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階梯》這篇文章是談怎樣才能實現理想的,其中提到了實現理想的幾個必要條件:刻苦勤奮、珍惜時間、迎難而上,每一點都切中肯縈又言之鑿鑿,尤其一句“只有以不懈的韌勁,一級級攀貸,才能一步步接近那光輝燦爛的理想高峰”,可說是一語中的,給我以很大的鼓勵和啟發。但我又想到另一個問題:奮斗,確實是實現理想的階梯,可是還要有一個前提,即這個理想必須是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上的,否則,縱使有天梯,也難以“接近那光輝燦爛的理想高峰”。無論是社會理想,還是個人理想都是如此,無一例外。讓我們先來翻翻歷史的記憶吧。
從社會理想來說,最典型的莫過于改革開放以前的中國。早日告別貧窮和落后、快步走入共產主義,是從上到下全國人民共同的理想。建國初期的中國人民應該是全世界最有想像力的人民之一,也是最為勤奮的人民之一,二者相結合,產生了“大躍進”,大家希望通過齊心協力的奮斗之后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叩開共產主義的大門,可是結果呢?等于是給歷史開了個不大不小的玩笑。先是局部的改動,接著是“文革”,通過“文化大革命”革掉資本主義的“命”,這一日的不能說不是理想,人們為達到這一理想也不能說不是盡心盡力。但是,理想實現了嗎?
從個人理想來看結果也相仿佛,凡是理想不切合實際的,最終都沒有實現的可能。希特勒的最大理想應該是當地球的球長吧;赫魯曉夫呢,一直想騎在中國這個“小兄弟”的頭上作威作福;李登輝、陳水扁更是天真,妄圖當全臺灣人民的山大王。他們也一直在努力,可是其結果怎樣?無一不是“暖風熏得癡人醉,直把幻想作理想”,黃粱美夢而已。
由此可見,理想,需要通過奮斗才能達到,但是這個理想首先應該是根據客觀實際而樹立的,不然,再怎么奮斗也只能是空想,只能是做無用功。這一點對尚處于學生時代的我們尤為重要。由于知識和閱歷的欠缺,我們對世界、對人生還不可能有較深刻的把握,難免定下一些脫離自身條件的理想。這就需要我們對自己有一個清醒的認識,不要妄自菲薄,也不應自視過高,要樹立一個客觀的理想,并通過奮斗去逐漸實現它。
上一篇:《從三到萬》讀后感——浮躁不得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