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弘一法師李叔同在杭州任教期間寫給西湖邊上一所師范學校的一首曲子,后來廣泛傳唱,其曲音流暢,柔美,帶著幾分凄涼,雖短短幾句,卻寫出了當時作者對祖國這片土地的熱愛,及自己雖飽讀詩書。學富五車卻不能救國家于水火的悲傷之情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角半零落一瓢{hu}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清末民初世事動蕩,國將不國,有多少杰出人物懷才不遇,歷經苦難,還未劃過星空卻悄然隕落。世事變遷,到底是什么磨去了你的棱角,是什么磨去了你的激情,讓你失去了對所有人與事物的熱度。當真愛與責任不能共存時,卻在你不去面對與逃避中勉強共存著。
你放不掉哪一個,也不能近了哪一個,怎么做都是罪孽。所以你選擇了永遠的逃避,放掉了所有的所有,皈依佛門。我這么說對弘一大師有一種失敬的感覺,但什么能使年輕有為。
以救國為己任。有著遠大抱負的的李叔同放掉救國之大事,放掉養家教子的責任皈依佛門呢!讀后感佛教有他的博大精深所以在中國延續千年,但對于弘一大師為了研佛,與自己的修行,不但負了自己的結發妻子,更負了為了愛他放棄了自己的國家隨他而來到中國的日本姑娘春山淑子,當日本侵占祖國的領土戰火四起時,心也能空,也能靜嗎!也許這就是文化差異,不能理解大師的深度。就像他的妻子俞氏夫人來勸他回心轉意時,對他所有的控訴他居然只字未言,沒有安慰,沒有解釋,聽完轉身離去。
人內心總是崇尚本真的,純粹的東西,但越長大發現本真的東西越少。世俗與偏見,環境的渲染,當這些與我們內心的期望相差甚遠,甚至背道而馳時,人是矛盾的共體。這時大部分人為了生存選擇了隨波逐流,改變了自己的初衷,改變了自己的行為方式。
有的人在矛盾體內掙扎。郁悶。有人厭棄,選擇了離開。
。。。
。。人一生的變化有多大,父母無法估測,朋友無法估測,甚者連自己也是無法預知未來是什么樣子的。
人在不停的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隨著經歷的增加閱歷的加深而改變自己的認知,經過痛苦的磨礪而一次一次蛻變。沒有經歷過你不能理解經歷過人的抉擇,不能了解經歷過人的的心境。弘一大師遺言中最后一句是這么說的:“當呼吸停頓,熱度散盡時,送去火葬,身上只穿這身破舊的短衣,遺體停龕時,要用小碗四個,填龕四角,以免螞蟻聞臭味走上。
應逐日加滿,以防螞蟻再爬上去,焚化時,損害了螞蟻的生命。”
上一篇:高三下學期成績班主任工作計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