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多年前,孔子與其弟子的談話記錄成為中華文化第一經典流傳至今。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我們少年一代在老師的引領下也在學習討論《論語》——讀論語學做人。
郴州市五完小2010下期競聘上崗的新校長羅校長,一上任就徹底地給學校換了面貌,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學校風雨球場的文化墻,手繪了大型“孔夫子杏壇講學圖”。從此我們學校掀起了“誦讀經典,感悟經典”的熱潮。
我的語文老師張老師是一個非常有洞察力,而又善于引導我們學習立即切入正題的老師。她為了把我們帶入“誦讀經典”的氛圍里來,總是利用恰當的時間讓我們賞畫、拍照、講趣事、出黑板報、辦手抄報等,我們在不知不覺中愉悅地感受中華文化。在班級里我們每天利用晨讀五分鐘誦讀一條孔夫子語錄。在課堂上老師經常相機地釋解“論語”,引導我們在實際的學習生活中感悟實踐。
就這樣,我們天天學月月學,感悟經典,感悟成長。每當我打開《論語》就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了一個充滿睿智的鮮活的人向我們走來。至圣先師孔子,這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影響了中國兩千年教育文化、社會禮儀、文明道德。他的言行論及了孝道、治學、立德、為政。他的思想為歷代君王所推崇。盡管他的思想言論尚不完全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足可以成為一面鏡子,照出自己的面貌。《論語》首先就告訴我們一件事情,那就是學習。
人并非生而知之,而是學而知之。學習是人生的一件大事。正如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習而不思考,人會被知識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學習,則會因為疑惑而一無所得。又如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老夫子這些話就是告訴我們一個鐵錚錚的事實:人要學習,學習可以使人變得睿智,因而學習是必須的是快樂的。
學習首先要學會培養興趣;其次是需要恰當的方法;最后也就是最重要的一點,一定得持之以恒,只有這樣才能學好。“仁、孝”是《論語》的核心,是孔夫子儒家理論最最精髓的東西。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孔子說,如果你能真正體會到孩子生病時父母那種憂愁、擔心、慌亂的心境,你便會懂得什么是孝,怎樣才算盡了孝。學會感恩,學會報答,我懂得了這是做人的根本。除此之外我讀《論語》還懂得了“關愛別人就是仁慈,了解別人就是智慧”,“你寬容一點,其實給自己留下來一片海闊天空”。有什么事老擱在心里放不下,對人對己都是有害的。《論語》講了“仁者不憂”,就是讓你的胸懷無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小了。《論語》還告訴我們,為人不僅要拿得起放得下,還應該盡自己的能力去幫助那些需要得到幫助的人。我們常說“贈人玫瑰,手留余香”,其實給予比獲取更能使我們內心充滿幸福感。
讀《論語》真是令我受益匪淺。今后我要更加細細地品讀《論語》,《論語》是讓我們覺得親近、親切、感受到仁愛、豁達、睿智的陽光之路。何樂而不為呢?親愛的同學門,讓我們都來讀《論語》學做人。誦讀經典,感悟成長吧!讓經典伴隨我們的一生!
上一篇:異界縱橫五階獠牙天狼獸
下一篇:2024年高中教師工作計劃 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