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恭尹是清初詩人,為著名抗清志士陳邦彥的兒子,以明朝遺臣的身份終老。陳恭尹為廣東順德縣人氏,字元孝,號半峰,晚年之時號獨漉子,生于公元1631年,去世于公元1700年,與屈大均、梁佩蘭二人合稱嶺南三大家。父親陳邦彥,與當時的抗清志士陳子壯、張家玉被尊為嶺南三忠。
陳恭尹出生于明崇禎四年,父親是當地享有聲譽的宿儒,學識出眾。陳恭尹自幼就在父親的教育下讀書,能詩會畫,受父親的思想影響很大。
清順治三年,廣州被清軍貢獻,陳邦彥率領嶺南義士共同抗擊清軍。清順治四年,在與清軍的斗爭中,陳邦彥兵敗被俘,隨后被處死。因為陳邦彥的抵抗,陳家全家都遭遇劫難,只有陳邦彥當時僥幸逃出。
陳恭尹本來就受父親忠君愛國思想的影響,后來父親被清軍殺害,全家遭屠,這個就可以說是血海深仇,不共戴天了。所以陳恭尹僥幸逃走之后,并沒有茍且偷生,而是為報家仇,站出來和當地的一些義士,一起從事抗清活動。
與清軍的血海深仇,陳恭尹一直沒有忘記。乃至于在晚年之時,他取號獨漉子,就是來自于古樂府:獨漉獨漉,水深泥濁。泥濁尚可,水深殺我。雍雍雙雁,游戲田畔。我欲射雁,念子孤散。翩翩浮萍,得風遙輕。我心何合,與之同并??沾驳歪?,誰知無人。夜衣錦繡,誰別偽真。刀鳴削中,倚床無施。父冤不報,欲活何為。猛虎班班,游戲山間?;⒂麌?,不避豪賢。而這首詩,寫的正是為報父仇的兒女的故事。
陳恭尹晚年之時,清廷已經在中原站穩了腳跟,加大了對反清義士搜捕,導致反清的活動十分艱難。那個時候,陳恭尹基本已經停止了反清活動,但是卻給自己取這樣一個稱號,表明他本人對國恨家仇并不能忘懷。
陳恭尹往返于福建、浙江、江蘇等地聯系抗清的各地義軍。后南明之時,曾經赴朝同訴父親為國殉難的情狀,得授世襲錦衣衛指揮僉事的職位。
康熙元年,南明永歷帝被補,隨后被處死。陳恭尹聽聞這個消息之后,最終終止了聯絡反清志士的活動。大勢已去,陳恭尹選擇回到家鄉隱居,與友人何衡、何絳、陶窳、梁梿相與砥礪名節,發憤讀書,世稱北田五子。
在這期間,陳恭尹與尚可喜有交,兩人之間相互有詩詞唱酬的交往。所以到了康熙十七年,尚可喜被指參與三藩之亂,而被官府逮捕下獄的時候,陳恭尹也受到牽連,同樣被捕。
這次被捕雖然并沒有損害陳恭尹的性命,但是在關押兩百多天之后,卻算是摧毀了他的意志。從此后再無反清之心,將自己的情懷與志向都轉移到詩詞歌賦的創作中。
晚年的陳恭尹寄情詩酒,經常與清廷權貴唱酬來往,因此受到許多人的譏諷,說他:可憐一代夷齊志,錯認侯門是首陽。
這里要說的是,陳恭尹雖然的確對清廷已經心存畏懼,但是卻并未選擇妥協,改弦更張。他一生立誓不仕清,到老都以明朝遺民自居??滴跞拍?,在廣州去世。
陳恭尹后半段人生的情感,可以從他所留下的詩詞看出。
《虎丘題壁》
虎跡蒼茫霸業沉,古時山色尚陰陰。
半樓月影千家笛,萬里天涯一夜砧。
南國干戈征士淚,西風刀剪美人心。
市中亦有吹蕭客,乞食吳門秋又深。
《崖門謁三忠祠》
山木蕭蕭風又吹,兩崖波浪至今悲。
一聲望帝啼荒殿,十載愁人拜古祠。
海水有門分上下,江山無地限華夷。
停舟我亦艱難日,畏向蒼苔讀舊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