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 千人所指,無病而死】被眾多的人反對,即難以生活下去。 相關的:千口唾沫淹死人。李準《黃河東流去》:“古人說過 ‘千人所指,無疾而亡’,別看眼淚是一泡水,流得多了,也能 淹死他們這群龜孫。”
【第2句】:【尺有所短,寸有所長】(諺)尺比寸長,但要和丈比,它就短了;寸比尺短,但要和分比,它就長了。比喻人和事物的優勢都不是絕對的,有所長,也就必定有所短。
【第3句】:鍛煉是健康的基礎,衛生是健康的保證。
【第4句】:【欠賬不昧,見官無罪】(諺)昧(mei):隱瞞。揭了債不能如期歸還,只要不昧著良心賴賬,就是告到官府也是無罪的。指欠錢能認賬,不算有罪。
【第5句】:丑婆娘好搽粉。
【第6句】:【寧吃開心粥,不吃皺眉飯】(諺)寧可心情舒暢地喝稀粥充饑,也不要受著窩囊氣去吃飽飯。指寧肯自由自在地過苦日子,也不要在壓制中謀求溫飽。 也作寧喝舒心的粥,不吃皺眉的飯。 寧吃開眉粥,不吃愁眉飯。
【第7句】:【越丑越愛】戴花指人總想掩蓋自己的缺點。周立波《暴 風驟雨》:“談到韓老六說自己腳正不怕鞋歪時,小王哈哈大 笑道:真是人越丑越愛戴花。”
【第8句】:【拿香供敬神,也該認準廟門】釋義:比喻要認準對象,不要找錯了人。例句:你太會投機了!你當了一輩子狗頭軍師!你拿香供敬神,也該認準廟門啊!
【第9句】:【堵著窩兒要蛋】強求,沒有通融的余地。浩然《艷陽天》: “只要是不立刻把門兒封住,就是樂意,事情已算成了;硬堵 著窩兒要蛋,就興許憋回去。于是,他馬上告辭。”
【第10句】:頭頂上長眼睛——目空一切;旁若無人
【第11句】:【官官相衛】(諺)舊指當官的為了各自的私利,往往互相包庇、袒護。 也作“官官相護”。
【第12句】:【長衫有人穿,長話無人聽】(諺)拖拖拉拉、沒完沒了的話,誰聽了都厭煩。指講話貴在干脆利索,言簡意賅。
【第13句】:半空踩鋼絲——左右搖晃
【第14句】:【七嘴八舌頭】(慣)比喻眾人爭相發表意見。也比喻人多嘴雜。
【第15句】:【人有點滴之恩,定當涌泉相報】見“得人點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
【第16句】:【狼走千里吃人,狗走千里吃屎】比喻本性不同,難以改變。 或說:狼行千里食肉,豬行千里食糠。徐光耀《平原烈火》: “狼走千里吃肉,狗走千里吃屎,生下來是什么,一輩子也出 息不了。”
【第17句】:【熟讀王叔和,不如臨癥多】釋義:王叔和:晉朝的醫學家,著有《脈經》、《脈訣》。讀醫書,不如多在治病的實踐中學習醫術。例句:“熟讀王叔和,不如臨癥多。”不瞞太爺說,晚生在江湖上胡鬧,不曾讀過什么醫書,卻是看的癥不少,近來蒙少爺的教訓,才曉得書是該念的。
【第18句】:【狗不咬上門客】(諺)比喻對客人應以禮相待,不可粗暴無禮。
【第19句】:【解鈴還需系鈴人】這一俗語比喻由誰引起的問題,仍由誰去解決。 “解鈴還需系鈴人”源自一句佛語。南唐時期,在金陵(南京)的清涼山上有一座寺院,院中有一位泰欽法燈禪師,據說他性格豪放,狂傲不羈,寺內的其他僧人都不喜歡他,唯獨寺院住持法眼禪師對他十分器重。一天,法眼在談禪之余,向眾和尚提出一個問題:“猛虎頸上系著一顆金鈴,誰能把它解下來?”大家想來想去都沒有正確回答上來。這時泰欽禪師正好從外面回來,法眼便請他回答。眾和尚都幸災樂禍地等著看笑話,可泰欽禪師卻不假思索地回答:“那個把金鈴系上去的人,能把它解下來。”法眼很滿意,眾僧也都驚呆了。法眼對大家說:“汝輩輕覷不得!”眾和尚也恍然大悟,都欽佩他的智慧,從此便不敢再輕視他了。
【第20句】:【黃忠人老心不老】釋義:比喻人老志不衰。例句:好啊!咱說這年紀上了,再趕不上世道兒。誰知道又要組織群眾,發動群眾、開展游擊戰爭!日本鬼子,你來吧!咱黃忠人老心不老!
【第21句】:【一時貓臉,一時狗臉】(慣)貓臉:指善相。狗臉:指兇相。形容態度一會兒好,一會兒壞,對人又哄騙又威脅。
【第22句】:【樹正不怕月影斜】(諺)比喻自身行為端直,就不怕流言蜚語的惡意中傷。 也作樹正何愁月影斜。 樹正不怕影子斜。
【第23句】:【有錢難買五月旱,六月連陰吃飽飯】(諺)農業生產最難得的是農歷五月干旱六月澇。指五月天旱,利于夏收復播;六月多雨,利于秋苗成長。
【第24句】:六月的雷——響得很
【第25句】:【 孫猴子七十二變】變化不定。或說:屬孫悟空的,七十二 變。類似的:一天十八變。成語:變化無常。古華《浮屠 嶺》:“放了口風。任什么人,都是跑了和尚跑不了廟。還講 什么孫猴子七十二變,一個跟頭能打出十萬八千里,但逃不 出如來佛的巴掌心。”
【第26句】:【靠著大樹,草不沾霜】指利用有利條件,保護自己。或說: 挨著大樹不著霜。清代《醒世姻緣傳》:“他過著‘靠大樹草 不沾霜’的日子,那曉得以外的光景?”
【第27句】:【 土命人心實】謂人心地誠實,不會用心眼,不會耍花招。 浩然《艷陽天》:“你往后別跟五嬸逗著玩了,五嬸是土命人 心實,遇著不順眼的事兒,愛著急、上火,我要沒輕沒重地給 你一頓,多讓人瞧不起你。”
【第28句】:曹操借人頭——多個屈死鬼
【第29句】:【老樹正補屋墻】缺意即正好補缺。《小說月報》(1981,1): “老樹正補屋墻缺的事到處都有。范廠長結合(復職)后,他 分擔的那段馬路,正好由老潘頭接著掃起來。”
【第30句】:五歲的小峰,穿了一雙新棉鞋,沒幾天,鞋子邊兒就毛了。他媽媽說:“你的鞋是雞啼做,狗叫破。”(注:雞叫在天亮,狗叫在晚上。)(江蘇·南通)
【第31句】:【手中沒把米,叫雞雞不來】(諺)比喻不給人點實惠或沒有吸引人的環境與條件,別人就不會向你靠攏。
【第32句】:一天中午,奶奶在鍋灶里給爺爺烤了一個饃,拿出一看,饃全身是灰。奶奶又是用手拍,又是用嘴吹。爺爺看見了說:“能吃帶灰的,不吃嘴吹的。”(河南·內鄉)
【第33句】:【冬練三九,夏練三伏】釋義:在天氣最冷和最熱的時候進行鍛煉。例句:早先在院子里芭蕉葉上練字,后來砌了一堵磚壁粉墻,常在上面練習草字。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幾年一過,自成~體,果真是“飛鳥出林,驚蛇入草”。
【第34句】:【一把年紀活到狗身上】年紀大沒有長進,做事不像人樣。 成語:馬齒徒增。茅盾《秋收》:“他覺得鎮上的老爺們也不 像‘老爺’了……而且因為他們‘老爺’太乏,竟連他老通寶 的一把年紀也活到狗身上去!”
【第35句】:老鼠背上生瘡一發不大
【第36句】:【以貌取人,失之千里】(諺)從人的外表上選取人材,會造成極其嚴重的失錯。指選取人材,重在德才與實踐,不在外貌。
【第37句】:踩著梯子吃星星——離天遠
【第38句】:【踩在一個鼓點兒上】(慣)比喻想法一樣,步調一致。
【第39句】:拿了秤桿忘秤砣——不知輕重
【第40句】:學戲先學聲,打鐵先打釘。
【第41句】:閻王打判官——鬼打鬼
【第42句】:我和鄰居小花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但這幾天,因為一點兒小事,我倆吵翻了,誰也不理誰。媽媽說:“友情是花,愈開愈美;友情是酒,愈陳愈香。你呀,要珍惜這段友情啊!”(廣東·龍門)
【第43句】:【人靠衣裝,神靠金裝】見“佛是金裝,人是衣裳”。
【第44句】:我從縣城買了幾個蘋果要給姥姥帶回去,可半路上忍不住自己吃了。媽媽知道后,指著我的腦門說:“你啊,心孝嘴不孝,買個燒餅捎不到!”(河南·鄧縣)
【第45句】:【牛皮不是吹的,火車不是推的】釋義:不能吹牛,應該說實在話。例句:“哼!牛皮不是吹的,火車不是推的,光說不行……”
【第46句】:砍倒樟樹一一死不干(甘)心
【第47句】:出了土的陶俑——總算見了天日
【第48句】:【周身是刀沒一把利】(慣)比喻滿腦子的主意、點子,卻沒有一個能頂用。也比喻所學的知識多而雜,沒有一門是精通的。
【第49句】:【死了王屠,連毛吃豬】見“沒了王屠,連毛吃豬”。
【第50句】:【見人挑擔不吃力】(諺)吃力:費力。比喻凡事不經過親身實踐,就不知其中的甘苦。 也作“見人挑擔不吃力,自家挑擔重千斤”。
【第51句】:公雞打鳴——盡天職;嗓門高;天天如此
【第52句】:【喇喇蛄穿大衫——硬稱土紳士】(歇)喇喇蛄:螻蛄的通稱,一種生活在泥土中的害蟲,吃農作物的嫩莖,也作拉拉蛄,也稱螻螻蛄、土狗子。大衫:也叫大褂,身長過膝的中式單衣,舊時紳士或有地位的人常穿。指小人物硬充大人物。常含譏諷意味。
【第53句】:【歪著枕頭睡覺——想偏了心】(歇)本指心臟偏向一邊,轉指人胡思亂想,打錯了主意。含譏諷或責罵意。
【第54句】:【屙到人頭上拿尿洗】(慣)比喻欺人太甚。
【第55句】:【火上弄冰凌】(慣)冰凌:冰。在火上玩冰凌很快就化掉了。比喻事情很容易做成。
【第56句】:【八哥啄柿子——揀軟的吃】(歇)八哥:一種鳥,毛黑色,頭部有羽冠,經訓練,能模仿人說話的某些聲音。指欺負軟弱的人,拿軟弱的開刀。
【第57句】:【天打五雷轟】釋義:賭咒發誓要遭到應有的報應。例句:我們是結拜兄弟,我要是做對不起你的事,那就天打五雷轟。
【第58句】:【摻沙子】(慣)比喻安插新人,以改變原來的人員組成。
【第59句】:高梁稈做磨棍——有勁使不上
【第60句】:【未歸三尺土,難保百年身】(諺)三尺土:三尺高的土丘,指墳。百年:一輩子。指人只要還沒有死,就不敢擔保有生之年能不能平安無事。
【第61句】:【 趕早不趕晚/宜早不宜遲】爭取時間,防止意外。類似的: 緊前不緊后。《短暫的春秋》:“改正這些東西宜早不宜遲, 宜快不宜慢。”
【第62句】:【為五斗米折腰】釋義:五斗米:指微薄的薪俸。折腰:彎腰,鞠躬。為微薄的薪俸而屈身伺候上司。例句:不,我可不愿跟余敬唐這樣卑鄙的人在一起!寧可餓死,也不能為五斗米折腰。
【第63句】:搟面棍撈餃子——攪混一鍋湯
【第64句】:星期日下午,我在練大字。爸爸在一旁說:“要寫好字必須注意方法:肚子前面放個斗,兩條腿中間臥條狗,毛筆握緊,拉不出手。”(河南·許昌)
【第65句】:【西紅柿】“西紅柿”是人們非常喜歡吃的一種外來蔬菜。那么,外來蔬菜多了,為何單探西紅柿之源呢?因為西紅柿有個典故。國外傳人的東西,一般用“胡、番、西、洋”來表述,并與國產相區別。 “西紅柿”最初叫“番茄”,現在還有“番茄醬”美食。顧名思義,它來自番邦,大約在明代時傳人中國。最初稱為“番柿”,后來又叫“西紅柿”,因為它的形狀酷似柿子,顏色是紅的,來自西洋的緣故。據記載,它的老家在南美洲秘魯的叢林幽谷之中,它的枝葉上有一股難聞的氣味,所以曾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被誤認為是有毒植物,艷麗的果實競無人敢吃。當地印第安人認為只有狼才敢吃它,于是給它取名為“狼桃”,警示人們不要誤食。直到十七世紀有個法國畫家先寫下了遺囑,然后冒死吃了一只“狼桃”。他雖然嘗到了酸甜可口的美味,但想到種種可怕的傳說,仍躺在床上心驚肉跳,等候死神的降臨。過了大半天,他仍舊活著,便立即爬起來把遺囑燒掉,興沖沖地出門告訴親友們,“狼桃”無毒可以吃,且味道美極了。這一舉動不亞于魯迅筆下的第一個吃螃蟹者。這件事廣泛傳開,許多科學家對番茄進行研究,證明它是一種營養豐富的果實。從此,番茄風行全球。
【第66句】:【老何家的姑娘嫁給老鄭家——鄭何氏】(歇)舊時女子出嫁后,在自己的姓氏前面冠以夫姓作為姓名。鄭何氏:稱嫁給鄭家的何姓女子,諧“正合適”。指正好符合實際情況或需求。
【第67句】:【春初早韭,夏末晚菘】釋義:菘:蔬菜名,葉柄厚而呈青色的稱青菜;葉似薄而色淡的稱白菜,又稱黃芽菜。指春初早生的韭菜和夏末晚生的青菜最好吃。例句:文惠太子嘗問周彥倫:“菜食何味最佳?”彥倫答日:“春初早韭,夏末晚菘。”
【第68句】:食不多言,寢不多語。
【第69句】:伯父下崗了,找不到合適的工作,爸爸整天為他擔憂。爺爺說:“只要肯做牛,就不怕沒田耕。”(河南·內鄉)
【第70句】:空頭支票——難兌現
【第71句】:【半路出家】“半路出家”這一俗語比喻中途改行,從事另一工作的意思。它源自佛教。佛教所說的“出家”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自幼出家,一種是成年以后才出家,后一種叫做“半路出家”。佛祖釋迦牟尼就是半路出家。釋迦牟尼是印度迦毗羅衛國凈飯王的太子,姓喬答摩,名悉達多,成道以后稱為“釋迦牟尼”。他在幼年的時候,已經通曉世間的一切學問,年齡稍長,見世界上人類和其他動物互相殘殺,互相吞吃,循環不停,有感于生老病死,在所難免.感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總是痛苦,欲求一個解除苦惱的方法。因此,到了十九歲那年,他放棄了榮華富貴,出家修行,經歷許多艱難困苦,決不灰心,到了三十歲的時候,得道成佛。成佛后便周游各處,說法勸化他人。釋迦牟尼如此說法,前后長達四十九年,一直到八十歲涅槃。其實僧人大多數為半路出家,只有少數是在寺廟里長大,從小做了和尚的。僧人“半路出家”的說法,被俗世借用轉義,變成了半路轉行。
【第72句】:【給根麥秸稈兒,就當拐棍拄】(慣)比喻誤把別人的小恩小惠,當成是真心實意。
【第73句】:【一人難調眾人口】(諺)指眾人的口味各自不同,同一鍋飯菜很難讓大家都滿意。也借指一人做事,無法使得人人都沒意見。
【第74句】:【酒】酒,對中國人來說,是太重要了。中國酒文化源遠流長。曹操日:“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李白反諷日:“借酒澆愁愁更愁。”李白還說:”舉杯邀明月”。蘇軾說“把酒問青天”。就是在平民百姓當中,也是“無酒不成席”。那么,酒是誰發明的呢?關于酒的發明,說法很多。一種說法是“猿猴造酒”。傳說猿猴將采摘的蘋果儲存起來,時間一長,蘋果發酵成酒,醉倒猿猴。一說始于大禹時代的儀狄,有四千多年的歷史了。朱翼中的《酒經》記載,上古用桑葉包飯的發酵方法造酒,是指儀狄用此法造酒,獻給大禹而言的。儀狄是個官員,他造酒是為了獻給大禹邀功。另一種說法是始于周朝的杜康,也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了。據《說文解字》記載,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秫即高梁。傳說杜康生于周朝,是個牧羊人。有一天,他把高梁粥裝進竹筒里帶著去牧羊,竹筒放在一棵樹下忘記帶走。半個多月后,他趕羊回來又在那棵樹下找到了他遺忘之物,打開一看里面高粱粥已經發酵變成液體了。村里人喝了都夸這種液體好喝,于是他不再牧羊,改行釀酒了,并辦起了杜康酒店。
【第75句】:【官斷十條路】(諺)指官府判案自有許多的手段和法子。
【第76句】:班主任老師在班內講一位同學丟失東西一事時說:“沒做賊,心不驚;沒吃魚,口不腥。拿了別人東西的人,他不但坐不穩而且心也不安。”(河南·淮陽)
【第77句】:彌勒佛頭上筑鵲巢——喜上加喜
【第78句】:我們村的柑橘摘下后,村長讓人將大小配勻后再分。他說:“瘦婆娘騎胖馬——挑精搭肥。”(湖南·桃江)
【第79句】:【膏胸膛不挺背會駝】謂精神要振作起來。《香港小說選》: “山歌不唱忘得多,大路不行草成窩,菜刀不磨成死鐵,胸膛 不挺背會駝。”
【第80句】:哥哥當年上學時不用功,現在吃盡了文憑低的苦頭。父親說:“這叫過了那個村沒那個店,想吃那號餃子沒那號餡兒。”(河南·新野)
【第81句】:【肉骨頭落了鍋——啃定】(歇)啃:諧“肯”。指某事是確定無疑的。
【第82句】:【送君千里,終須一別】見“千里相送,歸于一別”。
【第83句】:【啃骨頭】(慣)1指打大仗、硬仗或克服大的困難。2譏諷人得不到大的利益,只能得到一點兒好處。 也作“啃硬骨頭”。
【第84句】:劉伯溫的八卦——神機妙算
【第85句】:小明常埋怨自己笨,不會寫作文。這天老師布置了一篇寫讀后感的作文,回家后,小明就開始找作文選。媽媽看到了,對他說:“人不學不靈,鐘不敲不鳴。多讀又多練,文章自然變。”(廣東·龍門)
【第86句】:【老鴉啄柿子——揀著熟的開口】(歇)熟:本指成熟,轉指熟悉。指找熟悉的人求情。
【第87句】:八仙桌上放盞燈——明擺著
【第88句】:老虎離了山林——抖不起威風來
【第89句】: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第90句】:【有錢難買自主張】強調遇事要有主見。或說:千主張,萬 主張,黃金難買自主張。清代《說岳全傳》:“眾位哥哥,自古 道:教的言語不會說,有錢難買自主張。大丈夫隨機應變, 著什么忙?”
【第91句】:【囫圇吞個棗——不知酸淡】(歇)囫圇:完整的。本指品嘗不出味道,轉喻不知道實情。
【第92句】:三賴的兒子和他一樣不安分,村里人說真應了“腥鍋里煮不出素豆腐”這句老話。(河南·新野)
【第93句】:【甘瓜苦蒂,天下物無全美】釋義:瓜兒甜,但瓜蒂卻是苦的,可見天下事物難以十全十美。例句:甘瓜苦蒂,天下物無全美。古之學者,得一善言,附于其身;今之學者,得一善言,務以說人——言過而行不及。
【第94句】:橄欖澀嘴有回味——先苦后甜
【第95句】:【千金難買心中愿】(諺)指人的內心愿望最為重要,最不易得到滿足。 也作“干金難買一個愿”。
【第96句】:【溫開水泡茶——慢慢來】(歇)指行動遲緩或行事慢慢騰騰。
【第97句】:拔蘿卜栽蔥,攆狐貍來狼———茬比一茬辣,一伙比一伙兇
【第98句】:星期天,我在舅舅家吃午飯,姥姥讓舅舅去拿勺子,舅舅笑著對我說:“老指揮大,大指揮小。去,把勺子拿來!”我誰也指揮不了,只好自己去拿。全家人見此情景哈哈大笑。(河南·焦作)
【第99句】:一放學,我就練起了“少林拳”。忽然,手碰到了磚棱上,我“哎喲”一聲,捂著手哭起來。媽媽看見了,不來看我的手,反而說:“這次你可要記住,‘人猖沒好處,老鼠猖了貓咬住’。”(陜西·隴縣)
上一篇:QQ流行的歇后語的文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