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沒有什么比記憶還讓人灰心喪氣的了。它真是一件設計糟糕的產(chǎn)品即使是片刻之前的事情,轉眼間也會忘得一干二凈。你在電腦前寫著文章,決定去書房查些資料,可當你來到書架前,卻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你注意到茶杯臟了,拿著杯子走到廚房里,擰開水龍頭,卻看著白花花的水流不知所措。類似的場景,真讓人抓狂!
究竟是誰偷走了你剛才的記憶?
在陰謀論者的眼中,這件事情絕不簡單:每當你走進一間房間,卻忘了自己進去時想干什么時,其實都是房間里有個外星人正好被你撞見了。火速趕來的黑衣人特工將外星人處理掉后消除了你的記憶,而你原來本想做什么事的記憶也被一起消除了。
不過,玩笑歸玩笑,從研究看來,門的確是個不祥的事物。僅僅是穿過一扇門,就會誘發(fā)人遺忘剛才的事情不管這是一扇虛擬或真實的門。
在事件切割理論看來,這扇誘發(fā)遺忘的門就是事件的邊界。盡管外界的信息源源不斷地流向我們的感官,我們卻會自動地把這股信息之流切分為一個個片段,把正在發(fā)生的和剛剛發(fā)生過的事情分開。而在這些邊界處,我們的工作記憶就自動地更新,以處理當下的處境,而上一個事件的信息自動被清理,再難以回憶。在上文提到的實驗中,當你穿過一扇門,盡管邁出的腳步只有咫尺之遙,你的記憶卻已換了另一番小天地,也自然難以回憶上一個房間里的物品。
不論是讓參與者主動劃分電影、圖片、文字等信息的界限,還是測量他們在處理這些材料時的生理指標,都能發(fā)現(xiàn)人們切割事件的跡象。
例如,讓一些沒有受過音樂訓練的參與者聆聽交響樂。在每個樂章的交替處,人們右半球腦部活動會悄然改變,首先是前額葉皮層腹外側區(qū)和后顳葉皮層的活動增強,緊隨著前額外皮層和后頂葉皮層(PPC)的活躍。再如,測量人們觀看視頻時的眼動和瞳孔直徑會發(fā)現(xiàn),在事件的邊界處,人們的瞳孔直徑會突然增大,代表了認知活動增多。同時掃視增加,表明人們對于一個新事件的重新定向行為。
為什么人們需要對事件進行劃分?
這是因為,我們無時無刻不在預測未來發(fā)生的事件。這種劃分能力,能夠讓人把一個相對較長的時間段當做一個組塊來處理,從而節(jié)省認知資源。而工作記憶的不斷更新,則能夠讓你專注于當下的情景,不受此前信息的干擾。
盡管偶爾會出現(xiàn)這么一點忘記自己之前要干什么的小故障,考慮到記憶帶給我們的強大功能,這仍然是一筆合算的買賣。
借用二十世紀現(xiàn)代主義建筑大師密斯的一句話少就是多,不必苛求人的記憶事無巨細地記錄下你生活的每個點滴,它正在用它的方式,給你創(chuàng)造一個高效而得體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