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參加演奏的都是二戰期間猶太人使用過的樂器,而它們當中最為珍貴的,則是一把名為彌塞亞的小提琴。
彌賽亞的價值不在于它是世界頂級制琴大師斯特拉迪瓦里的名作,也不在于它將近300年的悠久歷史。盡管它曾在王公貴族華麗的宴會上演奏,也曾在納粹的集中營唱響悲愴的挽歌,它流水般的旋律響徹千千萬萬聽眾的耳畔,記錄了歷史中的滄桑與痛楚,也見證了當年無法想象的苦難與恐慌。它的演奏者,74歲的阿姆依揭開了流淌的音符背后那一段段令人驚嘆的往事
彌賽亞小提琴不朽的傳奇
阿姆依?韋因斯泰是猶太人,他的父親是一名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也是一名優秀的提琴修復專家。1936年,父親帶著全家離開了波蘭的維爾納,移民到以色列。1939,阿姆依出生的第二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打響了。1944年,震驚世界的大屠殺開始了,年幼的阿姆依目睹了血腥的場面。
在這場戰爭中,阿姆依的曾祖父死在了納粹的槍炮下,他與父母雖僥幸活了下來。這個昔日充滿優雅琴聲的家里,從此被可怕的死寂籠罩。二戰過去整整10年,父親才重新拉起小提琴,并將技藝傳授給了已16歲的阿姆依。家族優異藝術基因在阿姆依身上得以延續,他也成為一位優秀的小提琴手,并學到了一手制作和修復小提琴的精湛技藝。但讓他奇怪的是,父母一直心事重重,似乎有個重大秘密瞞著他。
直到1976年,父親患上淋巴癌,將不久于人世。臨終前,他把阿姆依叫到床前,告訴他:韋因斯泰家族曾擁有過一把世界最為著名的斯特拉迪瓦里小提琴,它的名字叫彌賽亞。
維約姆非常珍愛此琴,秘不示人,除了他心愛的女兒露易絲。露易絲后來愛上了才華橫溢的青年小提琴家阿拉爾,為了幫助心上人,她想盡辦法為其舉辦小提琴演奏會。并利用父親寵信,將彌賽亞偷出,讓阿拉爾在音樂會上演奏。彌賽亞與阿拉爾的演奏渾然天成,讓人感覺仿佛一群帶有光環的小天使在琴弦上被驚醒,令所有聆聽的人如癡如醉,這場演奏會讓阿拉爾一舉成名。維約姆雖然惱怒,卻也不得不承認,阿拉爾的演奏高超,他應該是彌賽亞迄今為止最合適的演奏者。最終,他同意了女兒與阿拉爾的婚事。
1875年維約姆去世后,阿拉爾和露易絲便成了彌賽亞的合法繼承人。而阿拉爾正是阿姆依的曾祖父,他去世后,彌賽亞作為韋恩斯泰家族的珍貴遺產,一代代繼承下來,盡管經過了200多年,依然光亮如新,流淌著令人著迷的樂聲。
然而就在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后,阿姆依的父親帶著彌賽亞四處逃亡。在一次托運中,彌賽亞莫名其妙地丟失了,這讓阿姆依的父親很有負罪感。他雖然一直努力尋找,但收效甚微。在郁悶之中,他患上絕癥。
1976年6月30日,阿姆依的父親帶著遺憾去世,臨終前他讓阿姆依對自己發誓:一定要找回彌賽亞,找回韋恩斯泰家族那高貴、浪漫、堅貞的精神象征。
顛沛流離尋找失落的傳說
然而,找到一把在戰火中丟失的小提琴談何容易。阿姆依重走父親當年逃難的路線,甚至尋訪過負責托運的火車站工作人員,但彌賽亞一直杳無音訊。
10年過去了,阿姆依的母親也已去世,人到中年的阿姆依孑然一身,他四處流浪,靠拉琴賣藝維持生活。一次,他在地鐵站附近拉琴,一個雙目失明的猶太老人與他聊起天來。
失明老人當年曾被德國人關在奧斯維辛集中營,數百名猶太人被迫進入毒氣室。面對騷動不已并走向死亡的人群,一個納粹軍官發現一中年男子,腋下緊緊夾著把小提琴,便命令他演奏。一曲凄涼又攝人心魄的《安魂曲》奏起,人們漸漸安靜下來。這名老人是在那次毒氣中熏瞎了雙眼,但他卻永遠記得那如泣如訴的琴聲,也記住了他人生中最后一眼所看到的:那把小提琴上,有個猶太教的大衛星圖案。
這條線索令阿姆依十分興奮,因為除了彌賽亞,世上沒有第二把琴能發出那樣攝人心魄的琴聲。老人告知,那位拉琴的男子是來自米蘭的維克多。
循著這條重要的線索,阿姆依追到米蘭。幸運的是,維克多是當地相當有名的一位音樂家,他沒費多大力氣便找到了他。狂喜不已的阿姆依見到維克多時,他卻進入彌留之際。
提起那段往事,維克多眼里泛起深切的痛苦。原來,當年維克多被納粹士兵帶往奧斯維辛集中營,為了能容納更多的囚犯,士兵們粗暴地將貨車上的行李甩下站臺。維克多發現了一把小提琴,根據琴盒中的證明文件,得知這把琴居然是著名的彌賽亞,他趕緊藏起。
但讓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第一次當眾演奏彌賽亞,竟是在納粹的槍口之下,用凄婉的琴聲將自己的同胞一個一個送進地獄!演奏時他心如刀割,彌賽亞的琴聲仿佛也在隨之顫抖雖然維克多因為演奏而免受毒氣之死,并重返家鄉,但他一輩子都在為這件事懺悔,再也沒有拉過小提琴。
當阿姆依急切地詢問彌賽亞的下落。維克多告訴他,那天演奏完之后,納粹奪過小提琴,扔到了院子的雜物堆里,把他趕回集中營。當晚,維克多冒著生命危險潛回毒氣中心,卻心痛地發現彌賽亞不見了
維克多帶著無限遺憾閉上了雙眼,阿姆依好不容易得到的一線希望破滅了。但他從那以后,就把尋訪的重點放在奧斯維辛集中營幸存者的身上。
1999年8月,阿姆依與來自耶路撒冷的克里伍德取得聯系。他告訴阿姆依,一個名叫莫泰利的小男孩曾經撿到過一把小提琴,憑借年幼和機靈,他從奧斯維辛逃了出去。克里伍德記得,那把琴的琴身上裝飾有大衛星圖案。
阿姆依四處打聽,莫泰利的好友米沙告訴阿姆依,莫泰利從奧斯維辛逃出去后,認識了曾是游擊隊員的自己,他們合計了一個冒險計劃:莫泰利化裝成乞丐,到附近鎮上納粹軍官聚集的小酒館外拉琴。這把琴,正是他在集中營營地旁邊撿到的彌塞亞。
因為琴聲動聽,他很快被納粹軍官叫到酒館去經常性的表演。莫泰利趁此機會,悄悄把炸彈帶進酒館,并趁人不備把它們塞進夾墻里。在一次表演之后,莫泰利點燃了導火索,200多名納粹軍官在巨大的爆炸聲中喪命。小莫泰利成了英雄,也正式成了一名游擊隊員。但6個月之后,他在一場戰斗中不幸犧牲。米沙痛心地說,莫泰利臨死時,緊緊抱著那把琴,他的鮮血也浸透了琴身。
莫泰利死后,這把琴被米沙送給了一位名叫海倫的女孩,她是一位美麗的小提琴手。阿姆依按照線索找到了居住在以色列赫爾茨利亞的海倫,當年的美少女已是白發蒼蒼的老婦人。當問道彌賽亞下落時,海倫流下了心酸的淚水。
她說,得到這把琴的時候,納粹統治下的猶太人生存艱難。當時,猶太人區的一名警察因掌握著送誰去納粹集中營的權力,提出以小提琴作為交換。為了保全家人的生命,海倫交出了小提琴。此后,海倫一直關注著這把琴的命運。
她告訴阿姆依,那名警員以高價將這把琴賣給了倫敦琴商希爾頓。阿姆依馬不停蹄地趕往倫敦,在希爾頓的兒子道格拉斯家里,他終于見到了這把歷經人間艱辛的小提琴。
阿姆依端詳著小提琴,琴身內部一個不起眼的角落里刻下的M標記,他一眼就認出,這正是令他朝思暮想的彌塞亞!但道格拉斯要價400萬英鎊,此時的阿姆依已經68歲,為了尋找彌塞亞早已傾家蕩產,根本沒有能力收購這把稀世之琴。
阿姆依回到波蘭,在電視上向所有猶太人發出倡議,請求大家的援助。令他無比感動的是,倡議一出,那些飽經戰爭滄桑的猶太人一呼百應,在短短一周內就捐獻出超過700萬英鎊。阿姆依用這筆錢贖回了遠在異鄉的彌賽亞。
擁抱血染的稀世之珍
出身名門,一直被金絲絨包裹、置放于楠木琴盒中的高貴的彌賽亞,在經歷了戰爭的殘酷洗禮后,原本光亮的漆面變得斑駁,琴聲也變得喑啞,就仿佛一位高貴美麗的公主,流落民間變成了一位蓬頭垢面的婦人,阿姆依欲哭無淚。同時,他也想到了其他11把與彌賽亞一同誕生,帶有猶太教大衛星標記的小提琴,它們與彌賽亞的經歷大同小異,同樣系出名門,同樣因為戰爭而流落民間,同樣見證和經歷了戰爭給人類帶來的冷酷、血淚和辛酸。
阿姆依決定,用盡自己的余生,收集和修復這12把小提琴,并用它們共同舉辦一場音樂會,讓如泣如訴的琴聲控訴納粹的罪惡,安撫那些冤屈的靈魂!他的心愿得到了所有猶太人的強烈響應,彌塞亞的回歸重新激發起人們對戰爭的痛恨和對民族精神的捍衛。世界各地的猶太人紛紛與阿姆依聯系,提供其他小提琴的下落。它們有的被深藏在柜子的某個角落;有的被幾經轉賣,流落異國他鄉,但更多的小提琴命運如同彌賽亞一樣,在戰亂中飽受摧殘。
阿姆依決心用父親傳授給自己的手藝,精心修復包括彌賽亞在內的12把小提琴,讓它們重新煥發出昔日的魅力。這項工作十分艱難,有些琴因為長期在室外演奏,琴身遭受日曬雨淋,表面產生裂縫,有的被更換了劣質琴背或琴腹,為了增加琴的力量感,粗糙的手工者為它們換上了更長的指板或更大的低音梁,粗暴的修改幾乎毀了這些精巧的斯氏琴。
阿姆依用了整整兩年的時間,花費了大約20萬英鎊,才一一恢復了它們最初的樣子和音質。然而,他卻一直沒有動手修復彌賽亞,不僅因為它遭受過更多摧殘,磨損得最為厲害,還因為它獨一無二和不可復制。
斯特拉迪瓦里創作高峰期在1716年左右,彌賽亞正是他靈感噴涌的得意之作,選材、用料比其他小提琴更為講究,琴身形狀、過渡曲線以及各個零件之間的配合堪稱完美,稍不小心便會破壞這把獨一無二的稀世之珍。
為了修復彌賽亞滿是裂痕的面板,阿姆依來到斯特拉迪瓦里位于克里莫納大街的家,尋訪仍在此居住的斯氏后人,38歲的西蒙?斯特拉迪瓦里,終于得知彌賽亞的木料取自意大料的波河流域。為了得到理想中的木材,阿姆依不顧70歲高齡,與西蒙一起,冒著零下40多度的嚴寒,登上了海拔3700多米的齊里亞納山峰,終于在其峰頂找到了一株胸徑38厘米,樹齡約在100年左右的魚鱗云杉。
然而為了找到這株樹,阿姆依也付出了健康的代價,他摔斷了左腿,嚴重的高原反應也使他幾乎送命。西蒙感動之余,也無條件地將斯氏小提琴漆料配方告訴了他。阿姆依如獲至寶,來不及等到身體康復,便急忙回到了波蘭。
他精心修復了彌賽亞的面板后,卻發現西蒙的漆料配方與彌賽亞的面漆成分仍有差別,阿姆依百思不得其解。反復化驗琴身面漆成分,終于恍然大悟:彌賽亞之所以比其他琴顏色略深,是因為它曾經浸透小英雄莫泰利的鮮血!阿姆依淚流滿面:原來,小提琴也是有生命的,它以這種方式記住了那段刻骨銘心的經歷。
2011年10月,阿姆依終于精心調配出與原來面漆最為接近的漆料,曾經殘破不堪的彌賽亞終于恢復了高貴光潔的面貌。
幕布徐徐拉開,阿姆依手持彌賽亞神情肅穆。琴弓輕觸琴弦,彌賽亞那動人心魄的琴聲回蕩在大廳上空。《大美名組曲》的第二樂章緩緩奏響,哀婉的旋律仿佛向人們訴說著無盡的滄桑與悲涼。在彌塞亞的領奏下,其余11把小提琴以及其他樂器發出優美和諧的共鳴
那一刻,人們仿佛聽到600萬猶太死難者的靈魂發出了輕輕的嘆息,在70年后的今天,他們在彌賽亞的引領下終于得以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