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樹屯村負責人與公路局簽了合同,決定修筑縱橫貫穿、網(wǎng)絡整個村莊的六段主干柏油路。
幾天后,公路局便派人前來施工。機聲隆隆,呼聲陣陣,幾乎振動了全體村民的心。
在主干道路基挖掘、壘積、鋪墊的同時,連住村外200米遠的張大伯門前,也修通了一條略窄的路。
村民們覺得蹊蹺、納悶,村干部們也疑惑不解,便去公路局交涉,說合同上根本沒有這條小窄路。公路局分管這項工程的施工科翟科長拋出一句干脆、利落話:“這不管你們的事,那是一條計劃外路段。”
大約二十來天功夫,村路竣工,交付使用,真是既方便又快捷。大家心曠神怡、激動萬分、贊不絕口,頓感村里村外氣象、環(huán)境煥然一新。
張大伯為此高興萬分,專門特地買了一輛三輪電動車,春風得意,心情舒暢地馳騁在這嶄新、平坦、亮麗、直通他家門的小路上。
說來也快,不知不覺半年過去。這些新修的路似乎經(jīng)不起風吹、日曬、雨淋的考驗,其中兩段路路況出現(xiàn)了嚴重問題:局部柏油脫落、黃土裸露;坑坑洼洼、疙疙瘩瘩,已明顯影響正常通行。于是,村負責人不得不再去找公路局理論。
此事驚動了一向辦事認真、負責的梁局長,便組織有關(guān)人員親臨現(xiàn)場探查原因。待拿出合同書、設計圖案仔細對照時,卻發(fā)現(xiàn)那條所謂計劃外路段根本不存在。問題癥結(jié)再清楚不過:按合同中所計劃的材料、工本細算,路面延伸、加長了,計劃外路段占用了計劃內(nèi)路段的資金,質(zhì)量自然也就大大降低了。加修了那段不該修的路,方便了個別、少數(shù)人,卻給大多數(shù)人制造了不該有的困難、障礙和麻煩。
向來嚴肅、認真,非常注重信譽的梁局長,一下就抓住了這個典型毫不松手。剛從現(xiàn)場回來,便質(zhì)詢施工科的翟科長到底是咋回事?在掩也掩不住、抹又抹不去的鐵的事實面前,翟科只好如實交代:他的一個老同學聽說桑樹屯要修路,便邀他去喝了一場,說他舅舅住在村外,來去極不方便,再三拜托,要求修路時給帶上那段……
這下問題就水落石出了。 吃了人家的嘴軟,老翟沒有堅持原則,沒有打破老同學情面。一壺酒被灌的暈暈乎乎,憑借手中之權(quán),擅自決定修了那段本不該修的“計劃外”。這么一來,卻大大降低、影響了整個工程的質(zhì)量。
不言而喻,可想而知。這下一步,該當“倒霉”和難看的,怕是老翟了吧?一個小小科長,竟能做出如此之事,事實明擺著,看來肯定夠他再喝一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