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10月8日,中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這標志著中國航天事業從此拉開序幕。
一、中國航天發展史
1958年4月,開始興建中國第一個運載火箭發射場。
1958年5月17日,毛澤東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會議上指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
1958年10月15日,聶榮臻副總理就發展中國導彈事業向中央報告,提出對導彈的研究采取“自力更生為主,力爭外援和利用外國已有的科學成果”的方針。
1960年2月19日,中國自行設計制造的試驗型液體燃料探空火箭首次發射成功。9月,探空火箭發射成功。
1970年4月24日,“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發射成功。這是中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
1975年11月26日,中國發射了一顆返回式人造衛星。衛星按預定計劃于29日返回地面。
1980年5月18日,中國向太平洋預定海域成功地發射了遠程運載火箭。
1984年4月8日,中國第一顆地球靜止軌道試驗通信衛星發射成功。
1999年11月,中國第一艘試驗飛船“神舟”一號成功發射。
二、中國運載火箭技術迅速發展
1970年4月24日,“東方紅1號”的成功發射,邁出了中國發展航天技術的第一步,標志著中國已正式進入航天時代,并使中國成為世界第五個獨立研制和發射衛星的國家。
1981年9月,在中國首次以“一箭多星”方式,用一枚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三顆衛星。它使中國成為世界第三個實現一箭多星技術的國家。
1984年4月8日,中國用新研制的長征3號火箭首次將東方紅2號試驗通訊衛星送入赤道上空靜止軌道運行,中國由此成為世界第三個掌握氫氧發動機技術的國家和第五個獨立發射地球靜止軌道衛星的國家。
自1968年2月20日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成立以來,中國的衛星技術也取得了飛速發展,研制成功了實驗衛星、返回式遙感衛星、地球靜止軌道通信衛星和氣象衛星、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衛星、地球資源衛星等,并在衛星返回、一箭多星、衛星通信、衛星遙感、衛星姿控、衛星熱控、微重力試驗和空間環境地面模擬試驗等方面達到較高水平,其中有些項目已跨入世界先進行列。
三、成功走在理想的路上
中國航天起點低、起步晚,但在短短幾十年內發展成為為數不多的世界航天大國行列,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那么支撐中國航天人走過最初那段艱苦歲月的力量是什么呢?是理想!航天人個人的航天夢與航天人的不懈努力和不滅信念的結合,成就了祖國的航天夢。中國航天人自強不息、頑強拼搏、團結協作、開拓創新,取得了一個又一個輝煌成果,也鑄就了“特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
航天事業的特殊性、艱苦性,要求航天人比其它行業從事者付出更多的精力與體力。這些成功的背后又有多少人為之默默付出幾年、十幾年、幾十年?我們未曾知曉。這個數字可能幾萬,幾百萬!他們從未抱怨過,航天成功的本身就是對他們的最大安慰。
航天人的理想,無畏現實的殘酷,不貪夢想的美好,只是“仰望星空”,從而“腳踏實地”。
航天是一個富有夢想與現實的詞匯,它承載著人民的夢想、祖國的希望,把每一位渴望飛翔的人,贈與一對美麗的翅膀,祝他們翱翔。
至此,獻上我最真摯的祝福:愿我們的祖國更加昌盛,愿中國航天事業更加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