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別人眼中晦澀難懂的公式和術語,在趙柏聞的眼中卻生動無比
文學界有韓寒,科學界有柏聞。只有19歲的趙柏聞,高中“肄業”就已經是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人類認知能力的基因組學分析”科研項目的團隊帶頭人。
1992年,趙柏聞出生在北京,在他身上有著典型的90后孩子的特征,青春洋溢,特立獨行。可能是由于生長在首都,他的骨子里還透著一股氣息濃重的大城市潮范兒。
趙柏聞的家庭條件優越,父母都是知識分子,自小就為他精心營造了一個良好的學習和成長的氛圍。不僅如此,母親還為他買了一架鋼琴,希望他有特長。平日里,他上課放學都和其他的同學沒有什么不同。,在這樣的環境中,趙柏聞快樂地成長著,不僅成績優異,而且培養了廣泛的愛好。
就這樣,在按部就班地讀完小學以后,趙柏聞順利地考入人大附中,這時的他還沒有意識到,一個改變他命運的契機已經悄然地來到了身邊,不僅喚醒他身體中特有的潛能,而且徹底地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
初二那一年,趙柏聞和父親一起去拜訪中國農科院的老朋友。大人們的談話并沒有讓小柏聞感到無聊,當他聽到基因測序時,更是顯露出了濃厚的興趣,聽得入了神。父親的這位朋友正是基因測序的專家,看到小柏聞發自內心地喜歡,便和他聊了起來。
兩個人有問有答,聊得非常投機,后來那位專家又送給趙柏聞幾本關于基因測序方面的書,說能幫他深入地了解這方面的知識。
收到書以后,趙柏聞欣喜萬分,書中那些在別人眼中晦澀難懂的公式和術語,在趙柏聞的眼中卻生動無比,一個個基因圖譜仿佛就清晰地呈現在眼前。
從此,他開始了自學之路。
這條路對于資質平平的人來說,困難重重,但對一個天才少年來講,卻是坦途一片。很快,他就學完了基因測序方面的課程,讀完了這些書,他就躍躍欲試地想去實踐。
初三暑假起,趙柏聞開始在中國農科院的一家研究所實習。在兩年多時間里,他在老師的指導下做了很多分子植物學實驗,并有機會參與了國際黃瓜基因組測序計劃,并作為作者之一在國際知名科學期刊《,自然遺傳學》上發表了研究論文。
高一時,因為一個偶然的機會,趙柏聞得知華大基因在做基因測序,便請求農科院的導師介紹自己到華大基因實習。
1999年,為承擔人類基因組計劃的中國部分,華大基因研究中心正式成立。
在短短十幾年間,華大基因研究中心先后完成了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中國部分”(1%,承擔其中絕大部分工作)、國際人類單體型圖計劃(10%)、水稻基因組計劃、家蠶基因組計劃、家雞基因組計劃、抗SARS研究、“炎黃一號”、大熊貓等多項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基因組科研工作,奠定了中國基因組科學在國際上的領先地位。同時,建立了大規模測序、生物信息、克隆、健康、農業基因組等技術平臺。
從SARS病毒的破譯、印度洋海嘯遇難人員的DNA鑒定,到甲型HIN1流感病毒和歐洲大腸桿菌疫情,華大基因都自發地沖在第一線,為中國科學界贏得了無數的尊重和榮譽。
到2011年底,華大基因的科研成果8次入選“國內十大科技新聞”,在《科學》和《自然》等系列雜志上發表論文共計130篇,已經成為生命科學領域中國崛起的代表之一,為世界所矚目。
同年,國家發改委同意依托華大基因研究院組建“國家基因庫”,成為繼美國、日本和歐洲之后的全球第四個國家級基因庫。
作為一家科研機構,華大基因在中國乃至國際上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力。
事實上,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本身就是一個很“特別”的地方。華大基因的用人原則是“英雄不問出處”,不論資排輩,不重“三唯”(即唯職稱、唯學歷、唯論文),而是看重研究人員的能力。
在科研人員中,有一批優秀的肄業生,其中包括本科學了半年就跑過去的,而且還有北京大學的學生。在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看來,能力比學歷更重要。
華大基因通過實戰選拔人才,一些優秀的人才便經歷重大科研項目后脫穎而出。
李英睿本打算用千人基因組項目遇到的難題打發趙柏聞,不料趙柏聞一個下午就搞定了
高二的暑假,趙柏聞的愿望實現了,他被基因專家推薦去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實習。剛來到一個陌生環境的趙柏聞滿腦子都是新鮮感,希望能夠結識更多的專家,期待著在工作中能有所成就。
在華大基因,用于科學研究的地方被稱為“特種兵團”,這里聚集了一批“天才”和“牛人”。剛進入華大實習時,趙柏聞就向院長提出,想去更新鮮的部門看看。于是,他被分派到了“特種兵團”。而到了“特種兵團”后,他并沒有受到項目負責人的特別重視。
第一天,趙柏聞和導師見面,介紹了自己的實習經歷。講完后,導師先給了他一篇關于水稻的論文,接著又給了他幾本書讓他學編程。很快,趙柏聞就掌握了編程,并做完了教材中的大部分題目。接著,沒有事情做了,趙柏聞只好找到院長汪建,主動要活兒干。
汪建對這個還不滿18歲的小男孩有所了解,不過,高中生搞研究工作,實在有點放心不下。于是,汪建想到了和趙柏聞有相似經歷的李英睿,就把他介紹給李英睿認識。
李英睿是華大基因的一個“神奇人物”,這名北大生命科學院的才子,曾曠課到華大“打黑工”,不要工錢只干活,后來被華大基因錄用,現在已是華大基因首席科學家。
不久,趙柏聞就見到了李英睿。他隨手寫了一道數學加編程的題目,讓趙柏聞自己去解。趙柏聞看了題目以后,用一個下午的時間打草稿,連晚飯也沒來得及吃,晚上7時開始編程,之后改了四五遍,凌晨的時候完成了全部題解。
這時,李英睿剛吃完宵夜回來工作,趙柏聞把答案遞給了他。看完以后,李英睿當場震驚,這道題可是他們千人基因組項目所遇到的難題啊!
后來,趙柏聞才知道,李英睿本來想用這道題打發自己一下,甚至讓他的實習期“耗”在上面,沒料到趙柏聞一個下午就搞定了。
汪建院長很快就聽說了這件事,感嘆他驚人的天賦,并稱他是中國的“比爾,蓋茨”。
趙柏聞的才華,也深得李英睿的贊賞,他開始勸說趙柏聞留在華大基因。盡管家里條件不錯,但趙柏聞自小就希望能夠自力更生,自己賺錢,覺得花父母的錢很羞恥,而且他也早就厭倦了國內的教育模式。想到這些,趙柏聞心動了。
但這畢竟是一件大事,能不能過父母這一關,趙柏聞心里也沒有底。他小心翼翼地打了電話,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父母。
聞聽兒子要退學,趙柏聞父母大驚之下,立刻結束了草原之行,連夜奔到深圳。
為了說服家人,趙柏聞早想好了一套“勸降”的說辭。他告訴父母,若自己按部就班地上學或出國,5年后將成為一名普通大學畢業生;但如果退學進入華大,5年后就會學到更多東西,積累更多經驗。
趙柏聞的父母是開明的,他們知道兒子的才華和實力,但是今天放棄了學業,就等于離主流社會遠了一步,將來很有可能融不到同齡人的圈子里面去。這就不僅是事業和前途方面的事情了,而是關系到心理能否健康的問題。他們一時也做不了決定,于是告訴趙柏聞要先繼續學業,給他們時間考慮一下。
一天,趙柏聞又和父母談到了退學的事情,父母見再拖下去也不是辦法,于是就想到了人大附中的校長劉彭芝,希望劉校長能給一些建議。
約好見面的時間以后,趙柏聞在父母的陪同下來到了劉校長的辦公室。他向劉校長詳細地述說了自己對科研的興趣,說想用別人準備高考和讀大學的時間,來做一些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劉校長聽完趙柏聞的講述后,只問了一個問題:“你是真的想搞科研還是想出國?”
趙柏聞堅定地回答:“搞科研!”在趙柏聞眼中,研究遠遠重于學歷。
“好,那我支持你!”劉校長看了看陪同趙柏聞來的父母,又問,“你把父母帶來是什么意思?需要我說服他們嗎?”
每當回想起這一幕,趙柏聞都對劉校長充滿了感激之情。父母最終同意了。從此,趙柏聞過上了與同齡人完全不同的生活。
父母和老師同意以后,趙柏聞沒有了任何的壓力,回到家里就匆忙收拾起回程的行李,此時此刻,他的心早已飛到了研究中心。
這一天,陽光明媚,趙柏聞的心情也和這天氣一樣,好到了極點。他又回到了華大基因,而這次的身份全然不同,他已經是一名科學家了。
專家和導師們都已經非常了解趙柏聞的實力,大家也都在期盼著他的歸來。在幾天短暫的休息后,趙柏聞便迫不及待地投入到了研究當中。
轉眼間,三個多月過去了,趙柏聞憑借著自己超凡的天賦和能力,工作起來十分得心應手。2009年年中,趙柏聞與華大基因的幾名同事開始著手成立一個項目組,經過一番考察,趙柏聞決定將課題定在認知學范圍,確定科研項目的名稱為“人類認知能力的基因組學分析”。因為科研小組是他組建的,所以趙柏聞被任命為團隊的帶頭人。
項目小組成立后,趙柏聞和同事們全身心地投入到了研究中去,夜以繼日地工作,不斷有新的階段性成果出現。由于項目的內容新穎,很快就受到了國內外新聞媒體的關注。
突如其來的狀況,讓趙柏聞除了倍感欣喜以外,更多的還是意外,他沒有想到這個項目的影響力會有這么大。趙柏聞當然希望能有更多的專家加入,他想組建一支自己的“特種兵團”,于是團隊由最初的三四個人一下子壯大到了幾十個人的大集體。各專家以兼職研究員、專職研究員或達成協議的方式參與進了項目組。
從此,趙柏聞帶領著數位經驗豐富的科學家,開始了人類智力差異如何產生以及與基因的關聯研究。就這樣,年輕的趙柏聞在世界最大的基因組學研究中心挑起了大梁。按照預定的計劃,這個項目將在一年后結束。
19歲的高中肄業生管著一群科學家,不僅需要過人的智商,還需要極高的情商
在新組建的團隊中,團隊中的很多成員都來自國外,而且占了團隊的大多數。因此,趙柏聞會定期組織電話會議和網絡通氣會議,協調項目的推進情況。
由于文化上的差異,有些國外的研究員們并不是“一切行動聽指揮”。在合作的過程中,也著實讓趙柏聞頭疼了幾回。
有一位在德國的科學家,事先沒有和趙柏聞商量,自己墊付十幾萬買了一臺實驗儀器,然后找趙柏聞報銷。接到消息時,趙柏聞先是嚇了一跳,因為當時由于經費緊張,他還在與大家討論買與不買的問題。無奈之下,他也只能安慰自己,想想這樣也好,省下了討論的時間,可以多做些研究。
作為團隊的帶頭人,趙柏聞的首要任務當然還是搞科研,他負責生物信息分析,手下光博士就有4個。在這個團隊里,趙柏聞年齡最小,學歷最低。論資排輩的話,不知何年何月才能輪到趙柏聞。只憑一點天賦和能力就指手畫腳,有的人還是很不服氣的。
趙柏聞十分清楚這些,每當遇到這種情況,他都有自己的一套辦法來應對,并且都比較理想地解決了矛盾。
有一次,在接受深圳媒體的采訪時,記者問到了趙柏聞這個問題:“19歲的孩子管理一個團隊,能服眾嗎?”
趙柏聞神秘地一笑,輕快地說:“大家之所以聽我的,是因為項目科研經費是我申請下來的,錢在我手里。”
“當初是什么原因讓你選擇放棄高考,留在華大的呢?”
趙柏聞不假思索地回答道:“主要是因為沒做暑假作業,沒參加假期補課,回學校‘不好交代’。”
簡單的幾句話,相信所有聽到的人都會被這個年輕的大男孩所吸引,他不僅有著過人的智商,而且還有非常高的情商。
在趙柏聞看來,自己小小年紀就成為科研團隊帶頭人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萬事開頭難。他已經邁出了第一步,今后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
為了能讓項目成果服務社會,轉化成為實用的價值,趙柏聞經常奔走在各個城市的政府部門之間,介紹項目的理論和應用前景,處理項目合同的簽訂工作。
工作是忙碌而艱苦的,趙柏聞似乎有著無限旺盛的精力。他的一身休閑服藏在白大褂的里面,戴著黑框眼鏡,在研究室中穿梭,最大的特點就是一臉稚嫩的學生氣。
華大基因給了趙柏聞工作的機會,現在他時間自由、有錢賺,過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把骨子里的那股潮勁兒發揮得淋漓盡致。工作之余,哪里有自己喜歡的搖滾音樂會,他就立馬飛到哪里去釋放自己。
當然,早早地進入社會,趙柏聞也經常會感到困惑。上學時,身邊的每個人都是一樣的,大家享受著父母的寵愛,衣食無憂地學習玩耍。直到來到華大基因,這個地處深圳鹽田北山工業區的研究院,他才發現原來更多的人早早地就走上了社會,肩負起了養家糊口的責任,在生產線上辛勤勞作。他曾經說過:“我身邊沒有同齡人,這太可怕了!”
趙柏聞回到深圳以后,劉校長想盡辦法為他的前途鋪路,希望他能走進大學校園完成學業。在半年多的時間里,劉校長多次向國內知名高校推薦,但是得到的回復都是一樣的,那就是不參加高考,趙柏聞無法就讀任何一所大學。因為高考體制的限制,劉校長也只得暫時放棄了。
2009年,北京大學在全國首次實行了校長推薦計劃,公告一發出,劉校長喜出望外,第一個人選就想到了趙柏聞。但是,令她萬萬沒有料到的是,趙柏聞謝絕了。
趙柏聞知道劉校長的一片苦心,他告訴自己的恩師,這么多年的成長過程中,他做得最多的就是“突破傳統”,這一次,他還要做這樣的選擇。劉校長了解到趙柏聞的想法以后,并沒有多說什么,表示將會一如繼往地支持他的選擇。
面對是否繼續學習的問題,趙柏聞有著自己的想法,他只想選修自己喜歡的、可能有助于研究的課程。經過考察和比對以后,最終他把目光鎖定在了香港中文大學上。
在多方聯系后,趙柏聞和香港中文大學談好了條件,不要文憑,只修習自己所選課程,學校同意了,而且每年都發給他獎學金。
趙柏聞已經走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道路,他的堅定和堅持,不僅感染了周圍的很多朋友,還深深地打動了師長們。
劉校長仔細地聽著,眼中透露出一種自豪的神情。聽完以后,她便和趙柏聞聊了起來,問他這兩年來最大的收獲是什么。
“我的眼界開闊了,這是我最大的收獲。”趙柏聞說,“走出校門進入社會,突然發現世界是多樣的。”
看著日漸成熟的學生,劉校長輕輕地拍了拍他的肩膀,問起了他的下一個目標。
趙柏聞說,自己最想干什么目前還不知道,但很清楚自己不想干什么。也許有一天找到了自己的理想,就會放棄一切去實現它。
令趙柏聞慶幸的是,一路走來遇到了很多愿意幫他的師長,他的心里充滿了感激之情。如果不是當初人大附中支持他在高三關鍵時期放棄高考,如果不是華大愿意吸納還未高中畢業的他來做科研……現在的趙柏聞可能只是某個名校里一名普通的大學生。
在一次采訪中,趙柏聞說,大多數時候自己是以“傳統教育的叛逆者”形象出現在報紙的教育版面,這讓他有些不滿。趙柏聞告訴記者,他不否認現行的教育制度是目前而言最為公平、有效的,只是他不喜歡用這套系統來定位自己而己。
不僅如此,趙柏聞也一直在用行動證實著自己的想法和觀點。趙柏聞雖然喜歡科研,但他從不參加競賽,他不需要用那些證書來證明自己。他彈一手好鋼琴,但是和別人講起時,從來都不把這個愛好說成特長,他告訴朋友們:“彈琴是一種放松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