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做官當老爺/當官做老爺】指干部貪圖個人享受,對人民 采取官僚主義態(tài)度。《北京日報》(1984,5,11):“有的人些 官做老爺,對國家和人民利益漠不關心,對工作敷衍塞責, 玩忽職守,以致事故頻生、損失驚人,已經(jīng)達到令人不能容 忍的地步。”
【第2句】:【黃金遍地走,單等有志人】(諺)指財富到處有,只等有志向的人去取得。
【第3句】:看到好吃懶做的小叔,爺爺?shù)臍饩筒淮蛞惶巵恚骸澳阊剑觳粫曼S金雨,地不會結金蘋果,吹牛打不了糧食,說謊填不飽肚子,再不好好干可咋辦啊?”(浙江·溫州)
【第4句】:【事要前思免后悔】(諺)指事前要周密考慮,事后就不會因失誤而感到懊悔。 也作事要前思,免勞后悔。 事要三思,免了后悔。
【第5句】:【吃了豹子膽】(慣)形容人膽子大,什么都不怕。常用于指責人膽大包天。 也作吃了熊心豹子膽。 吃了豹子心肝熊的膽。
【第6句】:【揀了芝麻,丟掉西瓜】揀小的,放棄大的。比喻抓不住重 要的。李英儒《野火春風斗古城》:“所差的是抓不住關鍵, 往往是這也有理那也有理,有時候揀了芝麻,丟掉西瓜。”
【第7句】:書桌上的筆筒——粗中有細
【第8句】:八月十五吃年糕——還早
【第9句】:【打核桃捎帶了棗】(慣)比喻打擊某個人,也連帶傷害了另一個人。
【第10句】:【豁唇騾子賣了個驢價錢——吃虧就在嘴頭子上】(歇)豁唇:唇裂,上唇直著裂開。指入吃虧是因說話不注意。
【第11句】:【背黑鍋】釋義:比喻代人受過,通常指受冤枉。例句:王立言:“都不準走!事情必須弄清楚,不能教全家的人都背__£黑鍋!”
【第12句】:【干打雷不下雨】(慣)1比喻干嚎無淚。2比喻光造聲勢,沒有行動。 也作干響雷不下雨。 光打雷不下雨。
【第13句】:【植樹節(jié)】3月12日,是我國現(xiàn)在的植樹節(jié)。那么,過去有植樹節(jié)嗎?我國最早設立植樹節(jié),是由民國初期周自齊呈準孫中山大總統(tǒng)設置的。孫中山是中國近代史上最早意識到森林的重要意義和倡導植樹造林的人。辛亥革命后,民國四年(1915年),在孫中山的倡議下,由農(nóng)商部總長周自齊呈準大總統(tǒng),以每年清明節(jié)為植樹節(jié),指定地點,選擇樹種,全國各級政府、機關、學校如期參加,舉行植樹節(jié)典禮并從事植樹活動。7月2舊批準后,通令全國如期遵照辦理。這首個植樹節(jié)是源于我國古代清明節(jié)插柳的習慣。相傳,唐朝高宗于三月初三游春渭陽,“賜群臣柳圈各一,謂戴之可免蠆毒。”后來,江南百姓將此演化成插柳,每逢清明時,家家戶戶將柳條插在井邊,綠柳發(fā)芽,遂長成小樹。“井井有條”的成語即發(fā)源于此。這也是將清明定為植樹節(jié)的起因。民國十七年(1928年)4月7日由國民黨政府通令全國:“嗣后舊歷清明植樹節(jié)應改為總理(孫中山)逝世紀念植樹式。”民國十八年(1929年)2月9日農(nóng)礦部又以部令公布《總理逝世紀念植樹式各省植樹暫行條例》十六條。后經(jīng)行政院及國民政府批準,正式確定3月12日為全國植樹節(jié)。新中國成立后,黨中央、國務院更加重視植樹造林,重新規(guī)定3月12日為中國植樹節(jié)。
【第14句】:【狗肚子盛不了四兩香油】釋義:比喻心里裝不住事。“四兩香油”又作“二兩酥油”。例句:可是,幾天的工夫。你就不知咋著好了,兒子也要送給人家,金牛也要掏給人家!你,還有啥?人家說“狗肚子盛不了四兩香油”。
【第15句】:【量體裁衣,看菜吃飯】見“看菜吃飯,量體裁衣”。
【第16句】:【沒娘的孩子磕墻根,沒爹的孩子貴如金】(諺)孩子有爹沒娘,就成了蹲墻角的可憐蟲;孩子有娘沒爹,仍然還是寶貝蛋。指孩子離了爹無所謂,只要有媽在,就受不了屈。
【第17句】:【先明后不爭】(諺)指事先把該講的條件講明,該劃的界限劃清,事后就不會發(fā)生糾纏,引起爭端。
【第18句】:【醉漢嘴里出真言】見“酒后吐真言”。
【第19句】:【頂高帽子】見“戴高帽子”。
【第20句】:【遠來的和尚好看經(jīng)】(諺)人們總認為,遠方來的和尚比本地和尚經(jīng)念得好。比喻外來人比當?shù)厝烁资艿饺藗兊恼J可和尊重。
【第21句】:天上裂縫——日月難過
【第22句】:病貓的尾巴——翹不起來
【第23句】:【六十年風水輪流轉(zhuǎn)】情況會有變化,會碰到好運氣。王安 憶《文革軼事》:“他們又大多有著通達的世界觀,認為六十 年風水輪流轉(zhuǎn),別看張思葉家現(xiàn)在倒霉,說不定日后會有崛 起的一天。”
【第24句】:【見蛇不打三分罪】(諺)比喻見到壞人壞事而不揭發(fā),不斗爭,這就是一種犯罪。
【第25句】:【瓜兒只揀軟處捏】(慣)比喻專門挑軟弱者欺負。
【第26句】:【藥不對癥,參茸亦毒】參茸:人參和鹿茸,中藥里最有滋補功能的兩味藥物。指用藥如果和病癥不相投,再名貴的藥物也會對身體有損害。
【第27句】:釣魚要時分,上午七到十,下午三到四。
【第28句】:【十訪九空,也好省窮】(諺)向親友借貸,即使十次去九次落空,總會有一次得些資助,可免受窮。指求助總有希望,不求希望全無。
【第29句】:我削蘋果時不小心劃破了手,從此再也不敢用小刀了。媽媽笑我說:“你真是‘一日被蛇咬,百日怕草繩’。”(江蘇·濱海)
【第30句】:【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諺)天:舊指天意,亦指機遇。謀劃事情,在于人的主觀努力,而事情的成功與否,取決于天意或機遇。指一件事情的能否成功,人事與機遇各占一半。 也作謀事雖在人,成事還在天。 謀事在人成在天。 成事在天,謀事在人。
【第31句】:【認理不認人】(慣)指辦事公正,不講私情。
【第32句】:【一手交錢,一手交貨】(慣)一方付給現(xiàn)金,一方交出貨物。指當場交易,貨、款兩清,互不拖欠。 也作“一手交錢,一手拿貨”。
【第33句】:一天晚飯后,沒長頭發(fā)的凱凱來我家玩,我跟在他身后不停地取笑他。正在刷鍋的媽媽瞪了我一眼說:“說人前,笑人后,咕咚一聲跪到人家臉前頭。孩子,人生像一把蒺藜,誰都不知道能不能順利地捋到頭,可千萬不要笑話別人啊!”(河南·孟州)
【第34句】:【大柵欄】“大柵欄”是北京舉世聞名的一條街。到了北京,不逛大柵欄是一種遺憾。那么,緣何叫它“大柵欄”呢?據(jù)考證,“大柵欄”始建于明代永樂初年(1403年),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最初名叫“廊坊四條”。清乾隆年間,京城各街道為防賊盜,都在街口修建柵欄,晚間關閉,白天開啟。廊坊四條由于店鋪眾多,實力雄厚,所建柵欄在京城也算最大最漂亮,因此“大柵欄”這個名稱漸漸取代了廊坊四條。該地區(qū)的商業(yè)“發(fā)端于明,發(fā)展于清”,北京著名的老店如同仁堂、瑞蚨祥、內(nèi)聯(lián)升、馬聚源等云集于此。當年,曾有“頭戴馬聚源、身穿瑞蚨祥、腳蹬內(nèi)聯(lián)升,腰纏四大恒(指當時大柵欄內(nèi)的四大銀號)”之說,其名聲長盛不衰。
【第35句】:某村兄弟二人,老大不怎么樣,老二倒挺能干。其父母給他們操辦婚事也先小后大。老大生氣地說:“你們說是大麥先熟還是小麥先熟?”他母親說:“你說是小麥好吃還是大麥好吃?”(河南·登封)
【第36句】:【羊角蔥靠南墻——越發(fā)老辣】(歇)羊角蔥:蔥的一種,莖部粗大,葉子長得像羊角,味辛辣。本指老而味辣,轉(zhuǎn)指人老練狠毒。含譏諷或責罵意。
【第37句】:【刀子嘴,豆腐心】(慣)比喻人說話厲害,心地卻很善良。
【第38句】:【反其道而行之】這一詞語經(jīng)常用到,意思是用與對方相反的辦法行事。 “反其道而行之”的出處與韓信有關。楚漢相爭時,在力量對比上,項羽處于強勢,劉邦處于弱勢。在張良和蕭何的力薦之下,劉邦封韓信為大將軍。據(jù)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韓信對劉邦說:“名雖為霸,實失天下心。故日其強易弱。今大王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誅!”意思是說,項羽雖然被稱作一霸,但他實際上已經(jīng)失去了天下百姓的心。所以我說他的強大很快就會變?nèi)酢=裉齑笸醮_實能夠用相反的方法行事,聚集天下的勇武之士,還有什么不能被消滅的?劉邦聽后覺得很有道理,一直執(zhí)行這方針,楚漢之間,強弱易勢,最終取得了勝利。
【第39句】:【山高遮不住太陽,水大漫不過船去】釋義:比喻高的上頭還有高的;也比喻邪不侵正,真理不可戰(zhàn)勝。例句:老劉婆:“小蘭!山高遮不住太陽,水大漫不過船去,胳膊還能扭過大腿啦:不是二嬸排擠你,你真做得太過分了。”
【第40句】:電燈泡上點香煙——其實不然(燃)
【第41句】:【吐了舍不得,咽了怕?lián)沃浚☉T)比喻做事遲疑,拿不定主意。
【第42句】:冬天風不知怎么那樣尖,墻上有一點小洞風都會鉆過來,屋里冷得很。奶奶說:“蠶豆大的洞也會鉆過來簸箕大的風。”(江蘇·江都)
【第43句】:【把送殯的埋在墳里】(慣)送殯的:送葬時陪送靈柩到墳地的人。 比喻傷害了好心幫忙的人。
【第44句】:【三腳貓】“三腳貓”形容人從藝做工技藝不精。“三腳貓”這一俗稱流行于江浙滬一帶,其來歷有兩種說法。一說,相傳在清朝光緒年間,有一武林高手經(jīng)常在上海十六鋪江邊賣藝,他十八般兵器無所不精,最后一招是舉起江邊的鐵錨當做武器表演。藝人走后,許多人上前試舉鐵錨,但均敗下陣來。鐵錨有三只腳,于是人們便戲稱這些人為“三腳鐵錨”,后簡稱為“三腳錨”。“錨”“貓”諧音,日久,“三腳錨”居然訛傳為“三腳貓”了。二說,“三腳貓”最早出自明朝。明人郎英在《七修類稿》記載:“嘉靖間,南京神樂觀有三腳貓一頭,極善捕鼠,而走不成步。”“三腳貓”捕鼠技能很不錯,卻走不成步,所以“俗以事不盡善者,謂之三腳貓。”就這樣“三腳貓”一詞成了做事技藝不精的意思了。
【第45句】:【鵲橋】人們常用“鵲橋”來比喻夫妻相會。那么,“鵲橋”是個什么樣子的橋呢?民間傳說玉帝之七女思凡下界,與耕種為生的牛郎相遇,遂結為夫妻,男耕女織,過著平靜恩愛的生活,人們以“牛郎”、“織女”稱呼他們,牛郎織女生育一男一女。這種平靜的生活突遇變故,天庭派神兵把織女抓到上界,牛郎見狀,用扁擔挑起一雙兒女,飛上天界,眼看就要追七織女,玉帝下令在他們二人之間劃出一道天河(即銀河),使他們只能隔河相望。他們的恩愛感天動地,地上的喜鵲于每年七月初七為他們在天河上搭成鵲橋,他們才得相會。直到現(xiàn)在,人們還流傳著七月初七見不到喜鵲的傳說。故“鵲橋”喻指男女結合、夫妻相聚的紐帶或橋梁。故又被稱為中國的情人節(jié)。
【第46句】:【一言出口,駟馬難追】(諺)駟馬:四匹馬所拉的車。說出一句話,四匹馬拉的車也追不上。指話一說出口,就難以收回。 也作一言既出,如白染皂。皂:黑色。 一言既出,金玉不移。 一言駟馬追不到。
【第47句】:【人怕齊心,虎怕成群】人齊心,力量巨大;虎成群,兇猛可 怕。意即團結就是力量。馬烽西戎《呂梁英雄傳》:“人怕齊 心,虎怕成群,咱們要齊了心,也能鬧成趙家溝那樣。”
【第48句】:不到西天不識佛——非去西天不可
【第49句】:蚊子叮鐵牛——無處下口
【第50句】:吃飯時,我把吃剩下的飯倒掉了,媽媽說我不懂得珍惜糧食。我說:“就那么一點,算什么?”爸爸說:“一頓省一口,一年省一斗;一頓省一把,一年買匹馬。”(河南-汝陽)
【第51句】:【靠山山崩,靠水水流】釋義:比喻依靠什么,什么靠不住。例句:再加上這些年來,眼里看的、身上挨的、手上千的,“靠山山崩,靠水水流”。唉,這么一折騰,心勁沒啦。
【第52句】:有秤無砣——難定星(心)
【第53句】:【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群眾看得清楚,自有公論。群眾, 亦可指其他人。類似的:是非難逃眾人口。成語:眾目睽 睽。王朔《輪回》:“耳熟?別人也說過這話?看來英雄所見 略同,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
【第54句】:【二十一天不出殼——壞蛋】(歇)孵化小雞一般要二十一天。 本指壞了的雞蛋,轉(zhuǎn)用來罵人不是好東西。
【第55句】:【常將冷眼看螃蟹——看你橫行得幾時】(歇)冷眼:冷淡、鄙視的眼光。橫行:本指螃蟹橫著爬行,轉(zhuǎn)指行為蠻橫,胡作非為。對橫行不法的人,從旁冷眼相看,總看得到他到頭的日子。指人末日將到,橫行不了幾時。
【第56句】:快刀斬亂麻——干脆利落
【第57句】:看到別人開飯館掙了錢,哥哥一時心血來潮也掛凼了個飯店招牌,可沒過多久就關門了。爺爺說他是“吹燈拔蠟卷氈子,關門收貨散攤子”。(河南·輝縣)
【第58句】:【午時三三刻問斬】在戲曲或古典小說里常有“午時三刻問斬”的情節(jié)。古人真的是在午時三刻執(zhí)行死刑的嗎?其實,古代并沒有午時三刻執(zhí)行死刑的硬性規(guī)定。那么,為什么偏偏是午時三刻頗受“垂青”呢?這與午時三刻之特殊有關。午時三刻此時太陽行至中天,是一天之中陽氣最盛的時刻。古人認為殺人是“陰事”,無論處死的人是否有罪,他的鬼魂都可能會回來糾纏行刑的相關人員,因此,在陽氣最盛的時候行刑,可以驅(qū)趕陰氣,避免被鬼魂糾纏。同樣,古代刑場選擇在鬧市,也有借助眾人的陽氣來驅(qū)鬼的意味。古人將鬼魂報應看得很重,因此,行刑的相關人員也各有各的辦法避邪。如法官在死刑執(zhí)行命令上簽字的時候,由書房書吏將寫有死囚犯的“犯由牌”倒置呈上,長官提朱筆不動,由書吏順勢一拖,死囚姓名勾到紅筆痕,這簽發(fā)死刑令的名頭就算在朱筆上了,與法官無關,而這支朱筆也就此丟棄不用。監(jiān)斬官為了避邪,則在監(jiān)斬時穿上全套公服,外罩一件大紅斗篷,行刑結束之后,還要到城隍廟燒香,求城隍老爺保佑。劊子手作為親自行刑者,更是要在行刑之后披紅掛彩,到熱鬧的地方轉(zhuǎn)轉(zhuǎn),驅(qū)散陰氣。這都和午時三刻問斬同源——以陽制陰。
【第59句】:【投師不如訪友,訪友不如交手】(諺)練武的人想要提高武藝,投師領教,不如訪友切磋;訪友切磋,又不如交手實練。指親身實踐提高最快。
【第60句】:喜歡狗,狗舔口;喜歡貓,貓上灶——不識抬舉
【第61句】:十五個秫秸當標桿——七長八短
【第62句】:吃飯的時候,小姑給我盛粥。最后,鍋里還剩下一點又盛給我了。她說:“寧叫糊涂‘黃面稀飯’撐死人,不叫糊涂占了盆。”(山東·莒南)
【第63句】:【 出水才看兩腿泥】腿在河泥中陷多深,出小時看腿上的 泥就可知道,謂最后見分曉。梁斌《紅旗譜》:“我不服他這 個,走著瞧,出水才看兩腿泥哩!”
【第64句】:【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發(fā)生事情,采取相應的方法對付,不 退讓。成語:針鋒相對。李英儒《野火春風斗古城》:“你放 心吧!兵來將擋,水來土掩,難道我們怕他!”
【第65句】:【慢工出巧匠】慢,有可能精算,提高手藝。《劉澍德小說 選》:“古人說,慢工出巧匠。小鄭心很巧,手也不慢。”
【第66句】:學科競賽那天,我鄉(xiāng)五里堂小學的一位老師來我校監(jiān)考。考試結束后,我的班主任留他吃飯,他執(zhí)意不肯。班主任笑著說:“吃個便飯吧,咱們是同行,和尚不親帽子還親呢!”(河南·虞城)
【第67句】:耳朵上掛板子——打聽打聽
【第68句】:【有添柴的,有撤火的】有贊成的,有反對的。類似的:有燒 香的,有拆廟的。《1978年作品集》:“對村北的工程,有添 柴的,有撤火的,還有潑涼水的!”
【第69句】:【落地的秋蟬——啞了】(歇)本指秋蟬不再發(fā)出叫聲,轉(zhuǎn)指人不能說話或無話可說。 也作“秋蟬落地——啞了”。
【第70句】:墻上畫的大餅一中看不中吃
【第71句】:【老頭子】“老頭子”在現(xiàn)實生活中是個常用詞,有多種用意。年紀大的男子常被稱為“老頭兒”或“老頭子”。在北方,“老頭子”一詞,多是上年紀的妻子對老伴的昵稱。在某些場合下,還指權威高、有威望、歲數(shù)大的人。但有時候“老頭子”卻似乎含有一些輕視的意思,讓被叫者認為是嫌自己太老,不中用了。甚至還帶有蔑視或謾罵的意思,如“那臟老頭子。”那么,它源出哪里呢?《清朝野史大觀》記載:乾隆三十六年,紀的被任命為四庫全書館的總纂官,負責編修《四庫全書》。盛夏的一天,紀的因體胖,經(jīng)不起炎熱酷暑,便盤起發(fā)辮,脫掉上衣,袒胸露背地坐在幾案旁校閱書稿。不巧的是,乾隆帝這時踱步走進館來。紀的想穿衣服已經(jīng)來不及了,便一骨碌鉆人案下,用幃幔裹住身體。過了一會,紀的以為乾隆帝已經(jīng)走了,便探出頭問館中人:“老頭子已經(jīng)走了嗎?”話音剛落,他就發(fā)現(xiàn)“老頭子”還在他身旁坐著,兩眼正瞪著他在看呢!登時就把他嚇出了一身冷汗。乾隆聽見這句話后一臉冰霜地質(zhì)問紀的:“‘老頭子’三個字作何解釋啊?”大家都為他捏著一把汗,因為如果被視為對皇帝不敬,是犯殺頭的死罪。誰知紀的跪在地上,靈機一動,非常從容地回答:“萬壽無疆之謂‘老’,頂天立地之渭‘頭’,父天母地之謂‘子’,故簡稱為‘老頭子’。”乾隆聽罷他的解釋,雖然知道是巧言辯解,但這番話也著實中聽,就轉(zhuǎn)怒為喜地說:“朕就原諒你這樣信口亂叫之罪了。” 從此,紀曉嵐發(fā)明的“老頭子”三字便在社會上流傳開來。官場中,常有人效仿他,背后稱自己的上司為“老頭子”。從它的出處看,“老頭子”是一種調(diào)侃。
【第72句】:【傷元氣】(慣)元氣:維持人體生理功能的基本物質(zhì)和能力。比喻人或國家、組織的生命力受到損害。
【第73句】:【關公舞大刀——拿得起,放得下】(歇)本指關公武藝高強,轉(zhuǎn)以形容人技藝好,干活麻利。
【第74句】:【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長百歲】(諺)指人生貴在有志,不在于年齡大小。
【第75句】:【偷的鑼兒敲不得】(諺)比喻做下見不得人的事,不敢在人前露相,只能偷偷摸摸,遮遮掩掩。 也作“偷來的鑼鼓敲打不得”。
【第76句】:【 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不是你死我活,就是你活我死。此 為省略式.進一步的省略式為:“不是你(他),就是我”,意即 拼命。成語:不共戴天。蕭軍《八月的鄉(xiāng)村》:“這年頭非干 不行。反正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眼看日本兵一天比一天 兇!”
【第77句】:鄰居張大媽給兒子辦完婚事,小兩口就鬧著分了家,對大媽的生活不管不問。一天,張大媽到兒子的肉架子前割了幾斤肉,兒子張口就要錢。大媽提著肉說:“這錢嘛,等到柏葉落,柳葉圓,老公雞下蛋再給你吧!”(河南·南陽)
【第78句】:【多一個鈴鐺多一聲響,多一支蠟燭多一分光】多少也算一分 力量。成語:多多益善。韓志君等《籬笆·女人和狗》:“當 然,我去說,這事兒也不一定就成,但有我總比沒有我強。 多一個鈴鐺多一聲響,多一支蠟燭多分光。香草,你說呢?”
【第79句】:狗趕鴨子狗攆鴨子——呱呱叫
【第80句】:業(yè)余劇團晚上要在村東演戲,請爸爸去伴奏,爸爸沒吃晚飯就急著要去。媽媽嚷道:“吃了飯再去。晚一會兒去,狗吃不了日頭,人家少你這碟驢肉還成不了席?”(河南·南召)
【第81句】:【好樹結好桃,好地長好苗】釋義:樹好結的桃也好,地好長的莊稼也好。例句:常言道:“好樹結好桃,好地長好苗”。土地是發(fā)展農(nóng)業(yè)的根本。離開了土地,農(nóng)作物就失去了生長的前提。
【第82句】:【柿子摘早了,發(fā)澀】釋義:比喻條件不成熟,不能急于解決問題。例句:我看,還早了點吧?柿子摘早了,可發(fā)澀啊!要是摘個澀柿子,吃到肚里,吐不出,拉不下,可就難受啦!
【第83句】:玉米秸里的蟲兒——鉆(專)心
【第84句】:【小時偷針,大時偷金】(諺)小時敢偷人家一根針,長大就敢偷黃金。指對孩子要從小抓緊管教,小時沾染上小毛病,長大就會發(fā)展成觸犯刑律的罪犯。
【第85句】:【狼到天邊不改性】釋義:比喻壞人本性不改。例句:狼到天邊不改性,會同我們一條心?十年來,我們的人怎么死的,我兩眼怎么瞎的?他們比狼還狠十分!
【第86句】:【好擱不如好散】(諺)擱:合在一起。在一起和和氣氣共事,不如分離時能保持不傷和氣。指在一起和氣共事容易,分離時能保持和氣很難。 也作“好合不如好散”。
【第87句】:一向不學無術的張叔叔看到別人辦商店賺了錢,也辦起一個,結果不到一個月就賠了七十多元。幾個老奶奶在一起談論這件事兒,王奶奶說:“兔子能拉車,還養(yǎng)驢干啥?”(山東·牟平)
【第88句】:【除了靈山別有佛】釋義:靈山:佛教指神靈的山。比喻除了此處,別的地方也可以去。例句:那笑和尚又笑嘻嘻說道:“你豈不聞俗語說,除了靈山別有佛,不要遲疑,快跟我來。”
【第89句】:【胡同】城鎮(zhèn)、村子的巷子、小街道,在北方叫“胡同”。據(jù)明朝末年出版的《正字通》說:“街也,今京師巷叫‘衙衙’。”“衚衙”乃“胡同”的異體字。明朝沈榜《宛署雜記》說:“元人呼街巷為胡同。”可見,“胡同”一詞產(chǎn)生于元代。據(jù)考證,“胡同”一詞源于女真族的“霍通”一詞。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王朝,蒙古語和女真語同屬于阿爾泰語系,語調(diào)和語音都很接近,女真族叫“霍通”、“火瞳”都指“聚族而居”的意思。后來漢族人把“火瞳”譯為“胡同”,成為漢字化的外來語詞。城市里的小街道大多直呼“胡同”,如李家胡同、于家胡同等。胡床人們常在古代文獻或詩詞中見到“胡床”或“床”字,有時誤解為是睡覺的臥具,即現(xiàn)在的床。其實,古時候,“床”并不是專指臥具,而大部分作為坐具使用。漢朝人許慎在《說文》中稱床為“安身之幾坐也”,明確說是坐具。至遲到唐代時,“床”仍然是“胡床(即馬扎,一種坐具),而不是指我們現(xiàn)在睡覺的床(寢具)。 “胡床”亦稱“交床”、“交椅”、“繩床”,是古代一種可以折疊的輕便坐具,類似于現(xiàn)在的馬扎。胡床早期系用于軍旅之中,相傳大約是公元二世紀的漢靈帝從北方游牧民族中引入,故稱“胡床”。可見,“床”在前,“胡床”在后,床與胡床是兩種不同的坐具,胡床更加小巧靈活。胡床若用繩繃扎,則稱“繩床”,又因其形制可以轉(zhuǎn)動折疊,故又稱“交床”。《演繁露》云:“今之交床,制本自虜來,始名胡床,隋以讖有胡,改名交床。”看來這種坐具非常便于攜帶,因而常為戰(zhàn)爭時將軍出征所帶,所以后來便發(fā)展為權力的象征——交椅。
【第90句】:【雁飛不到處,人被名利牽】(諺)大雁都飛不到的地方,人卻為追逐名利而敢冒險前往。指名利對人極有誘惑力。
【第91句】:【惺惺惜惺惺,好漢惜好漢】釋義:聰明人愛惜聰明人,英雄好漢愛惜英雄好漢。指杰出人物總是相互敬重愛惜。參見“英雄惜英雄,好漢惜好漢”。例句:古人有言:“惺惺惜惺惺,好漢惜好漢。”量這一對潑男女,腌媵畜生,終作何用!眾豪杰且請寬心。
【第92句】:【亂世出英雄】在混亂的情況下,人的才能容易表現(xiàn)出來。 或說:亂世英雄起四方。李曉明等《平原槍聲》:“我常說,你 是有能耐的人,要好好干他一場!俗話說:亂世出英雄!”
【第93句】:【整瓶不搖半瓶搖】見“滿壺全不響,半壺響叮當”。
【第94句】:【盡聽拉拉蛄叫,別種莊稼了】見“光聽拉拉蛄叫,就別種地了”。
【第95句】:【上山打得虎,下海擒得龍】釋義:比喻身強力壯,勇猛無敵。例句:羅英道:“這就怪了。我好端端的,無災無病,上山打得虎,下海擒得龍,你又有什么不放心的呢?”
【第96句】:數(shù)九寒天,媽媽在打掃院子。我倚著門框問:“媽媽,你不冷啊?”媽媽說:“傻丫頭,不冷。凍死閑人,餓死饞人。”(河北·青縣)
【第97句】:【染房里的捶布石——經(jīng)過大家伙的】(歇)比喻人見過大世面,經(jīng)歷過大場面。
【第98句】:【花圈】當有人去世時,吊喪的人一般送個大花圈表示哀悼。在我國古代,喪葬儀式以搭靈堂為主,四周飾以白布,并扎紙人、紙馬來燒,另外還要打幡,撒紙錢等,并沒有送花圈的習俗。那么,花圈是怎么來的呢?花圈的發(fā)源地據(jù)說是在希臘,最初并不是為喪禮專用的。古希臘把花圈稱為“斯吉芳諾思”,是裝飾神像的圣物。按照基督教的傳說,一個人臨死時帶上花圈,安琪兒(即天使)就會把他的靈魂帶到天堂。在兩千多年前的古羅馬法律——《十二銅表法》中《神圣法》中第七條說:“假如有人或者親身,或者由于自己的馬或奴隸在競賽中獲勝而得到花圈,那么在他死時,無論在他家里或在戰(zhàn)場,都不禁止把花圈置于死者身上。同樣,也允許他的親屬帶花圈參加葬禮。” 原來,花圈是在競賽中獲得的獎賞物,由于生前本人或者馬、奴隸獲得了這樣的獎賞,死者有資格把花圈帶到天堂。現(xiàn)在人們?yōu)樗勒咚突ㄈΓ匀粚儆诮o死者贈送的“葬禮”之類。這種習俗已被東、西方共同接受了。
【第99句】:黃狼拜狐貍——個比一個壞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