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偶然的一次,和老公吵架之后,于明明氣憤地在微博里罵了他,罵完之后,又在一個論壇里說了吵架的經過。
帖子發出去不久,她發現有數十條跟帖,許多網友從吵架的起因分析了兩人的婚姻狀態。
她沒有關掉那個網頁,獨自睡覺去了。第二天早上,兩人誰也不理誰,直到吃完早餐,上班要走的一瞬間,老公說道:“挺能耐啊,找了一群勸架的。”
于明明忍不住笑了:“沒有勸架的,兩個人吵架也沒有目標。”
老公哼了一聲,說:“那以后再吵,就多找點。”
第二次爭吵之后,于明明把經過寫了下來,先給老公看了一遍,沒有異議之后,又放到了那個網站上。回復很多。兩個人看了整整一個小時,網友們大多偏向于明明這邊,好多人甚至說老公無理取鬧,于明明得意地看向老公,他沒說什么,似乎知道自己錯了。
后來,兩人加了十幾個情感交流的QQ群,每次吵過之后,他們會在群里把前因后果說一遍,然后等著網友出來勸架,分析兩個人誰對誰錯。一群人你說一句,我說一句,于明明突然覺得他們再也吵不出以前那種孤獨的味道了,現在就像在街邊吵架一樣,總是有人出來勸慰,然后讓兩個人吵不下去。
后來,于明明想通了一個道理,原來兩個人吵架,就是想理出一個道理,讓生活變得更好,但是出發點不一樣,三觀(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也不一樣,如果沒有一個客觀的第三者,這個道理不僅理不順,還會越來越亂。
所以,吵架需要一個或者一群第三者,越圍觀,就越吵不起來,因為在圍觀中,眾人的智慧幫你厘清了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