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黃瓜打驢——剩半截兒
【第2句】:【此處不留人,自有留人處】一處待不下去,可以到別處去, 不在乎。人,也說:爺。臺灣瓊瑤《窗外》:“走就走吧,此地 不留人,自有留人處!又何必一定待在這個學校!”
【第3句】:【跳在黃河也洗不清】(慣)比喻受了冤屈,盡了最大努力也無法辯白,洗雪不清。 也作跳到黃河洗不清。 跳進大河也洗不清。 跳到天河里也洗不清。
【第4句】:【龍多不治水/雞多不下蛋】比喻人多不干正事。梁斌《紅 旗譜》:“我看龍多不治水,雞多不下蛋,國家民族還是強不 了!”
【第5句】:【沒理攪三分】見“無理攪三分”。
【第6句】:【鼠有鼠洞,蛇有蛇路】見“蛇有蛇路,鼠有鼠路”。
【第7句】:砍倒樟樹一一死不干(甘)心
【第8句】:木頭人過河——摸不著底
【第9句】:【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釋義:誰敢干誰就得利。多指壞人得便宜,好人吃虧。例句:懶蟲說:“你用不著害怕。這年頭就是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
【第10句】:【荷葉包鱔魚,一下子就溜跑了】釋義:鱔魚:體形像蛇而無鱗,有黏液,很滑。比喻悄悄地走開。例句:爸爸曉得有理說不清,三十六計,走為上計,荷葉包鱔魚,一下子就溜跑了。
【第11句】:【 插起翅膀也飛不出去】表示不可能走掉。成語:插翅難 飛。明代《二刻拍案驚奇》:“衙門封鎖,插翅也飛不出去。 況且房里兀自關門閉戶的,打從那里走得出來?”
【第12句】:【將心比心,強如佛心】(諺)佛心:佛祖大慈大悲的心。人只要能處處用自己的心去推比別人的心,就會比佛心還要慈悲。指人能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就是高尚的人。
【第13句】:【膽量是斗出來的,志氣是逼出來的】(諺)膽量是在斗爭中鍛煉出來的,志氣是由逆境逼出來的。指人的膽量和志氣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環境激勵的結果。
【第14句】:【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原為佛教徒的用語。借指:做好事 做壞事都會有報應。明代《醒世恒言》:“善有善報,惡有惡 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那天公算善惡個個記得明白。 古往今來,曾放過哪個?”
【第15句】:【對矮人莫說矬(cu。)話】見“當著矮人,別說短話”。
【第16句】:玻璃燈籠——里外明
【第17句】:玻璃罩里的蒼蠅——看到光明無出路;處處碰壁
【第18句】:【打小報告】(慣)指背地里向領導或長輩夸大或無中生有地反映別人的所謂問題或缺點錯誤。
【第19句】:鏡子里的燒餅——不能充饑
【第20句】:蜜蜂的窩巢——窟窿多
【第21句】:【往日無冤,近日無仇】從未有過冤仇。言外之意:現在為 什么作對?往日、近日,也說:前世、現世。類似的:一無冤, 二無仇。明代《水滸》:“和你往日無冤,近日無仇。一物不 成,兩物見在。沒來由殺你做什么!”
【第22句】:大水沖過龍王廟———家人不認一家人
【第23句】:【山雨欲來風滿樓】釋義:山雨到來之前,滿樓都是呼嘯的大風。比喻重大事件發生前一派緊張情勢。這是許渾《咸陽城東樓》詩句。例句:真是“山雨欲來風滿樓”,好像解放軍解放石家莊的戰斗馬上就要打響了。
【第24句】:暑假里,爺爺帶小明到很遠的親戚家去。臨走時,太陽火辣辣的像個大火球,爺爺卻帶把雨傘,小明感到很奇怪。爺爺說:“晴帶雨傘飽帶飯——有備無患嘛!”(江蘇·響水)
【第25句】:【開口子】(慣)l指江河決口。 2比喻從某一方面能獲取好處。 3比喻從某一方面突破、進展。
【第26句】:【—竹篙打倒—船人】撐船用竹篙,船上人被打無法躲避。 指傷人太多。高云覽《小城春秋》:“咱把話扯明白,今天不 是誰跟誰過不去,掃大伙兒的臉的是你!你,一根篙竿壓倒 一船人!”
【第27句】:水里的螞蟥——粘上便難脫
【第28句】:【好心不得好報】(慣)指好心去幫助別人卻沒有得到好結果。 也作好人不得好報。 好心沒好報。
【第29句】:【八十歲學吹手——來不及】(歇)指學某種技藝或從事某項工作為時已晚。
【第30句】:【廟門口的獅子——是石】(歇)石:諧“實”。指事情屬實。
【第31句】:黃蜂找窩——亂嗡嗡
【第32句】:【水潑不進,針扎不透】釋義:形容十分嚴密。“水潑不進”又作“水潑不透”。例句:老實說,魏家橋大隊是他水潑不進,針扎不透的獨立王國——哈,你別介意,我可不是說你們那兒是“北京市委”。
【第33句】:【斬草不除根,萌芽依舊發】釋義:比喻禍害如不根除,必留后患。例句:常言說得好,斬草不除根,萌芽依舊發。殺了他一家,恨不得把我們吞在腹內,方才快活,豈肯安心與陳四哥做夫妻?
【第34句】:【貓兒眼,看時候變】釋義:貓眼的瞳孔隨光線的強弱縮小或放大。比喻人察看情勢變化處事手段。含貶義。例句:申耀宗是個貓兒眼,看時候變。
【第35句】:【錢財入手非容易,失處方知得處難】(諺)錢財掙到手并不容易,人往往是在沒有了錢財的時候才知道掙錢之難。指人要珍惜錢財,養成節儉的習慣。
【第36句】:【結發夫妻】“結發夫妻”是指原配夫妻,為什么叫結發夫妻呢? “結發”又叫“束發”。我國古代講究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此為孝行必須做到的基本要求。因此,男女皆要蓄留頭發。男子“二十而冠”,即到二十歲把頭發盤成發髻,再戴上冠(帽子),表示已經成年;女子“十五而笄”,即到十五歲也要把頭發盤成發髻,再插上簪子,表示長大成人。這里的“結發”即表示初成年。成年之后,男女可以建立婚姻關系,在結婚之夜,由新郎把束在新娘發髻上的絲纓解開,這是“結發”夫妻的一項重要儀式。據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娶婦》記載:“凡娶婦,男女對拜畢,就床,男左女右,留少頭發,二家出匹緞、釵子、木梳、頭須之類,謂之合髻。”此外,新婚夫妻,在飲交杯酒前各剪下一綹頭發,綰在一起表示同心。婚禮之夜,夫妻二人要“對鏡結紐”,即對著鏡子把頭發束好。唐宋時期婚禮中的這些禮儀,就是由“結發”演變而來。由此,人們稱首次結成的夫妻為“結發夫妻”。倘若再婚,就沒有資格稱為“結發夫妻”了,男方稱為續弦,娶二房稱為納妾,女方則稱再醮了。
【第37句】:【芒種三日見麥茬】釋義:芒種:二十四節氣之一,在6月6日前后。麥茬:麥子收割后留在地里的麥莖和麥根。過了芒種,就是麥收季節。例句:五月底,再過幾天就到夏歷芒種節了。農諺說:“芒種三日見麥茬”,麥收季節眼看就要到。
【第38句】:【欠賬不昧,見官無罪】(諺)昧(mei):隱瞞。揭了債不能如期歸還,只要不昧著良心賴賬,就是告到官府也是無罪的。指欠錢能認賬,不算有罪。
【第39句】:【爹死娘嫁人——各人管各人】(歇)指各人自己管自己,各走各的路。 也作“爹走娘嫁人——各人管各人”。
【第40句】:【倉老鼠問老鴰去借糧——守著的沒有,飛著的倒有】(歇)倉老鼠:糧倉里的老鼠。老鴰:烏鴉。 譏諷富有的人向沒有積蓄的人求援是找錯了人。
【第41句】:【老龜煮不爛,貽禍于枯桑】(慣)南朝宋·劉敬叔《異苑》載:三國時有人獻大龜給孫權,用了一萬車柴也沒煮爛,諸葛恪建議砍下老桑樹來煮,結果一煮就煮爛了。比喻出了事,禍及無辜的人。 也作老龜烹不爛,移禍于枯桑。 老龜烹不爛,移禍在枯桑。
【第42句】:【上天堂】(慣)天堂:宗教指人死后靈魂安居的福地。1比喻去幸福、美好的地方。2死亡的婉稱。
【第43句】:某地方官不為群眾辦實事,卻好大喜功,盡做表面文章,借媒體吹噓自己的業績。一位群眾看后說:“金碑銀碑,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獎銀獎,不如老百姓的夸獎。”(河南·安陽)
【第44句】:小表妹雖然才兩歲半,可是倒垃圾卻很積極。有一次,二妗子讓二舅倒垃圾,二舅沒動,表妹卻忙開了。二妗子說:“唉,干動的不上前,干不動的腿不閑,你爺倆掉過來就好嘍!”(安徽·阜陽)
【第45句】:法場上的麻雀——膽子早嚇大了
【第46句】:【吃飯防噎,走路防跌】(諺)噎(ye):食物堵住了喉嚨。吃飯要防噎住,走路要防跌倒。指在平時要養成謹慎習慣,以免發生意外時不知所措。
【第47句】:象棋盤上的子兒——有進有退
【第48句】:【玩把戲】(慣)本指表演雜技,比喻玩弄蒙蔽人的手段。 也作“玩鬼把戲”。
【第49句】:【扯葫蘆倒秧】釋義:比喻說話絮叨,翻來覆去。例句:這老婆說起話來就沒個頭,劉永義知道要是不打斷她,她扯葫蘆倒秧,東家長西家短,不知道要說到什么時候。
【第50句】:【七月的荷花,一時鮮】釋義:比喻新鮮一時,不長久。例句:開春我就說:“供銷社是七月的荷花,一時鮮。”當時大家不信,現在該明白了,墻上畫馬不能騎,紙上畫餅不充饑,訂了供銷合同,也成廢紙。
【第51句】:【人有當日之災,馬有轉韁之癥】見“馬有轉綆之病,人有旦夕禍福”。
【第52句】:【虎老雄心在年老意志未衰。】曹操詩句:老驥伏櫪,志在 千里。成語:老當益壯。姚雪垠《李自成》:“好啊,老伙計, 這才叫虎老雄心在!你們留下吧,咱們今晚美美地收拾他 們!”
【第53句】:做夢抓大印——官迷心竅
【第54句】:【老和尚的木魚兒——天生挨揍的貨】(歇)木魚兒:僧尼念經或化緣時敲打的響器,用木頭鏤空制成。貨:本指貨物、東西,轉指人(罵人的話)。指沒有出息,生來就是挨打挨批的人。含責罵意。 也作老和尚的木魚兒——挨敲打的木頭疙瘩。 老和尚的木魚兒——該著挨敲。
【第55句】:【張口三分利】只要說話,主動提出要求,就有好處。周立 波《暴風驟雨》:“你要哪塊地,得說呀,張口三分利,你要不 說,分上壞地,怎么娶媳婦,養小子?”
【第56句】:【閉眼跳河——聽天由命】(歇)指遇事聽憑天意和命運安排。
【第57句】:老師經常教育我們:“學習如趕路,不能慢一步。”(河南·方城)
【第58句】:烏龜皎王八——自家人不識自家人
【第59句】:【討飯怕狗咬,秀才怕歲考】(諺)歲考:清代各省學政對所屬府、州、縣學生員舉行的考試。指秀才們怕的是歲考,就像討飯的乞丐怕狗咬一樣。
【第60句】:【 管天管地,管不了拉屎放屁】權力再大,也不能什么都要 干涉。楊朔《三千里江山》:“你神氣什么?管天管地,管不 了拉屎放屁,你還擋的住說話啦?”
【第61句】:【進可攻,退可守】(慣)l指地理位置十分險要,既可以主動出擊進攻,也可以防御守衛。2指有一塊能維持生活的地盤,使自己進退自如。
【第62句】:【一鑊頭想刨出個金娃娃】釋義:比喻一下子就發大財,或取得巨大成績。例句:不說了,芒種心太高啊,一鑊頭想刨出個金娃娃!這馬占個人不說,還占一筆錢。
【第63句】:歪墻開旁門——斜(邪)門
【第64句】:【鄰居一桿秤,街坊千面鏡】(諺)相鄰的人家就像一桿秤一樣,對你家的情況判得很準;同街同巷的人家就像多面鏡一樣,對你家的事情看得很清。指任何事都瞞不過街坊鄰里。 也作“鄰居眼睛兩面鏡,街坊心頭一桿秤”。
【第65句】:【千朵桃花一樹生】釋義:比喻兄弟姐妹都是一母所生。例句:常言道:“要打看娘面,千朵桃花一樹兒生。”到明日你老人家黃金入柜,五娘也沒個貼皮貼肉的親戚,就如死了親娘樣兒。
【第66句】:芋頭葉澆水——潤皮不潤心
【第67句】:腳底長瘡,頭頂流膿——壞透了
【第68句】:【打擂臺】(慣)擂臺:為比武而搭起的臺。本指上擂臺參加比武,比喻:1向挑戰者應戰,與之較量手段、技藝。2耍花招,與人討價還價。3有意跟人作對,難為人。
【第69句】:棺材里打架——死對頭
【第70句】:【摸摸筷子就算入席】釋義:只要沾點邊,就算有關系。例句:“別胡思亂想了,只要你摸摸筷子就算入了席,吃,也擾了,不吃,也擾了:我看你還是領頭快沖,一沖,麥子就算到手,別的事兒,咬著白面饃再說!”
【第71句】:【看到繩子都是蛇】(慣)形容過分膽小謹慎。
【第72句】:【病老頭過年,一年不如一年】釋義:比喻生活一年比一年窮困或健康狀況一年比一年差。例句:從這以后,三岔溝真成了病老頭過年,一年不如一年。
【第73句】:土罐里的螺螄——在劫難逃
【第74句】:【兔子尾巴,長不了】釋義:兔子生來尾巴短,指不會長久存在。例句:能把地種好不是更好嗎?怕就怕兔子尾巴,長不了,機耕隊那些小伙子開洋犁子還行,種莊稼可不一定行。
【第75句】:【半個秀才】“半個秀才”指有一定的文化,但屬于低層次的。在使用上根據文章語言環境,有時用于褒獎,有時用于嘲諷。如通過參加掃盲班,王大叔也能頂半個秀才了。再如,《孔乙己》里有句嘲諷孔乙己的話:“你怎得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呢?”那么科舉考試真有“半個秀才”的稱謂嗎? “半個秀才”源自民間。按清朝科舉考試制度,童生方有資格參加秀才考試。先經縣考初試,再府考復試;復試通過者,可參加由學政主持的院考;院考選上的稱為生員,生員亦即秀才。而那些沒有考取秀才的童生,也還是有出路的,經學政擇優錄為佾生。佾生即朝廷和孔廟中任佾舞的歌生、舞生。這樣看來,佾生只是童生到秀才的“一半”。所以民間把佾生俗稱為“半個秀才”。
【第76句】:【夸海口】(慣)指話說得很大,漫無邊際。
【第77句】:【午時三三刻問斬】在戲曲或古典小說里常有“午時三刻問斬”的情節。古人真的是在午時三刻執行死刑的嗎?其實,古代并沒有午時三刻執行死刑的硬性規定。那么,為什么偏偏是午時三刻頗受“垂青”呢?這與午時三刻之特殊有關。午時三刻此時太陽行至中天,是一天之中陽氣最盛的時刻。古人認為殺人是“陰事”,無論處死的人是否有罪,他的鬼魂都可能會回來糾纏行刑的相關人員,因此,在陽氣最盛的時候行刑,可以驅趕陰氣,避免被鬼魂糾纏。同樣,古代刑場選擇在鬧市,也有借助眾人的陽氣來驅鬼的意味。古人將鬼魂報應看得很重,因此,行刑的相關人員也各有各的辦法避邪。如法官在死刑執行命令上簽字的時候,由書房書吏將寫有死囚犯的“犯由牌”倒置呈上,長官提朱筆不動,由書吏順勢一拖,死囚姓名勾到紅筆痕,這簽發死刑令的名頭就算在朱筆上了,與法官無關,而這支朱筆也就此丟棄不用。監斬官為了避邪,則在監斬時穿上全套公服,外罩一件大紅斗篷,行刑結束之后,還要到城隍廟燒香,求城隍老爺保佑。劊子手作為親自行刑者,更是要在行刑之后披紅掛彩,到熱鬧的地方轉轉,驅散陰氣。這都和午時三刻問斬同源——以陽制陰。
【第78句】:【潑婦】“潑婦”是指生活中那些兇悍、蠻不講理的歸女。它源自哪里呢?漢代名臣朱買臣,在家是個“妻管嚴”,他不想這樣狼狽地生活下去,準備外出找官做。妻子對他冷嘲熱諷,譏其朽木不可雕,并跟他鬧分手。朱買臣只好跟妻子分了手。豈料,這個朱買臣在外真的做了大官,騎著高頭大馬衣錦還鄉時,妻子后悔了,又來找他,要求和他復合。朱買臣拿起一盆水潑在馬前的地上,對妻子說:“如果你能把水都收回盆里,我就和你復合!”成語“覆水難收”也是由此而來。姓朱的惡老婆也就有了個“雅號”——潑婦,即像潑出水的婦人,不能再走回頭路了。這就是歷史上原裝的“潑婦”。但“潑婦”的傳播卻與乾隆帝有關。民間有這樣的說法:乾隆皇帝在一次下江南的行程中,路過古城鎮江之時,看到大市場口有兩個老婦在叫罵惡斗,極其不雅,不禁嘆道:“天下之潑,唯……之婦也。”皇帝一出口,“潑婦”一詞流傳也就更快了。
【第79句】:【既尊孔子,又拜活佛】(慣)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創始人,被封建統治者尊為圣人。活佛:藏傳佛教中的高僧。比喻用意不專,對幾方面都應付,都不信任。
【第80句】:【綁雞的繩子,捆不住大象】(諺)比喻用制伏弱小者的方法,根本無法制伏強大的對手。
【第81句】:小輝總是貧嘴,這次把人家惹惱了,結果被打得鼻青臉腫,哭哭啼啼回到家中。媽媽見狀又惱又疼:“我的小祖宗喲,你這是怎么啦?準是蚊子挨打——又吃了嘴的虧。少說點,人家會把你當啞巴賣了嗎?”(江西·南昌)
【第82句】:背后捅刀子一暗傷人;暗里傷人
【第83句】:【店大欺客,客大欺店】(諺)指商店資格老,規模大,就往往會慢待顧客;顧客財大氣粗,又往往會刁難商店。 也作“客大壓店,店大壓客”。
【第84句】:【西葫蘆配南瓜】(慣)西葫蘆: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實長圓筒形,為常見蔬菜。比喻情況差不多的兩個人結合在一起。也形容彼此不相上下,誰也不比誰強。
【第85句】:【主題】“主題”是指文學、藝術作品中表現的中心思想,是作品思想內容的核心。 “主題”是個外來詞,它源自德國,來自日本。在德國,主題最早只是個音樂術語,指音樂中最具有特征的、并處于優越地位的旋律,也就是主題旋律。它表現一個完整的音樂思想,是整個樂曲的核心。音樂中的這個術語后來被移植到文章寫作及文藝創作中,把文章與文藝作品的中心思想稱作“主題”。我國使用的“主題”這個詞.是從口語引進的,日語從德語中翻譯過來。中國古代文論中的意、義、理、旨、主意、主旨、主腦等,實際上都是“主題”的意思。
【第86句】:【若問黑心人,吃素道中尋】(諺)吃素:信佛的人不吃葷,只吃素。 如果要找心腸狠毒的人,就在那吃素念佛的人群中找。指越是表面上念佛向善的人,往往越是心黑手狠。 也作若要欺心人,吃素隊里尋。 若要心兇人,念佛淘里尋。
【第87句】:【逐客令】“逐客令”一詞源自戰國后期的秦國。起因是韓國派了一個水利工程師,名叫鄭國,他幫助秦國修建了一項水利工程鄭國渠。其目的是讓秦國把人力物力消耗在工程上,沒有力量對外用兵。這個陰謀被揭穿后,秦王大怒,下令把別國在秦國做官的人一律驅逐出境,即驅逐客卿。李斯是楚國人,當然也在被驅逐之列,于是李斯就寫下了著名的文章《諫逐客令》,文章寫得有理有據,終于感動了秦王,收回了“逐客令”,并提拔李斯做了“廷尉”,相當于最高法院院長。后來,李斯又幫助秦王統一了六國,秦王才改王稱帝。
【第88句】:病人遭雷打——天災人禍
【第89句】:【知性同樂】(諺)指彼此都能了解對方的性格,就能安樂相處。
【第90句】:縣上有個會,我們都想去看熱鬧。老師卻說:“你們不買騾子不買馬,去干啥?還不呆在家里做作業!”(陜西·武功)
【第91句】:亂錘打鼓——沒有點
【第92句】:【八字沒一撒】“八字沒一撇”比喻事情還沒有眉目,還差得遠哩!那么,它是怎么來的呢?它源自南宋理學家朱熹的一段話。南宋大儒朱熹,一生著述很多,是理學之集大成者,后人輯有《朱子大全》一書。在他寫的《與劉子澄書》一文中說:“圣賢已是八字打開了,人自不領會,卻向外狂走耳”。這段話的意思是通向圣賢的大門早已打開了,可人們并不理會,不但不進門,反而朝外走。 “八字”形似兩扇門,朱熹在這里以“八”喻門,無疑是很形象的。八字沒一撇,即沒有門。現在我們常說的“沒門兒”(意思是不可能),若追根考源,大概也源于此。“八字沒一撇”原指沒門兒,現在演變成沒辦法、沒眉目、沒頭緒、不沾邊的同義語了。
【第93句】:【癩蛤蟆想吃天鵝肉】這一俗語比喻人沒有自知之明,一心想謀取不可能到手的東面。此俗語源自一個古老的傳說:很久以前,王母娘娘開蟠桃會,邀請了各路神仙。蟾蜍仙也在被邀之列。蟾蜍仙在王母娘娘的后花園內恰巧遇見鵝仙女,被其美麗所傾倒,大動凡心,遭鵝仙女呵斥并狀告至王母娘娘處。王母娘娘大怒,隨手將嫦娥月宮中獻來的月精盆砸向蟾蜍仙,罰其下界為蟾蜍(癩蛤蟆),那月精盆化作一道金光侵入癩蛤蟆體內。王母娘娘悔其月精盆失手砸出,失卻了一件寶物,令癩蛤蟆磨難結束后完璧歸趙,方可重列仙班,并命雷神監督。“癩蛤蟆想吃天鵝肉”由此而來。
【第94句】:【過了冬,長一針;過了年,長一線】釋義:過了冬至,白天的時間一天比一天長了。例句:來成嘻嘻哈哈又說:“可不,人常說,過了冬,長一針;過了年,長一線。節令是個大事情。”
【第95句】:【病好打太醫】將恩人當仇人。成語:恩將仇報。汪幸福 《浪跡臺灣島》:“狗婆子,過河丟拐杖,病好打太醫。過去, 你男人為升官想方設法巴結我。今天,我浪跡到這里,你卻 忘恩負義拒我于門外,做了幾天和尚,連肉味也忘了。”
【第96句】:橄欖澀嘴有回味——先苦后甜
【第97句】:剛吃過飯,我對媽媽說我有點肚疼。媽媽說:“頭疼鬼捏,肚疼屎憋。”(河南·寶豐)
【第98句】:【看景不如聽景】見“觀景不如聽景”。
【第99句】:【是騾子是馬,牽出來遛遛】(諺)騾子能負重,但比不上馬善跑;是騾子還是馬,拉到大道上跑一跑便知。比喻人的才能是高是低,放到實踐中檢驗一番便見分曉。 也作是騾子是馬,遛一遛看吧。 是騾子是馬,上陣遛遛。上陣:上戰場。
上一篇:京發現最新的諺語俗語的文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