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鄉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都,它不僅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更具有新時代的蓬勃氣息!近幾年來的變化真可謂是日新月異。
征服長江
從前,面對波濤洶涌的長江,人們往往只能望洋興嘆,而隨著科技的發展,資金的擴充,1960年1月18日,長江大橋正式開工,歷時近9年,終于在1968年12月29日建成通車。大橋共9孔,下層為鐵路橋,全長6772米,寬14米,橋面鋪設60千克/米的長鋼軌無縫雙線鐵路;上層為公路橋,全長4588米,路面寬15米,可并行4輛卡車,兩側各有凈寬2。25米的人行道。鐵路橋和公路橋均由正橋和引橋組成。江上正橋長1576米,由一級工程師胡竟名設計。繼長江大橋,二橋、三橋陸續橫空出世。如今,這江面上已橫跨3座大橋,氣勢宏偉,堅固穩定,連過江隧道都已火熱開工。
交通便利
以前,人們出行只能靠自行車代步,后來,南京的主干道上漸漸有了公交車的來往。再后來,公交車越來越多,大街小巷比比皆是,此時,人們的出行方便了許多。接著,出租車的出現使人們的出行更是方便快捷。隨著汽車的增加,馬路拓寬了,橋架起來了;隨著科技的發展,公交車,出租車里有空調了。如今,出租車和公交車里連超薄電視都有了,讓人們在路上不再孤單,寂寞。地鐵一號線已建成通車,二號線也在施工當中。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道路將暢通無阻。
吃的發展
過去南京沒有幾家飯店館,只要進去吃碗洋蔥面就有的開心了。現在,小到飯館餐廳,大到飯店酒店,大街小巷中到處都是:咖啡店,西餐,自助餐,火鍋店,什么都有。街邊小吃更是數不勝數。樣式不一,口感極好。哪怕是平民老百姓,隨隨便便都能吃上一頓。三天一小吃,五天一大吃的都大有人在。吃,已成為了現代人的享受。
文化生活
聽大人們說:幾十年前,南京沒有什么可以娛樂的地方,人們只能三三兩兩聚在一起打牌,打麻將。而現在,我看到的是南京不僅有中山陵,明孝陵等著名旅游景點,還有夜總會,KTV,酒吧,網吧等大家文化生活中所不可缺少的部分。沒事和幾個朋友唱唱歌,跳跳舞,打打球都是很好的娛樂方式。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經濟發達了,文化生活也自然多樣化了。
。。。。。。。。。。。。
這就是南京——我驕傲的故鄉!短短幾十年,變化的如此之大!改革開放,讓南京飛速發展;黨的政策,讓人民豐衣足食!我愛你——南京!
南京,六朝古都,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長年的戰亂,給她留下滿目創傷,也遺留下許多文化古跡。明太祖朱元璋的巨碑,已申請下世界之最;莫愁湖中莫愁女的塑像,正靜靜洞察著世態炎涼;夫子廟前孔老夫子,亦心安理得地接受著學子們的膜拜;秦淮河水,還倒映著奢靡繁華的燈影;中華門的藏兵洞、棲霞山的古廟、清涼寺的鐘聲、紫金山的倒影、石頭城、玄武湖……數也數不清。就是近代,也遺留有許多可記憶可懷念的,巍峨的中山陵、悲壯的雨花臺、雄偉的長江大橋,無不印刻著南京發展的痕跡。悠長的歷史不僅遺留下古跡,還有延綿悠長的人文風俗,正月的燈會,三月的梅雨,六月的賞荷,九月的登高,富足水鄉的人們一直過著豐衣足食的日子。
今天的南京,在厚重的歷史遺跡上,正建立著更高的豐碑。
明太祖朱元璋著有《閱江樓記》和《又閱江樓記》,后下令在獅子山頂修建閱江樓,但因種種原因,終未如愿,只修建了建樓用的“平砥”,由此,閱江樓就至此成為“有記無樓”的缺憾,2001年,南京市政府投資興建,獅子山頂的閱江樓終于拔地而起,成為繼武漢黃鶴樓、岳陽岳陽樓、南昌滕王閣后的江楚第四大名樓。
閱江樓主樓為明四暗三結構,共計7層,高52米,外形跌宕多變、輪廓優美,雕飾色彩艷麗,既宏偉壯觀,又盡顯古香古色,樓內有“一椅”、“一壁”、“兩匾”、“一船”、“一畫”,椅為仿“朱元璋龍椅”,壁是龍椅背后的一面金字大靠壁,壁上書有朱元璋親筆撰寫的《閱江樓記》,匾為“治隆唐宋”匾和“得水載舟”匾,船(模型)是明永樂皇帝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的歷史見證,畫是當今國內最大的景德鎮瓷畫,畫面描述了鄭和七下西洋的宏偉史跡,除此而外,閱江樓中還有明十六帝造像、百獅桌、雙面繡等珍品。閱江樓所在的獅子山公園內還有盧龍勝境牌坊、石獅、朱元璋像、古炮臺、孫中山閱江處、碑廊、青銅浮雕、盧龍湖、七孔醒獅橋、李時珍采藥處、地藏寺、三宿崖、太平軍破城處、天妃宮等眾多景觀,在這里游人即可登樓遠眺,亦可游山攬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