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冬練三九,夏練三伏。
【第2句】:【老虎頭上拍蒼蠅】 釋義:比喻做事膽子大,敢去觸犯強橫的人。 例句:新嫂子在心里說,“瑞昌是余師傅的大徒弟,出名的‘獨角牛’,他是好惹的么?這不是‘老虎頭上拍蒼蠅’么!”
【第3句】:一轉語禪宗機鋒往來的關鍵處,稱“玄關”。破“玄關”必須親證實悟。以片言只語,撥轉對方的心機,使之沖破“玄關”,“柳暗花明又一村”,謂之“轉語”。《禪宗頌古聯珠通集》卷十指出:“古人錯只對一轉語,五百生墮野狐身。”可見“轉語”的重要。舉幾個例子。問:“不起一念,還有過也無?”答:“須彌山。”(《從容錄》第十九則)又如問:“磨磚豈得成鏡耶?”答:“磨磚既不成鏡,坐禪豈得成佛耶!”(《景德傳燈錄·南岳懷讓禪師》)后亦用“一轉語”指別出心裁,如宋張元斡《青玉案》詞序:“賀方回所作,世間和韻者多矣。余經行松江,何啻百回,念欲下一轉語。”也指用一兩句話讓人恍然大悟。如胡適《嘗試篇》:“‘嘗試成功自古無’!放翁這話未必是。我今為下一轉語:自古成功在嘗試!”
【第4句】:【馬驚一時,人驚一世】馬受驚嚇是短暫的,人受驚嚇可能 長期精神崩潰。王蒙《失態的季節》:“老鄉說:‘馬驚了跑過 一道梁,人驚了跑遍世界。馬驚了驚一時,人驚了驚一世。’ 這句諺語使錢文沉默了良久。這么說,人不是比馬更可悲 嗎?”
【第5句】:獨樹難擋風,獨柴難燒紅。
【第6句】:【不是打死大蟲,就是被老虎吃掉】 釋義:大蟲:老虎。比喻有我無敵,有敵無我,二者你死我活,不共戴天。 例句:到了這個關節,只有一個拼字。好比武松過景陽岡,不是打死大蟲,就是被老虎吃掉,誰也躲不掉。
【第7句】:【身上有屎狗跟蹤】(諺)狗愛吃屎,只要人身上沾了屎,狗就會跟著來。比喻人自身行為不正,就會招來邪惡分子。
【第8句】:【好馬不吃回頭草】 釋義:比喻有志氣的人不走回頭路。 例句:常言:好馬不吃回頭草,料想延壽寺自然不肯相留,決無再入之理,卻到何處去好?
【第9句】:【只掃自己門前雪,莫管別人屋瓦霜】見“各人自掃門前雪”。
【第10句】:【鴇兒愛鈔,姐兒愛俏】(諺)鴇兒:老鴇,舊時妓院的老板娘。姐兒:也稱小娘,妓女。指老鴇愛的是錢財,妓女愛的是俊美男子。 也作小娘愛俏,鴇兒愛鈔。 妓愛俏,媽愛鈔。媽:老鴇。
【第11句】:【門不當,戶不對,日久天長必成災】(諺)結親的雙方,如果社會地位、經濟狀況、文化層次等不相當,勉強結合,久后必生變故。指男女婚配要注意門當戶對。
【第12句】:【掛在壁上的團魚——四腳無靠】(歇)團魚:鱉。比喻人陷入困境,難以擺脫。
【第13句】:【兔兒爺】在民間,兔被神化了,玉兔不是凡間的家畜,而是廣寒宮里的神兔。神兔被稱為“兔兒爺”。那么,“兔兒爺”是從何說起呢? 關于“兔兒爺”的來歷,還有一段傳說。一年,北京城里忽然鬧起了瘟疫,幾乎每家都有人得了,就治不好。嫦娥看到此情景,心里十個難過,就派身邊的玉兔去為百姓治病。玉兔變成了一個少女,挨家挨戶地走,治好了很多人。人們為了表達謝意,紛紛送東西給玉兔;可玉兔什么也不要,只是向別人借衣服穿,每到一處就換一身裝扮,有時候打扮得像個賣油郎,有時候又像個算命的……一會兒是男人裝束,一會兒又是女人打扮。為了能給更多的人治病,玉兔就騎上馬、鹿或獅子、老虎,走遍了京城內外。消除了京城的瘟疫之后,玉兔就回到月宮中去了。于是,人們用泥塑造了玉兔的形象,有騎鹿的,有乘風的,有披掛著鎧甲的,也有身著百姓衣服的,千姿百態,非常可愛。每到農歷八月十五那天,家家都要供奉它,給它擺上好吃的瓜果菜豆,用來酬謝它給人間帶來的吉祥和幸福,還親切地稱它為“兔兒爺”、“兔奶奶”。 這兔兒爺,經過民間藝人的大膽創造,已經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捧玉杵。后來有人仿照戲曲人物,把兔兒爺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騎著獅、象等猛獸,有的騎著孔雀、仙鶴等飛禽。特別是兔兒爺騎虎,雖屬怪事,但卻是民間藝人的大膽創造。可見,人們對兔兒爺的神化和喜愛。
【第14句】:一個臭皮匠,沒有好鞋樣:兩個臭皮匠,做事好商量;三個臭皮匠,合個諸葛亮。
【第15句】:【人心換人心】 釋義:相互以真誠之心相待。 例句:那是人心!人心換人心,那是自己的心換來的。T市誰不知道他蔣岐山是夠朋友、肯幫忙的人?
【第16句】:按“不即不離”出于《圓覺經》卷上:“圓覺普照,寂滅無二……不即不離……無縛無脫……始知眾生本來成佛。”“不即不離”猶言不一不異,“即”謂融合,“離”謂分別。“圓覺”是真性,“眾生”是妄相,當然是有分別的,所謂“不即”;然而歸根結蒂,妄相亦是真性的顯現,二者是融合的,所渭“不離”。猶如波不就是水,但也離不了水。佛家好用否定式的表達方式,除此之外,還可舉出“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去不來”等。
【第17句】:【請風光博笑臉】(慣)形容極力巴結、討好。
【第18句】:欺山莫欺水,欺人莫欺心。
【第19句】:人怕沒志,樹怕沒皮.
【第20句】:【打破腦袋用扇子扇】(慣)比喻把生死置之度外,豁出去了。 也作“腦袋破了用扇子扇”。
【第21句】:【不冷不熱,五谷不結】(諺)五谷:說法不一,一般指稻、黍、稷、麥、菽,也泛指各種糧食作物。指氣候如果沒有冷熱的變化,五谷就不能生長成熟,結出果實。 也作“不熱不冷,五谷不生”。
【第22句】:【新鞋不踩臭狗屎】見“好鞋不踏臭糞”。
【第23句】:【吹冷風】(慣)比喻散布一些使人泄氣的冷冰冰的話。 也作“扇冷風”。
【第24句】:【是這鳥,叫這聲】(諺)什么樣的鳥會叫什么樣的聲音。指鳥的種類各異,叫出的聲音也各不相同。 多比喻哪個層次上的人,會說哪個層次上的話。
【第25句】:【見閻王】閻王,又作閻羅王、焰王等。佛經中有《閻羅王五天使者經》一卷,宋·慧簡譯。閻王的來歷,據《法苑珠林》載:“閻羅王者,昔為沙毘國王,常與維陀如生王戰,兵力不敵,因主誓為地獄之主。”他手下的十八名大臣也都很氣憤,便共同對國王發誓說:“后當奉助,治此罪人”。據說那十八人后來就成了十八層地獄的主持者,以佛教還有冥土十王之說,閻羅王位居第五。民間傳說閻王掌管生死簿和人壽的長短。后來人們把“見閻王”指死入冥界。如《五燈會元》中凈曇有偈說:“五十六年成話欛,今朝死去見閻王。”也泛指死,如說:“要你見閻王“,意思是要置別人于死地。(無名氏)
【第26句】:【急中有失】(諺)指人在匆忙中,往往頭腦不冷靜,考慮不周到,出現失誤。
【第27句】:【水難量,人難料】 釋義:不能根據人的外表評定人,對人低估。 例句:常言說得好,水難量,人難料;你們莫看我老八今朝有酒今朝醉,是個沒啥志氣的人。可在有些事情上,不是夸口,我老八可真當得上先知先覺,料事如神。
【第28句】:【易求者田地,難得者兄弟】(諺)勸人重兄弟之情,輕財產之利。
【第29句】: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
【第30句】:【住持】護持佛法,使之久住于世間的意思。如《圓覺經》卷上:“一切如來,光嚴住持。”又如《梁高僧傳》卷十一:“此五羅漢,次第住持。”用于僧職意義的住持之稱,早在南北朝期間已經產生了。《金石萃編》卷七八《東林寺碑》記載:“(梁)有果、[往/日]二法師,僧寶所欽,克和止觀,法物為大,用繼住持。上座曇杰,寺主道廉、都維那道貞等,皆沐浴福河,棲止凈業。”從這段記載可見,“住持”之職不在上座、寺主、都維那“三綱”之列,也不是禪宗首先設置。《敕修百丈清規·住持章》說:“(百丈)始奉其師為住持,而尊之曰長老。”應非“住持”始有的事實。“住持”也稱“方丈”,大致上是某一寺院的精神領袖,一般由年高德劭的僧人擔任。住持精通教義,擅長說法,指導弘法,通常不直接參與具體的寺務。也稱為住持僧。如明·都穆《都公談纂》卷上:“陳氏既平,上至南京,置顛仙于靈谷寺,顛仙日與住持僧聒惱。”后道教亦沿用此稱,稱主持道觀者。如清·阮葵生《茶余客話》卷七:“常見廟宇寺觀稍有規模者,必慎擇住持,演法蓄眾。”住持又可作動詞用,謂擔任住持之職。如宋·蔡·《鐵圍山叢談》卷五:“(道楷)大觀間,住持東都之凈因禪院。”又如清·孔尚任《桃花扇·棲真》:“這里是女道住持,從不留客的。”此處指道觀中的當家。(李明權)
【第31句】:【三國歸司馬】 釋義:司馬:指司馬懿,原為曹魏政權的掌握軍權的大臣,后來發動了一次政變,誅滅了政敵,獨掌曹魏政權。比喻東西落在一個人手中。 例句:這樣,兩個弟婦一改嫁,阿獅三碗倒成一鍋,“三國歸司馬”了。
【第32句】:【門神老了不捉鬼】(諺)門神:舊時貼在大門上護宅的神像。比喻人年歲老了,精力衰弱,辦不了事。
【第33句】:一日不識羞,十日不忍惡
【第34句】:【要捉棲鳥必留窩】(諺)棲鳥:夜晚棲歇在窩里的鳥。要想捉住棲歇在窩里的鳥,就必須留下它原來的窩。比喻要逮住有家室的人,就不要驚動他的家。
【第35句】:【大船爛了還有三千個釘】見“船爛還有三干釘”。
【第36句】:【活人眼里伸拳頭】(慣)比喻太欺負人了。
【第37句】:字要簡潔方為妙。
【第38句】:【人哄地皮,地哄肚皮】(諺)哄:騙。哄地皮:種地懶耕作,不投入。 哄肚皮:土地不產糧,沒吃食。指種莊稼必須勤快,才能多收獲。
【第39句】:【卷鋪蓋】(慣)比喻被開除、辭職不干或收拾行李走人。 也作“卷鋪蓋卷兒”。
【第40句】:【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釋義:意為不可錯過時機。 例句:今天梵梵暗暗下了決心,曉易不說,我說!機不可失,時不再來,飯桌上的氣氛最適合拉家常了。
【第41句】:【經師不名,學藝不高】(慣)學藝拜師,如果不經名師的指點,技藝就難以達到高標準。指未經名師指點,因而技藝不高。 也作“經師不到,學藝不高”。
【第42句】:【官向官,民向民,窮人向的是窮人】(諺)向:偏向。指各個群體的切身利益不同,辦起事來,總是偏向著自己的群體。
【第43句】:【有鹿就無虎】(諺)指有鹿群的地方,周圍必定無虎,因為有虎的話,鹿會遠逃他處。
【第44句】:【病從口入,禍從口出】(諺)疾病往往是由于飲食無節制、不衛生引起的,災禍往往是由于出口傷人或泄漏機密引起的。指人必須節食慎言,以免生病惹禍。
【第45句】:【方便】梵語paya的意譯,猶言善巧、權宜,是利益他人、化度眾生的智慧和方式,“方便”與“真實”相對而言,亦即隨時設教、隨機應變的“權智”。語本《法華經·方便品》佛謂:“吾從成佛以來,種種因緣,種種譬喻,廣演言教,無數方便,引導眾生令離所執。”經疏對方便的解釋很多,如謂“理正曰方,言巧稱便”;“眾生所緣之域曰方,如來適化之法稱便”。方便是導向真實之法。如唐·白居易《僧院花》詩:“細看便是《華嚴》偈,方便風開智慧花。”后因以泛指機會,便利。如唐·韓偓《偶見》詩:“小疊紅箋書恨字,與奴方便寄卿卿。”天臺宗認為,《法華經》的要義是“開權顯實”。隋·智者大師謂:“開方便門,示真實相。”(《法華經文句》卷三)凡用善方式說法,亦謂之“開方便門”。《景德傳燈錄》卷二一:“海眾云臻,請師開方便門,亦真實相。”后來稱提供機會便利為“大開方便之門”。如明·馮維敏《僧尼共犯》第四折:“誰想巡捕老爺大開方便之門,放俺回俗,便成配偶。”(李明權)
【第46句】:【大青蘿卜變不成白梨】 ^釋義:比喻人不會有長進,不會有出息。 例句:我很光榮,還沒有開步走吶,就有這么多人給我吶喊助威。“兔子能拉車,要馬干啥?”“大青蘿卜變不成白梨!”“十年、十五年,等學會了胡子也白啦,還有啥用!”不就是這些話?
【第47句】:【目不識丁】“目不識丁”,是說這個人不識字。其實,“目不識丁”的本義并非如此。 在甲骨文里,“目”是眼睛的象形,“丁”最早的形體為“.”,表示眼珠,眼睛當然看不到自己的眼珠了。這個難題后人解決了,照鏡子就可以看到自己的眼珠了。所以,眼睛看不到自己的眼珠子才是“目不識丁”的本義。 后來,有人把“丁”的最早象形形體與構成漢字的最簡筆畫“點”聯系起來,認為一個人連構成漢字的最基本筆畫“.”都不認識,還能認識別的字嗎?又引申“丁”字是漢字最簡單的字,都不認識,喻其為文盲。于是,“目不識丁”便產生了新義,并逐漸取代了本義。
【第48句】:【善財難舍】善財,又名善財童子。即佛教寺廟供奉的觀世音菩薩左邊侍立的那一位童子。據《華嚴經·入法界品》說,當時福城一位長者有五百童子,善財即其中之一。又說善財生時有種種珍寶自然涌出,因此取名善財。《華嚴經》還說,善財曾歷參五十三位善知識(知心益友)。第二十八次來到南海紫竹林中參拜觀世音菩薩,遂成為善財童子為觀世音菩薩脅侍的根據。如《西游記》第四十三回:“(觀音)菩薩罵道:‘你這猴子,你便一毛也不拔,教我這善財也難舍。’”后來把善財的“善”取其為愛惜之意;善財難舍,說人愛惜錢財,不愿施舍于人,形容非常吝嗇。(無名氏)
【第49句】:書是昨天的記載,今天的鏡子,明天的見證
【第50句】:【臉丑怪不著鏡子】(諺)比喻做錯事受到懲罰,只怨自己,怨不得別人。
【第51句】:【一傳十,十傳百】(慣)形容消息傳播得非常快。 也作一傳兩,兩傳三。 一傳十,十傳百,百傳千。
【第52句】:【扁擔是條龍,一生吃不窮】 釋義:指扁擔是個好東西,挑擔付出勞力可一生維持生計。 例句:“扁擔是條龍,一生吃不窮。只要你肯出力吃苦,不愁沒飯吃。”
【第53句】:【劉寄奴】“劉寄奴”是一味中草藥,它是用人名命名中草藥的級別最高的人。 “劉寄奴”本是南朝宋武帝劉裕的小名。傳說劉寄奴小時上山砍柴,見一巨蛇,急忙拉弓搭箭,射中蛇首,大蛇負傷逃躥。第二天他又上山,隱隱約約從遠處傳來一陣陣搗藥聲,即隨聲尋去,只見草叢中有幾個青衣童子搗藥,便上前問道:“你們在這里為誰搗藥?治什么病呢?”童子說:“我王被寄奴射傷,故遣我們來采藥,搗爛敷在患處就好了。”寄奴一聽,便大吼道:“我就是劉寄奴,專來捉拿你們。”童子們嚇得棄藥逃跑,寄奴便將其草藥和臼內搗成的藥漿一并拿回,用此藥為人療傷,頗有奇效。后來,劉寄奴領兵打仗,凡遇到槍箭所傷之處,便把此藥搗碎,敷在傷口,很快愈合,甚為靈驗。但士兵都不知道叫什么藥,只知道是劉寄奴射蛇得來的神仙藥革,于是就把它叫“劉寄奴”。這是唯一用皇帝的名字命名的中草藥,一直流傳到現在。
【第54句】:一剎那時間極短暫,謂之“一剎那”。如冰心《寄小讀者》一:“我若不是在童心來復的一剎那頃拿起筆來,我決不敢以成人煩雜之心,來寫這通訊。”也省為“一剎”。如楊朔《月黑間》:“河面紅光一閃,響起巨大的爆炸聲音。就在這一剎間,小船碎成幾塊。”“剎那”,梵語ksana,“時極短者,謂剎那也”(唐代玄奘《大唐西域記·印度總述》)。“一剎那”短到什么程度呢?據《仁王護國經》卷上的說法是:“九十剎那為一念,一念中一剎那,經九百生滅。”
【第55句】:【越熱越出汗,越冷越打戰】(諺)打戰:顫抖。越熱得出汗就越熱,越冷得打戰就越冷。比喻有錢的就越有錢,貧窮的就越貧窮,或走紅的就越走紅,倒霉的就越倒霉。
【第56句】:國泰民可安,國強民也富
【第57句】:【弟兄協力,土塊變金】(諺)兄弟之間如果同心協力,一起奮斗,就能創造出黃土變金的奇跡。指兄弟同心最難能可貴。 也作“兄弟同心,黃土變金”。
【第58句】:于是“頑石點頭”的傳說便不脛而走。后來以此形容說理透徹,使人不得不心服。<五燈會元》卷十七:“何故雙眉本來自橫,鼻孑L本來自直?直饒說得天花亂墜,頑石點頭。”梁啟超《新中國未來記》第三回:“哥哥,你請拿至誠去感動他波,只怕把泰山頑石說到點頭還容易些哩!”
【第59句】:萬劫不復劫,梵語音譯“劫波”之略,原為古代印度婆羅門教稱極大時限之時間單位,佛教沿用此語,視之為不可計算之長大年月。“萬劫不復”用來形容人身難得,意思是經過一萬劫,都無法重新獲得人身。鳩摩羅什譯《梵網經》(菩薩戒序)日:“剎那造罪,殃墮無間。一失人身,萬劫不復。……人命無常,過于山水。今日雖存,明亦難保。”宋代道原《景德傳燈錄》卷第十九:“莫將等閑空過時光,一失人身,萬劫不復,不是小事。”道教亦沿用此語,如宋代張君房《云笈七簽》卷一一四:“一失此身,萬劫不復,子其寶焉。”后世指永遠不能恢復,魯迅《南腔北調集·漫與》:“如果從奴隸生活中尋出‘美’來,贊嘆、撫摩、陶醉,那可簡直是萬劫不復的奴才了,他使自己和別人永遠安住于這生活。”
【第60句】:【鑼齊鼓不齊】(慣)形容行動不一致。
【第61句】:【不怕慢,就怕站】 釋義:見面催一催,往往不抵事,只有緊跟身后才能盡快見效。 例句:“不怕慢,就怕站,只要大伙兒一伸手,就算有頭腦了。”
【第62句】:【哪座廟沒有屈死的鬼】 釋義:比喻到處都有含冤而死的人。 例句:“趕上了這個天狗吃日頭的年月,小人得勢,奸臣當道,哪座廟沒有屈死的鬼?包龍圖進了牛棚,你到哪個衙門遞狀紙?”
【第63句】:【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慣)1形容人處世圓滑。2形容人能隨機應變。 也作見什么人說什么話。 見一種人說一種話。
【第64句】:【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還有一個一字之差的反版:“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意思卻截然相反,這是怎么回事呢?看看它的來龍去脈、發展變化就清楚了。 “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源自元代馬致遠《漢宮秋》一折:“教他受苦一世,正是恨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無毒不丈夫”在元代用例很多。 那么,它是怎樣由“恨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變成“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的呢? 儒家認為,謙謙君子應該“溫良恭儉讓”,應該“己所不欲,先施于人”。而“無毒不丈夫”這一俗語顯然與儒家的君子標準相抵觸。產生這樣反叛儒家道德準則的俗語是需要有一定的社會思想文化基礎的,而元代平民社會中便具有這種基礎,因此“無毒不丈夫”這個俗語能夠得以生存并被廣泛使用。 后來人們用正統的儒家道德觀念去改造這個俗語,結果是“毒”通過同音替換的方式被曲解為“度”,為了與“度”對偶,“恨”被換作“量”,“恨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訛變為“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但由于“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生命力太強大,影響太深,結果形成了流傳至今的“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意思是道德高尚的人應該有肚量,有志氣有作為的人該狠毒時就要狠毒,像電視連續劇《水滸傳》主題歌唱的那樣“該出手時就出手”。 經過改造的“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境界雖高,使用率卻遠不如“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原因是高處不勝寒。
【第65句】:真金不怕火煉,真理不怕讒言
【第66句】:【一將無謀.累死千軍】(諺)指行軍打仗,主將平庸無謀,就會使全軍戰士作無謂的犧牲。 也作一將無能,萬命俱亡。 一將無謀,累死千軍;一帥無謀,挫喪萬師。
【第67句】:偷來錢,兩三天;血汗錢,萬萬年.
【第68句】:自靜其心延壽命,無求于物長精神
【第69句】:【打饑荒】(慣)1指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與人糾纏不休。2指借債或欠債。
【第70句】:【不是撐船手,休來弄竹竿】(諺)竹竿:撐船的篙多使用長竹竿。不會撐船,就不要去擺弄篙竿。指不是行內人,就不要強裝內行。也指凡事與己無關的,不要硬插手。 也作“不是撐船手,莫去摸篙桿”。
【第71句】:【銅鈴打鼓——另有音】(歇)本指用銅鈴打鼓,除了鼓聲,還有鈴聲;轉喻話里有話,另有用意。
【第72句】:今俗稱事繁不能兼顧為“不能分身”或“分身無術”。
【第73句】:【破罐子破摔】 釋義:比喻橫下心,不顧后果,任憑事態惡化。 例句:好些年來,他自輕自賤,成了習慣,破罐子破摔,不想學好了。
【第74句】:公而忘私,舍己為人
【第75句】:【掛羊頭,賣狗肉】《晏子春秋·內篇雜下》曾說道:“君使服之于內,而禁之于外,猶懸牛頭于門外而賣馬肉于內(市)也。”但形成現代流行的這則(掛羊頭,賣狗肉)諺語,則是佛教禪宗。《五燈會元·衛州元豐院清滿禪師》說:“又般名利之徒為人天師,懸羊頭,賣狗肉,壞后進初機,滅先圣洪范。你等諸人,聞恁么事,豈不寒心?”后來用“掛羊頭,賣狗肉”比喻用好的名義做招牌來兜售低劣的貨色。(無名氏)
【第76句】:《大日經》說“六無畏”:善無畏、身無畏、無我無畏、法無畏、法無我無畏和平等無畏。《大智度論》說“四無所畏”:一切智無所畏、漏(煩惱)盡無所畏、說障道無所畏和說盡苦道無所畏。此外,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能令眾生離于怖畏,故又稱“施無畏菩薩”。又唐代密宗創始人名“善無畏”,原是中天竺人,在洛陽譯出《大日經》。現代泛指為了正義的事業,毫無畏懼,奮不顧身,我們稱之為“大無畏”精神。如碧野《雪路云程·前峽與后峽》:“筑路的英雄們,是如何用大無畏的精神克服了艱險的大自然。”
【第77句】:休將我語同他語,未必他心似我心
【第78句】:【鼻凹兒抹上一塊砂糖——舔又舔不著,吃又吃不著】(歇)指想要得到的人或物,近在眼前,卻無法得到。
【第79句】:【茄子不開空花,男兒不說空話】 釋義:茄子開的花都結茄子。比喻不說空話,說話算數。“空花”又作“虛花”。 例句:于小拴仰著直溜身板,正經八百地說:“茄子不開空花,男兒不說空話。”
【第80句】:【天魔外道】“天魔”,居欲界天頂及色界天頂,領執世樂,故生邪見,憎嫉賢圣涅槃道法。“外道”,史料載有六師外道,經上說有九十六種外道,“至妙虛通,目之為道;心游道外,故名外道”。《楞嚴經》說:“魔境現前,汝不能識,洗心非正,落于邪見。或汝陰魔,或復天魔,或著鬼神,或遭魑魅,心中不明,認賊為子。”“洗心非正”是說不能以正法洗心。佛教認為,凡修禪定,先須洗滌從前所有邪惡知見,如同除去毒蜜,方可貯藏甘露。一有不盡,便足以致魔。“陰魔”依身心而起,“天魔”等則是外魔入心。若能覺悟無惑,則彼魔事無可奈何。“外道”也足以成為修道的障礙。如《楞嚴經》卷一說:“阿難因乞食次,經歷淫室,遭大幻術,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羅先梵天咒,攝入淫席,淫躬撫摩,將毀戒體。”“娑毗迦羅”譯言“金頭”或“黃發”,謂其發黃如金,為外道名,由他所傳幻咒,自言先從梵天所說,稱為先梵天咒。這是外道名。由他所傳幻咒,自言先從梵天所說,稱為先梵天咒。這是外道妨道的一個例子。后沿用以指邪門歪道。如《朱子語類·論語》:“淳于髡是個天魔外道,本非學于孔孟之門者。”也作“邪魔外道”。見于《藥師經》卷下:“又信世間邪魔外道、妖孽之師,妄說禍福。”沿用如《儒林外史》第一回:“若是八股文欠講究,任你做出什么來,都是野狐禪、邪魔外道。”(禹振聲)
【第81句】:【潑出的水,收不回;咽下的米,吐不出】 釋義:比喻事情已做了,不可挽回。 例句:有的說:“潑出的水,收不回;咽下的米,吐不出。接受教訓,互相監督,今后別犯這樣的錯誤就是了。”
【第82句】:【白頭如新,傾蓋如故】(諺)白頭:指年老。蓋:古時車蓋,形如傘。傾蓋:指路上相遇,停車交談。 故:故舊,老朋友。有的朋友交往了一輩子,直到白頭,還如同新交往的一樣彼此不了解;有的人在路上相逢,交談不多,但志趣相投,就像老相識一樣。指交友貴在知心,不在時間長短。
【第83句】:【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釋義:不自量力,反而傷害了自己。 例句:“你說怪不怪?決算表都填了,又翻攤!”“從來都沒聽說過這樣踩假水的。”“他這是搬石頭砸自己的腳!”
【第84句】:【千不如人,萬不如人】(慣)指處處比不上別人。
【第85句】:傳說他受佛的囑托,在釋迦佛已經人滅而彌勒佛尚未降生的這段時期度化眾生。他曾發下大誓愿,謂“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民問因有地藏王主幽冥之說相傳傳時航海來九華山的新羅國太子金喬覺足地藏化身,他住九華山數十年,坐化后肉身不壞,全身入塔,后建肉身殿。九華山遂成為地藏菩薩的道場。
【第86句】:《五燈會元·凈慈曇密禪師》:“諸佛出世,打劫殺人,祖師西來,吹風放火,古今善知識,佛口蛇心,天下衲僧自投籠檻。”這個公案,好像是在呵佛罵祖,痛斥善知識,其實不然,不能從字面上來理解這幾句話。中國禪宗的修持是頓悟法門,不立文字,解黏去縛。他們主張以心傳心,心心相印,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后用“佛口蛇心”比喻口蜜腹劍、嘴上說得好聽、心地極其狠毒的人。
【第87句】:沒有高山,不顯平原
【第88句】:自力“自力”與“他力”相對。佛典中有時在一定情況下強調自力。有時在一定情況下強調“他力”,如凈土宗主張持阿彌陀佛的愿力,即屬“他力”。
【第89句】:【壽桃】在我國有一民俗,每逢父母或長輩生日,兒女或晚輩都要送一個大壽桃,并祝父母或長輩福如東海,壽比南山。那么,送壽桃的習俗源自哪里呢? 據說送壽桃祝壽的習俗是從孫臏開始的。孫臏十八歲時離家學習兵法,與家人無音訊達十二年。一年五月初五那天,孫臏想起今天是母親的六十歲生日,便向師父告假回家探母。臨行前,師父鬼谷子摘下一個桃送給孫臏,并說:“這桃是不輕易送人的,我送你一個帶回去給令堂上壽。”孫臏接過就辭別師父急忙行家趕。孫臏回到家,看見母親憔悴的面容,心里難過極了。 他趕忙從懷里捧出師父送的桃獻給母親,老母親接過桃吃了一口說:“這桃比冰糖蜂蜜還甜。”桃還沒吃完,老母親容顏大變,皺紋一掃而光,青絲如墨,雙目明亮,牙齒重生。后來,人們紛紛效仿孫臏,也在父母生日時,送上鮮桃祝壽。在冬春初夏沒有桃子時,人們就用面粉做成壽桃,蒸熟了送給父母拜壽。
【第90句】:言不亂發,筆不妄動
【第91句】:成家立業《五燈會元·棲賢浞禪師法嗣》:“問:‘牛頭未見四祖時如何?’師日:‘成家立業。’日:‘見后如何?’師日:‘立業成家。”’意思是不論有沒有與四祖道信大師相見,法融都會成為一代大家,創下一番事業。后世則指成立家庭,建立家業。《古今小說·蔣興哥重會珍珠衫》:“常言‘坐吃山空’,我夫妻兩口,也要成家立業,終不然拋了這行衣食道路?”清代陳康祺《郎潛紀聞》卷四:“如今若得出頭,從新做個好人,依舊可以成家立業。”也作“成家立計”。元代劉致《紅繡鞋·勸收心》套曲:“不指望成家立計,則尋思賣笑求食。”
【第92句】:【一宿覺】《二程全書》卷十八中有一段問答。問:“釋氏有一宿覺,言下覺之說,如何?”答:“古人云: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若于言下即悟,何啻讀十年書!”這是理學家借用禪宗公案,謂迅速領悟。“一宿覺”出于《壇經·機緣品》。唐代有位精通天臺宗止觀法門的玄覺禪師,誦《維摩詰經》有悟,到曹溪求六祖慧能大師印可。玄覺機鋒迭出,頗受慧能贊許。玄覺欲告辭,慧能更進一步,以雙關語問道:“返太速乎?”玄覺答道:“本自非動,豈有速耶!”謂就實相而言,事物原無動靜去來。(可參閱晉·僧肇《物不遷論》及《壇經》一段)于是,兩位高僧口吐蓮花,又展開了一番精彩的問答。當玄覺說出“分別亦非意”時,慧能嘆道:“善哉!”留玄覺住了一宿。這段故事,在叢林中流傳,被稱為“一宿覺”,成為禪宗“頓悟”的著名公案。 (李明權)
【第93句】:【窮漢妻,半張犁】(諺)窮漢的妻子,干起活來要頂半張牛拉的犁。 指舊時窮人的妻子要干很重的勞力活,生活負擔十分大。
【第94句】:好鼓一打就響,好燈一拔就亮。
【第95句】:【人在家中坐,禍從天上來】見“閉門家中坐,禍從天上來”。
【第96句】:獨腳獨手獨根草,風霜雨雪擋不了。
【第97句】:【大徹大悟】徹底的覺悟,亦即完全證到“不生不滅”的真如實相,不退道心,屬于大菩薩的境界。如《觀無量壽經》謂:“廓然大悟,得無生忍。”清代有位著名的禪師,是臨濟宗三十六世,即以“徹悟”為號。他主張禪凈雙修,大弘凈土宗。“大徹大悟”與通常所說的“開悟”程度不同。“開悟”是覺悟之始,而“徹悟”是覺悟之成。按天臺宗“六即”之說,“開悟”為“名字即”,見道而已,仍是凡夫;而“徹悟”為“分證即”,已經證道,屬于圣賢。梁啟超在《中國古代思潮》第六章中說:“修法華三昧,越十四日,智者大徹大悟,遂直接佛傳,創立此派。”智者即陳、隋間的高僧智顗,他在二十多歲時從慧思修行“法華三昧”而徹悟,后來成為天臺宗的創始人。后用以泛指徹底了解,完全明白。如《老殘游記續集》:“你緊記在心,將來自有個大徹大悟的日子,你就知道不是尋常的套話了。”(李明權)
【第98句】:【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慣)指人名氣大或事情不尋常,盡人皆知。
【第99句】:【痢痢頭上拍蒼蠅——來一個著一個】(歇)著:打中。指來一個就勾搭或籠絡住一個。也指來者不拒,統統接納。
上一篇:認識佛教文化-佛心禪語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