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假前學院發給每一位行政人員一本余世維的《贏在執行》,我花了兩天時間,認認真真讀完了整本書。我邊讀邊思考,發現此書的對象雖然是企業的員工,但是對身在學校的我們來說同樣適用。通過看書、反思,我看到了自己身上以及身邊存在的一些問題,下面就我感觸最大的五個方面談談自己的讀書體會。
“怪”圈現象的背后。中國平安保險公司董事長馬明哲曾提到企業中的一種“怪”圈現象,即高層怪中層,中層怪員工,員工怪中層,中層又反過來怪高層,形成一個“怪”圈,卻沒有一個人真正地負責任,保質保量地做好自己的工作。余世維博士提到,馬明哲先生說的企業“怪”圈現象,其實就是沒有一個人在檢討自己是否保質保量地完成了工作任務。執行力不強是每一層級的問題。我們不要再相互地埋怨執行力差,而應該首先問問自己:我保質保量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務嗎?在我這個環節和階段,我做到了一絲不茍嗎?我的反思:作為一名團委老師,我也參與了一支學生隊伍——學生會的指導,這是一支吃苦耐勞、兢兢業業、戰斗力非常強的隊伍。但有些時候,當在某些活動出現具體問題時,我的第一反應是肯定是某某部門沒有做好,某某部長執行不夠到位。
現在想想,出現任何問題,第一個檢討的應該是自己。我把任務說清楚了嗎?在整個過程中我監督到位了嗎?每個人多一些自我反思,相信我們的事情只會越做越完美。讀后感和“差不多”說ByeBye在我們的工作中,“差不多”、“還可以”、“過得去”的口頭語出現的頻率很高,“那有什么關系”、“這又不要緊”、“不就是一件小事嘛”這樣的話也不少出現。其實,這就是偏差。作為一個工作態度認真,執行力強的人,永遠都不會講“差不多”、“過得去”、“還可以”的話。余博士以中西方的婚禮為例來解釋這個問題:中國人的結婚典禮,很少有按預定時間準時開始的,而余博士在德國參加的一個結婚典禮確是分秒不差,和請柬上寫的時間一摸一樣。我的反思:有些時候,因為工作頭緒比較多,在時間又比較緊張的情況下,很容易就滋生“差不多”的心理及行為,希望今后“差不多”等口頭禪能出現得越來越少。就時間觀念來講,我本人已經比較注意這個細節,一般情況下我都會準時參加各種會議、活動。但是,就我所主持的活動而言,很少能夠準點開始的,一般都要晚三五分鐘,有些會晚十分鐘甚至更長。這里面有很多的影響因素,有些可能不是我們本身的原因引起,但是今后我們應該盡自己所能,保證活動準點開始。沒有任何借口沒有任何借口是執行力的表現,體現了一個人對自己的職責和使命的態度。
思想影響態度,態度影響行動,一個不找任何借口的員工,肯定是一個執行力很強的員工。在企業里,當領導問你的工作為什么出現紕漏的時候,你若能夠回答這句話,而不是講一大堆找借口的話來應付領導,那么你就是個執行力非常強的員工。“不停地辯解”可以說是一種惡習。“我以為”就是一個辯解的口頭語,很多人犯錯誤以后經常會用這三個字為自己辯解。當錯誤出現時應少講“我以為”,不要相互推卸責任,而是要及時承認錯誤,盡快解決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讀后感我的反思:對待領導交辦的工作,我們要無條件的執行,不要找借口,不要把工作的困難交給領導。也許在實際的工作中,我們會碰到各種各樣特殊的困難,如可能家里老人生病了,可能最近任務特別多,可能還有小孩需要照顧,但是當領導把工作交給我們后,我們應該排除萬難,保質保量地完成任務。而不是等到領導檢查時,再找各種理由來為自己開脫。養成主動“回報”的習慣在工作中,我們看到執行不到位的原因,往往是因為溝通不到位,誤解或沒有理解別人的想法,也得不到別人的理解和支持。要想成為一名執行力強的員工,一定要學會溝通。
而主動回報則是非常重要的一種溝通形式。在這里,“回報”和“匯報”是有區別的,“回報”是一種主動的反饋,而不是等他人問起時才被動地回答。作為下屬,要把自己的工作動態隨時向上司回報,其目的有兩個,一是請上司放心;二是萬一有問題,我們可以不斷地及時修正。我的反思:在日常工作中,主動“回報”是我做得最為欠缺的。以前總是以為領導太忙,不好意思經常打擾領導。總是等領導來問起某某事情做得怎么樣了才“匯報”工作的進度。事實上,如果能夠在領導詢問之前,在恰當的場合向領導回報工作進度,并征詢領導意見,這樣領導會更加放心。回報的時候,應該帶著答案、準備好對策,請領導做選擇題而非問答題。讀書筆記只有一個代名詞——我們每個公司都有很多部門,在談到自己公司的其他部門或其他分公司時,我們常常將“你們”、或“他們”。
但在客戶面前絕對不能講“他們”、“你們”,而一定要說“我們”。面對客戶,你就代表整個團隊,無論哪個環節、哪個人出錯了,都是團隊的事情。
上一篇:作文要得高分技巧攻略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