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年輕人,寫信給潘石屹。
信中訴說,他剛大學畢業,找到了一個不錯的工作。
但是,公司里的同事間競爭激烈,主管經常刁難,老板也好像不識賢愚。他過得很不順,他真想換一份工作,但又舍少是這份不菲的待遇。
他問潘石屹,他該怎么辦。
回信中,潘石屹給他講了一個故事。
明朝有位書生屢試不第,生活窮困潦倒,整天唉聲嘆息。他虔誠禮佛,他常想,要是能得道成佛,擺脫困苦,該有多好啊!
一天夜里,他夢見自己遇上了文殊菩薩。于是,他求文殊菩薩:讓我做你的童子吧。
文殊菩薩微笑問他:為什么?
他說:紅塵悲苦!我早已厭倦了。
其實紅塵中,不全是悲苦,也有許多美好的事物。文殊菩薩面色寧靜如水。要是成了我的童子,你就要永遠遠離這個煙火紅塵,你確定嗎?
我確定!書生肯定地回答。
文殊菩薩笑了,一臉深意:你來看看這個。
菩薩拿出一面銅鏡,手輕輕一拂,銅鏡中就出現了一幕布場景:
只見一位仙童正搖著文殊菩薩的胳膊說:師父,你就讓我下凡去做一個凡人吧。求求你了。
為什么要做凡人呢?要知道做一個仙人,是多少凡人朝思暮想的啊!
仙童的語調忽然憂傷起來:蓬萊寂寞啊,師父!有美酒,卻只能獨酌;有仙樂,卻無人共賞。沒有朋友兄弟,沒有兒女天倫師父您出外論道的時候,偌大的仙山,只有我一個人,只有孤獨和無邊的寂寞。
邊說著,仙童邊舉起年輕稚嫩的手臂:師父您看,我都五百多歲了,還長成這么一副童子模樣。對我而言,生老病死都是一種奢求啊!五百年了,十幾萬個日日夜夜,您知道我是怎么過的嗎?仙童說得十分動情,眼中隱隱有淚花閃現。
或許,是最后一句打動了菩薩。文殊菩薩一聲輕嘆
書生還想再看,文殊菩薩已經撤了銅鏡。
這是我的一位仙童,他跟你恰恰相反,他最想做個凡人。文殊菩薩說。
好好想想吧,等你做好了決定,我會再來的。文殊菩薩化作了一陣清風,飄然而去。
書生醒了。桌上,半根紅燭正艷,窗外,一輪圓月幽明。堂上供奉的文殊菩薩塑像,正含笑不語。
從此,這位書生就像換了個人似的,再也不怨天尤人。他娶了一位樸實村姑,生了一堆伶俐兒女。忙時,耕田種菜;閑時,吟詩傲月。整天笑容滿面,過得逍遙自在。享年八十七歲。
故事說完了,潘石屹最后這樣總結道:紅塵悲苦,蓬萊寂寞!這個世界上,又哪來完美的人生呢?面對不好的境遇,我們最需要修煉的是自己的心態,一種低處積累淡看寵辱的胸襟,一份堅忍不拔緩慢崛起的斗志。你想換份工作,其實是在逃避,逃避工作中出現的矛盾。在你的心態修煉好之前,換工作環境是徒勞的。就好比故事中的書生,柴米生活就會覺得悲苦,真要入了蓬萊仙境,又會覺得寂寞,心情始終不好。
上一篇:朱德元帥身無片傷之謎
下一篇:小河馬有用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