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星期五陰雨
記得朱自清先生是愛春的吧!萬花爭寵在春天,化作春的盛典,只是它們已經忘記,冬天中它們的快樂!冬,是寒風的季節,它幾乎是沒有風景可言的,但它又擁有諸多的風景。風景是供人觀賞的,這點誰都明白。但我確信用欣賞更為準當。我看了看掛在墻上的日歷,冬天的來臨之際就在十一月七日的零時了吧!“冬至未至”是一種怎么樣的概念?想念與思念的那種種痛苦……用什么形容你,我的冬天?盛世繁華如一樹開在秋末的花長在了冬天的腳上,已是鮮艷不再。回憶去年的冬日,不寒,很高興,似一首詩,一首還未讀完的詩,延續到現在,把記憶釣回。
一江的寒冷被他所釣走,輕輕地提起,輕輕地放下,端坐,凝視一江上寒雪被老翁釣起,釣入柳宗元的詩中。我的家鄉,鄰水,沒有雪,母親說山上或許有雪,我信了,只是沒去看,在昆明的時候,我看見了,如白羽,如從白鳥身上飄落,那白鳥似的白云。十一月,七日,十一月七日,就是冬日了。回憶過去,冬天是美好的,那束束陽光斜射下來,打在我身上,這便是寒風中的溫暖了。
有人說,冬風是冷酷無情的,它吹走了一個豐收的世界。鄰水的冬風沒有什么異樣,它將萬物吹睡,等待溫暖,所以,它們在夢里常常想常想,明天也許就是春天了吧!有一首歌寫得很好:“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這些萬物只有經過寒冷才能夠感之響晴的溫暖。若世界沒有“冷”,何來春夏?你,那些人們整日幸福,隨之麻木,會不知人間的溫暖,因為人們根本就不知道所謂的冬是什么。但,我愛冬天,所以,我尊重從寒冷中走過來的人,他們才是最了解冬天的,因為有了它,他們才感受到了人間的溫暖。這時,我扭過頭,才真切地發現,窗外下著雨,像劃痕密布的舊膠片。雨聲也漸漸地響徹起來。推開窗,才感之,寒冷!于是乎,我又想起了去年的冬天,它其實是沒有什么風景可言的,沒有雪,枯寒的樹枝只能引起思念,真的是思念,待著人,獨自一人行走于大街上的思念,只剩下孤獨者的孤獨。總是很愜意的回想時間的奔跑,我用一棵虔誠的心去懷念我在冬天所得到的――對于家鄉冬天的感覺,對于十一月,對于家鄉。其實冬是不需要人們去寫的,我亦是,只是我忍不住內心的情感,冬天的風景是特殊的,它不能用眼去觀賞,而唯獨能去欣賞,用心,用熱愛冬天的心。
忽然記起《夜曲》,周杰倫的那首。關上燈在黑暗中去聆聽,大腦中的感覺是黑色的主色調,卻全然是被白色所覆蓋。就像冬天,總是讓人說它不好,太冷,而欣賞它喜歡它的人就回知道,它是很溫暖的,從泉水中就可以見到它無暇的愛。我驚訝的發現,窗外的雨早就停了,只是外面的窗戶到處還摩效著雨零碎的聲音。車頂上也落滿了打落的綠葉:濕潤,細碎,鮮艷,璀璨……鄰水的冬天,很美,它沒有風景,用心去聆聽,細察,卻處處是風景,只是不是人們開玩笑說的:風吹草動的景。可以說的是,它是華麗的美景。有人問:“Doesitsnowhereinwinter?”那我會回答說,這里無雪,但它有比雪更美好的東西。而那風景,就用你的心去感悟吧,我的家鄉,鄰水的風景!十一月七日就跌入冬天了!準備,記起,冬a翻開語文課本,“海倫·凱勒”這個名字便像磁鐵般深深吸引著我,我用心將這篇感人的文章反復的讀了好幾遍,仿佛是在礦山中挖出了寶藏一般。這篇文章記述了海倫·凱勒在一歲半時遭受了雙目失明,雙耳聰的巨大痛苦,在沙利文老師的鼓勵下和指導下,以驚人的毅力頑強學習的故事。
“不幸的小海倫在生場重病之后,雙目失明、雙耳失聰”文章開頭便這樣介紹著。長說人來這個世界,就是為了來感受這五彩繽紛的世界,而海倫卻在一歲半時,失去了視覺、聽覺。“她面對著的是無邊無際的黑暗和死一般的沉寂。她不能喊一聲媽媽,也不能傾訴心中的希望和要求。”聽不到,看不見,也說不出心聲,這是多么痛苦而又無奈啊!“就在這時,家庭教師安妮·沙利文來到了海倫身邊”使我產生了疑惑:對于海倫這種程度的殘疾人,生和死都差不多,一切有沒有都無所謂,請個老師又有什么用?沙利文用心傳授著海倫知識,路過水井旁時,沙利文便將海倫的一只手放在水管,在別只手上拼寫了“水”這個單詞,讓海倫在實踐中學到真知。使海倫從人生的低谷慢慢向岸上靠近,沙利文用實際行動給我一個意外的答案。
當讀到“她不分晝夜,像一塊干燥的海綿吮吸著知識的甘霖。她拼命摸讀盲文,不停的書寫單詞和句子。她是這樣如饑似渴,以至小小的手指頭都摸出了血”時,我的心被緊緊的揪住了,海倫雖然是盲人,但卻能“拼命”的學習知識。因此她“身殘志堅”的精神是“健康”的,而我們這些“正常人”被無數種“盲”壓滿了全身在堅強的海倫面前我們簡直是滄海一粟,在她這塊明鏡的照耀下,我們看到了自己身上的“殘疾”;萬事都只想著順其自然,不愿付出,從未想要改變什么?海倫曾經說過:“我們應該說知識就是幸福,因為有了知識——廣博精深的知識,才可以分辨真偽,區別高低。”如果想要成功,就要向海倫·凱勒一樣,付出堅辛的汗水,經受苦難的考驗,成為人上人。通過文章介紹,我愈來愈強烈的想了解海倫·凱勒。
查閱資料后才知道:美國著名女學者——海倫·凱勒,二十四歲時畢業于享有盛名的美國哈佛大學,一生共完成十四部著作,其中《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樂觀》、《石墻之歌》、《走出黑暗》等都產生了世界范圍的影響。海倫取得這樣驚人的成就,與她遠大的目標、頑強的意志和不屈不撓的毅力是分不開的。“一個人要得到真才實學,就要攀登奇山險峰,既然沒有一條到達頂峰的平坦大道,我就得走自己迂回曲折的小路。我滑到過好幾次,跌倒,爬不上去,碰到意想不到的障礙就發脾氣,接著又制服自己的脾氣。然后又向上攀登。啊,登上一步,我歡欣鼓舞,再登上一步,我看見了廣闊的世界。每一次的斗爭都是一次勝利。再加一把勁,我就能到達希望的頂峰。”滑落,跌倒,勇敢的爬起來,再繼續攀登——這便是海倫走過的強者之路,成功之路。如果可以,我愿意將我的眼角膜捐贈給海倫,讓她能夠看到這絢麗的世界,可以看看她親愛的沙利文老師和她的父母朋友!“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
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海倫是殘疾人中的英雄!弱女子中的強者!更是千億萬人的榜樣!世世代代的地球人心中都會豎起一尊刻著“海倫·凱勒”的豐碑,因為她象征著百折不撓,象征著舍己為人!天中的快樂,那美好的記憶,因為這是十一月七日,冬至。我,準備讓待續的記憶釣起,在十一月七日,那天,我,欣賞冬天中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