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從何來
一位年輕人自己覺得對“空”的意義理解得很透徹,便夸下海口,走遍天下,也沒有有人能夠難倒他。
他果然所言非虛,一路過關斬將,名聲日隆。人們驚嘆不已:他有問有答,滔滔不絕,真是后生可畏!
每經過一座禪林,當地禪師都以特別規格的禮儀接待他,這使得年輕人更加口若懸河。想想他也確實有一些功夫,他能以哭泣把《大品般若》里的“二十空”講述十個小時!
因此人們建議他去結交一位三十年脅不至席的坐禪大師。
和那位大師面對面坐下,年輕人按捺不住夸示自己的悟境之高:“心、佛也眾生,是三重皆空。現象的真性是空,無悟無迷,無凡無圣,無施無受!”
那位大師靜靜地聽著。其間一會兒請年輕人喝口茶水,一會兒請年輕人享用水果。可年輕人哪里顧得上,只顧說自己的,言談有如懸崖瀑布,綿綿不絕。
忽然,大師出其不意,用手邊的煙管打了這位年輕人一下年輕人立刻憤怒地站起來,斥責道:“大師為何突然有此之舉?”
“既然一切皆空!”大師悠悠說道,“試問怒從何而來?”
禪思禪悟:佛家講究“四大皆空”,看哪個是一種境界。故事中的年輕人自以為理解了“空”所有的含義和奧秘,到處出吹噓,最終在真正的大事面前路出馬腳。滿瓶酒不響,半瓶酒丁當,往往只有那些“半瓶酒”才會到處去虛張聲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