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更始年間,天下大亂。有一個人叫劉平,帶著母親逃難。一路上,他們風餐露宿,食不果腹。有一天,餓得實在走不動了,劉平只好把母親藏在一個低洼地帶,一個人出去找吃的。
結果,他碰上了一伙餓賊,要把他煮了吃。他連忙跪地求饒,說自己是為母親找野菜充饑而出來的,他懇請群賊放了他,并且立誓說,如果能放他回去,讓饑餓的母親填飽肚子,他一定會回來,決不食言。
群賊憐憫他的一顆孝心,放了他。
劉平找到吃的并伺候母親吃飽之后,便把剛才發生的一切稟告母親。他說,既然答應了人家,我就得回去。于是,他拜別母親,一轉身,真的走了。
另一個故事的主人公也是漢代人,叫荀巨伯。有一天,他聽說朋友染病在床,于是便到郡里去看望朋友。不巧的是,當時正趕上胡族入侵,郡里的人聞風而逃,都四散跑光了。
但荀巨伯沒有跑。
朋友勸他趕緊離開。他說,我怎能在這種危急的時候扔下你一個人不管呢?這樣不仁不義的事情,我才不去做呢。
胡兵很快發現了荀巨伯以及他臥病在床的朋友。空空的一座城里,竟然還有人在!這是入侵者萬萬沒有想到的。胡兵很納悶,問荀巨伯為什么不跑。荀巨伯說,朋友有病在這里躺著,我怎能丟下他不管呢?如果朋友今天難逃一劫的話,希望我能代他而死。
最耐人尋味的,是這兩個故事的結尾:
當群賊看到劉平真的返回后,他們都驚呆了。他們沒有想到,這個世界土還會有這么守信的人,最后,群賊非但沒有難為他,還恭恭敬敬地把他送走。而那些胡兵,當聽完荀巨伯的話后,感慨地說。我們這是無義之師攻入了有義之邦啊。在愧怍中,胡族竟然退兵而去。
倘若用現代人的眼光來衡量劉、荀二人的言行,他倆就屬于那種傻得連彎也轉不過來的人。然而,劉平以信立身,荀巨伯以義退敵,成就了歷史的佳話,也贏得了后人永遠的敬重。
只可惜,我們周圍像這樣的“傻人”太少了,聰明的人太多了。這個世界的鉆營、取巧、機關、陷阱、陰謀、暗算、鉤心斗角、爾虞我詐、蠅營狗茍、狼狽為奸,幾乎都是聰明人干的。是的,再寧靜的塵世,也會被無數的心計攪擾得云殘月破,雞犬不寧。
我們不缺聰明人,我們缺的,是像劉平、荀巨伯一樣的“傻人”。聰明人營造出的,只會是越來越自私的內心以及越來越庸俗的世界;而“傻人”們構建的,是立世的范本,是社會的底蘊,是民族的脊梁。
也就是說,一個民族,只有多出現這樣的“傻人”,才能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