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春宵一刻值千金】(諺)春宵:春天的夜晚,比喻男歡女愛的夜晚。 指男女歡會的夜晚或新婚之夜十分寶貴,不可虛度。
【第2句】:【老母豬啃磚頭——嘴硬】(歇)嘴:本指嘴巴,轉指說話。硬:本指堅硬,轉指強硬。指說話語氣強硬。常含責罵意。
【第3句】:【習慣成自然】 釋義:適應了某種情況,就不覺得拘束了。 例句:俗話說,習慣成自然。可孫旺泉偏偏不習慣,反倒生出一股反抗。
【第4句】:早睡早起,賽過人參補身體。
【第5句】:【翅膀硬了】(慣)形容人長大或成熟,長本事了。多含貶義。 也作翅膀長硬了。 翅膀管兒硬了。
【第6句】:【 不動筆墨不讀書】讀書須作筆記,以加強記憶和理解。 語文圖書:“在積累知識過程中要勤于手抄筆錄,要手腦結 合,古人說:不動筆墨不讀書。這是很有道理的。”
【第7句】:【話說過,風吹過嘴上文案,不能算數。】孔厥《苦人兒》: “媽說,‘話說過,風吹過!’大(爸)說,‘白紙黑字寫下的!”’
【第8句】:【一槌敲響了悶鼓】(慣)比喻一句話使人頓時明白。
【第9句】:【枕頭邊的風,朝耳朵里灌】妻子在枕邊說話,男人聽得進 去,有效果。類似的:枕邊的話蜂蜜罐,不聽也聽一半。馬 烽西戎《呂梁英雄傳》:“俗話說,女人是枕頭邊的風,不聽也 得聽。康有富叫這女人引逗的心花繚亂,便答應了給樺林 霸作事。”
【第10句】:【饑餐渴飲,夜住曉行】(慣)餓了吃飯,渴了飲水,入晚住店,拂曉趕路。形容旅途生活十分辛苦。 也作饑食渴飲,夜宿曉行。 曉行夜住,饑餐渴飲。
【第11句】: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
【第12句】:【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釋義:敵人來了派將領抵擋,大水來了用泥土堵塞。比喻要根據具體情況決定對策。 例句:“常言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事到其間,道在人為,少不了你我打點禮物,早差人上東京,央及老爺那里去。”
【第13句】:【狗就是狗,哪怕金圈套上頭】 釋義:比喻再好的偽裝也掩蓋不住壞的本質。 例句:“狗就是狗,哪怕金圈套上頭!一點都不錯!”老馬這氣昂昂的態度,使我渾身都來了勁。
【第14句】:【佛曲】佛教寺院中的音樂,古稱梵唄。在寺院中,僧人講經前后,都要吟唱樂曲。所唱內容,是咒、偈、吟、贊等。據清·翟灝《通俗編》卷二十說:“佛經無不可吟,不獨偈頌然矣。”這就是說佛經的文字,不僅偈、頌可以吟唱,長行亦可吟唱。在唱的時候,配以管、笙吹奏,是很動聽的。佛曲由印度傳來,在中國始自隋唐。清·毛奇齡《西河詩話》說:“佛曲佛舞,在隋唐已有之,不始金元。”如李唐《樂府》有《普光佛曲》、《日月明佛曲》等。吟唱這些佛曲的主要是僧人。如《樂府雜錄》中講“僧文敘善吟經,其聲宛轉,感動里人,樂工狀其念四聲觀音菩薩,乃撰《文敘子曲》。”《南唐書·浮屠傳》中說僧應之歡喜音律,嘗以贊禮之文寓諸樂譜。這里說明僧應之不僅會吟唱,也會作樂譜。這些寺院中的樂曲,后來演變為講唱文學。唐以后盛行一時的變文,也被稱為佛曲。現在寺院中,僧人仍吟唱佛曲。如他們每天早晚功課(上殿),除念誦經、咒外,就是吟唱贊、偈。不過現在不配備管、笙吹奏了,而是配以鐘鼓魚磬,聽起來清凈優雅,也確實別有一番趣味。(無名氏)
【第15句】:【枇杷黃,醫者忙;橘子黃,醫者藏】(諺)枇杷皮色發黃時是夏天,這時瓜果桃李齊上市,疾病多,醫生忙;橘子皮色發黃時是冬天,市上沒了瓜果,疾病少,醫生閑。指夏季人們亂吃瓜果,容易生病。
【第16句】:【官路做人情】見“把官路當人情”。
【第17句】:【虎老雄心在】 釋義:比喻人老志不衰。 例句:我們老掌柜的,虎老雄心在,春天死了老伴兒,少東家不許他續弦,打算給他雇個上炕的老媽兒。
【第18句】:【一事到官,十室牽纏;一人入獄,一家盡哭】(諺)因一件事告入官府,鄰居左右受連累;一人坐牢,全家痛苦。指舊時訴訟造成的后果是十分嚴重的。
【第19句】:【 一個連長三個兵】指下屬人太少。《北京晚報》(1999,5, 24):“也就是說,一個教師負責三個學生。有人打了個比 方,這叫一個連長三個兵。”
【第20句】:【牛無力拉橫耙,人無理說橫話】(諺)耙:平整土地的農具。牛疲累無力時就胡亂拽耙,人到理屈詞窮時就蠻不講理。指人說話蠻橫是因為他不占理。
【第21句】:【放馬后炮】(慣)馬后炮:象棋術語。比喻事過之后才采取行動,已來不及。
【第22句】:【登上高山觀虎斗,坐在橋頭看水流】 釋義:比喻在一旁觀看別人相斗。 例句:他越想越美,手都發癢了。真是登上高山觀虎斗,坐在橋頭看水流。
【第23句】:猢猻入布袋比喻放蕩之性受到約束。宋代歐陽修《歸田錄》卷二:“梅圣俞以詩知名,三十年終不得一館職。晚年與修《唐書》,書成未奏而卒,士大夫莫不嘆惜。其初受敕修《唐書》,語其妻刁氏日:‘吾之修書,可謂猢猻入布袋矣。’刁氏對曰:‘君于仕宦,亦何異鲇魚上竹竿耶!’聞者皆以為善對。”語出《景德傳燈錄·真寂禪師》:“僧日:‘恁么即學人歸堂去也。’師日:‘猢猻人布袋。…佛家謂凡夫躁動散亂之心如猿猴,謂之“心猿”。又唐末五代間契此和尚背負布袋云游,傳為彌勒化身。
【第24句】:【好事不出門,惡事行千里】謂好事情難以張揚開去,而壞事情卻流傳的很快。“如何是西來意?”這是古代禪宗叢林中經常提起的話頭,意思是:達摩祖師從印度來中國的含意是什么。禪師對這句頭的回答是:“好事不出門,惡事行千里。”見《景德傳燈錄·紹宗禪師》。后俗語多引用,如《喻世明言》卷二:“石城縣把這件事當做新聞,沿街傳說。正是:好事不出門,惡事行千里。”后多變式。如《水滸傳》第二四回:“自古道:好事不出門,惡事行千里。不到半月之間,街坊鄰舍都知道了。”又如老舍《四世同堂》四四:“好事不出門,壞事行千里。不大的功夫,寇家的丑事就傳遍了全胡同。”(李明權)
【第25句】:【枉披了人皮】(慣)枉:白白地。 比喻人的行為極其卑鄙、惡劣。
【第26句】:【朝里有人好做官】(諺)舊指在朝中有權勢者作后臺與靠山,做官就穩當,升官也容易。
【第27句】:【人到難處才見心】 釋義:困難時才能看出人的真心。 例句:“老婆過去雖說很進步,可眼下受了災,日子困難,‘人到難處才見心’哩,她會不會變呢?”
【第28句】:【 扶不起的阿斗】阿斗為三國時期蜀主劉備的兒子劉禪, 懦弱無能,雖有諸葛亮輔佐,也未能守住劉備開創的基業。 謂人無能,幫助他也成不了大事。海外張愛玲《金鎖記》: “怎奈這丫頭天生是扶不起的阿斗,恨得我只嚷嚷。”
【第29句】:【無量】梵文aqarimana的意譯。古代印度計算極大數目的名稱。大而不可計算。語本出《攝大乘注釋》卷八:“不可以比類得知為無量。”《勝曼經》:“無量義者,猶是廣大異名。”俗語中沿用其義。如夏衍《兩個座談會書面回答》:“電影事業的前途是無量的。”(文賢)
【第30句】:【好放手時須放手,得饒人處且饒人】見“得放手時須放手,得饒人處且饒人”。
【第31句】:【石敢當】在我國的許多地區,若家門口或墻正對橋梁、路口就要立一石碑,上刻“石敢當”三字,可以禁壓不祥,防止兇煞長驅直人家門作祟。除此之外,石敢當也立于沿海、山區作平浪、壓風之用。石敢當的這些作用,據考證出自西漢黃門令史游的《急就章》,唐顏師古注釋說:“敢當,所向無敵也。”又宋王象之在其書《輿地紀勝》中指出,石敢當用來“鎮百鬼,壓災殃”,可使“官吏福,百姓康,風教盛,禮樂強。”石敢當制成石碑狀,尺寸在《魯班經》中有記載:高四八寸,寬一尺二寸,厚四寸,埋人土中八寸。 上刻“石敢當”或“泰山石敢當”字樣。 那么,石敢當的傳說是怎么產生的,有二說。一說民間傳說在黃帝時代,蚩尤聯合南方苗民企圖推翻黃帝,蚩尤有八十一個銅頭鐵額的兄弟兇猛無比,頭角所向,玉石難存,黃帝迎戰屢遭失敗。一日蚩尤登泰山,自稱“天下誰敢當?”女媧遂投煉石以制其暴,上鐫“泰山石敢當。”于是黃帝遍立泰山石敢當,蚩尤軍隊膽戰心驚,望石而逃,終于兵敗涿鹿。 另一說民間傳說石敢當為一人名,山東泰山人氏,他膽大勇猛,善捉妖邪。四方鄉鄰請其捉拿妖邪,石敢當應接不暇,遂想出石刻其名立于當沖處辟邪。 立石敢當辟邪這一風俗,現在尚存,“泰山石敢當”碑民間小販有售。
【第32句】:【早知要尿炕,一宿不睡覺】沒有料到會出事,未能預防,表 示后悔。相關的:怕尿炕,不喝水。李準《龍馬精神》:“你早 知道尿床,一夜不睡覺了!吃那個后悔藥干啥!”
【第33句】:【惡口傷人】佛教把言辭粗野,惡從口生,稱為“惡口”。并把惡口列為“十惡”(殺、盜、淫、兩舌、惡口、妄言、綺語、貪、嗔、癡)之一。《法華經·常不輕菩薩品》:“若有惡口罵詈誹謗,獲大罪報”。《地持論》:“惡口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故俗有“十惡不赦”之說。佛教對惡口罵詈惱人之言,是最所禁戒的;提倡以愛語、善語與人交談。如《行事抄》說:“凡有所說,當說善語,不應惡語。”后來把用惡毒言語誹謗他人,使人的感情和人格受到傷害,叫做“惡口傷人”。(無名氏)
【第34句】:人即至哲,必不能掩己之短,以兼人之長
【第35句】:【前有車,后有轍】 釋義:借指前人做過的事,后人可以學著做。 例句:“前有車,后有轍,雙喜就是我們的榜樣!”
【第36句】:【偷得爺錢沒處使】(諺)指暗地里偷來的財物,不敢公開使用。也指發了橫財卻苦于沒有發落處。
【第37句】:【媳婦堂前拜,公婆背利債】(諺)指舊時窮人家要靠借債來娶媳婦。
【第38句】:路是彎的,理是直的.
【第39句】:【不知其人視其友】(諺)朋友是一個人的影子,要想知道一個人的人品如何,只要看看他所交的朋友就可知曉。 也作“不知其子觀其父,不知其人視其友”。
【第40句】:【入家吃的鹽比你吃的米多/人家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長】 謂年長者經歷多,見識廣。成語:見多識廣。柳青《創業 史》:“他大伯,歡娃年輕,你吃鹽比他吃米多,他說得不對, 你不用計較。”
【第41句】:【將人心,比自心】為別人著想。成語:設身處地。馮德英 《苦菜花》:“我是想,人都有顆心,將人心,比自心,遇事替別 人想想,把別人的事放在自己身上比比,看看該怎么做才 對,這樣做倒不一定錯。”
【第42句】:【向火坑里推】見“往火坑里推”。
【第43句】:【銅臭】“銅臭”用來諷刺只知鉆錢眼的市儈氣。“銅臭”意為錢味,但反過來成“臭銅(錢)”也很形象。 它源自《后漢書·崔烈傳》。東漢時,崔烈花錢五百萬買了個司徒的官職。那時,稱丞相為司徒,司徒與太尉、司空合稱三公,三公是輔佐國君掌管軍政的最高長官。由于崔烈此官職是花錢買來的,因此人們議論紛紛。崔烈也自知別人有議論,就問他兒子崔鈞說:“我當上三公,別人有什么議論?” 崔鈞說:“論者嫌其銅臭。”他兒子說別人嫌你身上有錢味。久而久之,錢味(銅臭)變成了“臭錢”,反而對那些鉆眼的人,特別是對象崔烈那樣買官的人的抨擊更重了。
【第44句】:砂鍋不搗不漏,木頭不鑿不通。
【第45句】:【端公盆,說公理】公盆,公平諧音,指評公理。浩然《艷陽 天》:“不行,他忍了,我不能忍,這口氣卡在嗓子眼下不去 呀,我得找他臭麻子去,咱們到大街上,人多的地方,沖著老 天爺講良心話,端端公盆,文案公理!”
【第46句】:【一口唾沫一個釘】見“吐口唾沫是個釘兒”。
【第47句】:人逢喜事情神爽,悶上心來瞌睡多
【第48句】:【貧極無君子】(諺)舊指人窮到極度,就不會再顧及道德禮儀。
【第49句】:和尚古印度稱師長為Upadhyaya,音譯為鄔波陀耶或鄔波遮耶,省音為烏社、和尚等。意為親教師、博士等。古又意譯為近誦、力生。其義為弟子受業于師,經常近隨于師受經誦經,仗師之力而生法身、智慧功德。和尚有兩種:一是出家的受業和尚,俗稱剃度和尚;二是受比丘戒的壇上和尚,俗稱戒和尚或得戒和尚。若接某和尚衣缽法流者亦可稱之為法和尚或得法和尚。對女性和尚的稱呼與男性和尚相同,只在前冠一“尼”(梵語陰性詞綴ni),稱作尼和尚以表女性。現在有稱尼僧、尼和尚為尼姑。依據律制,和尚之尊稱原本限于僧。到西晉懷帝永嘉四年(310),西域佛圖澄來洛陽,深受石勒、石虎敬重,號日大和尚,這是國王公卿稱僧人為和尚之始。唐代有鑒真大和尚、不空大和尚的尊稱,是指傳戒和傳法和尚。漢地佛教叢林(僧團)里的職稱有嚴格規定,全寺僧人稱這個大僧團的住持一人為和尚,其余僧人則不能稱和尚。
【第50句】:【天塌了,還有撐天大漢哩】(諺)天塌下來,自有撐天大漢頂著,傷不了大家。比喻天大的事自有當事人承擔。也比喻問題再大,自有解決的辦法。 也作天掉下來,有長人去擋。 天塌下來,高個子頂。
【第51句】:【 養鼠咬布袋】謂品質不好,不值得培養。《臺灣小說選》: “給你爸爸滾出去,我飼鼠咬布袋,還欺我聾耳不知情哩!” 野貓過路留身騷借指到來的人干不了好事。《小說月 報》:“省里來的又怎樣?電影里我還看見中央的大腦殼吶, 真是!野貓過路留身騷啦!”
【第52句】:【 破車攬大載】超重,力不勝任。《法律與生活》(1999,5): “當初真不該破車攬大載,現在也只能硬著頭皮去了,要不 然對不起哥哥。”
【第53句】:【好馬比君子】(諺)比:比得上。 指好的馬性情溫馴,通人性。
【第54句】:【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諺)樹:栽種,培植。指作一年打算的,最好種谷,當年就可收益;作十年打算的,最好栽樹,十年就可成材。
【第55句】:【好漢不打告饒人】(諺)告饒人:哀求饒恕的人。好男兒不打求饒的人。指人只要能認錯服軟,就應該加以寬恕。
【第56句】:寧可身冷,不可心冷;寧可人窮,不可志窮
【第57句】:【好花等它自謝】好事順其自然,不必干涉。成語:聽其自 然。臺灣電視劇《京華煙云》:“不用報仇。好花讓它自謝, 壞人自有惡報,我勸你快離開你哥哥。”
【第58句】: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第59句】:【犟驢怕惡鞭】(諺)犟(jiang):倔強,不聽話。惡:毒狠。犟驢不聽使喚,用鞭毒打就能迫使它聽使喚。比喻不論怎樣固執的人,采取強制手段就能迫使他就范。
【第60句】:【燒香得罪菩薩】對人好,反而落埋怨。類似的:燒香惹得 鬼叫。電視劇:“咱們做人啦,腳正不怕鞋歪,我這是燒香得 罪了菩薩。”
【第61句】:耳聽為虛,眼見為實
【第62句】:【心心相印】心者,佛心;印者,印可、印定。謂不立文字,不依言語,直以心印心,故曰“心印”。以此佛的心直印于眾生之心,謂之以心傳心,以心印心。意在開示迷途,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祖庭事苑》卷八:“心印者,達摩西來,不立文字,單傳心印,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黃檗禪師傳心法要》卷上:“自如來付法迦葉以來,以心印心,心心不異……若能契悟者,便至佛地矣。”《金石萃編·圭峰定慧禪師碑》:“但心心相印,印印相契,使自證知光明受用而已。”后多用以指彼此思想感情完全投合,如清·袁枚《小倉山房尺牘》第一五五首:“路隔千里,不約而同,真可謂文章有神,心心相印矣。”又指彼此會意,如《官場現形記》第五十九回:“撫臺看了,彼此心心相印,斷無駁回之理。”(禹振聲)
【第63句】:【獸惡其網,民惡其上】(諺)惡:憎惡。就像野獸憎惡捕捉它們的羅網一樣,老百姓總是憎惡欺壓他們的統治者。指要自由,反壓迫,是人的本性。
【第64句】:【響鼓偏用重槌敲】(諺)響度很大的鼓,偏要用重槌敲打,才能發出更亮的響聲。比喻對德才兼優的青年,更應加強教育,以造就成出類拔萃的人才。 也作響鼓還須重錘敲。 響鼓離不開重槌。
【第65句】:【交椅】現在所說的“交椅”,是人們對權力的另外一種描述,“坐上第一把交椅”是指成了某地、某組織、某單位的“第一把手”。那么,“交椅”源自何處? 傳說“交椅”與唐玄宗李隆基有關。這位李三郎風流成性,喜好旅游,經常游山玩水。可是,出遠門不能坐龍椅,那些太監設計出輕巧方便且能折疊的椅子,不用就疊上,用時再打開,而且還能靈活轉動一周。玄宗坐上一試,果然舒服,比龍椅還要受用。因為這種椅子可以折疊,椅腿交在起,玄宗皇帝傳旨,將此皇家專利產品命名為“交椅”。 不過,“交椅”在史料中確有記載。宋代高承在《事務紀原》中引《風俗通》的話說:“漢靈帝好胡服,景師作胡床,此蓋其始也,今交椅是也。” 這段話明確指出,在漢代稱胡床,在宋代稱交椅,胡床即交椅。北方的“胡床”比較實用,樣子猶如矮凳,坐上去很舒服,胡床雙足交叉,可以折疊,好像現在的馬扎。到隨朝,因忌諱“胡”字,原先的“胡床”改名為“交床”。約在唐以后,人們在“交椅”上添加后背和扶手,制作出了原始的椅子。“交床”隨即榮升為“交椅”。到了南宋時期,正式有了“交椅”之名。 當時的“交椅”有直背與圈背兩類,坐上去都很舒服。宋江在梁山好漢中坐第一把交椅,別忘了,那小說是明朝人寫的,不過,文藝作品也不能脫離當時的生活環境。
【第66句】:【破包子——露了餡】(歇)本指露出了包子里的餡兒,轉喻暴露出了隱秘。
【第67句】:【曲不離口,拳不離手】見“拳不離手,曲不離口”。
【第68句】:【寒食節】現在寒食節是一個為故去的親人(特別是父母)燒紙錢的節日,是一個全國性重大的民俗節日。唐代大詩人杜牧有首描寫清明節的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魄……”后來,清明節與寒食節混為一談,甚至有些年輕人只知清明,誤把寒食當十月一(與故去的親人燒紙送寒衣)。 “寒食節”始于春秋時期晉國的一個歷史事件。寒食節本是個禁忌性的節日,也是一個紀念性節日。所謂禁忌,寒食節也叫禁火節、禁煙節,是在節日不準生火做飯,而要冷吃事前做好的飯或水果之類,所以叫寒食節。所謂紀念,是相傳這個節日起源于紀念介子推。 兩千六百多年前,晉獻公的兒子重耳為了躲避后母驪姬的陷害,在國外流亡多年。一次路過衛國的時候,重耳和他的隨從被人追擊,慌不擇路,逃到一個渺無人煙的地方,甚是饑餓。這時重耳發現大臣介子推不見了,別人說他乘危逃脫,重耳相信介子推不是那種人。果然過了一會兒,介子推給公子端來了一碗肉湯。重耳饑不擇食,狼吞虎咽,一飲而盡。這湯原來是介子推從自己腿上割下來的肉熬的。公子得知此情,表示即位之日,一定重加封賞。后來重耳真的即位成了晉文公,并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在犒賞功臣時卻唯獨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愿邀功請賞,悄悄地到山林里躲了起來。人們贊賞介子推的這種行為,同時也對晉文公不滿,于是,有人在他的門上掛了封信。晉文公見到信,猛然想起介子推,遂派人去請介子推出山,介子推不從。 有人給晉文公出主意放火燒山攆他出來。不想,介子推在大火中抱樹而死。晉文公有感于此,下令以后每年介子推被燒死的這天,全國禁火,吃干糧、冷飯。 關于禁火的日期,也就是寒食節的節期,歷來說法不一。它不是固定在一年的某月某日,而是給出一個相對的參照點推算。參照點有兩個,一是清明,一是冬至。一般說法是清明前一天或兩天為寒食節。另一種說法是以上年的冬至為基準,冬至后的第一百零五或一百零六天為寒食,所以寒食節又叫“百五節”、“百六節”。《荊楚歲時記》云:“去冬節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兩種推算方法都與清明相鄰,所以,現在無論是給親人燒紙還是給英烈掃墓都在清明前或清明進行。俗諺有“早寒食,晚十月一”之說。
【第69句】:【牽著鼻子走】(慣)比喻控制別人,強迫其按著自己的意思去做。
【第70句】:【剪草除根,萌芽不發】(諺)指除草必須連根除掉,才能除得徹底。 比喻必須從根本上消除禍患,不使它有再滋生的機會。 也作剪草若除根,萌芽再不生。 斬草除根,萌芽不發。
【第71句】:【五體投地】現在比喻對某人、某些人佩服到極點。那么“五體投地”中的“五體”是指什么呢?它源自何處? 原來,“五體投地”是古印度的一種表示虔誠的行禮方式,后被佛教所沿用。“五體”又稱“五輪”,指兩膝、兩手掌、頭頂。“五體投地”就是“五輪至地而作禮”的意思。其具體過程是:正立合十,屈膝屈肘至地,翻掌,頂禮。佛教認為,行禮時,“五處皆須至地,虔誠作禮。”因“常以此五處至地禮敬三寶,當將來成佛之時,五處皆有千輻輪相顯現。”五體投地致敬的對象通常是佛和菩薩,以表示皈依的虔誠。很多佛教信徒在前往寺廟禮佛時,都行五體投地大禮。
【第72句】:【眉頭一皺,計上心來】形容想主意,多指用心機。民間說 書的常用此語。清代《紅樓夢》:“鳳姐越想越氣,歪在枕上, 只是出神。忽然眉頭一皺,計上心來。”
【第73句】:【積絲成寸,積寸成尺;尺寸不已,遂成丈匹】(諺)絲:十分之一寸的長度單位。一絲一絲織成寸,一寸一寸織成尺;不斷積累,才成丈匹。 指成匹的布是由一絲一寸織成的。 泛指凡事必須注重由少到多的積累,持之以恒,直至成功。
【第74句】:【哪里的黃土不發芽,哪里的水土不養人】(諺)任何地方的黃土種下莊稼都會發芽成長,任何地方的水土都可以養活人。指人不必死守在一個地方受困,到處都可以謀生。
【第75句】:【拉墊背的】(慣)1比喻找人頂替自己的錯誤或拉人一起去干壞事。 2指自己不行了,也不讓別人好過。
【第76句】: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
【第77句】:【隨大流】(慣)指隨著大多數人的意愿說話、辦事。 也作隨大溜。 隨大勢。
【第78句】: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第79句】:【放鴿子】“放鴿子”比喻說話不算數、違約和欺詐行為。自古以來,鴿子展示于人的都是吉祥和平的意義,鴿子還寓意誠信,飛鴿傳書就是人們利用信鴿的準確和精準的特性來傳遞信息。可這代表誠信的鴿子怎么會被人們用“放鴿子”來比喻不遵守諾言,帶有欺騙的含義呢?它源自兩種說法。 一種說法“放鴿子”是誘拐名貴鴿子的行為。偷竊者訓練出一種專用的“誘鴿”,混到別人放飛的鴿群中,誘騙鴿群迷失方向,把它們引回到偷竊者的鴿籠中。 另一種說法是相傳古時候有兩個人,他們本來是很好的朋友。二人約定了某月某日,其中一個人要給另一人飛鴿傳信,但到了約定的日子,等信的人卻等來了一只沒有攜帶信的鴿子。他就質問他的朋友:“你怎么只放鴿子不寫信,不履行諾言,說話不算數呀!”“放鴿子”一詞作為“爽約”的意思就這樣流傳下來。
【第80句】:【閻王好見,小鬼難擋】(諺)求見閻王還容易,和閻王手下的小鬼打交道卻很難。比喻首領人物還好應付,辦事人員反而會百般刁難。 也作閻王好說,小鬼難纏。 閻王好見,小鬼難求。
【第81句】:【有錢難買子孫賢】(諺)指子孫的賢良,是一個家庭最難得的財富,是用金錢買不到的。
【第82句】:【胳膊擰不過大腿】去力量不夠,拗不過。浩然《山水情》: “他懂得光棍不吃眼前虧的策略,更明白胳膊扭不過大腿的 正理明言。”
【第83句】:【熬過九九八十一難】 釋義:中國古代著名神話小說《西游記》中說,唐僧去西天取經,經過了八十一難。比喻經受了種種艱苦的磨煉。 例句:自己常覺著好像上西天取經的唐三藏似的,為了要成正果,只好咬著牙;去受罪吃苦,去熬過那九九八十一難。
【第84句】:【煞上褲腰帶就充貞節女】(慣)比喻剛干了壞事,轉臉就假裝好人。
【第85句】:【色膽大如天】男女的性要求強烈,往往不守禮法。明代 《石點頭》:“然則一味推到女子身上去,難道男子漢全然脫 白得干凈,又何以說色膽大如天。”
【第86句】:【說到風便扯篷】(慣)篷:船帆。 一說有風便立刻把帆升起來。1比喻一說什么便馬上要干什么。2比喻態度轉變得很快。
【第87句】:(《李長吉歌詩敘》)比喻詩文、作品的虛幻怪誕。又如清代劉獻廷《廣陽雜記》卷四:“牛鬼蛇神,紛然滿紙,不復可以寓目矣。”也比喻歪門邪道、陰暗丑惡的東西。如《兒女英雄傳》第四十回:“至于外省班作幕的,真真叫牛鬼蛇神,無般不有,這都是我領教過的。”
【第88句】:【趁著混水摸泥鰍】(慣)比喻趁著混亂的時機撈取好處。
【第89句】:【勢大仗權,腰粗仗錢】(諺)仗:依靠,憑借。勢大壓人,憑的是手中的權力;腰粗氣壯,憑的是手中的錢財。指權重了勢就大,錢多了氣就粗。
【第90句】:【蜻蜓撼石柱——越撼越堅牢】(歇)形容對方武藝高強,神通廣大,根本無法動搖。 也作蜻蜒撼石柱——動也不動。 蜻蜒搖石柱——休想動得分毫。 蜻蜒撼石柱——不動分毫。
【第91句】:清代黃遵憲《紀事》詩:“登場一酒胡,運轉廣長舌。……開口如懸河,滾滾浪不竭。”茅盾《虹》一:“兩性問題這名詞,在這位‘廣長舌’的參政權的熱心家耳朵中,大概還是很生疏,所以她不很了然的看著梅女士,沒有回答。”
【第92句】:【船大了,才會沖起浪】(諺)指大船才能在水中沖起浪,小船沒有這沖激力。比喻事情不大,就不會掀起風波,引起議論。
【第93句】:【教婦初來,教兒嬰孩】(諺)教育媳婦,要在她剛過門的時候;教育孩子,要在他剛生下的時候。指施教貴在及早。 也作“教兒嬰孩,教婦初來”。
【第94句】:【茶不思,飯不想】 釋義:形容十分思念,不想飲食。 例句:我如今未曾讀書。心意還丟他不下,坐不寧,寢不寧,茶不思,飯不想,梳洗無心,神思恍惚。
【第95句】:【唐胖子掉在醋缸里——撅酸了】(歇)唐胖子:泛指游手好閑之徒。 撅酸:吃醋。指在男女關系上產生嫉妒心。
【第96句】:【一朝被蛇咬,三年怕井(草)繩】比喻人在某件事上遭受挫折后,一直心有余悸,不敢再涉足其間。典出《初刻拍案驚奇·轉運漢巧遇洞庭紅》。 明朝成化年間,蘇州有個名叫文若虛的人,做生意總是賠,人家叫他“倒運漢”。這年他窮得實在過不下去了,便破罐破摔,拿著別人送的一兩銀子,買了幾簍太湖橘子——名叫“洞庭紅”,隨商船出海,他要看看海外風光,死了也不冤。到了一國,商人們都上岸做貿易去了,文若虛猛地想起自己帶著吃的那一簍橘子爛了沒有?于是搬到船板上吹吹風。岸上走的人看見了,問是什么東西。文若虛拿起一個掐破就吃。圍觀的人看這東西又好看又能吃,問他多少錢一個。文若虛聽不懂,便豎起一個手指。有人拿出一個銀錢來買了一個,聞了聞撲鼻香,嘗一嘗甘甜可口。又摸出十幾個銀錢來,說:“我買十個進奉皇帝。”旁邊的人看了,你買倆,他買仨。文若虛一看剩下的不多了,剛要漲價,那第一個買橘子的人飛馬趕來,大聲喝道:“不要賣了,皇帝都要了。”文若虛把錢一數,共一千多,約合百兩銀子,竟是一本百利了。 眾商人回來,聽說這事,都驚喜道:“人都道他倒運,而今是轉運了。” 便勸他得此錢買了貨帶回去再生利錢。文若虛道:“我是倒運的,將本求財,沒有一次不蝕本的,如何這要生利錢。妄想什么?萬一和從前一樣,再做虧了,哪里再有洞庭紅來賣?‘一朝被蛇咬,三年怕草索’,說到貨物,我就沒有膽量了,我還是帶這些錢回去吧!”
【第97句】:愿為眾人死,不為一人亡.
【第98句】:【磨面先洗驢】(慣)為了把面磨得又白又凈,磨面前把拉磨的驢子洗得干干凈凈。形容做事情過分講究。
【第99句】:【軟繩可以捆硬柴】(諺)柴是硬的,繩是軟的,軟的繩能捆住硬的柴。比喻人使用柔軟的手段,往往能制服強硬的敵手,或性情溫和的人往往能迫使性情剛烈的人就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