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讀小學二年級那年,迷上了電腦游戲,每天丟下書包就鉆進電腦房不出來,周末也是整天坐在電腦前。可想而知,他的學習成績會是怎樣一塌糊涂。老師給我打電話,說他上課老走神,被提問時,一問三不知。我口頭上表態好,好,一定好好教育,心里卻一籌莫展。成績下降、老師批評也極大地挫傷了兒子的自尊心。每天早上,他總是以頭痛、肚子痛為借口賴床。我一邊是恨鐵不成鋼的憤怒,一邊還得好言相勸,真是焦頭爛額。
一個星期一的早上,鬧鐘響了幾遍,周末瘋玩兩天的兒子窩在被子里哀叫:哇,頭痛,真是痛!睡意惺忪的我突然倦怠至極,干脆心一橫,說:那就不上學了!我給他的班主任打電話請病假。兒子勾著我的脖子,大呼萬歲!一整天,他玩電腦、看電視、溜冰、遛狗,玩得不亦樂乎。看他這么盡興,我突然有了主意。 晚上,我主動提出:在家這么好玩,明天繼續請假吧!兒子樂壞了,一連瘋玩3天。不上課,不寫作業,老師不批評,電腦想玩多久就多久,老媽還不嘮叨,他直喊過癮。 第三天晚上,我問他:不上學比上學好吧?那肯定!兒子回答得干脆利落。那要不,咱就不上學了,每天就在家玩,想玩什么就玩什么,還不用考試,也沒人管,多自在!兒子將信將疑:真的可以這樣嗎?你沒騙我吧?那當然! 這天下突然掉餡餅,兒子好像一時還接受不了。沒事,你完全可以自己做主,上學還是不上學,你說了算,媽媽都支持你!嗯,我得好好想想。兒子開始認真了。 第四天,兒子繼續他的玩樂生活,卻顯得有些心不在焉。打開電腦,這個游戲點一點,那個游戲看一看,自言自語:沒意思!然后又上QQ,嘆道:怎么一個人也沒有?關了電腦看電視,又不斷換頻道,顯得心事重重。他時不時地冒出幾個問題:媽,你說不上學,以后還能找工作掙錢嗎?我說:能!不過,那就需要更勤勞、更辛苦一些!而且,有知識的人肯定比沒知識的人更好找工作。媽,你說我不上學了,同學們還和我玩嗎?我說:那說不準,如果他們談論的事你都不知道,他們也許就會覺得你太OUT了。 到了星期五晚上,兒子鄭重其事地對我說:媽,我想好了,還是去上學吧。為什么呢?我暗喜,不過盡量表現得很淡定。不上學,我就會失去很多朋友,老是一個人在家也沒意思;不學知識,我以后想做太空旅行、想設計電腦游戲都沒辦法;還有,學校里還能學到很多有趣的東西。 那不是沒時間玩電腦了?我故意問。做完作業再玩嘛!可你不喜歡做功課啊!兒子跟個小大人似的,一臉嚴肅地說:不喜歡也得做啊。你想好了嗎?想好了!兒子回答得斬釘截鐵。
接下來一星期,兒子果真像變了個人似的,不再裝病和我斗智斗勇,也不再因為做作業還是玩電腦和我躲貓貓。老師也覺得驚訝:病了一星期,好像開竅了!這生的是什么病啊? 這個令我焦頭爛額的問題總算解決了,我長長地舒了一口氣。原來,有些事情要經過自己選擇,才會明白事理,才會積極參與。自己選擇,才會成長。心理學家說:經過自己的選擇,你才算真正活過,否則,你就是替別人在活。這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在起跑線上贏了一大截的孩子,會在大學里自殺;為什么一帆風順的公務員會突然抑郁。他們的身體雖然已經發育成熟,但心智還留在童年,因為他們沒有用自己的腦袋去思考、去選擇。他們所經歷的生活,縱然光彩奪目,但卻不是自己的選擇。 給孩子選擇的機會,這需要父母放手,畢竟,那是他自己的生活。當然,有很多人可能會擔心,如果我們不把關,那他走偏了、走錯了,怎么辦?要知道,放手不是放任,做父母的可以將每一種選擇的利弊擺給他看,讓他好好思考,然后再做決定。擺利弊的過程就是父母在發揮引導作用。
在孩子成長的路上,父母是引路人和護航人,而絕不是教官和法官,孩子要做自己的主人,而不是傀儡。
上一篇:勸過合也勸過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