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捕得老鼠,打破油甕】(慣)甕:缸。比喻因小失大。
【第2句】:【婆媳親,全家和】(諺)婆婆和媳婦之間的關系處得親切,全家人自然就會和睦相處。指一家之中,婆媳矛盾是主要矛盾;主要矛盾一解決,其他關系也就平和了。
【第3句】:【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諺)指長期窗下苦讀無人過問,一旦取得功名便名揚天下。
【第4句】:【牡丹不帶娘家土】(諺)牡丹:牡丹花,人稱富貴花,艷麗豐滿,是著名的觀賞植物。娘家土:特指牡丹移植之前的原地土。指移植牡丹,必須把根部原帶的泥土洗干凈,才能移植成功。
【第5句】:【前不栽桑,后不栽柳,門前不栽“鬼拍手” 釋義:鬼拍手:指楊樹。迷信認為,房前栽桑樹,房后栽柳樹,門口栽楊樹,不吉利。 例句:這村子里有家地主叫海南亭,他討厭這兩棵大楊樹。因為過去有個J日說法:“前不栽桑,后不栽柳,門前不栽‘鬼拍手’?!?/p>
【第6句】:【燒酒(白酒)】中國的酒文化可謂歷史悠久。相傳,杜康造酒,其子造醋。那時的酒與現在的酒一樣嗎?比比飲酒的器皿和飲量就知道了。古時飲酒用爵(有三條腿)、樽或碗,都比現在的盅大,古人酒量大得驚人,如李白斗酒詩百篇,武松連喝十八碗。顯然,那時的酒與現在的燒酒不同。那么,燒酒源自何時呢?有唐說,有宋說,有元說。 目前,學術界認為“蒙元”說比較可信。李時珍《本草綱目》云:“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創始。其法用濃酒和糟人甑,蒸令氣上,用器承滴露。 凡釀壞之酒皆可蒸燒。近時唯以糯米或粳米或黍或秫或大麥,蒸熟和曲釀甕中七日,以甑蒸取,其清如水,味極濃烈?!边@些敘述已頗準確可靠。同時考古上有江西李渡燒酒作坊、成都水井街酒坊等元末明初考古遺跡發現,爐灶、晾堂以及蒸餾設施一應俱全。可見,這一時期有燒酒生產確鑿無疑。 其實,一種東西的傳播不見得一蹴而就,我們不能武斷否定經過蒸餾的燒酒在唐代就確實沒有,因為很可能這時燒酒只是初期,還沒有獲得人們適應和較大規模生產。即使到了宋、元時期,有了這種釀造技術,但也是逐步推廣的,完全可以米酒和白酒同時發展。就是今天,米酒也沒有完全消失,米酒在陜西、浙江等許多地方照舊流行著。
【第7句】:【物聚于所好】(諺)好:愛好,偏愛。東西往往聚集在對它有喜好的人那里。比喻人們總會聚合到所偏愛的東西那里。
【第8句】:【侃大山】(慣)指閑聊。
【第9句】:【爛船拾起有三斤釘】見“船爛還有三千釘”。
【第10句】:【天下老,只向小】(諺)天底下的老人,總是偏愛最小的兒女。指祖輩、父輩偏愛幼小的后代,是人類的共性。 也作天下老,偏的小。 天下爹媽疼小兒。
【第11句】:【龍王】“龍王”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神話人物。俗語講:“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凡有水的地方,不管是江河湖海,還是淵潭泉井,都住有龍王。那么,龍王是怎么產生的呢? 在民間,還有一個關于龍王爺來歷的傳說:唐朝初年,在安徽省潁上縣百社村,有一個名叫張路新的人,娶妻張氏生了九個兒子。傳說他曾在河南南陽做過照靈侯,后來丟官回鄉,經常去“焦氏臺”河邊垂釣。有一天,就在他釣魚的地方,突然出現了一座宮殿。他好奇地走進宮殿,竟成了龍王。 后來,他每天一早就到龍宮去“上班”,天黑才回家。他的妻子發現他每次回來,身體總是涼冰冰的,衣服也是濕漉漉的,就問他這是怎么回事?張路斯回答說:“我現在已經是龍王了。外地有一個叫鄭祥的人,也說他是龍王,要和我爭奪地盤,我們約好明天進行決戰,誰要是勝了,這地盤就歸誰管,誰就是龍王。你今晚就告訴九個兒子,叫他們明天去為我助戰。一定要記住,頭上扎紅巾的是我,頭上扎青巾的那個是鄭祥,千萬不要認錯了標記?!睆埪沸碌木艂€兒子按照父親的吩咐,第二天一早,就帶上弓箭為父助戰。他們用弓箭朝扎青巾的人猛射,鄭祥中箭負傷后逃走,不久便在合肥的西山上死掉了。張路斯從此就成為真正的龍王。這是民間傳說,寓意神通廣大的龍王,竟也出身于普通百姓。
【第12句】:【鳳凰飛在梧桐樹】(慣)比喻英雄或有功之人,地位得到提升。也比喻漂亮的女子找到了好歸宿。 也作鳳凰飛在梧桐上。 鳳凰落在梧桐樹。
【第13句】:【一個人跟著影子轉】(慣)指一個人孤單地過日子。
【第14句】:【離了你地球照樣轉】 釋義:意謂沒有你也行。 例句:“不要以為離了你地球就不轉了,大學里漂亮的女學生有的是!”
【第15句】:【俏眉眼做給瞎子看】(慣)比喻說話做事不選擇合適的對象,再好也不會受賞識。
【第16句】:【瓶內釃茶——濃者在后】(歇)釃(shi)茶:往杯子或碗里倒茶。 濃:濃重,濃烈。比喻好的、程度高的在后面。
【第17句】:【賣關子】(慣)說書人在說到重要之處打住,以吸引聽眾接著往下聽。比喻說話或講故事在關鍵處故弄玄虛,讓聽者著急而央求自己或答應自己提出的要求。
【第18句】:【人面虎狼心】(慣)形容人外表慈善,內心兇狠。
【第19句】:【應聲蟲】“應聲蟲”用以比喻諷刺那些無主見、隨聲附和的人。明代田藝蘅的《留青日札》便說:“己無特見,一一隨人之聲而和之,譬之應聲蟲焉。”那么,世上真有應聲蟲么? 宋代陳正敏《遁齋閑覽》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北宋末年“六賊”之一的楊勔得了一種怪病,每次說話的時候,肚子里都有一個小聲音在仿效。數年之間,這個聲音越來越大。一個道士見到后十分驚訝,他說:“這是應聲蟲,如久不治,會傳給妻子兒女,應當去讀《本草》,讀到哪味藥,蟲子不答應了,服用了就可治病?!睏顒艺罩プ?,當他讀到雷丸時,蟲子忽然不做聲了,于是趕快吃了一些,病就好了。 據《中國藥典》載,雷丸又名竹苓、雷應、竹鈴芝,屬白蘑科真菌類,有殺蟲消積功能,用于絳蟲、鉤蟲、蛔蟲病,蟲積腹痛,小兒疳積等病的治療。不知“應聲蟲”是什么怪病,但雷丸治肚子里的蟲子,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應聲蟲是傳說,傳說是靠不住的。但,為我們留下了“應聲蟲”這一詞語,比喻只知道隨聲附和的人再合適不過了。
【第20句】:【油干燈草盡】(慣)燈草:燈芯草莖的中心部分,用作油燈的燈芯。 油燈里的油干了,燈芯燒盡了。比喻生命枯竭或精疲力盡。
【第21句】:【棋錯一步,全盤輸光】(諺)指下棋如果關鍵性的一步走錯,就會導致整盤棋輸掉。也比喻做事在關鍵處發生失誤,就會導致全局失敗。 也作棋錯一著滿盤輸。 棋錯一著,滿盤皆輸。
【第22句】:【擊鼓鳴冤】“擊鼓鳴冤”是戲曲和影視中常見的情節,擊鼓者常能鳴冤,所以觀眾津津樂道。它出自何處,真的一擊就靈嗎? “擊鼓鳴冤”有著悠久的歷史,傳說在堯舜之時,就已出現了“敢諫之鼓”。周代時,出現“路鼓”,并有官員守護,供百姓擊鼓申冤。古代帝王為了表示樂于聽取臣民諫議或冤情,會在朝堂外面懸掛一張大鼓,允許臣民擊鼓上聞,這面大鼓因為有“用下達上而施于朝”的作用而被稱為“登聞鼓”。 晉代以后,朝廷設置登聞鼓成為一種制度。宋、元、明、清等朝代還設有登聞鼓院或鼓廳,以受理四方吏民申訟為主要任務。登聞鼓最重要的作用是使案件直達圣聽,直接由最高司法機關裁決?!短坡墒枳h·斗訟》中記載:“有人……撾登聞鼓,……主司即須為受,不即受者,加罪一等?!碧拼谠断仁逃肪竦辣怼分幸舱f:“有去登聞鼓以聞于上,上命先君總三司以聽理,至則平反之?!笨梢?,擊鼓鳴冤使不少案件得以平反。最有名的是南朝梁天監年間中,吉翂的父親被人誣陷入獄,被判死罪。年僅十五歲的吉扮“撾登聞鼓,乞代父命”,梁武帝蕭衍聽到后非常感動,“乃宥其父”(《梁書·吉翂傳》。 可到了宋代,皇帝的想法發生了變化,認為擊鼓鳴冤破壞安定團結,因此對百姓擊鼓鳴冤作了許多限制,使擊鼓鳴冤出現了大倒退,如明代規定“登聞鼓……非大冤及機密重情不得擊”《明史·刑法志二》;清代時規定“必關軍國大務,大貪大惡,奇冤異慘”才可以擊鼓。擊鼓人要挨打三十大板。
【第23句】:當著真人,別說假話.
【第24句】:【狗肚子盛不了四兩香油】 釋義:比喻心里裝不住事。“四兩香油”又作“二兩酥油”。 例句:可是,幾天的工夫。你就不知咋著好了,兒子也要送給人家,金牛也要掏給人家!你,還有啥?人家說“狗肚子盛不了四兩香油”。
【第25句】:【腳底蓮花——步步升】(歇)升:諧“生”。指連連升官。
【第26句】:【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釋義:不要求進取,只求保持現狀。 例句:“岳父大人如此關懷這批苦力,中央軍知道了一定感激不盡的?!?“唉,老夫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就是了!”
【第27句】:【憔悴皆因心緒亂,從來憂慮最傷神】(諺)憔悴:面黃肌瘦。人憔悴都是因為心情太壞,多憂多慮是最傷精神的。指人要健康,關鍵在于清心寡欲,無憂無慮。
【第28句】:【不知道哪塊云彩有雨】 釋義:比喻情況不好判斷。 例句:“我警告你,小王,你有時太快嘴利舌,你知道會闖出多大禍!我看你還是不了解咱們的處境。我們誰都得應付,誰都得伺候,你知道哪爐香燒不到就出事呀!你不知道哪塊云彩有雨??!唉唉……”
【第29句】:【緩步當車,晚食當肉】(諺)緩緩地散步,權當是坐車一樣舒適;饑餓時吃飯,就像吃肉般香美。指生活節奏放緩,悠閑自如,自是一種享受。
【第30句】:【戳穿西洋鏡】(慣)西洋鏡:也叫西洋景,民間文娛活動的一種裝置,可上下或左右推動若干畫片,觀者從透鏡中看放大的畫面,畫片多為西洋畫。比喻揭穿假象或謊言。 也作戳破西洋鏡。 拆穿西洋鏡。
【第31句】:【人急了造反,狗急了跳墻】(諺)人逼急了,就會死命反抗;狗逼急了,就會跳過高墻。指人被逼到無路可走時,什么冒險事都做得出來。 也作人急懸梁,狗急跳墻。懸梁:繩子掛在梁上,上吊自盡。 人急燒香,狗急跳墻。 人急拼命.狗急跳墻。
【第32句】:【江山易改,稟性難移】(諺)江山:江河山川。稟性:也作秉性,先天秉賦的性格。指江山的面貌容易改變,人的本性卻難改。 也作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山河容易改,秉性最難移。
【第33句】:【騎馬坐轎,不如扳倒睡覺】(諺)騎馬和坐轎再舒服,也比不上躺倒睡上一覺。指人在疲困的時候,只有睡覺才是唯一有效的解困方法。
【第34句】:【孤犢觸乳,驕子罵母】(諺)犢(du):小牛。獨生的牛犢吃奶時會頂撞母牛的乳房,嬌寵的兒子會辱罵自己的娘親。指嬌生慣養的后代不會孝順父母。
【第35句】:【家有三件事,先從緊處來】(諺)家里同時有幾件事,要先揀緊要的做起。指處事要盡先處理緊要、急迫的。 也作家有三件事,先揀緊的干。 家有三件事,先打急處來。
【第36句】:【老鼠鉆書箱——咬文嚼字】(歇)指過分斟酌字句,死摳字眼。 常含譏諷意味。 也作“耗子栽進書簍里——咬文嚼字”。
【第37句】:【房檐上的冰凌柱——根子在上邊】(歇)冰凌柱:雪化后房檐滴水遇冷凝成的柱形的冰。比喻事情的根源在上層領導。 也作“房檐上的冰槌——根子在上面”。
【第38句】:【大風吹倒梧桐樹,自有旁人說短長】 釋義:借指事情自有公論。 例句:你啥話也別說,只管放聲大哭,一天哭它三場,你哭不上三天,大風吹倒梧桐樹,自有旁人論短長。
【第39句】:【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 釋義:廖化:三國時蜀國將軍,武藝不太出眾。三國后期,蜀國名將相繼死亡,廖化就成了突出的人物。比喻當地沒有出色人物或主事者,個別一般人物就擔當了重任或出了名。 例句:“好比何來?”亭面糊學著鄉里說書的人的口氣。“好比無牛捉了馬耕田:好比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
【第40句】:【北上、南下】說到“北上、南下”人們自然聯想到當年紅軍北上抗日或解放軍南下解放海南島。為什么不能反過來說呢?這種以北為上、以南為下,對方位的稱謂習慣是怎樣形成的呢? 原來,在我國古代的禮儀中以北為尊,尊者為上,其位置為“上位”,也叫“上首”。帝王會見群臣時,坐北朝南,叫做“南面稱王”;臣子們朝見帝王時,則須背南面北,叫“北面稱臣”。例如《易經-說卦傳》日:“圣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惫糯輲煂W藝,以及其他一些莊重場合,在行禮時也均按北南方位為尊卑、上下施禮。在建筑上也是以北為上,北屋為上屋。 由于在我國古代禮儀中,北為上,南為下,人們在稱渭北、南地理方位時,便借用禮儀中的稱謂習慣,稱北方為上,南方為下,久而久之,約定俗成,遂成了地理方位的稱謂用語了。如地圖上的方位為“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第41句】:【天下官管天下事】(諺)天下:國家。國家設置官員,就是讓他們管理國家事務。指盡職盡責管理國家事務,是官員的本分。
【第42句】:【掩耳盜鈴——哄人】(歇)掩耳盜鈴:捂住耳朵去偷鈴鐺。指自欺欺人。
【第43句】:【紅花還得綠葉扶】 釋義:比喻人本領再高,能力再大,也需要別人幫助。 例句:老羅兄弟,我這是替你們想?。∧愠蚰膫€在臺上掌權的沒幾個貼心人? 紅花還得綠葉扶嘛!
【第44句】:【本錢易尋,伙計難討】(諺)伙計:商鋪里的店員。指開店做生意,本錢容易籌措,但要找合適可靠的伙計卻很難。
【第45句】:【茶是草,箬是寶】(諺)箬(ru。):箬竹。焙茶用箬竹,可使茶味純正;包茶用箬葉,可保茶不走味。 指茶葉從焙制到包裝,都要靠箬竹幫輔。
【第46句】:【丈八的燈臺——照見人家,照不見自家】(歇)燈臺:燈盞的底座。 一丈八尺高的燈臺,點起燈能照到別處,卻照不到燈臺自身。比喻人只看見別人的短處,看不到自己的短處。
【第47句】:【你開你的順風船,我行我的逆浪舟】 釋義:比喻各走各的路,互不相干。 例句:大哥,潘字號的家規可是你立的。你再這樣干,咱們就散伙!你開你的順風船,我行我的逆浪舟。
【第48句】:【吃了飯兒不挺尸,肚里沒板脂】(諺)挺尸:謔稱躺倒睡覺。板脂:皮下脂肪。吃過飯如果不睡一覺休息一下,人就長不起肉膘。指飯后睡覺休息,有益于身體強壯。
【第49句】:【借野豬還愿】(慣)還愿:求神佛保佑的人如愿后兌現對神佛許下的酬謝。比喻拿著別人的東西當禮品、作人情。
【第50句】:【動在四肢戲在臉】(諺)四肢:兩臂兩腿。指戲劇演員的開打動作靠的是四肢功夫,傳達感情靠的是眼神變化。
【第51句】:【東家點燈,西家暗坐】(慣)比喻各干各的,互不相干。
【第52句】:【知冷知熱是夫妻】(諺)指生活上相互照顧,相互體貼,是夫妻間的情分。
【第53句】:【佛面上貼金】(慣)比喻到廟里去燒香拜佛并以供品供奉神佛。
【第54句】:【洪洞縣里沒好人】這句俗語是句氣話,意思是對某個地方的一些人有不滿,埋怨到整個地方,說這一個地方沒有好人,便用“洪洞縣里沒好人”來指代。實在是冤枉了洪洞縣。 “洪洞縣里沒好人”源自京劇《玉堂春》。此劇唱腔動聽優美,普及率很廣,上歲數的人幾乎入人都能哼上幾句,要不然也不會形成俗語。劇情是聰明美貌的少女蘇三,因家貧被賣到妓院,她反抗迫害婦女的娼妓制度,追求自己所愛,執著地愛上了青年王金龍。老鴇看王金龍把銀子花光用完,連打帶罵把他趕出妓院。蘇三偷偷將自己的私房錢送給王金龍,發誓若非金龍日后來娶,她永世也不會嫁人。 老鴇見蘇三如此固執,沒法做妓院的搖錢樹了,正好有個山西洪洞縣的闊佬富豪沈燕林看上了蘇三,兩下一拍即合,老鴇將蘇三賣給了這姓沈的惡人為妾。蘇三不從,大吵大鬧,把沈妻也煩死了。沈妻伙同私通的奸夫,下毒藥要害死蘇三,沒想到沈燕林誤吃了毒食猝死。奸夫淫婦一不做二不休,惡人先告狀買通官府,誣陷蘇三害死了沈某人。 在起解前往省城太原的途中,蘇三見老解差崇公道是個好人,遂認崇公道為干爹。蘇三邊走邊唱,向干爹訴說自己遭遇的不幸,對加害于她的縣官、妓院老鴇、姓沈土財主、淫婦沈妻及其奸夫等痛加斥責,越說越氣,因為這些人都是當地的,最后說道:洪洞縣里沒好人! 她也沒想到,編劇也沒想到,這句話竟成了一句使用率非常高的俗語。 只是冤枉了洪洞縣的好人。
【第55句】:【家鄉的山坡不嫌陡】(諺)故鄉的山坡再陡也不會嫌棄。指人對故鄉的眷戀,不會因條件差而改變。
【第56句】:【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 釋義:不是情趣相投的人,不會聚合成一家。 例句:“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這兩口子又都比較膽子小,最怕惹是非?!?/p>
【第57句】:【因禍得福,只在人為】(諺)本來是災禍臨頭,卻轉而獲得好運,這只靠著人為的努力。指人經過主觀努力,可以變被動力主動,變不利為有利。
【第58句】:【腳不點地】(慣)形容走得飛快或不停地走。 也作腳不沾地。 腳不停趾。
【第59句】:【剝蔥剝蒜別剝人】 釋義:剝蔥皮剝蒜皮,別剝人的皮。比喻不揭別人的短處。 例句:“剝蔥剝蒜別剝人,他陳鯱刺總是剝人!”聞魁氣憤地說。
【第60句】:【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釋義:人面好認,人心難測。多指了解人的真實思想很不容易。 例句:薛婆本是個不善之人,一般甜言軟語,三巧兒遂與他成了至交,時刻少他不得。正是: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第61句】:【端人家的碗,受人家的管】(諺)指吃人家的飯,就得聽人家安排。 也作“端人碗,歸人管”。
【第62句】:【久住山林辨鳥音】見“家住山前識鳥音”。
【第63句】:【心頭撞小鹿】見“小鹿兒心頭撞”。
【第64句】:【心肝跌進肚里頭】(慣)指終于放下心來。 也作“心放在肚子里”。
【第65句】:【容情不舉手,舉手不容情】見“留情不舉手,舉手不留情”。
【第66句】:【打倒了長人,矮子露臉】(諺)長人:高個子的人。指高個子被打倒,低個子就顯露了出來。比喻才能出眾的人被打倒,不起眼的人才能出頭露面。
【第67句】:【佛多不靈,眼大無神】 釋義:佛爺多了不靈驗,眼睛太大了沒有精神。也比喻人多干事互相依靠,不盡職。 例句:這龍門山上共有十萬多尊佛像,大的幾十丈高,小的有落花生那么大。 常言說,“佛多不靈,眼大無神”,海老清和雁雁轉了半天,把這些佛像只好當作景致看了。
【第68句】:【六枝兒刲癢癢——敷余著一個】(歇)刲(ku-):抓。癢癢:癢。敷余:多余。指多余的人。也指多此一舉。
【第69句】:【爹死娘嫁人——各人管各人】(歇)指各人自己管自己,各走各的路。 也作“爹走娘嫁人——各人管各人”。
【第70句】:【老鼠急了會咬貓】(諺)比喻人到了無可忍耐時,什么樣的冒險事都會做。
【第71句】:【披星星戴月亮】(慣)天還沒亮就出去,晚上天黑了才回來。形容非常辛苦、勞累。
【第72句】:【打前站】(慣)指行軍或集體出行時,先派人到即將停留或到達的地點聯系食宿。
【第73句】:【耗子倒管起山貓來啦】 釋義:比喻事理顛倒。 例句:他忽然把胳膊一甩:“反正沒有死罪,耗子倒管起山貓來啦。走!”
【第74句】:【井里打水往河里倒】 釋義:比喻白費力氣。 例句:萬一蕭何壯大起來自立為王,那漢王不是井里打水往河里倒,白費力氣嗎?因此,他老是牽腸掛肚地派人到關中去慰問蕭何。
【第75句】:爹不識耕田,子不識谷種。
【第76句】:【觀于海者難為水】(諺)比喻見過大世面,小人物或小事情就不會在意。 也作“久經大海難為水”。
【第77句】:【老鷹不吃窩下食】 釋義:比喻壞人不在自己居住的地方作案。 例句:但趙太爺以為不然,說這也怕要結怨,況且做這路生意的大概是“老鷹不吃窩下食”,本村倒不必擔心的,只要自己夜里警醒點就是了。
【第78句】:【家有家法,行有行規】(諺)行:行業。指家庭有家法,行業有行規。
【第79句】:【拿雞蛋往鵝卵石上碰】(慣)比喻以弱犯強,不自量力,自取滅亡。 也作拿著雞蛋打石頭。 拿雞蛋往墻壁上碰。
【第80句】:【斷線鷂子——再也不來】(歇)鷂子:紙鷂,即風箏。比喻人一走再也不回來。
【第81句】:【潑冷水】(慣)比喻打擊人的熱情或積極性。 也作潑涼水。 潑冰水。 澆冷水。
【第82句】:【漏口風】見“露口風”。
【第83句】:【撓頭不知癢處】(慣)形容一時不知如何是好。
【第84句】:【人冷先冷腿,狗冷先冷嘴】(諺)天冷時,人是先從腿上感覺到的,狗是先從嘴上感覺到的。指天冷防寒,人要首先注意腿腳的保暖。
【第85句】:【姓氏】“姓氏”表明家族的字,后來專指姓。然而在遠古時代,“姓”與“氏”卻有著嚴格的區分。 “姓”起源于母系社會,當時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為了把各個氏族區分開來,“姓”應運而生。它用來表示母系的血統,起著“明血統”的作用。古人在長期的實踐中逐漸認識到近親結婚會產生不良后代,所以規定同姓不可通婚,實行氏族外婚制,所以,“姓”還起著“別婚姻”的作用。 “氏”則起源于父系社會。由于人口的增多,一個氏族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會發生分解,這樣同姓便衍生了許多分支就稱為“氏”。到了父系氏族公社時期,姓和氏則成為父系氏族或部落的標記。進入階級社會以后,氏成為貴族男子的專稱,故有“氏以別貴賤”的說法。 到春秋戰國時,社會發生了大變革,姓氏制度也出現了混亂,姓與氏逐漸混同。秦朝時,姓氏合一,通稱為姓。兩漢時,姓已基本確立,與現在通用的姓大體相仿。
【第86句】:【好家當怕三份分】(諺)再好的家業,要是一分三份,就顯得很單薄了。指大家業合在一起厚實,人力物力調動支配都方便;分開就處處拮據了。
【第87句】:【百足之蟲,死而不僵】 釋義:百足之蟲:指馬陸、蜈蚣一類節肢動物,身體圓長,由很多環節構成,切斷后還能蠕動。僵:僵硬(yipinjuzi.com)。比喻人雖死或家境敗落,但其勢力或影響仍然存在。 例句:“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憑劉湘庭這樣的財主,拔一根汗毛比窮人的腰都粗,稍微能再摳摸出點什么來,就比到小戶人家斂掠那些破衣爛衫值錢。
【第88句】:【綠帽子】稱人妻子有外遇,人們給他一個不雅的稱號,叫做“戴綠帽子”。“綠帽子”一詞源自古代服飾制度。 漢武帝之后,隨著儒家禮樂制度的健全,服飾的尚色制度也逐漸建立起來。服飾的顏色成為區別貴賤、尊卑的一種標識。漢代就以綠色巾為賤服。 后漢李封為延陵令時,對犯法的下屬官吏不加體罰,而罰戴綠頭巾。元明兩代,樂人、妓女必須著綠服、青服、綠頭巾以標志所從事的賤業?!对湔隆芬幎ǎ烘郊夷凶哟骶G頭巾,以表示他們低下的社會地位。后因稱妻有外遇為戴綠頭巾。明代郎瑛《七修類稿》卷二十八載:“吳人稱妻有淫行者為綠頭巾?!薄熬G頭巾”為什么又演變成“綠帽子”,原來,“綠帽子”就是“綠頭巾”(見現代漢語詞典)。
【第89句】:【不登大雅之堂】(慣)不能登上文雅高貴的殿堂。指人或事物粗俗不雅。
【第90句】:【刀對刀,槍對槍】(慣)比喻針鋒相對。 也作“槍對槍,刀對刀”。
【第91句】:【耗子栽進書簍里——咬文嚼字】見“老鼠鉆書箱——咬文嚼字”。
【第92句】:【寧死一咳,不死一該】(諺)咳:嘆詞,表示可惜。該:活該,認為該當如此。指人死有兩種結局:好人死了人們表示惋惜,壞人死了人們認為活該。人們應該爭取前者,避免后者。
【第93句】:【割貓兒尾拌貓兒飯】(慣)比喻替當事人辦事,花費的是當事人的錢。 也作割貓尾巴拌貓兒食。 將貓兒尾拌貓兒飯。
【第94句】:【老不以筋骨為能】 釋義:人老了,不能靠身體發揮本領。 例句:他已經七十五歲了,“老不以筋骨為能”,他必須往下壓制自己的憤怒。
【第95句】:【客木匠——一鋸】(歇)客:寄居,諧“怯”。鋸:諧“句”。指人口舌笨拙,不善言辭,見面只有一句話。
【第96句】:【狼心兔子膽】(慣)比喻心腸狠毒,膽子卻很小。
【第97句】:【上斷頭臺】(慣)斷頭臺:執行斬刑的臺,18世紀末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用過。比喻被判處死刑或受到最嚴厲的處罰。
【第98句】:【狗不咬上門客】(諺)比喻對客人應以禮相待,不可粗暴無禮。
【第99句】:【風馬牛不相及】(慣)比喻人或事物彼此毫不相干。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