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春節的傳統風俗有哪些春節的慶祝形式多彩,不同地方非常具有當地特色,貼年紅、守歲、吃團年飯、拜年等各地都有之,但因風土人情的不同,細微處又各有其特色。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于中國春節的風俗有哪些【三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篇一】中國春節的風俗有哪些
春節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節日,由來已久,春節的來歷有許多的說法和版本,今天要說的是,流傳最廣的關于堯舜禹的傳說。相傳春節起源于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堯舜時期,堯要退位時,選擇了賢明的舜作為繼承人,舜即位做了天子,在農歷正月初一這一天,帶領著部下人員,祭拜天地神靈。舜后來依照堯的意志,也選擇了治水有功的禹繼承帝位。華夏人民在這幾位圣明的君主的領導下,過上了幸福安定的生活,為了紀念他們,延續了正月初一祭拜的習俗,流傳下來之后,演變成了現在的春節。
【篇二】中國春節的風俗有哪些
倒貼福字
在我國,人們往往用一個“福”字來表達對福運、福氣、幸福的向往和追求。每當辭舊迎新的時 刻,家家戶戶都要把“福”字貼在屋門上,意味著福氣進入家門。許多地方還倒貼“福”字,利用 “倒”與“到”的諧音,寓意“福到了”。
貼年畫
年畫,和春聯一樣,起源于“門神”。隨著雕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于門神之類, 而漸漸把財神請到家里。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節貼春聯,年畫也受其影響隨之盛行開來。江蘇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楊家埠,是我國三個重要的年畫產地。民國初年,上海出現了將月歷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的一種新形式,以后發展成為今天的掛歷。
年夜飯
全家人在一起吃頓團圓飯是除夕的重要習俗。作為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春節是全家團圓的好機會,特別是隨著很多人工作變得越來越忙碌,春節團圓的意義更大。除夕夜的團圓飯也叫年夜飯。以往都是家人一起動手,在家做上 一頓豐盛的晚餐。如今,一些家庭為了避免麻煩,就直接將年夜飯的地點放到了飯店。無論在哪里吃,團圓的主題是一直以來都不曾改變的。
壓歲錢
除夕守歲之時,長輩要給晚輩壓歲錢,也叫壓勝錢。因為“歲”與“祟”諧音,長輩們希望壓歲 能驅趕邪佞免災,保佑孩子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的長大成人,壓歲錢寄托著長輩對晚輩的殷切希望和深情關愛。
【篇三】中國春節的風俗有哪些
河北蔚縣打樹花
每到正月前,北京大街小巷鋪天蓋地都是蔚縣打樹花的宣傳廣告,而打樹花一般在正月十五、十六、十七舉行。打樹花,原本是窮人的嘉年華,發展到今天,竟然成了蔚縣正月旅游的金字名片。
山西長治武鄉頂燈
畫著猙獰的臉譜頭頂花燈,這種奇特的社火形式每年正月元宵節都會在山西長治武鄉境內上演。而這項活動的名字正好取自表演地點,故稱為“武鄉頂燈”。根據武鄉縣志記載,當時的統治者經常在夜晚偷襲后來的后趙皇帝石勒所在的部落,為了反抗統治者的壓迫,大家把頭剃光,在臉上和后腦勺勾畫上猙獰的臉譜,頭上頂一盞油燈,抓人的官兵們看到后以為見到了鬼怪,驚恐萬分,奔逃避讓。這一特色的民俗,也逐漸流傳并被保留了下來。
陜西榆林佳縣放赦
放赦是一種神秘、古老的宗教祈福儀式,只在陜北佳縣地區才會有,其中以譚家坪村規模最大,每年只有正月初九進行。“放赦”的具體方式,是在村子周邊的一處懸崖上,拴下一根專門定做長達兩三百丈場的繩索,將年、月、日、時四個先行官和道教傳說中的八仙及一個騎著仙鶴的老壽星順著繩索凌空放下,年、月、日、時四個先行官為分別騎在馬上的四個神仙。
上一篇:生活哲理的文案,簡單精辟!
下一篇:網紅勵志文案,很潮很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