浮圖”、“休屠”。起初,佛教徒被稱為“浮屠”,佛教被稱為“浮屠道”。后來,稱“佛塔”也叫“浮屠”。現在大家說到浮屠,一般都只指佛塔了。佛塔的層數一般為單數,如五、七、九、十三級等,其中以七級為最多,因此有“七級浮屠”的普遍說法。佛塔原來是用來埋葬有德高僧的身骨或藏佛經的,所以,造塔的功德很大。但是,為死去的人造塔,畢竟不如救活人一命更有意義,因此有俗語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意在鼓勵大家去挽救癡迷不化的眾生,讓他們得度。《西游記》第八十回就有一句:“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快去救他下來,強似取經拜佛。”這句話道出了佛的終極目的,佛即救人。從大處說,普度眾生。
【第59句】:【龍不離海,虎不離山】 釋義:龍不能離開大海,虎不能離開高山。比喻權貴者不能離開自己的權位或勢力范圍。 例句:帝正在猶豫,群臣皆言不可。“龍不離海,虎不離山”。陛下安怪大位,豈可遠離乎?
【第60句】:【掀被頭討屁臭】(慣)比喻自找倒霉,自討沒趣。
【第61句】:【城門失火,殃及池魚】(諺)殃:災禍。池魚:一說是人名,池仲魚,因靠城門居住,城門失火時被燒死:一說是護城河里的魚,因救火汲干了護城河,魚皆干死。比喻無辜受到連累。 也作“城門失火池魚喪”。
【第62句】:【仨一群五一伙】見“三個一群,五個一伙”。
【第63句】:【口說曹操,曹操就到】見“說曹操,曹操就到”。
【第64句】:【兒子是自己的好,太太是人家的好】 釋義:總覺得自己的孩子好,人家的太太好。 例句:“當然哪!”媽媽羞顏歡笑:“男人都一樣,兒子是自己的好,太太是人家的好!”
【第65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釋義:道:道行指僧道修行的功夫。魔:“魔羅”的簡稱,指破壞修行的惡魔。原是告誡修行的人警惕外界誘惑的一種說法。后用來比喻一種力量超過另一種力量。 例句:哼,你別臭美!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你那手法到底騙不過咱們丁主任的眼睛。
【第66句】:做賊偷蔥起,貪污揩油起。
【第67句】:【兵貴于精】(諺)兵:軍隊。指打仗的軍隊不在數量多,而在于訓練有素,精干善戰。 也作“兵不在多而在精”。
【第68句】:【堵窟窿】(慣)比喻償還債務。
【第69句】:【曾被賣糖君子哄,至今不信口甜人】(諺)指受過甜言蜜語哄騙的人,對于甜言蜜語就有一種本能的反感與警惕。
【第70句】:【此亦是一非,彼亦是一非】 釋義:這個也不對,那個也不對。 例句:鱷魚頭道:“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此亦是一非,彼亦是一非;你能說哪一個完全對?”
【第71句】:【不怕晚了恨,只怕事不成】 釋義:不怕事情做得晚,只怕不成功。 例句:“你們眾位不必著急。常言道:‘不怕晚了恨,只怕事不成。’天還早哩,就是上燈時節也將他等了去。”
【第72句】:【千里之堤,潰于蟻穴】 釋義:潰:潰決。蟻穴:螞蟻洞。比喻小處不注意,就會釀成大禍。 例句:“找教導處,退回去。這樣的人,我們不歡迎!”……“高見!古人云:‘千里之堤,潰于蟻穴。’我們不能開這個耗子洞。”
【第73句】:【好得伙穿一條褲子都嫌肥】(慣)形容關系非常密切,不分你我。 也作好得穿一條褲子還嫌肥。 好得穿一條褲子。
【第74句】:【官憑文書私憑約】(諺)文書:公文。約:契約。官府辦事憑的是公文,私下交易憑的是契約。泛指凡事憑的是證據。 也作官憑印信,私憑票約。 官憑文引,私憑要約。文引:文書。要約:契約。 官憑印璽,私憑文約。
【第75句】:【大家閨女小家妻】(諺)要想娶有教養、有見識的女子為妻,應選大家閨秀;要講勤勞、講儉樸,還數小戶女子。指娶妻要講究門當戶對。
【第76句】:【摳著屁股——自抬自】(歇)抬:抬高。指自己抬舉自己。含譏諷意味。
【第77句】:有志不在年高,有理不在會說.
【第78句】:【馬怕騎,人怕逼】(諺)指馬怕被人騎,人騎上就身不由己;人怕被人逼,逼到忍無可忍時就會起來反抗。 也作“人怕逼,馬怕騎”。
【第79句】:貪圖小利,難成大事.
【第80句】:墻靠基礎堅,身強靠鍛煉。
【第81句】:【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 釋義:比喻大的欺壓小的,強的欺壓弱的。“蝦水”又作“螞蝦”、“蝦”、“蝦子”。 例句:但他就沒有想到還有人比他更沒良心,一個小錢不花,白白拿走他的油。“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難道那樣的世道又回來了么?
【第82句】:【不栽桃李種薔薇】 釋義:薔薇:花木名,枝有刺。不栽桃李樹,卻種薔薇花。比喻自找棘手的事睛。 例句:黃人所謂不栽桃李種薔薇,但見荊棘滿林而已。
【第83句】:【當耳旁風】(慣)耳旁風:從耳旁吹過的風。比喻不把別人的勸告或囑咐放在心上。 也作“當耳邊風”。
【第84句】:【胡說八道】“胡說八道”指那些沒有根據的或沒有道理的話。這一俗語的來歷與胡人有關。我國自先秦時起,就把北方邊地和西域各民族稱為“胡人”,后來這種稱呼也擴大到外國人。東晉之后,不斷有胡人人主中原,建立自己的政權。由于當時他們的文化比較落后,加之風俗習慣也不一樣,說話辦事迥異于漢民族所尊奉的孔孟之道,不講究禮法典制,也沒有中原人的規矩,尤其是對他們直言無忌的講話非常反感,稱其為“胡說”。至遲在南宋明代就有“胡說”這個詞了。朱熹《朱文公集·答柯國材》中就有“不知當時如何敢胡說”的記載。 所謂“八道”,即八正道,又稱八圣道,為佛教三十七道品中的一類。要想達到佛教的最高境界,就需要采用八種方法和途徑修行,即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這就是八正道的主要內容。佛教傳人中國后,印度和西域來傳經的僧人沒有幾個高僧,對佛教教義理解的不深不透,講解佛經經常出錯誤,中原漢人懂梵文的人又很少,就是聽他們講錯了也不知道,于是出現了亂說佛經的現象。這樣講解的佛經當然會有很多錯誤,有些簡直是無稽之談。從而認為胡人講解的佛法八圣道是“胡說八道”,是毫無根據地亂說一氣,以后就不再輕信胡人講解佛經。“唐僧取經”便是例證。
【第85句】:【富不教學,窮不讀書】(諺)指富人不愿教學,因為教學清苦、勞神;窮人不去讀書,因為讀書費錢財、費時間,窮人承受不起。 也作“窮不讀書,富不教學”。
【第86句】:【抬轎子】(慣)比喻為有權有勢者吹噓捧場。
【第87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釋義:屠刀:宰殺牲畜的刀。立地:立刻,馬上。原是佛教勸人悔改的話。比、喻改惡從善,做好人。“立地”又作“立刻”。 例句:海蠻毫不畏縮,“你跟產:豐特務外逃,當然不是為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第88句】:【無病一身輕,有子萬事足】(諺)人只要身體健康,無病無災,精神自然輕松愉快;再有個兒子繼承家業,一切就都感到滿足。多指在私有制社會里,有個頂門立戶的繼承人,就是最大的安慰。
【第89句】:【熱練三伏,冷練三九】見“冬練三九,夏練三伏”。
【第90句】:【躲了一棒槌,挨了一榔頭】 釋義:比喻躲開了一場災難或打擊,又遇到了另一場災難或打擊。 例句:他想:“真是躲了一棒槌,挨了一榔頭。他們供銷社又怎么聽到我來流口的風聲?為了甩開他們,我昨天在古人鎮就放出要去串鄉賣貨的煙幕,可是他們還是跟蹤來了。”
【第91句】:【下雨往屋里跑——淋不到】(歇)淋:諧“輪”。指輪不到。
【第92句】:【站在鍋中間,看見鍋沿沿;站在坡尖尖,看見天邊邊】(諺)人站在鍋當中,只能看到鍋沿;站在坡頂,就能看到天邊。指人看問題,立足點高了就眼界開闊,看得很遠。
【第93句】:【半瓶子醋】“半瓶子醋”借喻知識淺薄,對某種知識、某種技藝一知半解,卻又喜歡自己吹噓的人。 這句俗語出自《古今雜劇無名氏(司馬相如題橋記)》:“如今那街上常人,粗讀幾句書,咬文嚼字,人叫他做半瓶醋。” “半瓶子醋”和“半盆子水”差不多,還有句類似的俗語叫做“整盆子不響,半盆子晃蕩”,意思同“半瓶子醋”一樣,指那些不求上進,一知半解自吹自擂的人,很是讓人厭惡。
【第94句】:【沒籠頭的馬】(慣)籠頭:套在騾馬等頭上系韁繩、掛嚼子的用具,用皮條或繩子做成。比喻不受約束的人。 也作“沒籠頭的野馬”。
【第95句】:歹馬害群,臭柑豁筐.
【第96句】:【外頭趕兔,屋里失獐】(慣)獐:獐子,哺乳動物,像鹿而比鹿小,頭小而尖,毛較粗,沒有角,皮可制革。外頭趕著捉兔子,家里卻丟了獐子。比喻貪小而失大。
【第97句】:【老健春寒秋后暖】(諺)指老年人的健康就像春天的返寒,秋后的乍暖,都是不久長的暫時現象。也指老年人的健康無法逃過自然法則,很快就會由衰到死。
【第98句】:【打退堂鼓】(慣)舊時官吏坐堂問事結束,擊鼓退堂。比喻做事中途退縮或改變主意。
【第99句】:【癩蛤蟆想吃天鵝肉】這一俗語比喻人沒有自知之明,一心想謀取不可能到手的東面。 此俗語源自一個古老的傳說:很久以前,王母娘娘開蟠桃會,邀請了各路神仙。蟾蜍仙也在被邀之列。蟾蜍仙在王母娘娘的后花園內恰巧遇見鵝仙女,被其美麗所傾倒,大動凡心,遭鵝仙女呵斥并狀告至王母娘娘處。王母娘娘大怒,隨手將嫦娥月宮中獻來的月精盆砸向蟾蜍仙,罰其下界為蟾蜍(癩蛤蟆),那月精盆化作一道金光侵入癩蛤蟆體內。王母娘娘悔其月精盆失手砸出,失卻了一件寶物,令癩蛤蟆磨難結束后完璧歸趙,方可重列仙班,并命雷神監督。“癩蛤蟆想吃天鵝肉”由此而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