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后感想論文
唐虞時代(前21世紀),信宜地屬南交。
夏朝(前21世紀—前16世紀),信宜地屬揚州南裔。
商朝(前16世紀—前11世紀),信宜地屬南越。
西周(前1066年—前771年),信宜地屬南海。
周靈王三十五年(前334年),被熊商打敗的越人逃散到江南海上各地居住,是為百粵(越),信宜地屬百粵。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設置南海郡,信宜是南海郡地。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任囂和趙佗奉命平定南越,設置南海、桂林、象郡三個郡,信宜地屬桂林郡。
漢高祖十一年(前196年),派陸賈封趙佗為南越王。
信宜地屬南越。
漢元鼎六年(前111年),漢武帝派伏波將軍路博德、樓船將軍楊仆平定南越,設置南海、蒼梧等7個郡,開始設置端溪縣(轄現在的德慶、郁南、羅定、云浮、信宜5縣市及高州縣的馬貴、古丁、深鎮),隸屬交州刺史部蒼梧郡。
信宜是端溪縣地,相沿了613年。
南朝梁(502—557年),析端溪縣地置梁德縣(意在顯示梁朝德政)及梁德郡,梁德縣是信宜縣前身,縣治在今池洞鎮太安圍底街,轄地包括現在信宜全市,高州縣的馬貴、古丁、深鎮以及羅定縣的蕾濱、新樂、都門、扶合、加益一帶。
隋開皇九年(589年),平陳,廢梁德郡,保留梁德縣。
隋開皇十八年(598年),改梁德縣名為懷德縣,意取感懷隋王朝之德,縣轄地不變。
唐武德四年(621年),析懷德縣地置信義縣,以南近信山(在今鎮隆鎮沉沖村南面)、北接招義山即雷公嶺(池洞鎮與徑口鎮界山)得名,即取信山的信字與招義山的義字,成信義縣名,縣址在今鎮隆鎮八坊村,信義(信宜)置縣始此;潭峨縣(以潭峨江得名,縣址在舊縣村)。
同時,設南扶州,轄懷德、信義、潭峨3縣(即轄原梁德縣地),州治遷到信義縣治。
武德五年(622年),析懷德縣地置特亮縣(以特亮山即牛弼山得名,縣治在今徑口鎮木威村),隸屬南扶州。
唐貞觀八年(634年),南扶州改名竇州(以鎮隆東江、西江匯合處的羅竇洞得名。
據說,原來有巨長石橫貫江的兩岸,秋冬潦盡,江水僅從石下的竇洞流出去,為便于通舟楫,后把該洞炸掉),轄懷德、信義、潭峨、特亮4縣。
稱信義為竇州,始此。
宋開寶五年(972年),廢懷德、潭峨、特亮3縣,其地并入信義縣,仍屬竇州,宋太平興國元年(976年),避宋太宗趙光義諱, 信義縣改名信宜縣。
信宜縣名已有一千多年歷史,至今未變過。
歷史事件 凌十八起義 公元1850—1852年,信宜暴發一場農民起義,當時轟動整個粵西地區。
起義首領叫“凌十八”。
故歷史上叫做“凌十八起義”。
凌十八(1819—1852)名錦才,因排行十八稱為凌十八,是信宜錢排人。
1849年前往廣西金田村參加洪秀全的“拜上帝會”,第二年春回到信宜錢排大寮組織拜上帝會,聚眾宣講,進行拜旗起義。
起義軍發展到三千多人。
知縣宮步霄知道后,親自率隊前往“征剿”,鎮壓拜上帝會。
凌十八奮起反攻,取得勝利。
1851年1月,凌十八率軍四千人進取廣西,攻入玉林州城,由于太平天國起義已北進,起義軍北進受阻,戰斗很激烈。
7月10日,凌十八率兵轉移到信宜與羅州交界的羅鏡圩安頓下來,繼續籌糧擴軍,加筑工事,抗擊清軍。
廣東巡撫葉名琛前來督剿。
由于起義軍受困,糧斷彈盡。
6月12日,清軍分三層十五隊進攻羅鏡圩,凌軍奮起還擊,無法抵擋,最后全部壯烈犧牲,凌十八也跳井就義。
大洪國起義 繼凌十八起義之后,又一場農民革命風暴席卷了信宜大地。
這場斗爭的領導者,就是廣東天地會的首領之一,農民政權“大洪國”的建立者陳金缸。
1857年,陳金缸在廣東懷集稱南興王,建立“大洪”政權。
1861年,陳金缸率部繞道廣西岑溪進入信宜,一路打破清軍和地主武裝的圍追堵截,直撲信宜縣城(當時的縣城在鎮隆)。
縣城守軍和大小官員望風而逃,起義軍不戰而攻下鎮隆。
陳金缸在信宜仍稱南興王,建立“大洪國”,將學宮作為皇宮府。
其勢力拓展到茂名、化州、電白以及廉江的許多地方。
1864年9月,大洪國的重要將領鄭金叛變,誘殺陳金缸,獻城投降。
轟轟烈烈的大洪國起義遂告失敗。
懷鄉起義 1927年12月16日,中共廣東南路特委和信宜縣委領導200多名信宜農軍,為配合廣州起義發動了懷鄉起義。
當天中午,起義軍司令部在懷鄉大營地召開慶祝大會,朱也赤代表革命政府宣布:建立懷鄉區蘇維埃政府,實行減租減息,廢除苛捐雜稅,并處決反動區長周植盛。
12月18日,廣州起義失敗,國民黨信宜縣府將派大批兵力前來“圍剿”。
為避敵鋒芒,12月23日起義軍安全沖出重圍,轉移到洪冠,留下17名骨干在洪冠堅持斗爭,其余分散隱蔽。
桄榔武裝起義 1945年2月2日,信宜特派員陳志輝領導武裝起義。
當晚,起義隊伍四十多人分為兩隊,一隊攻打桄榔(今鎮隆)東鄉公所的20多人,由林驥、練松林率領,半夜12時,由內應林仲豪開門接應,不發一槍即攻下桄榔東鄉公所,繳槍十多支,接著拉隊往龍登沖收繳地主林佐光的槍支和開倉奪糧;另一隊攻打桄榔西鄉公所的20多人,由甘耀楷、林壽祥率領。
由于內應林俊耀、林俊昌事先被敵發覺,他們已被監視,當我軍到達鄉公所時被敵開槍掃射而撤退。
起義次天,敵軍100多人趕來清鄉掃蕩。
我隊伍被迫化整為零,起義遂告失敗。
游擊隊員林俊昌、黨員林俊耀被敵押解回縣城后,受盡嚴刑拷打,始終忠貞不屈。
于同月10日,在鎮隆圩尾英勇就義。
信宜解放 1949年10月22日,中共高州地委書記、中國人民解放軍粵桂邊縱隊第五支隊司令員王國強令十五團從北面直攻信宜縣城;令中共高州地委委員車振倫率領陳庚桃起義部隊(原保九團)從東面柴口向信宜進攻;令打入國民黨信宜縣自衛總隊任副總隊長的共產黨員陳達增策動該隊副總隊長兼第一大隊長麥國起義,麥國見到兵臨城下,大勢已去,同意起義,由陳達增指揮官兵400余人起義。
國民黨縣長陸祖光倉惶出逃,信宜縣宣告解放。
收看新聞聯播的感想10篇50字
每天七點前,我就早早坐好,表情肅穆地等待片頭曲響起。
當新聞聯播那正經莊嚴的兩位播音員出現在屏幕上,我的心就興奮得嘣嘣直跳。
到了主要內容介紹完,正式播出節目了,我更加激動得不能自已——只有看自己最心愛的節目才會有這樣的反應啊
新聞聯播畫面優美,不但清晰,而且是彩色;新聞聯播信息量大,我們一生都見不到的副總理以上級別領導,里面都天天有;新聞聯播編排合理,鼓勁的消息多,看了之后我腰不酸了腿也不疼了,渾身都是干勁;新聞聯播輿論導向正確,從沒有因犯政治錯誤而停播;新聞聯播播出準時,每天都是19點整開始,我還可以拿它對表……這樣好的節目,叫我怎能不喜歡
看新聞聯播是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天不看我吃不香,兩天不看我睡不著,三天不看我就沒法活。
有一次我參加一個活動,結束時已19點了,可我還在路上,想到可能看不到新聞聯播了,我心如刀絞,流下了傷心的眼淚。
還有一次,19點整我在商場大廳筆直地站立在電視機前,抱著小堂弟如饑似渴地看新聞聯播,可嘈雜聲太大,非常影響我收看的效果和心情,于是我就唆使小堂弟就地大小便,終于周圍的人都走了,我雖然身上也糊上了他的屎尿,但我心里很高興,因為這樣電視機旁就只有我一個了,心愛的新聞聯播就屬于我了。
我認為象我一樣喜歡新聞聯播的人多極了,暫時不喜歡它的極少數文化層次比較低的人,也會慢慢喜歡起來的;畢竟,人是不斷進步的。
新聞聯播觀后感集錦——豐縣外國語三(5) 時間:
【第10句】:10 今天晚上,老師讓我們看新聞聯播。
7:00到了,我和爸爸媽媽一起看新聞聯播。
其中有一段新聞深深打動了我,就是武漢大學的一個大姐姐,她為了照顧病重的父親,在校勤工儉學,用堅強戰勝了一切困難。
看到這些,讓我深有感觸,我們現在都過著飯來張口的日子,在爸爸媽媽的呵護中成長,不知道什么是困難。
從今后,我不能再像以前那樣在學習中遇到一點困難,就找爸爸媽媽,我也要慢慢學會克服困難,好好學習
新聞觀后感 08年的2月6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除夕之夜。
每年這都是個團圓的日子,而今年被一場忽如其來的大雪攪亂了。
每年的春節聯歡晚會對于傳統的家庭來說是必看的節目,而今年春節聯歡晚會前的新聞聯播卻更吸引 我。
胡總書記在大年三十冒雪慰問在搶修電力的人們子弟兵和辛勤的員工們。
有時由于地勢的原因,要隔著 山頭去說話,甚至去喊,也要把新春的問候送到。
溫總理從事故發生起就不斷在災區體察民情,送去衣物,送去問候,體現國家黨中央對災區人民的關心
在此同時我們也不能忘記一直堅守在抗災第一線上的工作人員和我們可愛的人們子弟兵。
我們要“眾志成城,抗擊雪災”。
雪,是白色的;可,在這白茫茫的世界里卻有一片片的綠色在點綴著,那是我們最可愛的人—中國人民解放軍.當人們看見這熟悉的綠色的時候,心里馬上就暖和了起來,有了他們,人們放心了,就像在大海里迷失了方向的航船看到燈塔一樣.,在這個危難的時刻,人們看到了這一片綠色,心情會馬上舒展開來. 為什么?因為我們的戰士. 50年不遇的雪災給今年的春運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2008年全國鐵路春運于1月18日提前6天啟動,預計全國鐵路將發送旅客
【第1句】:786億人次。
春運期間全國大范圍的降雪冰凍,導致大面積的公路航空運能減緩,越來越多的人不得不更改出行計劃,搭乘火車回家。
這一突發情況對今年鐵路春運是一次嚴峻的考驗,先前
【第1句】:786億人次的預計很可能將被刷新。
雖然今年的春運依舊擁擠,但我們可以看到,在北京各火車站超負荷運轉的同時,車站應急機制啟動、售票時間延長、室內候車區增設等等措施,讓歸鄉人的旅途雖然擁擠卻可以多一份安全和溫暖。
所以我們也要向辛勤的春運工作者道一聲“新年好”
全國高速公路和普通國、省干線公路運行正常,當日各主要客運站均正常發班,僅廣西、貴州部分縣級 公路因結冰實行交通管制。
全國民航運行亦基本正常,所有機場正常開放。
受災地區中,多數省級電網運行基本正常。
八日,直供電廠存煤逾兩千一百萬噸,可用天數上升至十一天。
中國官方今晚表示,災區生活必需品市場運行總體平穩。
與前一日相比,九日,災區肉蛋價格總體穩中略降,多數地區蔬菜價格有所下降,糧油、燃料價格繼續保持穩定。
國家花出了大力度來解決地方災區的困難,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的優越性
走在街邊,我們總可見到這樣的情景:音像店中,那轟鳴的音響中傳出的始終是那節奏感極強的英文歌,人們也如過江之鯽般涌向英文歌專賣區,而那零落的、稀疏的民樂CD盒上卻布滿著灰塵。
每每看到這種情景,我心里便涌出一股酸楚:“漢語真的走向衰落了嗎
”大開的國門給我們帶來了繁榮的經濟,而那外來的語言也似潮水般涌入了年輕人的大腦,淹沒了大街小巷。
于是少了那字正腔圓、抑揚頓挫,多的是一份沉重的哀思……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的原因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的原因主要從兩個大的方面來分析,一個是外因、一個是內因。
(一)外因:日本帝國主義的野蠻侵略,使中華民族處于生死存亡的嚴重關頭,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
①從1931年起,日本制造“九一八”事變,占據了東三省,表現了對侵略中國的強烈野心。
②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盧溝橋事件,全面侵華開始。
之后日本步步向國民政府首都南京逼近,迫使南京國民政府在1937年9月22日,發表了《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
標志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二)內因:①國情的需要。
日本的全面侵華使中國處于生死存亡的危機關頭,為了民族獨立,國共兩黨聯合抗日是勢在必行。
②共產黨的努力。
中共為了團結國民黨聯合抗日,先后和平解決了西安事變、召開了瓦窯堡會議、發表《中國共產黨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
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陜北洛川召開會議,通過了《抗日救國十大綱領》,提出了爭取抗戰勝利的全面抗戰路線。
③全國各種抗日力量和有識之士的共同努力和推動。
當時國共兩黨是中國的兩大武裝力量,摒棄前嫌,聯合抗日,共同面對民族危亡,是各界有識之士的共同期待。
秦牧的《土地》
這是秦牧寫的一篇散文,有關本文的賞析如下: 秦牧同志的散文《土地》寫于一九六○年,最初發表于一九六一年一、二月合刊的《人民文學》,后收入作者的散文選《花城》(一九六一年,作家出版社)和《長河浪花集》(一九七八年,人民文學出版社)。
《土地》是一篇情文并茂,蘊含深厚的抒情散文。
在這篇作品中,秦牧同志懷著深沉的情思,從悠長的時間和廣袤的空間里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淋漓盡致地傾訴了他對土地的思慮和感觸,表現了勞動人民對土地的深厚感情,謳歌了真正成為大地主人的我國人民為保衛和建設腳下芳香的土地而奮勇斗爭的革命精神,從而激發人們保衛和建設祖國的強烈責任心。
《土地》共有十九個自然段,可分為五大段來分析。
第一段(一至三自然段),寫光輝的時代激起作者對泥土、大地的無限情思和豐富聯想。
文章開頭,作者點出了他對土地產生許多新的豐富聯想和感情的時代背景:“我們生活在一個開辟人類新歷史的光輝時代”,由于時代精神的感染、激蕩,“人們對許許多多的自然景物都產生了新的聯想,新的感情”。
作者舉出了人們對朝陽、松柏、山峰、海洋等事物的贊頌,作為謳歌泥土、大地的陪襯,其用意正在于表明:對所有這些尋常見慣的事物所產生的新的聯想和感情,都與我們光輝時代分不開,都是時代精神的投影、折光。
第二自然段點題,說明本文要談論的中心是大地、泥土。
第三自然段抒寫由土地涌起的聯翩遐想。
這里的寫法不是直告式的陳述,而是聯系著讀者可能有過的生活經歷,引導讀者一起去思考,想象。
幾個“當你……的時候”組成大體齊整而略有變化的排比句,由遠而近,由巨而細,由別人到自身,逐步緊密地把“大地”這個相當籠統的概念同人們生活中的具體事件聯結起來,讓人們情不自禁地跟著作者一起去思索,聯想,從中得到啟發,受到感染。
這段的末句(“想起……想起……”),作者以發問的方式,引導讀者去追憶歷史,探求不同的人對土地的不同感受。
第二段(四至九自然段),說明剝削階級把土地作為財富和權力的代表,揭露他們對土地的野蠻掠奪。
第四自然段是承上啟下的過渡。
作者把對土地涌起的萬般思緒比喻作奔騰的思想野馬,先是奔馳到遠方,而后又緩步回到眼前,文章也就沿著這野馬奔馳的蹤跡逐層展開了。
第五、六、七自然段敘述古代春秋時期的一段歷史故事。
《左傳》中記載的這個故事原只有極簡短的三十余字,而在文章中。
作者卻通過其豐富的想象,把這簡短的歷史記載,寫成了一個生動的小故事。
在這些有聲有色的敘述中,流露出作者極其分明的愛憎感情:對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勞動群眾的同情,敬重;對不事稼穡的剝削的卑視,厭棄。
然而敘述故事,表達感情并不是作者的目的,在接下去的第八自然段中,作者用一段議論揭示了這個故事所包容的深刻內涵:在剝削者的心目中,“土地代表著上天不可思議的恩賜,代表了財富和權力
他們知道只要掌握了土地的所有權,就可以永無休止地榨取農民的血汗。
”這就是剝削者心目中的土地的價值。
第九自然段,作者簡略記敘了古代中國皇帝的封土儀式和上一世紀殖民主義者強迫太平洋各島嶼土人投降的儀式,進一步說明一切反動統治者、剝削階級貪婪地霸占、掠奪著“代表財富和權力”的土地,給勞動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
第三段(十至十三自然段),寫世代勞動人民對土地的深厚感情,歌頌他們為土地所進行的連綿不斷英勇斗爭。
第十自然段開始,與剝削者掠奪土地,把土地當作榨取財富的工具相對照,引出勞動者對土地的感情。
把土地“當做命根子”,“比喻成哺育自己的母親”,這種感情不僅是深厚強烈的,而且也是莊嚴神圣的。
接下去作者舉出“當年被迫得走投無路的破產的中國農民”離鄉別井時對故鄉故土的深深依戀,說明了勞動人民對土地的這種深厚莊嚴的感情。
那一撮撮看似平凡的“鄉井土”,海外僑胞們把它“珍重地包藏在身邊”,放置在近身的“床頭箱里”,它寄托著人們對家鄉故土多少哀惋依戀的情思啊
勞動者對于土地的如此摯愛的深情,自然會在讀者心中掀動起“感情波瀾”,產生強烈的感染、教育作用。
第十一自然段,歌頌勞動人民為土地而進行的英勇斗爭。
世代人民為土地而進行的斗爭包括著反對國內剝削者對土地的吞并和抗擊外國(族)侵略者侵犯疆土兩個方面。
文章著重地歌頌了抗敵愛國,保衛疆土的斗爭。
作者以我國福建沿海明末御倭抗清斗爭為例,舉出了這些地方曾經流行的婦女發髻上“三支短劍似的裝飾品”(那是“婦女準備星夜和突然來襲的倭寇搏斗的裝束的遺跡”)和“成人死后在面部上蓋上白布”(那是表明“明朝遺民羞見先人于地下”)的習俗,表現出當時人民群眾“保衛每一寸土地”的悲壯斗爭。
這些習俗所反映的不正是人民群眾熱愛每一寸土地,不愿失去每一寸土地的赤子之心嗎
接下去,作者由湛江地方“寸金橋”的含意中,引出了一段警策的議論: “土地的長度和面積計算單位可以用丈,用公里,用畝,用公頃,然而在含有國土的意義的時候,它的計算單位應該用一寸,一撮來衡量。
因為它代表一個國家的主權,一寸土都不容侵犯,一撮土都是珍寶。
” 這是一段極富哲理性的議論,它是上文思想感情升華,也是下文意思深入發展的新的開拓。
這一自然段的末尾,作者聯想到我們偉大祖國領土的完整統一,極其自然地表達了人民要求臺、澎、金、馬回歸祖國,實現祖國統一的強烈愿望和堅定信心。
十二自然段,作者的思路擴展開去,寫到了世界范圍內正在進行的反抗侵略,保衛國土的斗爭。
十三自然段描寫中國人民的子弟兵保衛和建設祖國海島的景象。
這是一個很小的,荒涼的小島。
人民戰士不僅全神貫注地守衛著它,而且辛勤地建設著它,使它變成一座美麗的海上花園。
這段人民戰士海島生活的描寫,與前文所述人們珍惜每一寸國土的種種情景相互印證,前后呼應意思也更進一層。
第四段(十四至十八自然段),寫幾千年披枷帶鎖的土地,一經回到人民手里,所發生的驚人變化,再現廣大人民群眾在大地母親之上辛勤勞動的動人情景。
第十四自然段中,作者再次放縱其思想的野馬馳向久遠的歷史,然后又沿著歷史發展的長河,回溯了田野大地的“極不平凡的經歷”。
文章是把土地的經歷和勞動人民的歷史命運結合在一起進行回溯的。
在這里,我們看到了原始社會人類童年所經歷的艱辛;看到了階級社會失去土地的勞動群眾的悲苦和殊死斗爭;看到了近代人民為向剝削者奪回土地,為驅逐外國入侵者而進行的鏖戰;最后看到了二十年代以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人民群眾終于砸碎了土地的枷鎖,成了祖國大地的真正主人后的歡欣。
這是飽含血淚控訴和斗爭豪情的回顧,它激起人們對土地更深厚熱烈的感情。
這個自然段的末尾把土地直接當成有生命的東西來描繪、贊美,表現出人們熱愛土地達到了至深、至癡的地步。
這段對土地及其兒女勞動群眾這番“不平凡的經歷”的歷史回顧,還揭示出今天人民群眾建設和改造土地的無窮熱力的來源。
有了這番回顧,再去描繪人民建設土地的斗爭,就根深葉茂,更見豐厚了。
第十五、十六兩自然段描繪我們祖國大地上日新月異的變化。
這變化由“神速”“驚人”兩句領起,先概述“沙漠”、“童山”、“山谷和原野”的新貌,繼而具體描繪了珠江三角洲壯觀秀麗的圖畫和華南沿海島嶼出現的奇跡……。
穿插在這些畫面的描繪之間,作者表達了對奇跡創造者──勞動人民的熱情歌贊。
第十七、十八自然段通過對幾幅情景和場面的具體描繪,展現勞動人民為大地母親辛勤工作的激情和干勁,表達了人民群眾決心用自己的雙手搬掉落后和貧困的堅定信念。
第五段(最后自然段),照應開頭,總結全文,激發人們保衛祖國,建設祖國的強烈革命責任感。
這一段寫得很簡短,但含蓄有力。
開頭兩個感嘆句,回應前文,高度概括地表明對土地的濃厚感情。
緊接著跳躍式地推進一層,在讀者面前提出了兩個分量極重的問題,點出了文章寫作主旨──“怎樣保衛每一寸土地呢
怎樣使每一寸土地都發揮它的巨大潛力,一天天更加美好起來呢
黨正在領導著我們前進,青春的大地也好象發出巨大的聲音,要求全國人民都作出回答。
”至此文章嘎然而止,但它所傳出的歷史的、時代的偉大召喚聲,卻有力地回響在讀者的耳際,久久縈繞不散。
秦牧是我國當代有影響的散文作家之一。
他的散文“將知識、哲理、形象、感情和文采融合在一起”,“獨創一格,屹然成家”。
由于他善于思索,所以不少篇章都“具有一種沖擊讀者的思想力量”。
《土地》這篇散文同樣具有上述特點。
【第1句】:立意高,選材嚴,開掘深。
土地是人們習見而又不注意的事物,作者寫土地時并不局限于描寫一些自然風光和表面現象,而是把土地和人類社會發展史聯系起來,和人們的愛國主義感情,保衛祖國、建設祖國的責任感聯系起來,賦于作品以深刻的主題思想,使人讀后如登高望遠,胸懷為之開闊。
另外,作者注意圍繞中心思想,嚴格選材,充分開掘所選材料的思想意義。
作品中無論一情一景,一事一人,都與表達主題密切相關。
把重耳亡命途中的故事和帝王封土儀式、殖民主義者的受降儀式放在一起,揭示了剝削階級重視土地的實質。
“鄉井土”、“寸金橋”、婦女發髻上三支短劍似的裝飾、死人入殮時面蓋白布的葬儀,這些鄉情民俗經過作者追根溯源,掘出本意,有力地表現了我國人民傳統的愛國主義精神。
【第2句】: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使文章具有很強的思想沖擊力量。
文章以理為筋骨,以情為肌膚。
不抽象說理,理在情中;不單純抒情,情中有理。
從文章的思路看,先以剝削階級重視土地作反襯,接著正面敘述勞動者才真正熱愛土地,從古到今,勞動人民為土地進行過英勇斗爭。
又寫土地來之不易,經過幾千年流血奮戰,才打碎土地的鐐銬,使土地成了人民的財產。
解放以來,祖國大地變得日益美麗,勞動人民更加熱愛土地,改造山河的勁頭更大,我們怎能不為保衛祖國、建設祖國而獻身呢
這就是文章的骨架,也就是作者說理推論的過程。
但整個文章寫得情景交融,沒有枯燥說教的痕跡。
寫祖國大地的景色時,寫得很美,如十五自然段中描寫的珠江三角洲景色,象一幅色彩瑰麗的風景畫,令人神往。
寫到海外農民珍藏“鄉井土”的情節時,感情充沛,動人心弦。
另外,作者旁征博引,取材范圍很廣。
從歷史故事到風俗民情,古今中外,目見耳聞的許多材料,都以“土地”為線索,恰當地組織到文章中,使這篇文章和秦牧別的散文一樣,具有知識性強的特點。
統一戰線的現實意義
統線是中國共產黨的三大法寶之一,這是自不待言的。
同時,統一戰線的理論和實發展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保證,歷史的經驗證明,統一戰線理論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統一戰線是民主建國的政策體現(一)中國共產黨與民主黨派具有民主共識民盟和民建的創始人黃炎培先生與毛澤東主席在延安有一個著名的窯洞談話,毛澤東問:“任之先生,這幾天通過你的所見所聞,感覺如何
” 黃炎培直言相答:“我生六十余年,耳聞的不說,所親眼見到的,真所謂‘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團體,一地方,乃至一國,不少單位都沒有能跳出這周期率的支配力。
”、“一部歷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榮取辱’的也有。
總之沒有能跳出這周期率。
”毛澤東答:“我們已經找到新路,我們能跳出這周期率。
這條新路,就是民主。
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
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
”可以說:民主黨派是在黨派老一輩領導人與中國共產黨領導人取得了民主共識的背景下逐步創立起來的,是在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中,與中國共產黨一起為了建設一個真正的人民民主共和國這個共同目標走到一起的。
(二)統一戰線是達成政治理想的題中應有之義民主建國,從其本質上就要求:在建國前,團結一切可團結的愛國力量,積極投入到反內戰、保和平的民主斗爭;在建國后,發揮各黨派、各人民團體、各屆人士的聰明才智和積極性,共同建設民主、文明、富強的國家。
統一戰線的政策是達成各民主黨派政治理想的題中應有之義,可以說是各民主黨派的立身之本。
所以統一戰線是各民主黨派建立之初在其政治綱領和政治理想中蘊涵的內容,廣泛團結民族工商界、知識界、教育界組成政治同盟,表達政治主張,統一戰線是各民主黨派與中國共產黨合作的基礎。
二、通過參加在共產黨領導下民主統一戰線反對國民黨獨裁統治的實踐,實現了民主建國(一)在民主革命時期,統一戰線是中國共產黨的需要首先,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社會在階級構成上是一個“兩頭小、中間大”的社會,作為革命領導力量的無產階級雖然革命性最強,但人數很少;作為革命對象的大地主大資產階級雖然人數也很少,但掌握著強大的反動國家機器;而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再加上民族資產階——即處于無產階級與大地主大資產階級之間的社會階級力量占著絕大多數。
因此,無產階級要戰勝強大的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及其支持者帝國主義就必須同中間階級結成廣泛的統一戰線,否則,僅靠無產階級一個階級的力量是不可能取得革命勝利的。
其次,由于近代中國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導致了革命的不平衡,要把這種不平衡變為大體平衡,需要很長的時間,積聚雄厚的力量。
這又決定了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必須采取統一戰線的策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矛盾,爭取一切可以爭取的同盟者,不斷發展壯大革命力量,最終奪取全國革命的勝利。
(二)在民主革命時期,統一戰線也是民主黨派的需要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外受帝國主義侵略,內受封建主義的壓迫,民族工商業幾乎到了崩潰的邊緣。
尖銳的政治斗爭,使民主黨派逐漸認識到國民黨的專制統治不可能建立和平、民主、富強的國家,而中國共產黨代表了國家、民族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振興中華的希望所在,只有依靠中國共產黨才能建立和平、民主、富強的新中國。
正是基于共同的政治斗爭需要,各民主黨派和各界進步力量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結成了廣泛的統一戰線,與中共密切合作,互相聲援配合,共同并肩戰斗。
三、在和平建設時期,歷史實踐證明只有堅持統一戰線才能實現民主黨派參政黨的作用(一)堅持統一戰線參政黨的作用才能得到更大的發揮在建國初期,民主黨派積極宣傳中共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學習貫徹《共同綱領》,高舉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旗幟,參加政權建設,參與政協協商做出了突出貢獻。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國共產黨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經過撥亂反正,糾正了“左”的錯誤,多黨合作得到了恢復和發展,民主黨派的發展也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為社會主義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服務,成為民主黨派工作的主旋律。
20世紀90年代至新世紀初,國際國內形勢發生了深刻變化,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進入攻堅階段,無論對執政黨還是參政黨都提出了新的要、新的任務。
民主黨派履職有了新的發展,許多意見和建議受到中共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
(二)偏離統一戰線政策參政黨作用就無法實現在歷史上也曾發生過偏離甚至拋棄統一戰線政策的錯誤,建國以來由于在指導方針上越來越“左”的錯誤傾向,導致了反右斗爭擴大化,直至發生了“十年動亂”,各民主黨派的工作一度陷于停滯,參政議政和民主監督的作用更無從談起,期間中國社會陷入動蕩,經濟建設也受到極大的破壞,教訓不可謂不深刻。
然而,在極端困難的時候,廣大民主黨派成員仍然堅信共產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道路,與共產黨一道經受了嚴峻的政治考驗。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經過撥亂反正,把工作重點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軌道 上來,開創了我國歷史發展的新時期。
鄧小平指出:我國各民主黨派已經成為各自所聯系的一部分社會主義勞動者和一部分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的政治聯盟,都是共產黨領導的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政治力量。
這是對民主黨派所作的歷史的、科學的結論。
歷史的經驗教訓再一次證明,偏離統一戰線政策參政黨作用就無法實現,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就會走彎路。
四、在新的歷史階段,統一戰線仍然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法寶溫總理近期多次講政治改革問題,說明執政的中國共產黨的建設民主、文明、富強國家理想未完全實現,可以預期愛國統一戰線在新的歷史時期有更為重要的作用。
(一)統一戰線是深化改革保持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石歷經3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的改革已經從起初的“摸著石頭過河”進入了“深水區”和攻堅期。
社會各方面、各層次的利益相互交織、盤根錯節,各方面的利益訴求也更復雜,社會矛盾也更尖銳。
如何克服現有改革在某些方面存在的分散化、表面化、簡單化缺陷,更全面、更深入、更科學地制定政策制度
如何超脫于地方利益、部門利益、個人利益之上,公平、公正、合理地分配社會資源利益
如何最大限度地減少改革阻力、最大程度地凝聚改革共識、最大范圍地形成改革動力
《人民日報》今年2月曾發社論“寧要微詞,不要危機”,其中“改革有風險,但不改革黨就會有危險”一語振聾發聵。
改革的目的是為了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所以,政府改革本身就要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尊重群眾。
公共決策要擴大民主,讓公眾的聲音更快捷、更方便、更有效地進入政府的公共決策視野。
筆者認為,當前創新運用統一戰線的政策和理論仍然是解決當前社會矛盾、深化改革的一大法寶。
各民主黨派在多年來與中國共產黨風雨同舟、肝膽相照,始終與黨在“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標上同心同向、行動上同心同行”,是一支完全可以信賴和依靠的政治力量。
在深化改革的過程中,應該加快推進各民主黨派參與政治協商的制度改革,使人民政協真正發揮協調反映社會各階層的利益訴求,并且有效地實施民主監督的作用,充當社會的“潤滑劑”、“出氣孔”、“穩定器”和“啄木鳥”。
(二)統一戰線是實現祖國統一的重要依靠力量在祖國統一問題上同樣需要建立更廣泛的統一戰線,要團結更多的人,只要承認“一個中國”就在線內,只要贊成“一個中國”原則,不管什么人都要團結。
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是執政的中國共產黨的莊嚴使命,也是中華民族在二十一世紀面臨的一項重大任務。
要充分發揮統一戰線的作用,廣泛團結和聯合大陸同胞、港澳同胞、臺灣同胞和海外僑胞。
不論什么階層、什么黨派、什么團體、什么個人,不管之前有過什么政治立場,甚至曾經支持過“臺獨”主張,只要在新的形勢下其觀念有所轉變,贊成“一個中國”原則,擁護祖國統一,都要同他們加強聯系,共同反對“臺獨”、反對分裂,努力形成全體中華兒女共同致力于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政治局面。
(三)統一戰線是解決國際爭端把握和平發展機遇的手段當前國際形勢的變化是復雜的,國際金融危機的深層次影響正在顯現,氣候變化、能源安全等問題也相當突出。
這些問題對今后一個時期的國際形勢的發展和外交工作產生深刻的影響。
楊潔篪外長指出,對一些國際問題,中國倡導通過談判來解決問題,處理國際和地區問題,特別是在處理熱點問題上,要發揮中國的大國作用,加強和世界各國、組織的友好合作,促進共同利益,攜手應對挑戰。
所以在處理國際問題上,也要善于運用統一戰線的思維來解決國際爭端,團結大多數與中國友好的國家,通過雙邊以及多邊對話、協商來解決爭議,把握和平發展的歷史機遇,為中國的和平崛起創造良好的國際氛圍。
自中國共產黨的第二次代表大會提出統一戰線的指導方針,至今已過去了90周年,在這一方針的指導下,中國共產黨通過團結各民主黨派和社會各界結成廣泛的愛國民族統一戰線,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也取得了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造的成功,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恢復和堅持了統一戰線,在政治制度上確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就,實踐充分證明了這一方針的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