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我想起那個令我激情燃燒的軍帽軍挎軍裝軍歌的軍時代時,總猶如品嘗著一杯陳年老酒,常常讓我沉醉其中。
電影《閃閃的紅星》點燃了我兒時對紅五星的愛。當時,我之所以去看連場的《閃閃的紅星》電影,就是專門去看潘冬子戴上那顆閃閃的紅星,成為一個真正的紅軍戰士,加入到紅軍行列的那個激動人心的鏡頭。紅星照我去戰斗,打土豪分田地,戴著紅星帽,扛著紅纓槍,唱著《紅星歌》,像潘冬子那樣好威武,好神氣,好體面。
軍人受到人們的廣泛崇敬,誰家里有參軍的,那是莫大的榮譽,正所謂“一人參軍,全家光榮”。同時軍人在人們心目中樹立了無比崇高的精神形象,也同時影響了那一代人整體的精神追求。人們爭先恐后去當兵,去邊疆,去艱苦的地方為國家做貢獻,整個社會具備了全民皆兵的意識形態。
一頂軍帽,一個軍挎,一套軍服,一首軍歌都是那個時代的最愛。
軍帽本是軍人佩戴的帽子,戴上它意味著你隨時要為某種主義信仰或某個國家民族作出直至生命的犧牲。但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中國,卻不完全包含這個意義。“文革”初期,自黨和國家領導人到造反的紅衛兵,人人頭上戴著一頂。這種帽子一成時尚,便經久不衰,幾乎貫穿于那十年的始終。
那時毛主席說“全國人民學習解放軍”。頭上戴項軍帽可以證明:此人不是當過兵,就是與當兵的沾親帶故。要不然,他怎么能弄到一頂軍帽呢?
在當時軍綠色一統服裝顏色的革命化時代,憑心而論,青壯年男子戴上頂黃軍帽,再別顆紅五角星,神氣活現,的確有點鶴立雞群的感覺。所以那時不僅年輕人熱衷于戴軍帽,不少四五十歲的工農商學干部也在中山裝、國防裝上加頂軍帽,以使自己看上去更加革命化、年輕化。
記得我的第一頂軍帽是父親的徒弟一個轉業兵送給我的,當時我正在農村里插隊。那天,當我戴著軍帽回到知青點時,不知不覺身后的男女伙伴跟一串,無論到哪我都覺得很風光。
軍挎是由粗布面、帆布帶軋成的一種極普通的綠色挎包。當年軍挎風靡一時,廣為青年青睞,有著特殊的時代背景。
“文革”中后期,軍人受到人們的廣泛崇敬,誰家里有參軍的,那是莫大的榮譽,正所謂“一人參軍,全家光榮”。也許是人們愛屋及烏,隨之而來的,軍人的日常用品也極受人們的歡迎喜愛。背個軍挎、戴個軍帽,身上隨便有點沾軍字的物件,似乎也會被人高看一眼。
那時上學時,如果誰有一個純正的軍挎,那絕對是很值得驕傲的事。常常有孩子炫耀是通過他的某某親戚從軍隊弄到的,還是出自于對軍人的敬意吧!誰要背著軍挎帶著軍帽上學,那是很惹眼的,尤其是時髦人士,必須把軍挎的帶子放到最長的尺度,耷拉在大腿根屁股蛋下面,那就更加引人注目了。
最講究的軍挎當年是洗得發白、上面繡有紅五星和“為人民服務”字樣的老軍挎。“物以稀為貴”,能有這樣的軍挎包,說明家里親屬有老資格的軍人,就像當時最時髦的軍服——銜服一樣,那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部隊實行軍銜制時的軍人服裝,穿在身上顯示著一種不同凡響的家庭背景。
后來,社會上出現了大量各種仿制的軍挎。“軍品民用”,流行于世,許多商店都有出售,價錢只有三五塊錢,我就買一個背在身上。在當時很時髦,戴頂軍帽,背著軍挎,上街趕場辦事,一看就知道一定是知青。
“颯爽英姿五尺槍,曙光初照演兵場。中華兒女多奇志,不愛紅妝愛武裝。”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毛主席的這首詩掀起了軍裝流行的風潮。一顆紅星、兩塊領章,穿著綠色的軍裝和軍鞋,再帶上一頂綠色的軍帽,手持一本毛主席語錄,這是那個年代的標志性裝扮。
那個時代軍服的流行程度,就跟現在女孩子們都熱衷穿熱褲一樣。當然,軍服要正宗的才好看,仿軍服是要被人恥笑的。更好是干部服,四個兜,比戰士服多了下面兩個,這是地位的體現,雖然文化大革命的任務之一是鏟除特權。更有檔次的是取消軍銜制前的軍服,洗得略有發白,雙肩上還留有佩戴肩章所用的搭襻和金屬眼。那是一種舊貴族身份的體現。
在那個特殊的年代,中國的流行色只有那么幾種,藍白黑綠,特別是軍綠色,幾乎是一成不變的流行色。這不單單跟那個時假物質匱乏和人們思想意識尚未完全開放有關,更重要的是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有著對軍綠和英雄的一種崇尚和向往。
軍服在七十年代中期裝點了無數人的夢,同時軍人在人們心目中樹立了無比崇高的精神形象,也同時影響了那一代人整體的精神追求。人們爭先恐后去當兵,去邊疆,去艱苦的地方為國家做貢獻,整個社會具備了全民皆兵的意識形態。人心統一,為整個社會發展樹立了一個良好的思想氛圍。如今,那個年代的歷史已無法重現,但相信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人,無論現在穿多么時髦的服飾,都無法與那個紅妝素裹的記憶媲美。
在我家附近就是一座軍營,實際距離不到一華里;不知道這座軍營是什么時候開始建在這里的,自打我記事的時候起,就有這座軍營了,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天天聽到部隊軍營傳來的嘹亮軍歌,戰士們的歌聲高亢有力,聽到這樣的歌聲我就感到渾身熱血沸騰,充滿力量。所以從那個時候起,我就喜歡上了軍歌,同時也向往等將來自己長大了當一名光榮的解放軍戰士,手握鋼槍,保衛祖國,那是多么帶勁啊!
每天早晨都會聽到軍營起床號,部隊的起床號吹響了,也把我從睡夢中喚醒,然后就是解放軍叔叔的隊列口號聲:一,二,三,四!戰士們出操了,每天都是這樣。如果哪一天我還在床上睡懶覺,母親會叫我:部隊都吹過起床號了,還不起床?快起床了。
這個時候聽見嘹亮的軍歌,戰士們出操完開始唱歌了。
“毛主席的戰士最聽黨的話,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哪里困難就在哪里安家……”
“我們的連隊好啊連隊好……”后面的句子我現在忘了,但是開始的旋律我還是記得那樣清楚。
“說打就打,說干就干,練一練手中槍,刺刀手榴彈!瞄得準來投也投得遠,上起了刺刀叫他心膽寒……”
這些軍歌我都是比較熟悉的,因為從小時候就經常聽到軍營里傳出的歌聲,自己也逐漸地會唱了。
到了黃昏時分,部隊那邊又響起了整齊嘹亮的軍歌,看樣子是戰士們打靶回來了,他們唱的是《打靶歸來》:“日落西山紅霞飛,戰士打靶把營歸……”
唱完了《打靶歸來》,一支有一支軍歌又響起來了:
“我是一個兵,來自老百姓,打敗了日本狗強盜,消滅了蔣匪軍……”
我家離軍營這樣近,天天都能夠聽到解放軍戰士的嘹亮軍歌,確實也是一種熏陶和教育,所以從小就羨慕當上解放軍,但是由于總總原因,我沒有當上兵,卻和軍歌接上了緣。
在20世紀七十年代,我親口唱開了這些軍旅歌曲:《紅星歌》、《我愛五指山,我愛萬泉河》、《我愛這藍色的海洋》、《打靶歌》、《永遠為祖國放哨》、《過雪山草地》、《毛主席用兵真如神》、《七律長征》等歌曲。
八九十年代,改革開放使祖國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軍歌也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一大批好聽而抒情的軍歌應運而生。《小白楊》、《說句心里話》、《再見吧媽媽》、《軍港之夜》、《駿馬奔馳保邊疆》、《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十五的月亮》、《望星空》、《血染的風采》、《想家的時候》和《當兵的人》是其中杰出的代表。這些歌曲,情感真摯,風格多樣,曲調優美,一直傳唱不衰。
幾十年過去了,盡管物是人非,可是那個受人崇拜的軍時代始終烙印般留在了那個年代人的內心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