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是所有的生命值得我們去關注。
我無意于輕視他人的生命或尊嚴,又不敢。但是以物質來填充其生命的個體,我們從中又能獲得什么呢?
生命的養分是人類歷史中存留下來的精華。發問的精神,批判的精神,勇于為了真理而向權威挑戰的勇氣。
但,我們有嗎?就我們自身而言,在剛剛憧憬世事的時候,曾經無限的渴望夢想中的公平、正義。但,長大了,同時又“成熟”了,我們失去了曾經的那份輕狂,失去了生命中最重要的養分。
“兩個以色列人有三個腦袋”,為什么?因為以色列總理可以請一位作家到自己的辦公室內與他們討論國家大事,并始終保持平等的地位。而一位以色列的出租汽車司機與一位作家交談,卻也可以讓作家插不上嘴。諸如此類的事件在以色列的大街上并不少見。自由、平等的學術交流,不帶有功利色彩的辯論和交談,這就是以色列在阿拉伯國家包圍下,卻仍然立于不敗之地的根本原因。
在國內,這方面顯然做的很不到位。新聞中稍有不符合政治要求的內容,立即插播廣告,有的報紙將內幕揭露,卻遭政府的強行沒收;有人在大聲疾呼,卻以此人間蒸發。如此的環境,人們生命中真正需要的養分又從哪里可以吸取呢?
我國的官員,為窮人說話的不少,但為窮人辦事的卻不多,口頭七說察納雅言的不少,但真正做到虛心聽取的卻不多。取代民主,公正的是關系,暗箱操作,如此,我們聽到看到的都只糟粕,這樣的“養分”,教我們如何吸取。
一個地方官員開完全國人大會回到地方時,警車開道,鞭炮齊鳴,大小官員夾路相迎。這樣的官員,從他身上,我沒有看到生命中應有的養分。
中國人,從來就不是一個具有很強民主意識的民族,要不然,幾千年的封建歷史,也不會存在了。而在這樣的情況下,政府就應當首先做出表率,告訴民眾,一個人生命中最應具備的養分是什么。并為民眾具備此素質而創造條件,而絕非打壓和斷絕。
一個民族設有了內在前進的動力,任何人們鞭打也不會起到作用。
政府不應再喊什么口號了,做到實處,才是治本之策。
民眾也不應再唯權力是從了,雖然很難,但做的人多了也就不難了。
中國人的生命養分,不應是全部的傳統,也不應是西方的政治模式,但應當是“兩個中國人有三個腦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