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 好人遭雷打】好心不得好報。類似的:好心挨雷打/變了 牛遭雷打。臺灣黃春明《鑼》:“人家說好心的挨雷打,一點 都不假。”
【第2句】:【人過留名,雁過留聲】人應做好事,留下好名聲。李準《李 雙雙》:“可真的,人過留名,雁過留聲。咱們村老少爺們,沒 有一個敢說我個不是。”
【第3句】:【歡娛嫌夜短,寂寞恨更長】 釋義:更:舊時一夜分成五更,每更兩小時。歡樂時就覺得時間過得快,嫌短;寂寞時就覺得時間過得慢,嫌長。“寂寞”又作“愁苦”。 例句:從來說“歡娛嫌夜短,寂寞恨更長”,只這等文案笑笑,不覺三鼓。
【第4句】:【在蜜罐里長大】(慣)比喻在優(yōu)越的生活環(huán)境中成長起來。
【第5句】:【閻王好見,小鬼難纏】謂幫兇者仗勢欺人,胡作非為,更難 對付。陳登科《淮河邊上的兒女》:“怪不得人說,閻王好見, 小鬼難纏。這都是大寶子攪的!”
【第6句】:【老虎吃蚊子——枉張空口】(歇)指白張嘴求人,沒效果。
【第7句】:【 說人話,做鬼事】說好話,做壞事。姚雪垠《李自成》:“你 說你平生替孔夫子宣揚仁義,教忠勸孝,盡是說人話,做鬼 事,餓老虎口念阿彌陀。”
【第8句】:【打起來沒好拳,罵起來沒好言】(諺)廝打起來,就不會有留情的拳頭;罵詈起來,就不會有文雅的語言。指打架罵詈的雙方,一般都很難冷靜。 也作打人沒好手,罵人沒好口。 罵人無好口,打人無好手。
【第9句】:【升西天】見“上西天”。
【第10句】:【紗帽底下無窮漢】(諺)紗帽:烏紗帽,舊時官員的帽子。指只要當上官,自然就有錢。也指一人當上官,家屬、親友就都沾光發(fā)財。
【第11句】:【饒你奸似鬼,吃了洗腳水】(諺)饒:盡管。任憑你怎樣奸猾,還是把人家的洗腳水當湯喝了。指陰謀計劃得再好,或人再精明,也難免上當受騙。 也作饒你奸似鬼,也吃老娘洗腳水。 由你奸似鬼,也吃洗腳水。 隨你奸似鬼,也吃洗腳水。
【第12句】:【戰(zhàn)死是本份,活著是僥幸】軍人要有準備犧牲的精神。張 濤之《中華人民共和國演義》:“這是戰(zhàn)爭,作為一個軍人,戰(zhàn) 死是本份,活著是僥幸。”
【第13句】:車臨頭,馬掛角,將帥活不了。
【第14句】:【見了龍王爺】(慣)指人被淹死。 含詼諧意。
【第15句】:【是非只因多開口,煩惱皆因強出頭】 釋義:惹是生非,只因愛說閑話;煩惱纏身,都是由于硬要出頭露面。指為人處世,要慎言慎行。 例句:小蔡,你我要不是小姜子,咱們也不管閑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是非只因多開口,煩惱皆因強出頭。
【第16句】:后用“面壁”指專心一意地參悟。如宋代劉克莊《題小室》詩:“近來弟子俱行腳,誰畔山僧面壁參?”又獨處不話,也稱“面壁”。
【第17句】:【裝洋蒜】(慣)比喻裝糊涂或裝腔作勢。
【第18句】:【三行鼻涕兩行淚】(慣)形容哭得很傷心。 也作三行鼻涕,兩行眼淚。 三行鼻涕二串淚。
【第19句】:【對事不對人】針對事情講道理,不是看人行事。臺灣林 海音《春風》:“他們這場辯論,對事不對人,這句話只是脫口 而出罷了。”
【第20句】:學無師承,終難求益
【第21句】:【人心換人心,八兩換半斤】見“八兩換半斤,人心換人心”。
【第22句】:沒土打不成墻,沒苗不能打糧
【第23句】:【能站著,也能蹲下】(慣)比喻人能屈能伸。
【第24句】:【關門打鼓,鼓聲在外】(諺)關住門打鼓,鼓聲也會遠播到外面。比喻內(nèi)部發(fā)生的事情,特別是丑事,總是難以掩蓋,很快就會傳播出去。
【第25句】:前世燒了斷頭香信徒為了表示虔敬,在禮佛等場合,一般不燃折斷或污染過的香。如《三世因果經(jīng)》云:“今生臭氣為何岡?前世污香供佛前。”如《兒女英雄傳》第二二回:“我是怎么了呢?沒修積個兒子來罷了,難道連個女兒的命也沒有?真?zhèn)€的我前世燒了斷頭香了。”
【第26句】:【見兔放鷹】鷹隼是一種猛禽,動作迅疾,搏兔準確而有力。禪宗用以比喻對機說法,機鋒敏捷,體現(xiàn)出“頓悟”的特色。《五燈會元》卷十六謂:“護圣不似老胡,拖泥帶水,只是見兔放鷹,遇麞發(fā)箭。”后俗語中用“見兔放鷹”比喻見到眼前塵的利益,就貪婪地競相爭逐。如《石點頭·侯官縣烈女殲仇》:“當今世情,何人不趨炎附勢,見兔放鷹,誰肯結(jié)交窮秀才?”(李明權(quán))
【第27句】:光說不練假把式,光練不說真把式,連說帶練全把式.
【第28句】:【破車礙好道】(諺)比喻不合時宜的舊事物不清除,就會妨礙新計劃的實施或新生事物的進展。
【第29句】:【看菜吃飯,量體裁衣】(諺)比喻做事要從實際情況出發(fā),不能主觀臆斷。 也作看菜吃飯,量布裁衣。 量體裁衣,看菜吃飯。
【第30句】:兔子沿山跑,還來歸舊窩
【第31句】:【殺人倒落兩把血】(慣)殺了人留下兩手的血。比喻出了力,沒得到好處,卻惹來了是非和麻煩。 也作殺人賺了兩手血。 殺人白落兩手血。 殺人不成鬧兩把血。
【第32句】:【三昧】三昧為梵語Samadhi之音譯,又名三摩地、三摩提,意為正思維指導下的定力。《大智度論》:“善心一處住不動,是名三昧。”《大乘義章》:“以體寂靜,離于邪亂,故曰三昧。”佛教認為修行能證得“三昧”,則能引發(fā)種種神通妙用。以后遂引申為妙處、極致、蘊奧、訣竅等。《書言故事·贊嘆類》:“得妙處,曰得三昧。”《故事成語考·釋道鬼神》:“儒家曰精一,釋家曰三昧,道家曰貞一,總言奧義之無窮。”《宋史·李元儀傳》:“元儀能為文,尤工尺牘,軾謂入刀筆三昧。”唐朝僧人懷素雅好草書,自言得草圣三昧。可見“三昧”一詞運用已十分廣泛。(常正)
【第33句】:水滴積多成大海,經(jīng)歷積多成學問
【第34句】:【撅撅尾巴就知道他拉什么屎】(慣)比喻對某人的底細了解得非常清楚,他一有舉功就知道他要干什么事情。 也作“撅屁股就知道拉什么屎”。
【第35句】:【鋦鍋的戴眼鏡——找碴兒】(歇)碴兒:器物上的破裂處,諧“茬兒”。比喻故意挑毛病,找差錯。
【第36句】:【早起三光,晚起三慌】早起身,一·天的事情可從容做完,遲 起則時間緊迫,陷于忙亂。陳登科《赤龍與丹鳳》:“他伸手 一摸,軍帽忘記戴了,又跑回來找帽子。俗話說:早起三光, 晚起三慌。越慌心里越亂,越亂越無主張。”
【第37句】:【咬苦瓜尾巴】(慣)苦瓜: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實長圓形或卵圓形,兩頭尖,表面有許多瘤狀突起,味苦,可作蔬菜。形容痛苦難受。也比喻吃苦,過苦日子。
【第38句】:【打不到狐貍,惹著一身臊】(慣)比喻除害不成,反而惹來了麻煩或災禍。 也作打不著狐貍,反惹一身臊。 打不著狐貍,惹一股子騷。
【第39句】:【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諺)路途遠,才能檢驗出馬力的強弱;日子久,才能考驗出人心的善惡。 指要真正認識一個人,必須經(jīng)過長年累月的觀察與考驗。 也作路遙知馬力,時久見人心。 日久知人心,路遠知馬力。
【第40句】:【打鐵先得身子硬】自身條件好,基礎好,才能堅定有力。 《人民日報》(1986,2,25):“打鐵先得自身硬。領導不受下 級的禮固然好,但自己不向上級送禮也很重要。”
【第41句】:【半路上撿了個喇叭——有吹的】(歇)吹:本指吹氣演奏,轉(zhuǎn)指吹牛、說大話。譏諷人有了吹牛的資本或借口。
【第42句】:又《大日經(jīng)疏》卷三:“如世人舉趾動足皆依于地,菩薩亦如是,依心進行,故名此心為地。”總之,心地有三義:一是心為萬法之本,能生諸法。二是修行者依心而修行。三是身口意三業(yè)中,心業(yè)最勝。后宋儒也指心性存養(yǎng)為心地。《朱子語類輯略·持守》:“自古圣賢皆以心地為本。”今用以表示多種意義:一、指人的用心、存心或居心,如“心地善良”、“心地坦白”、“心地單純”等。二、指心胸、器量,如“心地狹窄”、“心地寬闊”等。“心田”與“心地”相類似。如《五燈會元·溈山靈祐禪師》:“今時人但直下體取不會底,正是汝心,正是汝佛。若向外得一知一解,將為禪道,且沒交涉。名運糞人,不名運糞出,污汝心田,所以道‘不是道’。”又如南朝梁簡文帝《上大法頌表》:“澤雨無偏,心田受潤。”后詩文中運用者,如白居易《狂吟》:“性海澄淳平少浪,心田灑掃凈無塵。”
【第43句】:【偈】“偈”,梵語Gatha(偈陀或伽他)的省音譯,意譯為諷頌、重頌,或音義并譯為偈頌,通常由固定的字數(shù)和音節(jié)組成。佛經(jīng)在用散文(長行)敘述以后,往往又用韻文(偈)概括地復述一遍,以加強讀者的印象。“偈”這種體裁對中國文學的發(fā)展曾起到有利的影響,形成了一種韻白交替而為人們喜愛的說唱文學。后來有些僧人、文士也喜歡作偈。這種偈實際上是一種簡短活潑、寓意深刻的詩歌。《涅槃經(jīng)·圣行品》上說,釋迦牟尼過去世在雪山修道時,曾為了聽到“半偈”而舍身。這“半偈”是“生滅滅已,寂滅為樂。”佛陀說法“善巧”,有時能以一句演無量法。半偈雖短,但概括了佛教的全部旨趣。南朝陳·徐陵《傅大士碑》:“割身奉鬼,聞半偈于《涅槃》。”即指為半偈舍身之事。(李明權(quán))
【第44句】:【見了母豬賽貂嬋】貂嬋,漢末美女。指男性的性壓抑,見 了丑八怪也覺得是美女。張賢亮《丫頭·婆姨》:“到了勞改 隊,才受到刑事犯的性啟蒙教育,而在那種環(huán)境,真可謂‘見 了母豬賽貂嬋’,對女人根本談不上什么審美標準。”
【第45句】:友誼是無翼的愛情,平等是交友的前提
【第46句】:【知冷知熱是夫妻】(諺)指生活上相互照顧,相互體貼,是夫妻間的情分。
【第47句】:【寧撞金鐘一下,不打饒鈸三千】謂做事干脆徹底,不拖泥帶 水。清代《紅樓夢》:“不是我撒謊,若論除了姐姐,也還有人 手里管得起千數(shù)兩銀子;只是為他們?yōu)槿耍疾蝗缒忝靼子?膽量,我和他們一說,反嚇住了他們。所以我寧撞金鐘一 下,不打鐃鈸三千。”
【第48句】:【打敗的鵪鶉斗敗的雞】 釋義:鵪鶉:一種小烏,也叫鶉,雄性好斗。比喻人失利后,完全喪失了戰(zhàn)斗力。 例句:“是啊,打敗的鵪鶉斗敗的雞,這家伙上不了陣勢。”老孟也附和道。
【第49句】:車順道,馬識途,就怕趕車的打糊涂。
【第50句】:【遇事慢開口,矛盾繞著走】指回避困難,怕負責任。或說: 說話慢開口,遇事繞著走。圖書:“遇事慢開口,矛盾繞著 走。攔權(quán)推事,敷衍塞責,隨波逐流,八面玲瓏,耽誤不耽誤 工作無所謂,不威脅烏紗帽的安全就是最大的原則。”
【第51句】:【新官上任三把火】三把火,用三把柴禾燒出來的熱量。 謂新官上任,有點熱情,但不會持續(xù)很久。姚雪垠《李自 成》:“但是別看他新官上任三把火,到頭來也是無能為力。”
【第52句】:【雨過地皮濕】見“水過地皮濕”。
【第53句】:【腳桿子上綁大鑼——走到哪兒都當當響】(歇)腳桿子:腿。當當響:本形容敲大鑼發(fā)出的響亮聲音,轉(zhuǎn)喻出色、過硬或有名聲。贊揚人無論到什么地方或在什么崗位上,都干得很出色,或很有名氣。
【第54句】:【富貴不歸故鄉(xiāng),如衣繡夜行】(諺)富貴之后如果不回家鄉(xiāng)顯示一番,就像穿著錦繡衣裳在黑夜里行走,誰也看不見的。舊指發(fā)達之后理應回故鄉(xiāng)顯耀榮華。 也作富貴若不歸田畝,如著錦衣黑夜游。 富貴不還鄉(xiāng),如衣錦夜行。
【第55句】:【福是自求多的,禍是自己作的】(諺)福氣是自己的行動換來的,災禍是自己的過錯或惡行造成的。 指福與禍都不是外來的,而是自身行為的結(jié)果。
【第56句】:【摻沙子】(慣)比喻安插新人,以改變原來的人員組成。
【第57句】:【墻上畫的餅——好看不中吃】(歇)指空有好看的外表而無實際作用。
【第58句】:【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諺)秀才:明、清稱府、州、縣學的生員,后泛指讀書人。舊指讀書人閉門苦讀,足不出戶就可知道天下大事。 也作秀才不出門,全知天下事。 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
【第59句】:【 不幸而言】中預見到困難,竟成為事實。香港梁鳳儀《西 風逐晚霞》:“這個說法真是不幸而言中。義律千方百計地 把香港奪到手,希望以既成的事實換取中國方面的認可。” 窗戶紙一捅就破事情已經(jīng)很明顯,容易說破。成語:心 照不宣。王安憶《文革軼事》:“雖說知道他心里明白,可窗 戶紙一捅就破,這是面子啊!”
【第60句】:【虛花】虛花,又稱為“虛空華”、“空華”,是佛經(jīng)上一個著名的比喻。《楞嚴經(jīng)》中說,患眼病或用眼過勞的人,往往會看到虛空中有許多似花非花的幻影在晃動。眾生“無明”妄動,“塵勞”不斷,因此無中生有,執(zhí)幻象為實在,引發(fā)諸多的煩惱。如《楞嚴經(jīng)》卷六所說:“見聞如幻翳,三界若空華。”又如《楞伽經(jīng)》卷一所說:“世間離生滅,猶如虛空華。”佛經(jīng)用“虛花”比喻一切事物為因緣所生的幻相。后俗語中亦用以泛喻虛幻不實。如《醒世恒言·徐老仆義憤成家》:“那爵位乃虛花之事,金銀是臭污之物,有何希罕?”(李明權(quán))
【第61句】:【三杠子壓不出個響屁來】(慣)形容人非常老實、膽小,從不多說話。 也作三棒都打不出個響屁來。 三槍打不出一個悶屁來。
【第62句】:【虎死皮還在】 釋義:比喻雖然垮臺,威風還在。 例句:諾阿浦木梭,“虎死皮還在”,怎么這樣說,不說以前你們有過部落聯(lián)盟,現(xiàn)在單說你們的親戚關系,你想想,你的三家親戚垮了,你阿侯家會有好結(jié)果?
【第63句】:【兩虎相斗,必有一傷】(諺)兩只猛虎相互咬斗,其中必有一只要受到損傷。比喻兩強相斗,必有一方受害。 也作兩虎共斗,勢不俱生。 二虎相爭,必有一傷。
【第64句】:【天上掉下餡餅來】指僥幸得到。類似的:房頂上掉肉包 子。反義說:天上掉不下餡餅來。老舍《正紅旗下》:“他的 最高理想是天上掉下餡餅來,而且恰好掉在他的嘴里。”
【第65句】:【人不壓眾,貌不驚人】(慣)指人的相貌不出眾,很普通。 也作“衣不壓眾,貌不驚人”。衣:衣裝,衣飾。
【第66句】:【逃出龍?zhí)叮秩牖⒀ā恳姟俺龅谬執(zhí)叮秩牖⒀ā薄?/p>
【第67句】:【家丑家丑,家家都有】(諺)指家庭內(nèi)部發(fā)生丟人敗興的事,是家家都難免的。
【第68句】:【偷吃禁果】“偷吃禁果”多指未婚男女青年發(fā)生性行為而導致懷孕,它源于西方的一個傳說。 伊甸園是上帝創(chuàng)造的供亞當與夏娃居住的樂園。上帝警告亞當不能偷吃“分辨善惡的智慧樹”上的果子,不然就會馬上死去。但亞當和夏娃在狡猾的蛇的引誘下偷吃了禁果,他們的眼睛打開了,看見自己赤身裸體。上帝懲罰蛇,讓它吞食塵土,用腹部在地上爬行。而沒有服從他指示的夏娃則將在懷孕分娩時遭到痛苦,并永遠受亞當?shù)墓茌牎啴攧t將終生為每日的口糧在大地上辛苦操勞。上帝用獸皮將二人遮身并把他們逐出樂園,避免他們再吃生命之果而獲得永生。并派了一個天使守在樂園的東方,防止人類再進去。原來偷吃禁果就意味著付出代價,人生就是受苦也是上帝安排的。
【第69句】:【 軟的怕硬的,硬的怕不要命的】人們害怕蠻橫的人。《天 怒》:“當然是軟的怕硬的,硬的怕不要命的,這是順口溜,我 還不知道!”
【第70句】:【人怕齊心,虎怕成群】人齊心,力量巨大;虎成群,兇猛可 怕。意即團結(jié)就是力量。馬烽西戎《呂梁英雄傳》:“人怕齊 心,虎怕成群,咱們要齊了心,也能鬧成趙家溝那樣。”
【第71句】:【摳人碗底】(慣)碗底:剩飯。指靠給人干活為生。 也作摳人家飯碗底。 摳人家碗底。
【第72句】:《涅檗經(jīng)·金剛身品》:“如果能知佛法所作,善能解說,是名律師。”唐代道宣《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卷下:“‘一’字者,律字;以律訓法總合大、小、開、遮、輕、重,故雖通博,指歸一字。”戒律儀規(guī),本為佛教各宗所必須修持,但佛教在傳人中土以前的印度,小乘各部戒律繁多,而且分歧各異,要抉擇修習,非專家不可。到了唐代道宣遂開創(chuàng)律宗,從而培養(yǎng)專門傳授戒法的僧材——律師。今指受訴訟當事人之委托或法院的指派,在法庭執(zhí)行法定職務的人為律師。
【第73句】:【親有遠近,鄰有里外】人際關系有親有疏,有區(qū)別。類似 的:親戚有遠近,朋友有厚薄。柳青《創(chuàng)業(yè)史》:“親有遠近, 鄰有里外嘛。你怎不尋俺,糟踏外姓旁人怎說呢?”
【第74句】:千學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練.
【第75句】:【放著他的,擱著我的】(慣)指把當時的情況放下不說,以后再看結(jié)果。
【第76句】:得放手時須放手,得饒人處且饒人
【第77句】:【人無頭不行,鳥無頭不飛】做事要有領頭的。浩然《艷陽 天》:“是呀!人無頭不走,鳥無頭不飛,這里邊頂屬你威望 高,又頂屬你有辦法,當然你領頭兒了!”
【第78句】:【畏首畏尾,身其余幾】(諺)頭也擔心,尾也擔心,身上還有多少地方可無憂無慮的?指做事怕這怕那,顧慮重重,那就什么事也辦不成。
【第79句】:【吃飽了撐的】(慣)諷刺人多管閑事、沒事找事或惹是生非。 也作“吃飽了撐得慌”。
【第80句】:【氣大不養(yǎng)神】(諺)火氣太大的人,很難保養(yǎng)精神。指養(yǎng)生貴在心平氣和,不動肝火。 也作氣大不養(yǎng)人。 氣大傷身。
【第81句】:【步子邁得正,不怕影子歪】(諺)指為人處世大公無私,正道直行,就不怕別人說三道四。
【第82句】:【長草短草一把薅】不加區(qū)分,一律對待。傳記圖書:“算 了,現(xiàn)在長草短草一把薅,再不要說了。上面把你們的案子 交給我們處理,請你和王先生后天來一趟。”
【第83句】:【吹鼓手掉井里——響著響著下去】(歇)本指一邊吹著樂器一邊落到井里,比喻人的名聲由大逐漸變小。
【第84句】:【春聯(lián)】過年貼春聯(lián),這春聯(lián)的來歷還有個故事呢!據(jù)說上古時候,東海度朔山上有一棵巨大的桃樹,蟠屈千里,桃樹北邊是鬼門關,陰間鬼魂都從這里出入。玉帝派神荼、郁壘兩兄弟守候門前,他們身穿甲胄,一手持長矛,一手拿蘆葦繩,立在桃樹下審查百鬼,抓壞鬼出來喂虎,不讓轉(zhuǎn)世騷擾民間。 這是桃木能辟邪的來歷,人們據(jù)此每逢過年過節(jié)就用桃木板刻成兩尊神像,或刻上神荼、郁壘兩神的名字,掛在大門的兩邊以求平安。這就是民間最初的春聯(lián),也叫“桃符”。 到了五代的時候,后蜀的國君叫孟昶,在桃符上題了兩句詞“新年納余慶,佳節(jié)號長春”,掛在門的兩邊,這就是我國第一副聯(lián)語對聯(lián)。后來,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建都時曾下令,除夕之日,各個公卿家門上都要加貼春聯(lián)一幅。這時的春聯(lián)已經(jīng)是寫在紅紙上了。起初,春聯(lián)只限于官府門第,后來,一般平民百姓家也都張貼起來了。從那以后,春節(jié)貼春聯(lián)便成為我國人民的一種風俗,一直傳到現(xiàn)在。
【第85句】:如《鏡花緣》第四十回:“到了次日,并不約我,卻一人獨往,豈非看破紅塵,頓開名韁利索么?”柳青《創(chuàng)業(yè)史》第一部題序:“看破紅塵的老漢,要求全家人都不必難受。”
【第86句】:【買干魚放生——死活也不知】(歇)放生:佛教信徒買來活的魚、鳥等放歸大自然。把殺后洗凈晾干或曬干的魚買來放生,連魚死活都不知道。指不知利害,連是死是活都不知道。也指人思想糊涂,不知事理或不明真相。常含譏諷意味。 也作買干魚放生——不知死活。 買咸魚放生——死活弗得知。 買咸魚放生——不知死活。
【第87句】:【 有個先來后到】應按次序進行。明代《水滸》:“也有個先 來后到!什么官人的伴當要換座頭!老爺不換!” 欲騎駿馬出塞北,想娶美人上蘇州塞北出駿馬,蘇州出美 女。也可泛指到適合的地方去尋求。劉云若《小揚州志》: “但在天津?qū)げ恢幸獾模识抡铡T駿馬出塞北,想娶 美人上蘇州’的例子,就來到北京趕姚宅的女伶市場。”
【第88句】:【欲求生富貴,須下死工夫】富貴需要努力爭取,不是輕易 得來的。明代《西游記》:“師父,你常以思鄉(xiāng)為念,全不似個 出家人。放心且走,莫要多憂。古人云:欲求生富貴,須下 死工夫。”
【第89句】:【黃山歸來不看山】(諺)黃山:在今安徽黃山市內(nèi),景色秀麗,奇觀甚多,囊括了眾山的特色。指黃山游覽過后,其他的山就不值一看了。 也作“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五岳: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第90句】:【穿鞋的不知光腳的苦】(諺)指富人體會不到窮苦人的艱難處境。
【第91句】:【刮地皮】“刮地皮”比喻貪官拼命搜刮民財。過去的國民黨不是被老百姓稱作“刮民黨”嗎。“刮地皮”源自《新唐書·程日華傳》,講述這樣一則故事。 唐德宗時,滄州刺史李固烈貪財好利,拼命搜刮,斂聚了大量錢財。他離任返回恒州時,準備把搜刮的錢財全部帶走,激起了軍士們的憤怒,有人說:“如今馬瘦人饑,刺史自私吝嗇,絲毫不顧我們的死活。他刮地而去,我們還有什么盼頭呢?”于是殺死了李固烈及其全家,推舉程日華為刺史。
【第92句】:出污泥而不染染,染污、染著,不沽不凈之義,意為執(zhí)著之妄念及所執(zhí)之事物。出污泥而不染,又作“出淤泥而不染”,常用來形容蓮花的高潔。<密嚴經(jīng)》卷下:“如蓮出淤泥,見之生愛敬。如是佛菩薩,…于生死泥,成佛體清凈,諸天所欣仰。”蓮花是佛教的象征,阿彌陀佛教化之極樂凈土,以蓮華為化生所居,故指凈土日蓮邦,佛菩薩往往坐在蓮臺之上,又有手持蓮花等形象。污泥喻生死煩惱,而蓮花喻清凈佛性。后世詩文多描寫蓮花,其中,北宋大儒周敦頤之《愛蓮說》堪稱代表作:“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往往用來稱贊某人不與惡濁的世風同流合污,潔身自好,為人正直,又很莊重,擁有獨立的人格。
【第93句】:【走一步說一步】指無法預測,只能根據(jù)目前情況,謹慎行 事。說,也說:看。張賢亮《邢老漢和他的狗的故事》:“現(xiàn)在 都是走一步看一步,誰知道明年又是啥變化。”
【第94句】:【 汗珠落地摔八瓣】形容干活用力,辛苦。成語:汗流浹 背。浩然《山水情》:“我一個人汗珠子掉地下摔八瓣兒拉扯 大的孩子,你一點力不費,一點情不領,就進了你家的門兒, 成了你家的人。”
【第95句】:【地頭文書鐵箍桶】(諺)地頭:地方上,專指當?shù)氐难瞄T。鐵箍桶:用鐵條緊箍的木桶。指當?shù)匮瞄T的文書,就像鐵箍的桶一樣牢實,是當?shù)厝巳硕急仨氉駨牡摹?也作“地頭的文書,鐵箍的桶”。
【第96句】:心不清則無以是道,志不確則無以立功
【第97句】:味同嚼蠟《楞嚴經(jīng)》卷八:“我無欲心,應汝行事。于橫陳時,味同嚼蠟。”渭修行人清心寡欲,淡于世味:后世以此比喻寡淡無味,了無情趣。如《儒林外史》:“但世人一見了功名,便舍著性命去求他,及到手之后,味同嚼蠟。”義如魯迅《兩地書》三二中:“滬案經(jīng)后,周刊上常有極鋒利肅殺的詩,其實是沒有意思的,情隨事遷,即味同嚼蠟。”
【第98句】:【近水知魚性,近山識鳥音】 釋義:比喻接近什么,對什么就熟悉。“近山識鳥音”又作“靠山知鳥音”。 例句:俗話都有得說啦,近水知魚性,近山識鳥音,你摸得多了,也就自然知道它們的脾性了。
【第99句】:【有智不在年高】年紀小的,也可能有智慧,不一定不如年 高者。明代《二刻拍案驚奇》:“有智不在年高。我們女棋師 又是有年紀的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