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清水濁水混著流】(慣)比喻好人壞人混在了一起。
【第2句】:【老健春寒秋后暖】(諺)指老年人的健康就像春天的返寒,秋后的乍暖,都是不久長的暫時現象。也指老年人的健康無法逃過自然法則,很快就會由衰到死。
【第3句】:【兒要自養,谷要自種】 釋義:借指要自己靠自己。 例句:“旁人咱不管,咱只管咱個人。‘兒要自養,谷要自種。’我的主意我會拿,完了。”
【第4句】:【不分青紅皂白】(慣)皂:黑色。 指態度武斷或蠻橫,不問情由,不論是非曲直。 也作不問青紅皂白。 不管青紅皂白。
【第5句】:【草入牛口——其命不久】(歇)指身陷絕境,性命難保。
【第6句】:【牛頭不對馬嘴】 釋義:比喻胡拉亂扯,二者毫不相關。 例句:蘇雨道:“我是蘇爺的嫡親兄弟,特地從涿州家鄉而來。”皂隸兜臉打一啐,罵道:“見鬼,大爺自姓高,是江西人,牛頭不對馬嘴!”
【第7句】:【吃得筵席打得柴】(慣)既能在宴席上做賓客,又能到深山里當樵夫。指人既能過富日子,也耐得了貧苦。
【第8句】:【天不能總睛,人不能常壯】(諺)指就像天氣不會常晴不陰一樣,人不會永遠健壯,不病不衰。
【第9句】:【辦酒容易請客難,請客容易款客難】(諺)指請客比辦酒難,招待得好比請來客人難。
【第10句】:【碰杯】飲酒時碰杯的由來有兩說。一說來自古希臘。據傳說古希臘人認為:人們喝酒時,鼻子能聞到香味,眼睛能看到酒色,舌頭能嘗到酒味,唯有耳朵例外。于是他們想出個好辦法,即在飲酒前先互相碰一下杯子,讓這種清脆的響聲傳人耳中,以滿足“五官”之所需。 二說來自中國古代。在古代,并非只有喜慶或親朋好友間飲酒,還有會盟、生意場合、招待使者等,都需要飲酒。古人為防不測,約定俗成以碰杯溶酒表示誠信。這些場合的規矩,慢慢演變成一種禮儀,形成了飲酒的禮俗。
【第11句】:【船里不漏針】(諺)指船身嚴實,針要是丟了,必定是船內人拿走的。比喻丟失東西或走漏信息,總是與內部人有關。 也作船底不漏針,漏針沒外人。 船里不漏針,漏針船里人。
【第12句】:【膠粘著胯】(慣)譏諷人走不動或行動遲緩。
【第13句】:【狗皮上墻不像畫】 釋義:“畫”與“話”諧音。比喻人言行不好,不合適。 例句:我這幾天不在家,不知老娘們把她兄弟弄來穿場干活,我把她臭罵一頓!叫她兄弟回家!真是“狗皮上墻不像畫(話)”,怎么能不通過穿場同意就來干活呢?
【第14句】:【高山上倒馬桶——臭氣沖天】(歇)比喻壞名聲人人皆知。
【第15句】:【既尊孔子,又拜活佛】(慣)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創始人,被封建統治者尊為圣人。活佛:藏傳佛教中的高僧。比喻用意不專,對幾方面都應付,都不信任。
【第16句】:【英雄惜英雄,好漢惜好漢】(諺)指英雄好漢總是彼此愛慕,互相敬重的。 也作英雄惜英雄,好漢愛好漢。 英雄戀英雄,好漢愛好漢。
【第17句】:【菜碟子舀水——一眼看穿了底】(歇)形容事情很明顯,一眼就能看清楚。 也作“菜碟子舀水——一眼看到底”。
【第18句】:【牛大自有破牛法】(諺)比喻問題再復雜,事情再難辦,也自有對付和解決的辦法。
【第19句】:【家常飯,粗布衣,知寒知暖自己的妻】(諺)家常飯吃得飽,粗布衣穿著暖;自己的妻子最能知熱知冷,體貼入微。指不要羨慕山珍海味,不要貪圖綾羅綢緞,更不要眼熱那些妖艷的女色。 也作“家常飯,粗布衣,知熱知冷結發妻”。結發妻:原配妻。I
【第20句】:【常將有日思無日,莫待無時思有時】 釋義:平時要注意節約,要有積蓄,有錢也不可揮霍浪費。“莫待無時思有時”又作“莫到無時盼有時”。 例句:倘惜福君子于鄉黨中不時開導,毋得奢華,備留余地,所謂:“常將有日思無日,莫待無時思有時。”
【第21句】:【吃飽了一家不饑,鎖住門不怕餓死板凳】 釋義:指家里只有獨身一人。為光棍漢的諧謔語。 例句:他只是一身一口,沒有家眷。他常好說兩旬開心話,說是:“吃飽了一家不饑,鎖住門不怕餓死板凳。”
【第22句】:【身不動膀不搖】(慣)1形容什么活兒也不干。2形容面對大事非常鎮靜、從容。
【第23句】:【替罪羊】“替罪羊”是指代人受過的意思。何以用羊替罪?源出兩處,一中一外。 先說國外。源于《舊約全書》中的一個故事。亞伯拉罕是猶太人的始祖,他的獨生子叫以撒。以撒成了他唯一的寄托,視如掌上明珠。一天,他聽到了上帝耶和華的吩咐,叫他把愛子以撒獻為燔祭。他痛不欲生,但還是決定執行。亞伯拉罕把兒子帶到山頂上,把他綁了起來。以撒嚇得魂飛魄散。亞伯拉罕舉起了閃閃發光的尖刀,毫不猶豫地向兒子刺去。正在這千鈞一發的時刻,上帝派出的天使出現了,他擋住了亞伯拉罕的手,以撒得救了。原來上帝是有意考驗亞伯拉罕的忠誠的。上帝對亞伯拉罕的行為表示贊賞。這時,一只迷途的山羊剛好跑過來,把角掛在荊棘上,亞伯拉罕便順手拿這只羊代替以撒做了燔祭。這只羊被稱為“替罪羊”。 據《圣經》載,古代猶太教每年一次由大祭司按手在羊頭上,表示全民族的罪過已由這頭羊承擔,然后把羊趕入曠野,稱為“負罪羊”或“替罪羊”。 無獨有偶,在中國古代也有“替罪羊”的故事。 《孟子·梁惠王上》記載:大王(齊宣王)坐在堂上,有個人牽著牛從堂下走過。大王問他道:“牽牛到哪里去?”他回答道:“要拿它去殺掉祭鐘。”大王說:“放掉它吧,它沒有罪過卻把它往死地里送,看它那發抖的樣子,我心里實在不忍。”那個人回答道:“那就廢掉祭鐘好嗎?”大王說:“怎么可以廢掉祭鐘呢?拿只羊去換吧。”齊宣王不忍心看見牛恐懼發抖的樣子,而命以羊換牛祭鐘。看來,中西替罪的都是羊,理由都是祭祀,“替罪羊”一詞的產生,在中國也有它的淵源。
【第24句】:【離了張屠戶,吃不了連毛豬】 釋義:意謂沒有內行人,也難不住。 例句:“老弟,少了老子這張嘴怕還不行哩。”“你走嘛,離了張屠戶,吃不了連毛豬。”
【第25句】:【樹林子大,什么鳥都有】 釋義:借指人多的地方,什么樣的人都有。 例句:“真是樹林子大,什么鳥都有,居然有人誣告盧華。”
【第26句】:【人多出韓信】(諺)韓信:古代杰出的軍事家,漢初幫漢高帝劉邦建立帝業的元勛。指人多就會出人才。
【第27句】:【戶口本】中國人一出生便要落戶口,否則就是“黑人”。戶口本以戶為單位,登記全家所有的人口,是國家戶籍管理的重要依據。人口登記,歷朝歷代都有,但類似于現在戶口本一樣的,則是在明朝。 朱元璋定都南京以后,于洪武三年(1370年)開始在全國清丈土地、核查人口。此時,寧國知府陳灌創建的“戶帖制”在南京試行。朱元璋遂取以為式,頒行天下。由戶部制作“戶帖”(即登記表),統一格式和內容,逐一下發。主要內容有:戶主姓名、籍貫及丁口數;記載全家其他成員的“花名冊”,包括姓名、性別、年齡及與戶主的關系;“事產”一項,詳載該戶土地、房屋、山林、河塘、耕畜等不動產和動產情況;最后是“戶別”,即屬于“軍戶”、“民戶”、“匠戶”等。“戶帖”登好后,集中“存轉”,封存于戶部。 由此可見,“戶帖”實質上已是一種比較嚴謹的“戶口本”,真比現在的戶口本還詳細,拿來那時的“戶帖”,就完全可以當現在的“戶口本”用。
【第28句】:【觸露不掐葵,日中不剪韭】 釋義:葵:蔬菜名,今稱水芹菜,或指冬葵。早晨露水沒干不掐葵葉,中午不在烈日下割韭菜。 例句:掐秋菜,必留五六葉。不掐則莖孤;留葉多則稈大。)-L掐,必待露解。 諺日:“觸露不掐葵,日中不剪韭。”
【第29句】:【見蛇不打三分罪】(諺)比喻見到壞人壞事而不揭發,不斗爭,這就是一種犯罪。
【第30句】:【鈍刀子割肉】 釋義:比喻做事不干脆,不痛快。 例句:疲疲沓沓的工作作風,拖拖拉拉的工作效率,豈不也是用“鈍刀子割肉”。
【第31句】:【晌鼓不用重錘】見“好鼓不用重錘敲”。
【第32句】:【失晨之雞,思補更鳴】(諺)失晨:誤了啼鳴報曉。誤了報曉的公雞,很想再有個準時報曉的機會,以彌補失晨的過失。比喻犯了錯誤的人,很想有機會立功補過。
【第33句】:【不見魚出水,不下釣魚竿】(諺)比喻辦事情不見端倪,沒有把握,就不貿然采取行動。
【第34句】:【船爛還有三千釘】 釋義:比喻有錢人家即使敗落了,也還有些家底。有時也比喻有威信的領導人即使離開了崗位,也還受到人們的敬重。 例句:“‘船爛還有三干釘’,畢竟是尚書府里闊哥兒。逃難下業,仍捧得出三百兩銀子。”
【第35句】:【抓不住頭發揪耳朵】(慣)比喻胡亂抓人頂罪。
【第36句】:【脫帽禮】“脫帽禮”多在隆重、莊嚴的場合下使用,如升旗、聆聽尊者講活(講課)或悼念亡者。這一禮節源自歐洲。 在中世紀的歐洲,由于戰火不斷,作戰時與敵短兵相接,肉搏而戰,頭部容易受到襲擊,因而不得不戴上笨重的頭盔。士兵們到達安全地帶就脫下頭盔以減輕負擔;同時,到別人家里去,來者為了表示自己不是敵人,就首先把頭盔掀開,露出自己的面孔。這種習慣發展到近代,就成了脫帽禮。
【第37句】:【嘴是嘴,眼是眼】(慣)比喻分清誰是誰非,毫不含糊。
【第38句】:【走一步,看一步】(慣)指做事情心中無數,邊干邊作打算。
【第39句】:【牛無力拉橫耙,人無理說橫話】(諺)耙:平整土地的農具。牛疲累無力時就胡亂拽耙,人到理屈詞窮時就蠻不講理。指人說話蠻橫是因為他不占理。
【第40句】:【好漢怕賴漢,賴漢怕急漢】(諺)賴漢:死乞白賴、胡攪蠻纏的漢子。 急漢:生性急躁或被逼急了的漢子。指不要臉面的無賴、性急拼命的人是什么事都能做出來的。
【第41句】:【彎刀對住瓢切菜】(慣)彎刀:刃部呈弧形的刀。瓢:用對半剖開的匏瓜做成的舀水或撮取面粉等的器具。彎刀在半圓形的瓢里切菜,正合適。形容正好吻合。
【第42句】:【立得正,不怕影兒歪】(諺)只要身子站得端直,就不怕影子歪斜。 比喻人只要行為正,作風好,就不怕別人說三道四,惡意誹謗。 也作立得正就不怕影兒斜。 立得正不怕影子歪。
【第43句】:【腳后跟拴繩子——拉倒】(歇)本指一拉就摔倒,轉指算了、作罷。
【第44句】:【啞巴見面——沒說的】(歇)指無話可說或不說話。也用來稱贊人或事物完美,沒什么可指責、挑剔的。
【第45句】:【男子無妻財無主,婦女無夫身落空】(諺)男子不娶妻,財產就無人掌管;婦女不嫁丈夫,自身就沒依靠。指男女婚配,才能建立家庭。 也作男無婦,家無主;婦無夫,身無主。 男無婦,家無主。
【第46句】:【不管大哥二哥麻子哥】(慣)比喻不管是誰,不管他的地位如何。
【第47句】:【路走到盡頭總會轉彎的】(諺)路要是走到盡頭,就非轉彎不可。 比喻事情總有轉機之時。
【第48句】:【好馬不吃回頭草】(諺)比喻有志氣的人一旦認定了方向,便一意向前,絕不中途反悔,走回頭路。 也作好馬不吃回頭草,好漢不買后悔藥。 好漢不走回頭路,好馬不吃回頭草。
【第49句】:【舂凳折了靠背兒,沒的倚了】 釋義:春凳:寬而長的凳子。比喻失去依靠。 例句:那潘金蓮見孩子沒了,李瓶兒死了生兒,每日抖擻精神,百般的稱快,指著丫頭罵道:“賊淫婦!我只說你日頭常晌午,卻怎的今日也有錯了的時節?你春登折了靠背兒,沒的倚了!”
【第50句】:【吃盡味道鹽好,走遍天下娘好】 釋義:天下沒有人比親娘待自己更好的了。 例句:“吃盡味道鹽好,走遍天下娘好”,看來還是其產黨好,我,我一家準備搬回雷坪來住。
【第51句】:【獅子搏兔用全力】(諺)獅子在捕捉一只小小的兔子時,也要用上全身的力量。比喻對付弱勢敵人,也要當強敵來打。也比喻從事細微工作,也要全力以赴。 也作“獅子搏兔,亦用全力”。
【第52句】:【耳目】“耳目”一詞指替人刺探消息的人。耳目,本義是耳朵和眼睛,如孔子“非禮勿視、非禮勿聽”的文案,要求的便是耳和目的安分守禮。眼睛能視能見,耳朵可聽可聞,于是在古漢語中,耳目再引申為審察和了解的意思。作為刺探消息的“耳目”,即源于此引申義。如《國語·晉語五》中說:“若先,則恐國人之居耳目于我也,故不敢。”既然耳目有這種審察、了解的功能,于是發揮耳目作用的人,如我們今天說的特工、暗探、線人等,便也成了別人的“耳目”。《漢書·趙廣漢傳》載:“趙遷潁川太守,……吏民相告訐,廣漢得以為耳目,盜賊以故不發,發又輒得。”這里的“耳目”,指為間諜情報機構刺探情報的人。和當今一些國家的安全部門的間諜活動有很相似的地方。
【第53句】:【報一箭之仇】(慣)指采取行動,報復曾經虧待或傷害過自己的人。
【第54句】:【沒有金剛鉆,別攬瓷器活】 釋義:沒有某種能力或力量,就不要招攬某種事情。 例句:徐秋齋說:“長官,沒有金剛鉆,也不敢攬你這瓷器活。你放心吧!”
【第55句】:【屬猴筋的——能伸能縮】(歇)猴筋:猴皮筋兒,有彈性。指具有伸縮性。
【第56句】:【甩袖子】(慣)形容什么也不管不顧。
【第57句】:【豆腐里挑出骨頭來】(慣)形容檢查得十分仔細、嚴格。也比喻過分挑剔。 也作“豆腐里尋骨頭”。
【第58句】:【堵得住黃鱔洞,塞不了狐貍窩】(諺)黃鱔(shan):鱔魚,身體像蛇而無鱗,生活在水邊泥洞里。指人能堵住黃鱔的泥洞,卻很難堵住以狡猾著稱的狐貍的窩。比喻貪污腐化、營私舞弊的門路極多,要制止非常不容易。
【第59句】:【綁腿帶上繡山水——畫長】(歇)綁腿帶:即綁腿,纏裹小腿的長布帶。畫:諧”話”。指說來話長。
【第60句】:【楷模】是自然界實有的一種樹,俗稱“黃連木”,系落葉喬木,果實紅色,形為橢圓,其木質地柔韌,久藏不腐,亦不暴折,雕刻而成的器具玲瓏剔透,木紋如絲而不斷,名日“楷雕”,是一種很出名的工藝品。生長在孔子墓上的楷模傳說為其弟子子貢所植。清康熙年間遭雷擊焚死,后人遂將枯干圖像刻于石上,碑名“子貢手植楷”。又于石上建亭存碑,名日“楷亭”,碑與亭今都完好。 但模樹很可能是古人假想出來的一種樹木。明人葉盛在《水東日記》中載:“……臨川吳文正公澄間日‘楷模二字假借乎?’日:‘取義也’。日:‘何以取木為義?’日:‘昔模木生周公冢上,其葉春青夏赤秋白冬黑,以色得其正也……出淮南王安《草木譜》’。”這兒提到的模樹很神奇,其葉隨時令而變,因其各季色澤純正,“不染塵俗”,便為諸樹榜樣。后世以樹喻人,故把模范行為、榜樣作用以及為人師表的風范,稱為“模范”。兩種神奇的樹木合在一起,即為“楷模”。
【第61句】:【黑云壓城城欲摧】 釋義:摧:毀壞。比喻大兵壓境,局勢十分嚴重。這是李賀《雁門太守行》詩句。 例句:逸敏生就一副倔犟的性子,對于爸爸的遭遇,她義憤填膺。但在這黑云壓城城欲摧的危急關頭,這位沒有經過人世波折的姑娘,顯得一籌莫展,焦急異常。
【第62句】:【好天也得防陰雨】(諺)再好的天氣,也得有陰雨天的防備。比喻人即使身處順境,也必須有承受逆境的思想準備。 也作“晴天還要防陰天”。
【第63句】:銀錢如糞土,臉面值千金。
【第64句】:【光砍樹,不造林】 釋義:比喻只耗費,不建立基業。 例句:第二件,飆字軍需要有個家,戰士們說得對,不能“光捉魚,不建船”,不能“光砍樹,不造林”。
【第65句】:【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慣)形容花費了極大的力氣。
【第66句】:【不聽老人言,吃苦在眼前】(諺)指老年人的話,是實踐經驗的總結,后輩不聽取,必然會落得個悔恨無及。 也作不聽老人言,禍事在眼前。 不聽老人言,必定打破船。
【第67句】:【瓜好吃不講老嫩,人對眼不講丑俊】(諺)對眼:合眼,合意。瓜只要好吃,老的嫩的無所謂;人只要對眼,丑的俊的不在乎。指人與人的結合,貴在情意相投,不在俊丑。
【第68句】:懶散易生病,勤勞可健身。
【第69句】:【谷雨前后,栽瓜種豆】 釋義:谷雨:二十四節氣之一,在4月I【第9句】:20或2舊。谷雨前后是栽瓜種豆的時候。 例句:農諺說:“谷雨前后,裁瓜種豆。”“頭伏蘿卜二伏菜。”雖然按照時令季節,各種蔬菜種得有早有晚,有時收了這種菜才種那種菜。
【第70句】:【黃瓜菜都涼了】 釋義:黃瓜菜本來就是涼的,這是一種詼諧的說法。比喻什么都晚了。 例句:劉三兒傲慢地挺起胸脯:“要指望著你們兩個找葫蘆,黃瓜菜都涼了。”
【第71句】:【頭頂上長瘡,腳底下流膿——壞透了】(歇)壞:本指身體情況惡劣,轉指人的思想品質惡劣。透:本指穿透,轉指透頂。指人壞到了極點。含責罵意。 也作頭頂長瘡,腳跟流膿——壞透啦。 頭上長瘡,腳心底流膿——壞透了。
【第72句】:【看得破,忍不過】 釋義:能把事情看透,但感情上忍受不住。 例句:“看得破,忍不過。九兄,你只細細地體會我這六個字去,便曉得我心里的苦楚了!”
【第73句】:【鐵樹也有硬蟲攢】(諺)即使是鐵樹,也會有硬蟲鉆得進。指再堅硬的東西也有蟲能咬。
【第74句】:【能站著,也能蹲下】(慣)比喻人能屈能伸。
【第75句】:【手插魚籃避不得腥】(諺)手既然伸進魚籃,就非沾上魚腥氣不可。比喻人既然已經插手辦事,就不必顧慮重重。
【第76句】:【管山的燒柴,管河的吃水】(諺)管山的有柴燒,管河的有水吃。指掌管哪一行業,就靠哪一行業來滿足自己的生活需求。 也作“管山吃山,管水吃水”。
【第77句】:【當耳旁風】(慣)耳旁風:從耳旁吹過的風。比喻不把別人的勸告或囑咐放在心上。 也作“當耳邊風”。
【第78句】:一塊塊磚頭砌起墻,一條條小河匯大江。
【第79句】:【只知道鑼是一面響,不知道鼓是兩面敲】 釋義:比喻辦事只顧一個方面,不顧其他方面。 例句:“你只知道鑼是一面響,不知道鼓是兩面敲。”宋金山急得站起來,往外走了幾步,又轉身回來弓著腰說:“戲臺是大家搭的,戲要大家來唱才唱得好,誰也不管,還不垮臺?”
【第80句】:【笨烏先飛早入林,小船早開先到岸】 釋義:比喻能力差的人只要勤奮,遇事提前行動,肯下功夫,可以收到比其他人還好的效果。 例句:文化低怕什么?誰也不是一生下來就高的,學嘛!咱漁家有句俗話:笨鳥先飛早入林,小船早開先到岸。不會就學,就練。
【第81句】:【拿蘆席比天,小鬼比神仙】(慣)形容兩者差距太大。
【第82句】:【端鐵飯碗】(慣)比喻從事有固定收入的、非常穩定的職業。 也作“捧鐵飯碗”。
【第83句】:【鎖鑰盡固,徑竇可由】(諺)徑竇:徑直挖通的洞。盡管把門窗封鎖得很嚴實,但挖個直通屋里的地洞便可進去。指任你防守再嚴,總有可攻破的辦法。
【第84句】:【鬼話】“鬼話”,指的是騙人的謊話。“鬼話”一詞,源自一百多年前的穗、港、澳一帶,與今日詞義不同。那時的“鬼話”曾指鬼佬之話——英語。 約一百六十年前,廣州出版過英語學習讀本,封面大字標明書名是《鬼話》。 如當時已有今義,斷然不會將英語學習讀本命名為《鬼話》。那樣,誰還敢學習英語呀! 這本早年英語課本《鬼話》很有趣,是中文英語書。如在“球”后面用漢語注音為“波”,所以后來粵語干脆不說“球”了,改用“鬼話”之“波”了。《鬼話》書已罕見,美國有本《廣州番鬼錄》對此有較多介紹。 何以稱英語為“鬼話”呢?許多文獻記載,“鬼”多指“遠國蠻夷”或“異族外國”之人。如朱熹集注:“鬼方,遠夷之國也。”“鬼話”顯然來自古代中國對外國的稱謂,無貶義。 鬼話轉義為今義,顯然是中文特點一詞多義之故,國人又極善于聯想,“鬼”在古代許多小說中是壞東西,能妖言惑眾,借《鬼話》為“鬼話”。
【第85句】:【吹牛皮】人們常用“牛皮不是吹的,火車不是推的”這句話來諷刺那些說大話的人。為什么把說大話稱為“吹牛皮”或“吹牛”呢?有兩種說法。 先說吹牛。關于牛,認為它與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有關。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最重要的財產就是牛和馬。因此,人們聚在一起時總喜歡談論自己的牛和馬,其中就難免有夸大的成分,特別是到了提親年齡的小伙子,托媒人夸富,夸富的內容就是有很多牛馬。能說會道的媒婆樂此不疲,領著女方的親戚指著別人家的牛群,說成是小伙子家里的財產,反正游牧也沒有定所,多說點比少說點強。日久天長,“吹牛”之說流傳開來,成了說大話的代名詞。 再說吹牛皮。古時候,我國黃河上游一帶居民,還沒有學會造船技術,他們用牛皮縫制成一種皮筏子當做渡河的工具。下小時得靠人用嘴巴把皮筏子吹起來,筏子才能在水面上當船使用。可是沒有足夠的力氣,皮筏子是吹不起來的。因此,對那些光會說大話沒有真本事的人,人們便會對他說:“你有本事把牛皮吹起來!”這就是吹牛皮的來歷。
【第86句】:【賣片兒湯】(慣)片:諧“騙”。指騙人。
【第87句】:【日長無好飯,客長無笑臉】(諺)指客居久了,主人就很難天天熱情相待。
【第88句】:【過了清明節,插秧不停歇】 釋義:清明節:二十四節氣之一,在4月5日前后。清明一過,就是插秧的大忙季節了。 例句:“過了清明節,插秧不停歇”。清明節就在眼前,剛圍起來的海田,今年到底能不能插秧,這不僅關系著全師全盤的工作安排,更重要的將影響著全軍生產計劃的完成啊!
【第89句】:【左耳進,右耳出】見“這個耳朵進來,那個耳朵出去”。
【第90句】:【灑多少汗水,有多少收獲】(諺)流的汗水多,收獲的糧食就多。指農民種田,下苦多和收獲大是成正比的。也泛指人在創造財富上,出多大的力,就會有多大的收益。
【第91句】:【淡淡長流水,釅釅不到頭】(諺)釅(yan):濃烈。指清清淡淡,長流不斷;濃濃釅釅,不會久遠。比喻人際交往,平淡可以保長久,過熱往往難到頭。
【第92句】:【大河有水小河滿,大河無水小河干】 釋義:比喻集體富了,個人也就富了,集體窮了,個人也會受窮。 例句:剛才有幾位素不相識的人來此拜會,給了一點見面禮,大家拿去分了口巴。俗話說:大河有水小河滿,大河無水小河干。只要我們同心同德為馬局長效力,他決不會虧待各位弟兄。
【第93句】:【掙錢不掙錢,先落個肚兒圓】(諺)舊指勞力工或生意人,先不說掙錢多少,只要能吃上飽飯就滿足了。
【第94句】:【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諺)礪:磨(刀)。指寶劍的鋒刃是從磨刀石上磨出來的,梅花的清香是從嚴寒的凜冽氣候中逼出來的。比喻人才的成就來自勤奮與刻苦。
【第95句】:【盡忠難以盡孝】(諺)指要報效國家,就不能在家孝敬父母,自古忠孝不能兩全。 也作盡忠者不能盡孝。 盡得忠來難盡孝。
【第96句】:【破麻袋繡花——底子差】見“麻布袋上繡花——底子太差”。
【第97句】:【滿天討價,落地還錢】見“漫天要價,就地還錢”。
【第98句】:【大姑娘十八變】(諺)十八變:一說女子長到十八歲變化較大;一說由幼女到少女再到成年,面貌在不斷變化。指女孩子隨著年齡漸長,會越變越俊美。
【第99句】:【吐苦水】(慣)比喻傾訴心中的痛苦。
上一篇:哲理文案,一段很現實的話文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