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十四孝》所有故事中,我最喜歡的就是《臥冰求鯉》這篇成語故事。故事是這樣的:晉朝有個人叫王祥,他的繼母對他非常不好。但有一次繼母生病沒有胃口,只想吃魚。可是,那時已是寒冬,河面結滿了冰。為了捉活魚,王祥不怕寒冷,脫去衣服趴在冰面上,用身上的熱度把冰融化,摸魚給繼母吃。王祥的這種行為感動了繼母,從此以后,繼母把王祥當作自己的親生兒子來對待。而王祥也被鄉親們稱贊為人間少有的孝子。這篇故事雖然很短,但卻很令人感動。
王祥的繼母只是生了一場小病,王祥就不顧自己生命的安危跑到河邊捉魚。可見他是非常地尊敬他的繼母的,不為那些小事而改變他心中的想法;也可以看出,他對繼母是非常寬容的,不為之前那些不愉快的事而耿耿于懷。更讓我看出,他是一個孝敬父母的人。他也很懂得如何關心他人,體貼他人,尊重他人,寬容他人。這也正是需要我們向他學習的地方,在我們生活著的大街小巷里,處處都需要像王祥那樣做。在與別人合作完成某件事時,他在某個地方失誤了,我們不應該過多地去指責他,因為此時他也在自我反省,是他自責最深的時候,此時責罵他,反而適得其反——造成他更大的心理壓力,促使工作的失敗。我們先要懷著顆寬容的心去對待他,先換位思考,想想他為什么會失誤,然后耐心地教他正確的方法,這樣完成的工作質量好且效率高,因為在我們不斷地鼓勵他,教他的時候,他也慢慢地便自信了,會付出更多的努力去與我們完成這工作。
這時,寬容和體諒起到了不可缺失的作用。其實,無論在何時、何地、在做何事,我們都應該用一顆寬容的心去面對它。在與父母的相處中,我們也應懂得尊重他們。因為我們的父母對我們的恩情是最大的。他們生下我們,像園丁呵護花朵的種子一樣細心的呵護著我們,教育著我們。他們為我們付出了很多很多,理由卻非常地簡單------希望我們今后的生活能夠擁有那種很簡單的幸福。所以他們無私地為我們奉獻著:花錢讓我們去家教有個更好的學習機會、為我們準備好第二天的學習用具、為我們單元測試的成績操碎了心、為了我們,頭上的烏黑亮發都淘氣地變成了根根耀眼的銀絲……
他們為我們付出了太多太多的精力、時間、金錢,而我們能不尊敬、孝順他們么?從現在開始,我們應該學會去體貼長輩,關懷長輩,而這些都可以從小事做起:我們可以認真地聽老師講課、完成作業;認真地完成每一項事,哪怕是芝麻點大的事;幫父母做家務,給他們捶背,洗碗,聽他們給我們的教導,哪怕是他們的嘮叨,也要牢牢地鑲在我們的心里……“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從現在開始我就要好好孝敬父母,關愛長輩。聽他們的話,幫他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長大后一定要好好報答的養育之恩。同時我也知道和別人相處要有寬容之心,不計較太多,要善待身邊所有的人。這樣,我們整個世界也會因此而變得更加團結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