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聞周刊》有關“因特網”、“手機”、“即時聊天”、“電子游戲”對年輕人成長利與弊的調查,“對成長有利”的指數分別為92%、5%,3%和0,而“對成長有害”的指數為6%,8%,6%,80%。
白紙黑字數據見報,想必定會引起了一場關于新技術的爭議。結果可想而知,社會的評論無非是鄭重其事地指出“新技術是一把雙刃劍”,“電子游戲”如下山猛虎……于是人們顫顫巍巍,誠惶誠恐,如臨大敵,生怕那下山的猛虎吞掉那“天真的童年”與“中國的未來”。
其實,任何新興事物都有它存在的理由,它能讓我們辨證地認識這個事物的本質,同時更深入地了解自己,從而最大程度地盡物之所益而避物之所弊。
不能否認的是,在一些明智的聲音背后,總有一些偏激的、恐慌的甚至否定的想法,將以電子游戲為代表的新技術對年輕人的作用描述得如洪水猛獸。于是,如今這些名詞已成為了老師、家長們眼中的惡徒,一旦遇到,群起而攻之。寧可錯攻十個,也不留一個逍遙于世。
當然,很多鐵一般的事實也證明了這些事物對年輕人是有一定的危害的。但,究其緣由,誰又敢妄下評論而說諸如“電子游戲是萬惡之源”的話?
有人說,諸如電子游戲使不少年輕人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是的,對任何事物的沉迷都會對人造成不良的影響。我們的祖先早在千百年前就有過這種體驗了,有不少文人沉溺于酒,而在我們看來,這些并不會讓人嗤之以鼻,相反,我們會同情他們懷才不遇,感嘆世事滄桑,甚至歌頌他們不愿拘于塵網,超然物外去追求人生的至高境界,但倘若這些文人生在當世,也會落得個“低迷青年”的稱號吧。而對于當前人們的行為,會不會有人敢站出來作出同我們對我們的先人的感嘆一樣的感嘆?現在一定不會,百年后呢?千年后呢?
有人說,電子游戲等新事物影響年輕人的學習甚至生存,甚至祖國的未來。從個體到整體,這種推論實在是讓人不敢恭維。從人類代代相傳的發展歷程上看,每一代都曾被前一代視為“垮掉的一代”,因為在前一代人眼中,新事物的出現定會引來年輕人這一代的不同于自己生存方式的變動,而歲月的洗禮讓前輩們不敢輕易接受這些變動。但事實上,正是這一次次的變動忍著激烈的社會評論與遣責,艱辛地使人類從原始社會發展到現在。對于新興事物,前輩們應多一些引導與鼓勵;對于誤入迷途的新興事物的“嘗試者”,也應多一些寬容與關懷。
說到底,人們大可不必過于緊張這些新事物帶給我們的影響,更不必動不動就整一個“用數據說話”的調查來嚇唬人。其實《新聞周刊》上的這份調查,有明顯的不合理性,仔細觀察數據會發現,將各組數據內部相加恰為100%,也就是說,若一個人被調查,那么他必須只在這四樣新興事物中選一件有利而一件有害的事物,相當于縮小所選范圍,而擴大了微小的真相。豈不荒唐?
對新事物的評論啊,請科學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