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我國現代婦產科醫學的奠基人之一;她是一個有著精湛醫術和高尚醫德的人;她終身未婚,卻擁有最豐富的愛;她沒有子女,卻是最富有的母親。她是東西方文化交融陶冶出的杰出女性,是母親和嬰兒的守護神,被人尊稱為“東方圣母”。
誰說女子不如男
林巧稚的童年,正是中國備受欺凌的年代。她的家鄉在東南沿海,常能看到外國人高人一等的樣子,人之間的不平等給了她強烈刺激。在她幼小的心靈里,不甘屈辱的強烈自尊感與她的年齡悄悄地同時生長。
1921年夏,林巧稚到上海報考北京協和醫學院。考試時,一個女友突然暈倒了,林巧稚毅然放下未完成的試卷去照顧病人。然而,當她回到考場時,考試時間已過,使她最拿手的英語試卷沒有做完,林巧稚只好悻悻地離去,也不對考試結果抱什么希望了。可在發榜之時,她卻發現在百里挑一的金榜之上有她的名字!原來,恰是她在考場救人的出色表現,被協和醫學院看中,認為她的愛心和沉著具備了一個醫生的優良品質。
為了向“婦女不能持刀”的陳腐觀念挑戰,為了那些苦難中的中國婦女,也為了在無奈中死去的母親,她選擇了當時被許多人所鄙薄的婦產科。協和的淘汰制極其殘酷,75分才算及格,一門主課不及格留級,兩門不及格除名,絕無補考和商量的余地。但林巧稚憑著她的苦學和聰慧“生存”下來了,在八年的學習和殘酷的淘汰競爭中,林巧稚一直高居榜首,并獲得協和象征最高榮譽的文海獎學金,開創了女生獲此獎學金的先例。林巧稚以自己的實際結果向世人證明:誰說女子不如男!
不平凡的道路
回國以后,林巧稚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獻給婦產科事業。她解除婦女的痛苦,分享母子的歡樂,忙得連自己的婚姻與家庭都未顧及。1939年,她再次遠渡重洋,到美國芝加哥醫學院當研究生。1940年回國,不久升任婦產科主任,成為該院第一位中國籍女主任。在“協和”,就是外國人要想獲得這個職位也決非易事。然而,憑著高超的醫技和眾人皆知的高尚醫德,在婦產科主任空缺時,院方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這個中國女醫生。
新中國成立后,林巧稚感到歡欣鼓舞,她在短文《打開協和窗戶看祖國》中寫道:“協和的窗戶打開了,豎起了五星紅旗……我們為祖國偉大的進步感到光榮驕傲。”她經常帶領醫務人員深入農村、城鎮考察婦女和兒童的疾病。為了降低我國嬰兒死亡率,防治婦女宮頸癌,她撰寫了婦幼衛生科普通俗讀物《家庭衛生顧問》等書,受到普遍歡迎。為了治療新生兒溶血癥,林巧稚邀集有關專家座談,終于創造出用臍靜脈換血的醫療方法,填補了國內的空白。
播撒愛的天使
林巧稚有一顆金子般的心,她看病從來不分貧富、貴賤、黨派、階級,上至主席夫人、高干子女,下至農婦、罪犯,在解除病痛上一視同仁。她說,“在我心里,大家都是一樣的。”有些人窮得付不起醫藥費、住院費,她也是先安排病人住下,治好病,再請求院方減免,或自己掏錢墊付。
她對實習生說過這樣的話:“當一個醫生,首先要知道責任重大。產婦或者病人進了醫院,就把她的整個生命交給了我們,我們要把她們當成親姐妹,從每件細微的小事上做起,體貼和關懷她們……”每次查房,她那鎮定的目光,溫柔的微笑,輕緩的手勢和寧靜的語調,仿佛是一縷陽光,讓緊張的產婦們踏實下來。她每次拿起聽診器都必定在手掌里暖熱后才伸向患者;她每一次病床前的詢問,都是對患者的慰藉。正像她說的:“我沒有做過母親,但母親的事我做得不少。”林巧稚是用偉大的愛心和悲憫的情懷保護拯救著婦女的健康,迎接著一個個小生命的誕生。
有一次,一個女工在檢查身體時被診為子宮肌瘤,并要實施子宮摘除手術,她抱著一線希望找到了林巧稚,希望能發生奇跡。林巧稚重新給她做了認真細致的檢查,憑著豐富的經驗斷定這只是生理瘤,無須摘除子宮,而且還確診女工已有了一個小寶寶。當女工第二次入院時,林巧稚親自給她接生。這位女工深情地說:“是林大夫救了我,挽回了我的幸福家庭!”
林巧稚,憑著愛心和高超醫技,贏得了千千萬萬婦女、母親和兒童的心。在臨床上,林巧稚把給婦女生產和護理,變成了一門精湛的藝術,凡經她的手,再難產的產婦,都會化險為夷。她還用極嚴密的科學方法,治愈了許多婦女的不育癥,給那些希望有孩子的家庭帶來天倫之樂。她被人們稱為救死扶傷的“活菩薩”、帶給夫妻幸福的“送子觀音”。
林巧稚太過偏愛事業了,以至于沒有時間和精力為自己的個人幸福考慮。她在產房里度過了50多個春秋,親手迎接了5萬多個小生命來到人間。這個不曾做過母親的偉大女性被人們尊稱為“萬嬰之母”。雖然她沒有自己的兒女,但她是最偉大的母親。百姓為了感謝她的恩情,把林巧稚接產出生的孩子起名為“念林”、“愛林”、“敬林”、“仰林”,以示對林巧稚的永久紀念。
生命使者魂歸故里
追悼會遺像兩旁垂下4.5米高的幛聯,上面寫著:“創婦產事業,拓道、奠基、宏圖、奮斗、奉獻九竅丹心,春蠶絲吐盡,靜悄悄長眠去;謀母兒健康,救死、扶傷、黨業、民生,笑染千萬白發,蠟炬淚成灰,光熠熠照人間”。60個字反映了她60余年的工作和她的業績,以及后人對她的敬仰之情。
林巧稚留下遺囑:平生積蓄3萬元捐獻給首都醫院幼兒園、托兒所;遺體捐獻給醫院作醫學研究用;骨灰灑在故鄉鼓浪嶼周圍的海面上。為了紀念林巧稚,廈門市人民政府和鼓浪嶼區政府于1984年在鼓浪嶼黃金地段建造了取名“毓園”的林巧稚紀念館。
下一篇:時代之殤中的林徽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