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禪意人生】寒山問拾得:世間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騙我,如何處置?拾得曰:忍他、讓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爭,元氣不傷;不畏,慧灼閃光;不怒,百神和暢;不憂,心底清涼;不求,不卑不亢;不執,可圓可方;不貪,富貴安康。
【第2句】:眾生的陋習像滲有雜質的廢鐵,而佛教則如同一座大镕爐。佛陀以佛法灌輸我們的精神、洗煉我們的心地。一般人聽聞佛法時,覺得佛陀的教育及佛法的開導確實有理,并且當場覺悟自己過去所做皆非,能自覺錯誤而懺悔反省;正如同廢鐵在熱爐中,已經被火烤熱燒紅,并且開始軟化。
【第3句】:【心靜禪語】問曰:“如何能靜?如何能常?”佛曰:“尋找自我。”問曰:“世間為何多苦惱?”佛曰:“只因不識自我。”問曰:“為何人有善惡之分?”佛曰:“人無善惡,善惡存乎爾心。”問曰:“人為何而活?”佛曰:“尋根。”問曰:“何謂之根?”佛曰:“不可說。”---悟禪無語,禪悟無語。
【第4句】:人和人本是一種緣。疼愛你的人,你的冷暖他樣樣皆知;牽掛你的人,你的苦樂他感同身受;懂得你的人,你的舉手投足他深深領會。有緣的人,縱使天涯也如咫尺;無緣的人,近在咫尺遙如天涯。今生相遇相知的緣份,不可思議。珍惜,把握。善待與你有緣的人,不管今生來生,都結一份善緣。
【第5句】:【禪心佛語】平常心即是道,擁有一顆平常心是一種淡泊,一份寧靜。在現今物欲橫流,處處充滿誘惑和陷阱的社會中迷失了自我,不喪失平常心更非易事。要知道生命的意義只有將心融入世界,用平常心去感受生命,即'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開落。去留無意,望天空云卷云舒’。在平常心的世界里,才能找回生命的真諦。
【第6句】:人們要盡最大的努力,選擇最能發揮自己優勢的職業,并且敢于嘗試新事物,一往無前地釋放生命的潛能。事實證明,如果一個人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潛能,幾乎沒有什么事情是辦不到的。如果一個人總是在懷疑、猶豫,機會就會越來越少,成功總是遙不可及,最終都無法擺脫兩手空空的現實。
【第7句】:【禪語感悟人生的文案】難得糊涂:在生活中,更多的人不想糊涂,也不肯裝糊涂。人活著,沒必要凡事都爭個明白,為人處世,放下自己的固執己見,水至清則無魚,人至清則無朋。其實生活只需要擁有一份恬淡平和的心情,一顆自由的心,一份簡單細致的人生態度。
【第8句】:【禪心佛語】放下就是要忘掉,忘得一干二凈。如果有人問你恨不恨你的仇人,你說我不恨他了。別人會信嗎?可能你自己也將信將疑吧?如果你說我哪有什么仇人,連自己都不記得有這個人,那說明你真的是放下了,真的沒有煩惱了。煩惱都是自找的,只有放得下,才能獲得解脫,才能活得快樂、幸福。
【第9句】:在時光里打坐,歲月里參禪,只見你,不見佛。總感覺,你就是佛,佛是你;你是蓮,蓮是你。就這樣自性清靜地愛你,不叫沾染一絲塵埃。心靈的廟宇,住著如蓮的你,用愛與真情,虔誠地把你供養。
【第10句】:【讓人靜心的禪語】空中,落葉飄零;眼前,秋風凝霜。一位秀才問禪師:“此情此景,人生當作何感悟?”禪師淡淡說道:“不雨花猶落,無風絮自飛。”誠然,花開花落自有規律不受人左右。而人無法掌握的又何止與此?常懷一顆平常心,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足矣。心亂只因心在塵世,心靜只因心在禪間。
【第11句】:【佛心禪語】我們都在面對人生的意義,自己對生活的理解,活成了自己的生活方式,許多時候都被自我的固執所干擾甚至改變,每個人的心地需要規范,就算在痛苦里也要保持堅強樂觀,養成一種良好的心態,需要承擔和放下。那份樸素的坦然,當下的安然,才是自己人生思考的恰如其分。#延參法師新春普茶開示#
【第12句】:【大徹大悟的佛學智慧】我們以“八心”來孝敬父母,回報恩德。“八心”是:一,經常問候,給父母舒心;二,少說多做,給父母省心;三,誠實守信,給父母放心;四,勤奮上進,給父母開心;五,虛心好學,給父母稱心;六,寬容豁達,給父母順心;七,誠實坦蕩,給父母真心;八,持之以恒,給父母安心。
【第13句】:西窗外的一叢紅楓,漫向遠處的薄霧,猶如朝霞潑出的畫卷。仲秋的風在葉尖上顫動地劃過,驚醒鳥語,惹出清澈而悠遠的旋律。這個薄霧籠罩的早晨,這個秋涼如水的早晨,照樣讓我的內心充滿美感和希望。在薄霧和秋涼的上面,依舊不缺朝陽的眷顧,我只有出發,才能在某個地方與朝陽會合。
【第14句】:【佛曰靜心禪語】安然一份放棄,固守一份超脫!不管紅塵世俗的生活如何變遷,不管個人的選擇方式如何,我們雖逃避也勇敢,雖傷感也欣慰!我們像往常一樣向生活的深處走去,我們像往常一樣在逐步放棄,又逐步堅定。
【第15句】:【禪語人生】遇到一些挫折,不要氣餒,更不要彷徨,冷靜、坦然的面對,人生,沒有過不去的河;遇到挫折不要害怕和逃避,執著、樂觀控制好自己的心態,一定會天開云散;遇到挫折不要悲觀,更不要自暴自棄,戰勝挫折,輝煌靠的是勇氣。
【第16句】:【晚安禪語】人生,哭泣就沒有微笑,微笑就沒有眼淚。要有平常心,得到的要知足,世間有許多美好的東西,但真正屬于自己的卻并不多。看庭前花開花落,榮辱不驚,望天上云卷云舒,去留無意。
【第17句】:事物都分為“標”和“本”兩個方面,要徹底解決問題,就應當先治本后治標。世界上之事物都是相互聯系而存在、相互依賴而發展的。一事物之存在和發展依賴于另一事物,那么后者便是前者之必要條件。如果破壞了后者,前者就會自行消亡。
【第18句】:【佛心禪語】不要失去之后才知道珍惜。最快樂的人不一定擁有一切最好的東西,他們只是充分珍惜了生命中所遇到的一切。因此,你的身邊的存在才是最有價值的,留意這些人和事,去關照并去重視他們,日積月累,你就會獲得更多“心靈財富”。
【第19句】:【佛心禪語】不要把幸福看做是一個具體的目標,那樣會把人生活成一場疲勞和追逐,幸福就是用一個快樂的信念去生活,他不是一路的負擔,而是一路的欣賞,誰的努力改造著誰的生活,這才是命運真正的冷暖自知。
【第20句】:【禪語心燈】因為無能為力,所以順其自然。因為心無所恃,所以隨遇而安。生活不是只有溫暖,人生的路不會永遠平坦,但只要你對自己有信心,知道自己的價值,懂的珍惜自己,世界的一切不完美,你都可以坦然面對。
【第21句】:不求金玉重重貴,但愿兒孫個個賢。卻愁前面無多路,及早承歡向膝前。當慎世事與自事,莫將人間比夢間。貧不賣書留子讀,老猶栽竹與人看。洞悉世事胸襟闊,閱盡人情眼界寬。聞過知非須改過,見賢思齊貴超賢。不悲鏡里容顏瘦,且喜心頭疆域寬。
【第22句】:恒東法師:手執時光,漫步歲月,花還是花,花已不是花,今日的花也不是昨天的朵。人生如戲,轟轟烈烈一場,輕輕巧巧又一場;一出戲又一出戲不斷上演;歷盡滄桑酸楚,走遍九曲回環路,生命不休,不落幕,不散場。
【第23句】:【道家禪語】凡事忍三刻、等三天,如果是惱怒情緒,忍耐三刻,你就會冷靜許多,等上三天,你至少不會再做出沖動的事情;如果是不愉快的心情,忍耐三刻,也許就煙消云散;如果是生活的磨難,等待三天,或許就能見到新的希望。也許等待不會改變現實,但是能改變自己的心態,這就是以去應對一切棘手的難題。
【第24句】:【禪語人生】在平淡如水的氛圍中里,我們用平淡的情感和對平淡生活的用心交付中,體驗出生活的真實味道,體味到平凡的獨特心境。是的,唯有生命平凡,我們才會體味到平凡的珍貴,生命的平凡就在這平凡的人生之中。時間不因為回憶而增加它的長度,時間也不因為人的幻想而增加它的厚度。活在當下才最真實、最實在。
【第25句】:【禪心佛語】第二,我們應該享用金錢。換句話說,我們應該知道如何能一邊賺錢,一邊保持身心健康。創造財富的過程不應該讓我們身心俱疲,無緣享用財富,那是世界上最可悲的事情。一個拿自己的身體健康去換錢的生意人,完全不懂得經商的目的。
【第26句】:【佛家禪語】慈悲與智慧是佛教的唯一真理,猶如鳳凰的翅膀,缺一不可。同鳳凰的翅膀既是左右,又是一體一般,慈悲與智慧既是兩面,又是一體。
【第27句】:【經典佛語】佛說:地獄在哪里?地獄在我們的身心里。我們由于欲望難以滿足,而產生貪欲之渴與憎恨不滿之火,焚燒我們的身心。期求解脫之道的人,亦必須遠離欲望之火。就像背負號草的人見到野火須走避一樣......
【第28句】:信仰是尋找一種終生的依賴,貫穿我們整個人生。當我們確定自己的信仰時,往往需要舉行某種儀式。如基督教的洗禮,佛教的皈依。就佛教來說,皈依的關鍵在于宣稱三皈的時刻,即“盡形壽皈依佛、盡形壽皈依法、盡形壽皈依僧”。這是我們選擇佛教作為信仰后宣告的誓言,直接關系到我們能否獲得教徒的資格。
【第29句】:【禪心佛語】對生活的認識是用來生活,并不是用來發現和擴大生活的缺憾,是用來提醒自己需要謹慎、需要淡然、需要取舍、需要選擇,煩惱永遠埋在每一次疏忽大意里,也包括那些拖延懶惰里,走過生活并不是真正達到了什么目的,而在于自己完成了這一場平常的經過。
【第30句】:【禪心佛語】能把彎路走直的是聰明的人,因為他找到了捷徑;能把直路走彎的是豁達的人,因為他多看了幾道風景。讓自己快樂的同時讓別人也快樂是智慧,把自己不快的情緒帶給他人是愚蠢。路窄處,心寬走。路難時,慢慢走。誰出門還不遇上個雨天,人間還是晴天多。多些擔待,為了好好活著。多些珍惜,自會坦然來去。
【第31句】:努力生存在紅塵中,卻能無所謂得失,盡力存于世俗里,卻懂得釋懷恩怨,攜一顆寬容淡定、堅強豁達的心,走一路人生,淡看風雨、笑傲紅塵,時刻盡享美好,處處感知快樂和幸福,人生無怨無悔。
【第32句】:【佛語悟道】冰雖然由水凝結而成卻會阻止水的流淌,冰消融時水才能通暢地流動;這就像虛假雖然是從真實中產生的卻能夠迷亂真實,除盡了虛妄才能顯露真實。
【第33句】:【禪心佛語】人,總是喜歡要求別人,卻很少去想自己是否也是按照這個準則在要求自身;人,總是容易發現別人的錯誤,卻很難發現自己的錯誤。有時,明知錯了,卻很難克服,喜歡找出各種理由讓自己一再犯錯。把握正確的方向,堅守做人的原則,如果發現錯了,一定要止步,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第34句】:凈慧法師開示:“古語講: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人世間的事情,有了付出才有回報。付出越多得到的回報越大,只想別人給予自己,那么得到的源泉終將枯竭。”人生在世,要樂于助人,要善于給予愛,這樣才能獲得更多的愛和幸福。
【第35句】:【禪心佛語】人的心量非常廣大,如同虛空一樣,沒有邊際,沒有方圓,沒有大小,也沒有顏色,沒有上下長短,沒有怒喜,沒有善惡是非,也沒有頭尾。像這樣超越對立,融化矛盾,不執著、不貪愛,就是般若和禪定。
【第36句】:諸菩薩非己所安,不加于物。若諸菩薩守護此法,即是能持諸佛如來一切禁戒。何以故?自愛身命,不應殺生;自重資財,不應偷盜;自護妻室,不應侵他。如是等行,皆名一法。《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第37句】:【一日禪文案】笑看花開,寧靜喜悅;靜賞花落,隨緣自在。要活得舒心,活得快樂,活得瀟灑,就要學會知足,學會隨遇而安。快樂要懂得分享才能加倍快樂,美好的生命應該充滿期待驚喜和感激。在無人為我們拭淚的時候,給自己一些安慰;在我們自慚形穢的時候,給自己一片空間,一份自信。
【第38句】:【禪心佛語】美好的生活應該是時時擁有一顆輕松自在的心,不管外界如何變化,自己都能有一片清靜的天地。清靜不在熱鬧繁雜中,更不在一顆所求太多的心中,放下掛礙,開闊心胸,心里自然清靜無憂。喜悅能讓心靈保持明亮,并且擁有一種永恒的寧靜。心念意境如能清明開朗,則展現于周遭的環境,都是美好而善良的。
【第39句】:【禪心佛語】佛家說“善有善報”,并非是唯心的因果報應之說。多行善事,或許別人不會報答你的善舉,但至少不會給你帶來禍端。行善的人,在心理上容易心安理得,幫助別人自己也常處在快樂之中,這本身就是對你的善報。所以,人生在世,要樂于助人,要善于給予愛,這樣才能獲得更多的愛和幸福。
【第40句】:【禪心佛語】人人都希望事業有成、有地位、受人尊敬,所有的美好都降臨在自己身上,一夜醒來,10萬就變成100萬。這不是沒有可能,只要正確利用空性原理就可以辦到。
【第41句】:有人認為,學佛之人,看破紅塵,不像普通人一樣關心自己的容貌,這顯然是對佛學的誤解,佛學是自然之學,什么是自然?生機勃勃,美麗多姿,方為自然——每一朵花都努力開放得更美麗,每一棵樹都努力成長得更茁壯,每一泓泉水都努力沉淀得更純凈,而健康漂亮,也是一個人最自然的狀態。
【第42句】:當你的才華還撐不起你的野心時,就應該靜下心來學習;當你的能力還駕馭不了你的目標時,就應該沉下心來歷練。夢想不是浮躁,而是沉淀和積累。只有拼出來的美麗,沒有等出來的輝煌。機會永遠是留給最渴望的那個人,學會與內心深處的你對話,問問自己想要怎樣的人生。
【第43句】:淡看人生,笑看風云,生活一如往昔;在那平坦的大馬路上,你我攜手,有了溫暖,有了大樹的陪伴,幸福的讓我激情澎湃;在那崎嶇的道路上,再痛的苦,再大的哀怨,都要堅忍的吞下,在滿地荊棘中,互勉互慰,相濡以沫。
【第44句】:清貧不是舍不得,不是受貪念所困的慳吝,而是一種自主的選擇。選擇清貧是為了消減欲望,是為了在不斷的付出中收獲心靈的富足。與其在紙醉金迷的花花世界中迷失自我,不如做個清淡、簡樸的清貧者,過簡單的生活,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第45句】:所言藏者,一切眾生悉在如來智內,故名為藏。以如如智稱如如境故,一切眾生決無有出如如境者,并為如來之所攝持,故名為藏。(古印度)世親《佛性論》卷二
【第46句】:人生這一場,無明的追逐,煩惱的困擾,把生活活得越來越復雜,越來越遠離了生活的真味,生活的真諦在于心底的寬度,在于生活的適度,在于胸懷的大度,本來是草根,也不是貴人,何苦活一場貪著的病態,能多簡單就多簡單,大眼瞪小眼的去簡化,不是日子不會過,只是珍愛著生活。
【第47句】:【禪語人生】至于念佛一事,最要在了生死。既為了生死,則生死之苦,自生厭心。西方之樂,自生欣心。如此則信愿二法,當念圓具。再加以志誠懇切,如子憶母而念。則佛力法力,自心信愿功德力,三法圓彰。猶如杲日當空,縱有濃霜層冰,不久即化。初心念佛,未到親證三昧之時,誰能無有妄念,所貴心常覺照,不隨妄轉。
【第48句】:【禪語心燈】世事無常,也許來不及說再見。一些事,不一定再經歷。一些人,不一定再遇到。一些路,不一定再重走。時刻提醒自己,珍愛一切。心懷感恩與慈悲走在人生的路上,懂得體諒,懂得理解,懂得寬容,懂得謙讓。每一個生命,都無比珍貴。每一個日子,都不可多得。愿每一個生命的每一個日子——溫馨、安寧。
【第49句】:【禪語人生】愿人間有愛,相信這世上有真愛。抱一顆真誠信任的心,就像讓自己永遠向著太陽,心就會永遠溫暖永遠明亮。如果抱一顆欺騙懷疑的心,心就會有陰云縈繞,內心就會充滿陰冷和黯然,不會過得快樂幸福。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