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處暑后十八盆湯】 釋義:處暑: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在陽歷八月二十三、四日。湯:指洗澡用的水。處暑以后,還得洗十八天的盆湯浴。指時令雖過處暑,天氣還得再熱一段時間。 例句:八月又作新涼,諺云:“處暑后十八盆湯。”又云:“立秋后四十五日,浴堂干。”
【第2句】:【上坡騾子下坡馬】(諺)指騾子有蠻力,拉車上坡,彪悍得勁;馬腿蹄靈便,騎馬下坡,平穩(wěn)飛快。常比喻人做事風風火火,強猛而有魄勢。
【第3句】:【有心避謗還招謗,無心求名卻得名】(諺)謗:誹謗,說人壞話。存心躲避誹謗,卻還招來誹謗;不追求名聲,卻贏得了名聲。指有些事求之不得,不求得之,事與愿違。
【第4句】:【你開你的順風船,我行我的逆浪舟】 釋義:比喻各走各的路,互不相干。 例句:大哥,潘字號的家規(guī)可是你立的。你再這樣干,咱們就散伙!你開你的順風船,我行我的逆浪舟。
【第5句】:【見世面】見“經(jīng)風雨,見世面”。
【第6句】:【生意不怕折,只怕歇】(諺)折(she):折本,虧本。指做生意不怕折本,怕的是折本后停業(yè),那就沒有機會扭虧為盈了。
【第7句】:【冬練三九,夏練三伏】(諺)三九:冬至節(jié)后第十九天至第二十七天的一段時間,是一年中最冷的時期。三伏:夏至節(jié)后的頭伏、二伏、三伏,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指練習武功,貴在堅持,冷不避三九,熱不避三伏。 也作冷練三九,熱練三伏。 熱練三伏,冷練三九。
【第8句】:【鳥怕暗箭,人怕甜言】(諺)指甜言與暗箭一樣傷人,必須提防。
【第9句】:【在刀子刃上過日月】見“刀尖上過日子”。
【第10句】:【唱白臉】(慣)白臉:中國傳統(tǒng)戲曲中奸臣的臉譜,象征奸詐,泛指反面人物。比喻在矛盾和爭斗中充當強硬、蠻橫的角色。
【第11句】:【豐年珠玉,儉年谷粟】(諺)儉年:五谷歉收的年景。豐收年里,人們珍愛的是珠寶玉石;遭災年景,人們關心的是口糧。指供玩賞的是珠寶,關民命的是糧食。
【第12句】:【和尚無兒孝子多】(諺)指和尚雖然無兒無女,但受著眾多的善男信女像孝子一樣的供奉。
【第13句】:【人非草木,誰能無情】(諺)人不是花草樹木,誰能沒有感情?指人都是有感情的。 也作人非草木,豈能無情。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 人非草木,焉能無情。
【第14句】:【瞎子吃蟹——只只好的】(歇)本指每只螃蟹都說好,轉指見了東西不分好壞,都說是好的。
【第15句】:【駿馬卻馱癡漢走,巧妻常伴拙夫眠】 釋義:比喻能干的女人嫁給無能的丈夫。 例句:王婆道:“便是這般苦事!自古道:‘駿馬卻馱癡漢走,巧妻常伴拙夫眠。’月下老偏生要是這般配合!”
【第16句】:【有腿沒褲子】(慣)形容人非常窮困。
【第17句】:【握手】“握手”是一種禮節(jié),表示親近或友好。這種禮節(jié)已流行全世界,這么普及的禮節(jié),是怎樣形成的呢? 握手的產(chǎn)生可追溯到人類還在刀耕火種的原始年代。那時,在狩獵和戰(zhàn)爭時,人們手上經(jīng)常拿著石塊或棍棒等武器,如果遇見陌生人,大家都無惡意,就要放下手中的東西,并伸出手掌,讓對方撫摸手心,表示沒有藏著什么武器。這種習慣一直延續(xù)下來,并演變成在分別、會晤或有所囑托時以表示親近。 看來,握手與碰杯一樣,都是從釋疑到友好。
【第18句】:【小賬不可大算】(諺)小賬:零星開支的賬目。大算:總起來計算。 指小賬如果單宗看,為數(shù)不多;但日積月累,總起來計算,數(shù)字就會大得驚人。
【第19句】:【殺私牛,賣私酒,不犯出,乃高手】(諺)舊時私自殺牛、販酒均屬違法,誰能不犯事,就算他走運。 指做了違禁、違法的事而沒有被查獲,只能算是僥幸,不可當作本事。
【第20句】:【人上有人,天上有天】(諺)強人之上還有更強者,藍天之外還有更廣闊的天。告誡人不可自滿自足,須知高手之上還有高手。 也作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人外有人,山外有山。 天外有天,人上有人。
【第21句】:【打如意算盤】(慣)比喻考慮問題不顧客觀情況,只想著對自己有利的一面。
【第22句】:【啞子吃黃連——有苦說不出】(歇)指有苦楚,說不出來。 也作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啞巴吃黃連——口里說不出。 啞巴吃黃連——有苦難言。
【第23句】:【一遭情,兩遭例】(諺)第一次行賞是恩情,第二次就會認為是定例了。指賞不宜多,獎賞如果被受賞人看作是慣例,就失去了意義。
【第24句】:【黃鼠狼夸它孩兒香,刺猬說它孩兒光】 釋義:比喻誰都覺得自己孩子好。 例句:“這大概就叫黃鼠狼夸它孩兒香,刺猬說它孩兒光。然乎?”江學輝笑嘻嘻地插上說。
【第25句】:【兒大不由爺】(諺)爺:父親。兒子大了,凡事自作主張,不由父親作主。指兒女長大成人后自立自主,父母不必再干預。 也作兒大不由娘。 兒大母難專。專:專斷。 兒大不由爹,女大不由娘。
【第26句】:【若要好,問三老】(諺)三老:泛指多位老者。指要想把事情辦得妥當,就得多請教幾位經(jīng)驗豐富的長者,聽取他們的意見。
【第27句】:【得人一牛,還人一馬】(諺)馬的價值,遠比牛高。比喻受人的恩惠,要加倍還報。
【第28句】:【賊不打三年自招】(諺)指盜賊作案后隔的時間長了,即使不經(jīng)官府拷問,也會有意無意說出來。也泛指人做了錯事或丑事,久后就會自我招認。
【第29句】:【剪牡丹喂牛】(慣)比喻糟蹋、浪費貴重的東西。
【第30句】:【豬八戒擺手兒——不伺猴】(歇)豬八戒:《西游記》中人物,原是天界的天蓬元帥,因調(diào)戲嫦娥被貶,誤投豬胎,變成豬的模樣,后與孫悟空、沙僧一起保護唐僧去西天取經(jīng),成為孫悟空的師弟。猴:即孫悟空,原是花果山上的猴王,諧“候”。指甩手不干。
【第31句】:【氣不圓,饃不熟】(諺)圓:滿。 要蒸到蒸籠的氣十分足,饅頭才能蒸熟。比喻做事工夫不到,火候欠缺,事情就難成功。
【第32句】:【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這則俗語的意思是形容身為其事的人反而糊涂,猶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它源自宋歐陽修《新唐書·元澹傳》:“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何所謂疑而不申列?” 這段話是唐朝的大臣魏光上書唐玄宗,要求把唐初名相魏征整理修訂過的《類禮》(即《禮記》列為經(jīng)書,也就是作為儒家的經(jīng)典著作)。玄宗當即表示同意,并命元澹等仔細校閱一下,再加上注解。 不料,右丞相張說對此提出不同看法。他說,現(xiàn)在的《禮記》,是西漢戴圣編纂的本子,使到現(xiàn)在近千年;再說東漢的鄭玄也已加了注解,已經(jīng)成為經(jīng)書,有什么必要改用魏征的本子呢?玄宗覺得說的也有道理,便改變了主意。但元澹認為,本子應該改換一下。為此,他寫了一篇題為《釋疑》的文章表明自己的觀點。 《釋疑》是采用主客對話的形式寫成的。先是客人問:“《禮記》這部經(jīng)典著作,戴圣編纂、鄭玄加注的本子與魏征修訂的本子相比,究竟哪個好呢?” 主人回答說:“戴圣編纂的本子從西漢起到現(xiàn)在經(jīng)過了許多人的修訂、注解,互相矛盾之處很多,魏征正是考慮到這些因素而重新修訂,誰會想到那些墨守成規(guī)的人會反對!” 客人聽后點點頭說:“是啊,就像下棋樣,下的人反倒糊涂,旁觀者卻看得很清楚。” 原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是指下棋,圍觀者清,確實如此。
【第33句】:【吹冷風】(慣)比喻散布一些使人泄氣的冷冰冰的話。 也作“扇冷風”。
【第34句】:【君子不記小人過】見“大人不責小人過”。
【第35句】:【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諺)履:鞋。冠:帽。到瓜田里,不要彎下腰去提鞋,免得人說你偷瓜;到李樹下,不要伸手去整帽,免得人說你摘李。指處在容易引起懷疑的環(huán)境,要盡可能避開嫌疑。
【第36句】:【滴水成河,積少成多】(諺)比喻注重積累,就可變少為多。
【第37句】:【麻婆豆腐】“麻婆豆腐”是著名的川菜,深受食客歡迎。“麻婆豆腐”的來歷,連老外都知道,他們在譯中國菜名時鬧了許多笑話,如“童子雞”,被譯為“沒有性交的雞”。而“麻婆豆腐”則一譯就準,他們隨口譯為“臉上長麻子的老婆制作的豆腐”。可見“麻婆豆腐”通俗易懂,且吃起來大有滋味。它用料講究,一碟豬肉末(或牛羊肉)加上豆腐及大蒜茸、花椒粉、麻油、紅淑油、豆瓣醬等佐料烹成的麻婆豆腐,香、濃、辣、軟、滑,味道鮮美,營養(yǎng)豐富,思之垂涎欲滴。 相傳,清朝光緒年間,成都萬寶醬園溫掌柜,有個滿臉麻子的女孩,名叫溫巧巧。她成年后嫁給馬家碾一個油坊掌柜陳姓男子。十年后,她的丈夫在運油途中發(fā)生意外身亡。丈夫死后,巧巧和小姑子的生活就成了問題。運油工和鄰居每天都拿來米和菜幫助她們。巧巧的左右鄰居分別是豆腐鋪和羊肉鋪,所以送來的菜常有豆腐和羊肉。巧巧就把碎肉配上豆腐燉成“羊肉豆腐”,味道辛辣,街坊鄰居嘗后都拍手叫好。于是,姑嫂倆就把住屋改為店鋪,前鋪后居,以“羊肉豆腐”作招牌菜招徠顧客。由于好吃不貴,生意頗興隆。巧巧寡居后沒有改嫁,一直經(jīng)營羊肉豆腐來維持生計。她死后,人們?yōu)榱思o念她,就把“羊肉豆腐”叫做“麻婆豆腐”,沿用至今。
【第38句】:【閑來置,忙來用】(諺)平時有空不妨置辦下些器物,到急用時就可從容使用。指凡事預為之備,就不會事到臨頭慌手慌腳。 也作閑了置,忙了用。 閑時準備忙時用。
【第39句】:【買賣成交一句話】(諺)憑著一句肯定的話,買賣就成交了。指做生意得講信用。
【第40句】:【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 釋義:形容疾病發(fā)作得快,好得慢。 例句:麝月笑勸他道:“你太性急了,俗語說:‘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 又不是老君的仙丹,哪有這樣靈藥!你只靜養(yǎng)幾天,自然好了。”
【第41句】:【放著他的,擱著我的】(慣)指把當時的情況放下不說,以后再看結果。
【第42句】:【量體裁衣,看菜吃飯】見“看菜吃飯,量體裁衣”。
【第43句】:【管閑事,落不是】(諺)閑事:跟自己無關的事;無關緊要的事。指插手管閑事,往往會落得是非纏身,受人指責。 也作管閑事,落閑事。 管閑事,生閑氣。
【第44句】:【甜從苦中來,福從禍中生】(諺)甜是從苦中熬出來的,福是從禍中轉化來的。指苦與甜、禍與福是會互相轉化的。
【第45句】:【丈夫】“丈夫”指女子的配偶。最初,“丈夫”是用來稱成年男子的。 《谷梁傳·文公二十年》日:“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列丈夫。”《說文》在“夫”下釋“丈夫”,謂“周朝以八寸為尺,十尺為丈,人長八尺,故日丈夫。”古時稱男性為“丈夫”,有時還有氣度不凡的意思,猶言“大丈夫”。 如“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 至于“丈夫”轉義成為女子配偶之稱,則源于我國一些部落的搶婚陋習。 在這些部落里,女子選擇夫婿,以一定的高度為主要條件,一般以身高一丈(那時一丈相當于今天七尺)為標準。有了這個身高一丈的夫婿,才可以抵御強人的搶婚。據(jù)此,女子稱其所嫁男子為“丈夫”。隨著時代的變遷,部落融合,“丈夫”這一稱謂相沿至今,而“搶婚”則變成了有的少數(shù)民族的嬉鬧婚俗。
【第46句】:【多深的水,養(yǎng)多大的魚】 釋義:比喻有什么樣的條件才有什么樣的人。 例句:我不用了解就猜個八九不離十。多深的水,養(yǎng)多大的魚,她準是嫌咱這灣子水淺了。其實,咱無風港輪船都跑得開,再大的魚也養(yǎng)得了她。 ………
【第47句】:【是馬就充不了麒麟】 釋義:麒麟: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像鹿的動物,古人拿它象征祥瑞。比喻普通的人冒充不了杰出的人。 例句:“反正你在這里多待幾天,慢慢就都品得出來了。是馬就充不了麒麟。”
【第48句】:【伸手三分利,不給也夠本】(諺)指困境中伸手向人求援,即使得不到,也沒有失去什么。也指戰(zhàn)爭中處于劣勢,奮力一爭,即使不勝,也比束手待斃強。
【第49句】:【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諺)從儉樸進入奢侈容易,從奢侈變?yōu)閮€樸卻很難。指人養(yǎng)成奢侈浪費的習性后就很難改變。
【第50句】:【女人不穿嫁時衣,男兒不吃分時飯】見“好男不吃婚時飯,好女不穿嫁時衣”。
【第51句】:【好好先生】“好好先生”指那些世故圓滑、沒有是非觀念、凡事都說好的人。“好好先生”就是現(xiàn)在所說的“老好人”。那么,“好好先生”源自哪里呢? 東漢時有一個叫司馬徽的人,從不談論別人的短處,跟入說話,無論好事壞事都說好。有人問他平安不平安,他回答說:“好”。有人告訴他說人家自己的兒子死了,他也回答說:“很好”。司馬徽的妻子責備他說:“人家認為你有德行,所以才告訴你,你為什么聽到別人的兒子死了,反而也說好呢?” 司馬徽說:“像你這句話也很好。”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好好先生”,被后世記住了。
【第52句】:【天生的一對,地造的一雙】(慣)形容男女雙方品貌相當,十分般配。 也作天生一對,地產(chǎn)一雙。 天生一對,地成一雙。
【第53句】:【一不做,二不休】(諺)指要么就不干,要干就干到底。
【第54句】:【吃了五谷思六谷】(諺)五谷:指稻、黍、稷、麥、菽。指五谷雜糧都吃遍,還想吃更難得的糧種。比喻人的欲望需求是永遠不可能徹底滿足的。
【第55句】:【牽羊入屠戶之家——一步步來尋死地】(歇)屠戶:以宰殺牲畜為業(yè)的人家。指人一步一步走向絕路。多指自尋死路。
【第56句】:【一場秋雨一場寒】(諺)指入秋以后,每下一場雨,就會增添一番寒意。
【第57句】:【不蒸包子蒸(爭)口氣】(慣)蒸口氣:諧“爭口氣”。爭氣:要強,
【第58句】:【掛在壁上的團魚——四腳無靠】(歇)團魚:鱉。比喻人陷入困境,難以擺脫。
【第59句】:【打有鞭子寫有筆】 釋義:比喻掌握文武大權。 例句:走到路上,小石說:“除了灶王爺就屬高國權大哪。他和鮑耀良這些人,打有鞭子寫有筆,一手遮天。”
【第60句】:【矮子登樓梯——步步高升】(歇)喻境況、生活等一天比一天好,或地位、職位不斷提高。
【第61句】:【當面鑼,對面鼓】(慣)比喻面對面把話說清楚。
【第62句】:【一個不摘鞍,一個不下馬】(慣)比喻雙方互不相讓,僵持不下。 也作一個不接馬,一個不下鞍。 一個不下馬,一個不接鞍。
【第63句】:【半天云里的風箏——半點不由己】(歇)指失去自主能力,受制于人。
【第64句】:【開弓不放箭】 釋義:拉開弓而不射箭。比喻故作姿態(tài)、虛張聲勢,或拉開架勢,待機行事。 例句:事還是竟弄破了好,還是“開弓不放箭”,大家弄幾個錢有益?
【第65句】:【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釋義:沒有哪方面的職責,就不管哪方面的事情。 例句:童貞不滿地說:“你們當廠長的不抓管理,倒埋怨下邊。我是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第66句】:【瞎子磨鐮刀——快了】(歇)快:本指刀刃鋒利,轉指不要多長時間。指事情快有結果了。
【第67句】:【蘿卜上了街,藥方把嘴撅】(諺)把嘴撅:翹起嘴唇,表示生氣或不高興。蘿卜上市出售,醫(yī)生就沒病人來看病開藥了。指蘿卜對人的健康十分有益,有防病的功效。
【第68句】:【拿著一把汗】見“捏一把汗”。
【第69句】:【半斤對八兩】(慣)舊制一斤是十六兩,半斤是八兩。形容雙方一樣,不分上下。 也作“一個半斤,一個八兩”。
【第70句】:【殺雞用牛刀】(慣)殺雞用上了殺牛的刀。1指大材小用。2指辦事有絕對的把握。3比喻花大錢卻辦了件小事。
【第71句】:【既敢撓熊毛,當然不怕咬】(諺)既有膽量在熊身上撓毛,就不怕熊咬。指既有膽量敢冒險,就不怕承擔可怕的后果。也指既敢做某件擔風險的事,就有幾分成功的把握。
【第72句】:【生不帶來,死不帶去】(諺)指人生下來兩手空空,到死時一錢一物也帶不走。勸人要淡泊名利,知足知止,不可在財物上貪得無厭。
【第73句】:【臘雪是被,春雪是鬼】(諺)臘月下雪,像被子一樣覆蓋著麥田;春天下雪,像鬼魅一樣損害著麥田。 指立春前下雪,對麥田有利;立春后下雪,對麥田有害。
【第74句】:【公羊換母羊,換藥又換湯】 釋義:比喻徹底更換或改變。 例句:蘆金鼎呲著牙,心懷叵測地笑道:“這叫公羊換母羊、換藥又換湯! 哈哈!”
【第75句】:【買醬油的錢不能買醋】(慣)比喻做事拘泥偏執(zhí)。
【第76句】:【鋸倒樹兒捉老鸛】(慣)比喻死板教條,不靈活,不知變通。
【第77句】:【酸奶】“酸奶”是一種營養(yǎng)豐富、易于消化的飲料,它源于保加利亞,成于西班牙商人。 很久以前,以游牧為主的色雷斯人常常背著灌滿羊奶的皮囊隨畜群在大草原上游蕩。由于氣溫、體溫的作用及其他原因,皮囊中的奶常變餿而呈渣狀,少量這樣的奶倒人煮過的奶中,煮過的奶很快變酸。這即是最早的酸奶。 20世紀初,俄國科學家伊·緬奇尼科夫在研究人類長壽問題時,發(fā)現(xiàn)保加利亞人百歲老人竟占到千分之四,而這些高齡人都愛喝酸奶。他斷定喝酸奶是使人長壽的一個重要原因。緬奇尼科夫經(jīng)過研究發(fā)現(xiàn),酸奶中有一種能有效消滅大腸內(nèi)腐敗細菌的桿菌,他將其命名為“保加利亞乳酸桿菌”。 這一研究成果使西班牙商人伊薩克·卡拉索受到啟發(fā),他開始生產(chǎn)酸奶。 最初他把酸奶當做藥品在藥房銷售,但生意并不理想。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后,他在美國建立了一家酸奶廠,并大作廣告,不久便使酸奶風靡世界。
【第78句】:【打了和尚滿寺羞】(諺)打了一個和尚,滿寺院都蒙受了羞辱。指一人受辱,群體都不光彩。也借指枝節(jié)問題上處理失當,就會影響全局的聲譽。
【第79句】:【拿鴨子上架】見“趕鴨子上架”。
【第80句】:【釘是釘,鉚是鉚】(慣)“丁是丁,卯是卯”。
【第81句】:【鳥過留聲,人過留名】(諺)指人的一生,名聲很重要。 也作鳥過留聲,人活圖名。 鳥飛留影,人生留名。
【第82句】:【千行萬行,莊稼是頭一行】見“七十二行,莊稼為王。”
【第83句】:【肥豬拱廟門——自來】(歇)指自己送上門來。
【第84句】:【拒人于千里之外】 釋義:形容態(tài)度傲慢,沒有商量的余地。 例句:杜秋葵冷若冰霜,拒人于千里之外。于是,安天寶只有等下去,等來春到杜秋葵心頭那一天。
【第85句】:【拉住黃牛當馬騎】 釋義:比喻讓能力小或條件差的承擔繁重任務。 例句:我們既要面對廠里的實際情況,更要看到國家和人民的需要。咱們要拉住黃牛當馬騎。
【第86句】:【擊鼓鳴冤】“擊鼓鳴冤”是戲曲和影視中常見的情節(jié),擊鼓者常能鳴冤,所以觀眾津津樂道。它出自何處,真的一擊就靈嗎? “擊鼓鳴冤”有著悠久的歷史,傳說在堯舜之時,就已出現(xiàn)了“敢諫之鼓”。周代時,出現(xiàn)“路鼓”,并有官員守護,供百姓擊鼓申冤。古代帝王為了表示樂于聽取臣民諫議或冤情,會在朝堂外面懸掛一張大鼓,允許臣民擊鼓上聞,這面大鼓因為有“用下達上而施于朝”的作用而被稱為“登聞鼓”。 晉代以后,朝廷設置登聞鼓成為一種制度。宋、元、明、清等朝代還設有登聞鼓院或鼓廳,以受理四方吏民申訟為主要任務。登聞鼓最重要的作用是使案件直達圣聽,直接由最高司法機關裁決。《唐律疏議·斗訟》中記載:“有人……撾登聞鼓,……主司即須為受,不即受者,加罪一等。”唐代柳宗元《先侍御史君神道表》中也說:“有去登聞鼓以聞于上,上命先君總三司以聽理,至則平反之。”可見,擊鼓鳴冤使不少案件得以平反。最有名的是南朝梁天監(jiān)年間中,吉翂的父親被人誣陷入獄,被判死罪。年僅十五歲的吉扮“撾登聞鼓,乞代父命”,梁武帝蕭衍聽到后非常感動,“乃宥其父”(《梁書·吉翂傳》。 可到了宋代,皇帝的想法發(fā)生了變化,認為擊鼓鳴冤破壞安定團結,因此對百姓擊鼓鳴冤作了許多限制,使擊鼓鳴冤出現(xiàn)了大倒退,如明代規(guī)定“登聞鼓……非大冤及機密重情不得擊”《明史·刑法志二》;清代時規(guī)定“必關軍國大務,大貪大惡,奇冤異慘”才可以擊鼓。擊鼓人要挨打三十大板。
【第87句】:【幼而學,壯而行】(諺)少年時學習知識,壯年時躬行實踐。指少年學習,是為壯年社會實踐打基礎的。
【第88句】:【年老莫娶年少妻】(諺)老年男子不要娶年輕女郎。指男女婚配,貴在年齡相當。
【第89句】:【鋪的草,蓋的草,有個老伴就是好】(諺)即使窮到下鋪草、上蓋草的程度,只要有個老伴相依為命,彼此體貼照應,就會感到十分滿足。指老年人最難得的是有個老伴。
【第90句】:【吃飯防噎,走路防跌】(諺)噎(ye):食物堵住了喉嚨。吃飯要防噎住,走路要防跌倒。指在平時要養(yǎng)成謹慎習慣,以免發(fā)生意外時不知所措。
【第91句】:【實棒槌灌米湯——寸水不進】(歇)本指一點兒水也灌不進去,轉喻一句話也聽不進去。
【第92句】:【兔子沿山跑,還來歸舊窩】(諺)兔子盡可以漫山遍野亂跑,但到天晚,還是要回歸老窩的。比喻人長期在外走南闖北,最終還是要歸回原處。 也作兔子滿山跑,還得回老窩。 兔子繞山轉,早晚歸老窩。
【第93句】:【貨比三家不吃虧】(諺)買貨物時,多跑幾家作個比較,就能比出貨物的優(yōu)劣與價格的高低。指買貨多問多比,自不會上當吃虧。 也作“貨買三家不上當”。
【第94句】:【女愁哭,男愁唱】見“男愁唱,女愁哭”。
【第95句】:【登龍門】“登龍門”一詞,比喻得到權威人士的引進或提拔而抬高身價,增長聲譽;又比喻舊時科舉考試,殿試得中。 一般辭書都認為,“登龍門”一詞出自宋代《太平廣記》,相傳,黃河流經(jīng)陜西、山西交界的龍門山時,水流湍急,每年春季,有大批鯉魚從江海游來,跳躍龍門。一年之中,登上龍門的魚只是少數(shù),而魚一登龍門,魚就變成了龍。那些登不上龍門的魚只能仍然做魚。 但《太平廣記》成書于宋代,而早在漢、唐就有了“登龍門”之說。 在漢代魚躍龍門的傳說與宋代不同的是,宋代是鯉魚,而漢代是鮪魚。 高誘注《淮南子》說:“鮪,大魚,長丈余。仲春二月,從西河上,得過龍門,便為龍。”《漢書》李奇注云:“鮪出鞏縣穴中,三月溯河上,能渡龍門之浪,則得龍矣。”由此可見,“登龍門”一詞的淵源,可追溯到漢代。 但把“登龍門”比喻殿試得中,則是在唐代,唐封演《封氏聞見錄》卷三《貢舉》日:“故當代以進士登科為登龍門。”
【第96句】:【天災好躲,人禍難防】(諺)自然界出現(xiàn)的災害,人們比較容易對付;由人為造成的災禍,往往難以防范。指人禍遠比天災可怕。 也作“天災能敵,人禍難消”。
【第97句】:【燒香望和尚——一事兩勾當】(歇)舊時作風不好的女子去寺廟,既燒了香又看望了相好的和尚。 轉指一舉兩得。
【第98句】:一根草搓不成索,一片篾編不成籮。
【第99句】:【破家值萬貫】 釋義:說明置家不容易,舍不得離開。 例句:“大哥,破家值萬貫,你還是鎖上門,我們娘兒倆就坐在房檐下。”
上一篇:哲理語絲,生活就是這樣簡短文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