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諺)比喻凡是對立的雙方,不是這一方占上風,就是那一方占上風,總有個高低勝負之分。
【第2句】:【 依樣畫葫蘆/照葫蘆雷瓢葫蘆】胡亂,音近,含大體上近 似之意。差不離照原樣子辦。照,也說:比。成語:照貓畫 虎。海外陳若曦《遠見》:“不久也就摸到了竅門,可以依樣 畫葫蘆。”
【第3句】:【螞蝗釘了鷺鷥飛】(慣)釘:同“叮”。鷺鷥:鳥,也叫白鷺,嘴直而尖,頸、足均長,飛翔時縮著頸,常在水邊、澤地活動。比喻走到哪兒跟到哪兒,一步不離。
【第4句】:【搞一言堂】(慣)一言堂:舊時店鋪中掛的匾額,上面寫著“一言堂”三個字,以表示不二價。指領導干部作風不民主,一個人說了算,聽不進群眾意見。
【第5句】:小猴子吃大象——虧他張得開口
【第6句】:春節,饞嘴的小華忽然問他媽媽要西瓜吃。小華媽媽說:“你這不是向柳樹要棗吃嗎?”(山東·陵縣)
【第7句】:【七月半燒紙錢——哄鬼】(歇)七月半:指陰歷七月十五,迷信說這一天是鬼節。紙錢:迷信的人燒給死人或鬼神的冥鈔。本指哄騙鬼魂,轉指人說的話或做的事全是騙人的。含責罵意。
【第8句】:【鄉下人不認識仙人掌——青餅子】(歇)仙人掌:多年生植物,莖多呈長橢圓形,稍扁平,像手掌,綠色。本指鄉下人沒見過仙人掌,說成是青餅子;轉以形容人刻板古怪。
【第9句】:【一沒有殺父之仇,二沒有奪妻之恨】沒有深仇大恨。言外 之意:不應該作對。《小說月報》(1980,2):“可是,自己和別 人一沒有殺父之仇,二沒有奪妻之恨。誰和他結這么大的 冤仇?”
【第10句】:【見一面,分一羋】(諺)指遇到了分外的財物,凡碰見的,人人都有權利分享。常用作分吃別人食物的戲謔語。 也作見了面,分一半。 見面分一半。
【第11句】:亂麻團纏皂角樹——理不出個頭來
【第12句】:【寒天不凍勤織女,饑荒不餓苦耕人】(諺)指人只要勤苦勞動就不怕受饑受寒受災荒。
【第13句】:【墻上掛竹簾——沒門兒】(歇)門:本指門戶.轉指門路、辦法。指事情根本辦不到或行不通。 也作“墻上掛簾——沒門”。
【第14句】:【饞鬼搶生肉——貪多嚼不爛】(歇)比喻片面追求數量,反而達不到目的,收不到好的效果。
【第15句】:煉鋼吃生鐵——不怕硬
【第16句】:【好兒女志在四方】青年人應該經風雨見世面,不應留戀 某一個地方。類似的:男兒志在四方。香港梁鳳儀《千堆 雪》:“對呀,男兒志在四方,何必要死守在女友的身旁,受那 裙帶尊榮所帶來的層層壓力?”
【第17句】:茅廁里吃油餅——虧你張得開嘴
【第18句】:【若說錢,便無緣】(諺)如果提起借錢,再好再親的關系都會沖淡,甚而至于決裂。指錢財是很敏感的東西,它關涉人情冷暖。 也作提起錢,便無緣。 說著錢,便無緣。
【第19句】:【空棺材出喪——木中無人】(歇)木:棺木,諧“目”。指人自高自大,看不起別人。常含責罵意。
【第20句】:【姜太公在此——諸神退位】(歇)有神通廣大的姜太公在,別的神仙都得退避讓位。比喻有地位高或本領高的人在,無人敢與抗衡。 也作“姜太公在此——沒有你們的位”。位:位置。
【第21句】:挨了刀的皮球——沒氣了
【第22句】:【天狗吃不了日頭】釋義:迷信認為,日、月之蝕是天狗吃了太陽和月亮。比喻事情不會變壞,不用擔心。例句:天狗吃不了日頭,你就把心放在肚里吧!
【第23句】:【小人】現在人們所說的“小人”,通常都是指那些心術不正,胸懷不夠坦蕩的人。“小人”,是中國文化中一個含貶義的道德評價范疇,時至今日,正月初五包餃子還要“剁小人”,可見其處境不妙。其實,若追根溯源,“小人”境況的惡化,是有一個嬗變過程的。西周時期,“小人”不過是一種身份的稱謂而已。如《小雅·大東》日:“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視。”意思是說貴族大人走在大道上,而平民則在路邊觀望。可知,“小人”泛指平民和下層勞動者。“小人”之稱,這里雖然也反映了統治階級對勞動人民的偏見,卻沒有道德貶損之意。 “小人”一詞,還是個謙詞。《左傳·隱公元年》:“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宋錢儷《錢氏私志》:“燕風北俗,不問士庶,皆自稱小人……對中人以上,即稱小人,中人以下,則稱我家。”除此之外,“小人”還有幾種含義并非貶義。如舊時下對卜有過失,檢討時常說:“小人該死。” 把“小人”斥為道德低下之人,始作俑者為孔子,請看儒家經典。首先,“小人”好利。“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其次,“小人”無固定德操。“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論語·顏淵》);再次,“小人”不知敬畏。“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論語·季氏》);還有“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論語·顏淵》)。由于儒家多貶斥小人,在中國歷史上“小人”多取貶義。如《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從古至今,“小人”的貶義概念沒有發生變化。
【第24句】:【軟繩可以捆硬柴】(諺)柴是硬的,繩是軟的,軟的繩能捆住硬的柴。比喻人使用柔軟的手段,往往能制服強硬的敵手,或性情溫和的人往往能迫使性情剛烈的人就范。
【第25句】:【閑打牙兒】(慣)指閑聊天。也指費口舌,無意義地爭辯。 也作閑磕牙。 閑嗑牙。
【第26句】:【葫蘆牽到扁豆藤】釋義:比喻東拉西扯。例句:“我非但算不得清,而且也呼不清,真是葫蘆牽到扁豆藤。”
【第27句】:【門不當,戶不對,日久天長必成災】(諺)結親的雙方,如果社會地位、經濟狀況、文化層次等不相當,勉強結合,久后必生變故。指男女婚配要注意門當戶對。
【第28句】:酥油里插刀子——迎刀而解
【第29句】:【笨鳥兒先飛】釋義:比喻能力低下,比別人先走一步。“笨烏”又作“笨雀”。例句:錢要少花,力氣要多賣。笨鳥兒先飛,兩條腿勤快些。
【第30句】:【拼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諺)剮:舊時凌遲處死,即割肉離骨。作好了身受極刑的準備,就敢于打倒皇帝。指只要豁出一條命,就什么事都敢做。 也作拼著一身剮,敢把皇帝打。 破著一身剮,皇帝也對打。 豁出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
【第31句】:上樹逮麻雀——連窩端
【第32句】:早上起床后,我推開門一看:啊!好大一場雪呀!房屋、樹木都變成了白色的,路也被白雪覆蓋著,我好像進入到一個童話世界,可媽媽說:“干凈猛雨,邋遢雪。”(河南·新野)
【第33句】:【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比較能夠看出好壞。馬烽《劉 胡蘭傳》:“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你看你做的這是什么 東西!”
【第34句】:【茂林之下無豐草】釋義:茂密的樹林里,草長不旺盛。例句:地上除了雜生的一些小蘆箕草外,什么也看不到,光溜溜的。好似才打掃過一樣。走到這里,梅梅不禁想起了一句俗語:茂林之下無豐草。
【第35句】:【人不保心,木不保寸】(諺)人不能擔保誰的心都是好的,樹也不能擔保它寸寸都是好木材。指人心隔肚皮,最難猜測。
【第36句】:夢里失火喊救命——虛驚一場;一場虛驚
【第37句】:樓梯上打架——階級斗爭
【第38句】:【化干戈為玉帛】(慣)干戈:武器。玉帛:玉器和絲織品。比喻平息戰爭或爭斗,實現和平。
【第39句】:肚里長瘤子——心腹之患
【第40句】:【好漢怕賴漢,賴漢怕急漢】(諺)賴漢:死乞白賴、胡攪蠻纏的漢子。 急漢:生性急躁或被逼急了的漢子。指不要臉面的無賴、性急拼命的人是什么事都能做出來的。
【第41句】:王剛最近不思學習,卻講究吃喝穿戴。王剛媽擔憂地說:“這孩子最近是吃飯講花樣,穿衣服要高檔,頭發拾掇得發亮,學習成績卻一天天下降。剛他爸,你可得管管啊!”(河南·西峽)
【第42句】:【欲知其人,視其朋友】(諺)指要了解某人的為人,看他結交些什么朋友就清楚了。
【第43句】: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硬如鐵。
【第44句】:【 喘氣的功夫都沒有】指忙碌,得不到休息。海外於梨華 《又見棕櫚又見棕櫚》:“天磊看殷太太忙的連喘息的時間都 沒有,很是不忍,有時也到前面去幫他們義務招呼客人。”
【第45句】:【甘蔗不能兩頭甜】(諺)甘蔗: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主要的制糖原料。甘蔗只有接近根部的地方甜,沒有兩頭都甜的。比喻美事只能占一頭,不能兩頭都占。 也作“甘蔗沒有兩頭甜”。
【第46句】:【家常便飯吃得長,粗布衣裳穿得久】(諺)家常便飯:普通人家平常的粗茶淡飯。吃飯最好是家常便飯,穿衣最好是粗布衣裳。指過普通人的生活,最能長久。
【第47句】:【鐵嘴鋼牙,柏木舌頭】(慣)柏木:木質堅硬。形容人能說會道,嘴巴厲害。
【第48句】:【見人下菜碟兒】見“看人下萊碟兒”。
【第49句】:老人家拜年——年不如一年
【第50句】:【樹倒猢猻散】“樹倒猢猻散”比喻以勢力(利)相聚合的人,為首者一倒,跟從的人一哄而散,含有貶義。它源自南宋。宋龐元英《談藪·曹詠妻》記載:“宋曹詠依附秦檜,官至侍郎,顯赫一時。依附者甚眾,獨其妻兄厲德新不以為然。詠百端威脅,德新卒不屈。及秦檜死,德新遣人致書于曹詠,啟封,乃《樹倒猢猴散賦》一篇。”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宋高宗時,有個侍郎叫曹詠,他善于逢迎拍馬,深得奸相秦檜的歡心,所以官運亨通,當了侍郎。曹詠當了大官以后,有很多人來巴結他,獨有他的大舅子厲德新卻從不向他獻殷勤。厲德新知道曹詠并非憑真才實學,而是靠依順秦檜才得以升官的,所以料定曹詠這種人沒有好下場。對此,曹詠耿耿于懷,一心想找個茬整整厲德新。后來,秦檜死了,那些依附秦檜的家伙一個個倒臺了,曹詠也被貶到了新州。厲德新得到消息后,非常高興,就寫了一篇《樹倒猢猻散賦》寄給曹詠。文中說如今大樹一倒,猢猻四散,于國于家,真是可喜可賀。將秦檜比作一棵大樹,把曹詠等人比作樹上的猴子。這篇賦很快便在臨安傳開,遂成俗語。
【第51句】:老鼠投的胎——尖嘴巴
【第52句】:狗吃燙芋頭——吞不下,舍不得
【第53句】:米倉里的老鼠——盡你享受
【第54句】:【駝子跌跟斗——兩頭不著實】(歇)駝子:駝背的人。跟斗:跟頭。兩頭:本指頭和腳,轉指兩方面。不著實:本指沒有落在實處,轉指事情落空。指兩方面都落空。
【第55句】:有一道數學題,爸爸給我講了四五遍,我還是不會。爸爸生氣地說:“木頭鉆個眼能透氣,你卻是塊鉆不透眼的木頭。”(江蘇·連云港)
【第56句】:【放煙幕】(慣)比喻散布虛假的信息或做出掩蓋真實意圖的行為,以蒙蔽他人。 也作放煙幕彈。 放煙霧。 散煙霧。
【第57句】:【等人易得久,嗔人易得丑】(諺)嗔(chen):怒目而視。指等候人不見來時,最容易感到時間過得太慢;對某人憎惡時,總覺得他的面貌長桕特別難看。 也作等人易久,嗔人易丑。 嫌人易丑,等人易久。嫌:厭惡。
【第58句】:傳送密件——不可開交
【第59句】:天鵝愛的是湖泊,英雄愛的是祖國。
【第60句】:【嫌吃嫌穿沒吃穿】(諺)在吃穿上過于挑剔,必然造成無度的揮霍浪費,最終落得吃不上穿不上的結局。指在吃喝上追求奢侈是注定要貧困的。
【第61句】:【因禍得福,只在人為】(諺)本來是災禍臨頭,卻轉而獲得好運,這只靠著人為的努力。指人經過主觀努力,可以變被動力主動,變不利為有利。
【第62句】:小明太貪玩了,學習成績常常不理想。他媽媽生氣地說:“娃兒,你真是禿子剃頭,瞎花錢,再不好好學,就別上學了。”他爸爸接著說:“人家孩子的媽媽都趁假期認真地輔導自己的孩子,人家都會屙屎攥拳頭——使暗勁兒;你卻不管他,怨誰呀?”(河南·南陽)
【第63句】:【露水見不得太陽】比喻難以存在,時間長不了。或說:露 水見風就會干。袁靜孔厥《新兒女英雄傳》:“‘好好好,抗戰 快到頭了,咱們拼命干吧,日本鬼子就完蛋啦!“嗨,小鬼子 是露水見不得太陽了!”’
【第64句】:【兵貴神速】(諺)神速:人們料想不到的快速。指行軍用兵,貴在行動極其迅速。
【第65句】:蝗蟲打噴嚏——滿嘴莊稼氣
【第66句】:【提起錢,便無緣】見“若說錢,便無緣”。
【第67句】:吃黃瓜蘸雪——乏味
【第68句】:【千里姻緣似線牽】(諺)似線牽:傳說月下老人專司人間婚事,用紅線將命中注定將是夫婦的兩人的腳系連在一起。指只要有緣分,彼此相距再遠,也會結成親眷。 也作“千里姻緣一線牽”。
【第69句】:【發空頭支票】見“開空頭支票”。
【第70句】:【在家千日好,出門一時難】釋義:出門在外,生活不如在家里方便。例句:“在家千日好,出門一時難!沒人結伴,一個女娃子家,路上是不好動嘛。”
【第71句】:高梁開花——到頂了
【第72句】:【肉骨頭敲鼓——葷咚咚】(歇)葷:葷腥,諧“昏”。咚咚:本形容敲鼓的聲音,轉以形容昏沉沉的樣子。形容人昏頭昏腦,十分糊涂。
【第73句】:民之所欲,天必從之。
【第74句】:王二麻子種牛痘——后悔晚矣
【第75句】:太公釣魚——愿者上鉤
【第76句】:美術課上,王老師教我們疊紙酒壺。我雖沒有王老師疊得好,但我心里美滋滋的。我問媽媽為什么呢,媽媽說:“紅糖甜,白糖甜,不如自己的勞動果實甜嘛!”(河南·浚縣)
【第77句】:【拳頭硬的是大哥】(諺)誰的拳頭硬,誰就是老大。比喻在競爭中,誰的實力最雄厚,誰就是強者,誰就是霸主。 也作拳頭大,做大哥。 拳頭大是大哥,個頭壯是強梁。
【第78句】:【胎毛未干】(慣)胎毛:胎發。譏諷人年幼無知。
【第79句】:【打不斷的親,罵不斷的鄰】(諺)親:親戚。鄰:鄰里。指親戚、鄰里關系親密,縱然有時發生矛盾,但很快就會和解,不會結成冤仇。 也作“割不斷的親,打不斷的鄰”。
【第80句】:滿口鑲金牙——開口就擺闊氣
【第81句】:【打虎先掰牙】釋義:比喻首先打擊要害,挫傷敵人的銳氣。例句:“這叫打虎先掰牙。”鄧培武說了一句。“壇子里捉烏龜,跑不了的。”陶大伯樂呵呵地說。
【第82句】:【錢眼里翻筋斗】(慣)錢眼:銅錢當中的方孔。筋斗:跟頭。比喻人貪財好利,專在錢上動腦筋、打主意。
【第83句】:【打出來的鐵,煉出來的鋼】(諺)比喻人的堅強意志、出眾才干,都是從艱苦的打磨中培養出來的。
【第84句】:兩個阿姨講起某某非常吝嗇時說:“錢都在肋巴骨上串著咧。”(河南·淮陽)
【第85句】:打黑牛,驚黃牛,嚇得白牛吐舌頭。(甘肅·鎮原)
【第86句】:提著馬燈下礦井——步步深入
【第87句】:【受人之托,必當終人之事】(諺)指受到別人的委托,一定要盡心盡力,把事情辦好。 也作受人之托,必當忠人之事。 受人之托,忠人之事。 受人之托當終事。
【第88句】:聽見貓叫身發抖——膽小如鼠
【第89句】:有一天晚上,我和爸爸媽媽到飯店里吃飯。我又要吃這個,又要吃那個。最后結賬時爸爸媽媽才發現都沒帶錢。爸爸攤攤手說:“你們真是吃著香,喝著香,掏錢的時候我心發慌。”(河北·行唐)
【第90句】:【廟小豈容方丈富】方丈,廟里主事的和尚。借指集體事 情沒有搞好,而主事者富有,財富來路不明,必然是貪污。 電視新聞:“廠長發財,廠子賠錢。老百姓說:廟小豈容方丈 富。紀委決定立案審查。”
【第91句】:【餃子】“餃子”,在我國是流行最廣頗受歡迎的一種食品,俗話說,好吃不如餃子。餃子的由來有兩種說法,一是來自民間傳說,一是來自文字記載,各自成趣。先說民間傳說。古時候,一位叫蘇巧生的御廚技藝高超,一年臘月二十九,為皇上做了九十九個花樣的飯菜,皇上十分滿意。夜里他想:明天是除夕,再做一樣菜,即可回去與家人團聚了。翌日,蘇巧生正為如何做好最后一樣菜發愁時,突然看到案子上有余下的羊肉和菜,便將其混合剁碎,擱上調料,用白面包了許多小角角,置于鍋里煮熟,奉給皇上。誰知皇上食后龍顏大悅,忙問:“此乃何菜?”蘇巧生脫口而出:“角食也。”是他發明了水餃。之后,民間便流傳過年包角食吃的習俗,這就是過年包餃子的由來。再說文字記載。餃子始于先秦,源于餛飩。據《通雅·飲食》記載,餛飩因渾氏、屯氏兩人發明而得名。當時的餛飩,“形如偃月”,也就是像彎彎的月亮。這種餛飩就是原始的餃子。現珍藏在故宮博物院里新疆吐魯番唐墓中出土的幾只古代餃子,形狀就似偃月。在唐墓中出土實物水餃,證明水餃歷史比較悠久。宋代開始有“賀歲吃角子”的風俗。北方人稱“角”為“交”,故而叫餃子。賀歲吃餃子取意“更歲角子”。這一風俗一直延續至今,大年初一起五更吃餃子,必不可少。常言道“初一餃子初二面”。明代餃子別稱“餃餌”、“粉角”、“扁食”等。張自烈《正字通·食部》:“今俗餃餌,屑米面和飴為之,干濕大小不一。” 可見,當時的餃子同現在的制法和品種已很相似。
【第92句】:【敢吃三斤姜,敢擋三條槍】(慣)比喻敢作敢當,無所畏懼。
【第93句】:【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慣)取不盡,用不完。形容資源豐富。
【第94句】:大家在猜缺一個角的方桌有幾個角。有的說三個角,有的說四個角,還有說五個角的。秦老師不無感慨地說:“看來,是神都有三滴雨!”(安徽·利辛)
【第95句】:補了又補的破輪胎——到處泄氣
【第96句】:【三個一群,五個一伙】(慣)指人們三人、五人自由結成團伙。 也作三一群,五一伙。 三個一群,五個一堆。 三個一組,五個一伙。
【第97句】:堂前中央掛燈籠——正大光明
【第98句】:屬麂子的——膽小怕事
【第99句】:【獅子大開口】獅子嘴大,借指開口要大價錢,提出高要 求。海外張愛玲《連環套》:“她們是大宅門里串慣了的,獅 子大開口,我可招架不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