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主題班會的方案
可以先搞一個去問知識搶答活動,然后再玩游戲
慶元旦主題班會主持稿
【第1句】:向學生講解元旦的由來,通過看錄象讓學生體會節日的熱烈和美好。
【第2句】:動手制作迎新年的賀卡。
二、 活動特色 學生自己查找資料,自己寫主持稿,游戲和節目自己設計,班主任老師審核。
活動內容豐富多彩,做到人人參與。
三、 活動過程 一、引出節日到來:(出示日歷) 1月1日是新的一年的開始,我們也叫它元旦,在這一天我們要一起迎接新年的到來。
二、話說元旦
【第1句】:寫下新年愿望。
(準備好卡片,讓學生寫下自己的新年愿望,然后在快結束時交流) 問:大家為什么要熱烈慶祝新年的到來呢
【第2句】:觀看錄像,欣賞人們迎接新年的各種活動,渲染過節氣氛。
請學生說說你從錄象中知道了什么
【第3句】:學生展示搜集的不同國家和地區人們迎接新年的活動方法 (介紹給大家)
【第4句】:老師也介紹自己搜集的一些資料,與學生一起分享。
三、制作賀卡
【第1句】:了解工具的使用方法和賀卡的制作方法。
【第2句】:動手制作
【第3句】:學生自評、互評在實踐活動中的表現。
附: 元旦的由來 大約在公元前五萬年左右,古埃及人已由游牧改為農耕,定居在尼羅河兩岸,他們的農業收成與尼羅河是否發生洪水有很大關系。
古埃及人從長期的觀察中發現,尼羅河泛濫的時間是有規律的,他們就把這個時間每次都記錄在竹竿上,從中得知兩次泛濫時間之間大約相隔365天;同時還發現,當尼羅河初漲的潮頭來到今天開羅城附近的時候,也正好是太陽與天狼星同時從地平線上升起的時候。
于是,古埃及人便把這一天定為一年的開始。
這是元旦最早的由來。
元旦在我國漢語中是一個合成詞,元是開始或第一的意思。
旦是一個象形字,表示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
我國殷商時代的青銅器上有旦的象形字了。
每年公歷的1月1日,人們稱它為“元旦”,這是為什么呢
原來在漢語里,“元”是開始,也就是第一;“旦”是一天或早晨的意思,兩字合稱就是指新年的第一天了。
但這從一開始就并不是固定的。
元旦節的來歷 在歷法上,人們習慣稱地球繞太陽轉1周為1年。
但是由于地球繞太陽運轉沒有固定的起點和終點,所以一年的起點和終點都是人為規定的,這就造成了各種歷法的不一致。
相傳“元旦”一詞來自我國最早的皇帝之一——顓頊,他規定以農歷正月為“元”,初一為“旦”。
后來有的朝代對元旦的日期有所變更,但原則上還是以每年的第一天為元旦,如夏代以正月初一為元旦,但商代以12月初一為元旦,而周代又以11月初一為元旦,秦代以10月初一為元旦。
直到西漢武帝時,大歷史學家司馬遷等人重新制定歷法,并規定每年正月初一為元旦,從此歷代不改。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決定采用國際通行的公歷,于是將農歷元旦改為“春節”,而把公歷的1月1日稱為元旦。
新中國成立之時,開始正式使用“公元紀年法”,把每年公歷的1月1日定為元旦。
現在,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把每年1月1日作為元旦,因為他們多采用了國際通行的公歷。
但也有一些國家和民族由于本地的歷法傳統及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季節氣候的不同,因而他們的元旦日期也不一樣,這也使得這個世界多姿多彩,更顯民族的特色了。
元旦是全世界人民傳統的新年。
元旦,就是一年的頭一天。
元旦是合成詞,拆開來講,元是第一或開始的意思,旦字的原意是一輪紅日從地面升起。
在中國,元旦這一名稱,都說起自傳說中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他以農歷正月為元,初一為旦。
據《史記》載:夏代以正月初一為元旦;周代以十一月初一為元旦;秦以十月初一為元旦。
辛亥革命后,我國把正月初一稱作春節,公歷1月1日叫新年,不稱元旦。
直到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使用公元紀年法,才又將公歷1月1日正式定為元旦,農歷正月初一定為春節。
陰歷的祖先埃及歷,把天狼星和太陽一同升起的那天作為元旦;阿富汗把春分作為元旦;猶太人把秋分作為元旦;而寒帶的愛斯基摩人的元旦是不固定的,他們把第一次下雨作為元旦。
公元前46年,羅馬皇帝儒略?凱撒制定儒略歷,開始時他把冬至作為元旦。
但是,人們堅持要把朔日作為元旦,因此就把元旦延到冬至后10天。
四、 活動后記 小結: 說說你新年的愿望。
把之前寫的心愿卡與大家一起交流。
大合唱:新年快樂
詩歌朗誦主題班會主持稿(兩個人的)
開頭 合:尊敬的各位老師,各位同學,大家好
甲:伴隨著冬日溫暖的陽光,我們迎來了這一次詩歌朗誦會. 乙:今天,我們相聚在這里,享受詩歌帶給我們的歡樂,享受這段美好時光 丙:今天,我們相聚在這里,一起走進詩情畫意之中 丁:今天,我們相聚在這里,敞開你的心扉,釋放你的激情 戊:今天,我們相聚在這里,這里將成為詩歌的海洋,讓快樂響徹云霄 詩歌是我們古金人類心血的結晶,在這個光環的照耀下,一代一代人茁壯的成長, 為了不辜負古人的期待,我們要把詩歌發揚光大,讓我們的后人為我們感到驕傲。
下面請聽...... 結尾 甲:讓我們<<再別康橋>>,聆聽<<雷電頌>>. 乙:完美的人生是美與愛編織的,讓我們走進<<美與愛>>的世界! 丙:月光是人憔悴,<<街燈醉人-燈下碎影>>究竟如何?讓我們拭目以待! 丁:如歌的人生,似夢的青春,<<如歌似夢>>又會帶給大家怎樣一番滋味 戊:讓大家一起攀上<<神女鋒>>去尋找美麗! 甲:回顧今天的點點滴滴,我們快樂
乙:回顧今天的點點滴滴,我們享受
合:讓我們記住今天,在美麗中邁向青春
發言稿《愛心走進敬老院》班會發言稿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年朋友們: 你們好
在這春暖花開的時節,我們武岡一中部分老師和同學來到轅門口敬老院開展“學雷鋒送溫暖關愛老年人”社會實踐活動。
在此,我謹代表武岡一中對老年朋友們表示親切的慰問和良好的祝愿
向前來參加這次活動的各位領導表示衷心的感謝
向長期以來在敬老院為老人們服務的全體工作人員致以崇高的敬意
“尊老、敬老、愛老、助老”是我們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學雷鋒、助人為樂的具體體現。
因此,我們要繼承和發揚好我們中華民族的這一傳統美德。
因為奉獻愛心,關愛老人,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和應盡的義務。
這次我校開展尊老助老志愿服務活動,旨在為老人們排憂解難,并盡自己的綿薄之力在社會上、特別是在青少年學生中營造一種溫馨和諧、健康文明的氛圍,要把這一種美德在這些90后的孩子們身上傳承下去。
尊敬的老人們,你們都曾年輕過,追求過,奉獻過,如今個個年邁體弱。
你們不但需要物質上的保障,更需要精神上的安慰和寄托。
今天,我們武岡一中黨總支、政教處和團委會組織了部分老師和青年團員,來到轅門口敬老院,為你們送來了糧食、食用油、牛奶等,孩子們還為老人們帶來了精彩的文藝節目,只是表達我們的一點心意。
希望老人們在這里生活開心,感受到各級領導和社會各界都在關心你們,讓你們感受到社會大家庭的溫暖。
通過此次活動,我們期望有更多的單位和個人加入愛心行列,盡己所能,奉獻愛心,用實際行動弘揚中華民族“愛老敬老助老”的傳統美德,都來關注敬老院的建設,都來關愛老人,奉獻愛心,服務社會,使老人們在這里愉快的生活,安度幸福的晚年,為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美好家園做出更多的努力
“愛我祖國,從我做起”主題班會開場白
在座的各位老師們,同學們,大家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國家,我們的國家是中國,我們的國家越來越富強昌盛,祖國給予我們無限的光榮與自豪,祖國是我們的母親,我們愛我們的祖國
今天,我們的主題班會“愛我祖國,從我做起。
”現在開始……你看這樣的開場白,可以不
冬至吃餃子諺語
冬至吃餃子諺語
【篇一:冬至主題班會】情暖冬至,洋溢青春一、教學目標:
【第1句】:能夠了解中華民族傳統節日——冬至的由來;
【第2句】:通過這次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領略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
【第3句】:讓學生懂得去珍惜與家人團聚的時間,以實際行動減輕父母的負擔。
二、教學重點:了解冬至這個傳統節日的文化。
三、教學難點:領略祖國的傳統文化——冬至的的無窮魅力,意識到在生活中能夠懂得珍惜與家人團聚的時間,并以實際行動減輕父母的負擔。
四、活動形式:朗誦、講故事、游戲、吉他、小品、歌唱等五、活動過程:
【第1句】:宣布主題:主持人宣布“情暖冬至,洋溢青春”主題班會現在開始
【第2句】:節日冬至的由來和傳說:(1)請聽朗誦詩詞《小至》和優美詩句;(2)講述冬至的傳說和習俗:如冬至吃餃子、狗肉和混沌等。
【第3句】:冬至是一個開心的節日,接下來一起來玩游戲“模仿秀”;
【第4句】:在冬至這天,家人都會團聚一起吃湯圓,接下來請傾聽吉他《賣湯圓》;
【第5句】:下面讓我們一起欣賞幽默又搞笑的小品《賣湯圓》;
【第6句】:冬至是家人團聚的日子,在這一天我們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減輕父母的負擔。
接下來請聽朗誦《歌頌母親》;
【第7句】:在這歡樂的節日當中,每個人心中都有愿望,下面請聽歌曲《許一個愿望》;
【第8句】:伴隨著歌聲,學生暢談自己的愿望。
【第9句】:班主任總結。
篇二:2024年冬至傳統文化教育主題班會冬至(英語:wintersolstice),又稱“冬節”、“賀冬”,華夏二十四節氣之一、八大天這一天北半球得
關于冬季的廣播稿不要校園的
冬天來了,哪怕最遲鈍的鼻子也沒辦法裝傻。
幾場雨過后,樹葉子還沒來及落下,秋天便草草收場。
上課時,從科技樓俯瞰華工的校園。
血色的梧桐葉,楓一樣熱烈燃燒著,成片成片的蔓延過去。
。
。
滿目的憧憬。
難以想象,一夜之間,如何編織出這樣一個美麗的幻境。
悄悄地穿上了秋褲,騎車時把下巴藏在領子里。
冬天決不是養眼的季節。
最愛美的女生,也忍痛收起打折時搜刮來的衣裳,換上臃腫的冬衣。
每天聽著風聲呼呼入睡,早上卻總是會有逃課的沖動。
好不容易早起,在窗子里面畫上小小的腳印或是惡作劇圖案,然后透過玻璃看外面的世界。
武漢的冬天,已經是第二次。
還好我們早有準備。
被子多了一床,棉鞋多了一雙,襪子藏了一打。
。
。
飲水機里時刻準備著熱白開,被窩里隨時提供溫情。
在百度上搜索所有關于冬天的歌曲和散文,想溫習一下過冬的感覺,卻越找越覺得刻意。
聽著別人的故事,閉上眼,,飄著雪的星空下。
。
。
為“傳統節日知多少”主題班會寫主題語
一、“四時八節” “四時八節”,是益陽本地人常說的一句口頭禪。
原來,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便是“四時”。
“八節”呢
并非指二十四個個節氣中的春分、秋分、立春、立夏、夏至、東至、立秋、立冬此八節,而是指流行于民間的八個重大的傳統節日。
它們分別是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元節、中秋節、冬至日(重陽節)、過年(除夕日)。
二、過年、春節習俗 春節,俗稱新年。
原本僅指農歷正月一日這一天。
現在泛指從農歷十二月(舊稱“臘月”)二十四日過“小年”起至正月十五日鬧完元宵節才告結束。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其特征有四個方面:一是廣泛流傳于漢、壯、蒙、滿、侗、瑤、白、黎、納西等近二十個民族之間;二是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舊時與新時代節慶活動交相輝映;三是風俗古樸,禮儀頻繁,形式多樣化;四是節慶時間長,歲末年初前后共長達二十多天,天天都是春節節慶日,且氣氛熱烈,喜慶祥和,令人陶醉。
這期間有許多禮儀習俗和活動內容,現摘要簡述如下:
【第1句】:家家辦年貨
【第2句】:戶戶大清掃
【第3句】:祭祀灶神爺 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又稱“小年節”,或稱“祭灶節”,“新年”)這天,舊有“祭灶神”的習俗。
據說,灶神爺(又稱“司命菩薩”)是天皇玉帝派到人間來監督和獎懲人們的善惡之神。
家家都有,每年在過小年的晚上,上天堂向玉帝匯報人間的善惡情況。
信奉佛教和道教的鄉民為其設祭送行,謂之“祭灶”。
【第4句】:貼春聯 春聯,是我國最早出現且應用范圍最廣的對聯形式之一。
多用來表達人們除舊迎新的喜悅和繼往開來的奮斗精神。
每當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在大門兩側貼上一幅春聯(現在凡有門窗處都貼對聯),還有橫披。
這樣就給本來熱鬧祥和的節日增添了更加濃郁的喜慶氣氛。
春聯是對聯,門對的一種常見形式。
古時有“桃符”、“門貼”之稱。
古時候,限于人們的認識水平,因而對自然現象或自然災害無法正確理解。
一旦遇到天災人禍時,就總認為是有鬼神在作祟。
于是,在臘月里多數人家用兩塊桃木削成一兩寸寬、七八寸長的木條,上面畫著神荼、郁壘二神的形象,掛于門側。
這實際上就是將門神與春聯合在一塊了。
【第5句】:掛年畫 春節來臨之際,湖鄉人民家家戶戶除了貼春聯之外,還有掛年畫的傳統習俗。
其中有一首描述年畫的詩特別有趣:“蘭荷菊梅開滿墻,滿屋似聞花芬芳。
引來燕雀檐前鬧,直沖屋里抖翅膀。
”此詩借詠年畫,描繪了春節將到之時,民間普遍掛年畫的新氣象。
【第6句】:吃團年飯: 等待外地的親人趕回家中之后,家家戶戶在大年那天中午要張羅一桌特別豐盛的宴席。
雞鴨魚肉,山珍海味等十多盆美味佳肴,擺滿大圓桌。
白酒、啤酒、飲料款款齊備。
全家圍席而座,大吃大喝,謂之“吃團年飯”。
【第7句】:守歲、關財門: 大年之日,團年飯一般都吃得慢也吃得多,時間拉得很長。
有的人家吃上2~3小時不散席。
因此,平常有人責怪別人吃飯慢吞吞時,就比喻說他是“吃年飯”--慢條斯里的,一點也不性急的。
吃過年飯,天色漸晚,這時家家戶戶便在堂屋里或烤火房內堆起丁塊柴燒起大火,把屋內外所有的燈都點亮。
七仙湖區農家流行俗語道:“三十的火,十五的燈”。
【第8句】:拜年: 拜年是春節期間最普及又極富人情味的傳統禮儀。
新年伊始,人們扶老攜幼,出門走訪親戚朋友。
【第9句】:耍龍舞獅打花鼓:
【第10句】:元宵節 農歷正月十五日是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日,稱“上元”(古稱“上元節”),又叫“燈節”。
三、三月三 農歷三月初三日是我國古代的“上巳節(又稱‘修鍥節’)”。
傳說,這是西王母的生日,古時以農歷三月上旬巳日為“上巳”,魏晉后始定為農歷三月三日。
南朝宋范曄在《后漢書·禮儀志》上載:“星月上巳,官民皆潔與東流水上,曰洗滌拔除、去宿垢痰,為大潔。
”說的是古代人們在這天要在清水河邊洗滌,目的在于衛生與保健,后來便演變為在水邊飲宴,郊外春游的節日。
宋代吳自牧在《猛梁錄·三月》中載:“賜宴曲江,傾都楔飲、踏青”。
現在,我國漢族及許多少數民族地區仍傳承著“三月三”這個傳統節日。
四、清明節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是每年公歷4月5日前后(農歷24個節氣中的第5個節氣)。
作為民間傳統節日始于春秋時代。
后逐漸與之前1~2日的“寒食節”①融為一體,成為悼念先人、祭祖掃墓和踏青春游的節日。
五、 端午節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午節”或“天中節”。
在農歷五月初五日,它是漢族民間隆重的傳統節日。
六、天貺節 農歷六月初六日,人們簡稱“六月六”,為“天貺節”。
始于北宋真宗年間(998-1022)“天貺”即“天賜”之意。
真宗以第二次降“天書”至各地之六月六日定為“天貺節”,并于岱廟修筑“天貺殿”。
八、乞巧節 “乞巧節”又稱“少女節”、“女節”,或“七夕節”。
在農歷七月初七日。
源于古代的民間神話傳說--“牛郎織女天河相會”的故事。
最早記載于《詩經·小雅·大東》里。
每年農歷七月初七,據說那天是牛郎織女在天河鵲橋相會的日子。
且每年只有一次。
人們在晴朗的夜晚,牛郎織女兩顆星星才看得真切。
因為織女心靈手巧,人間女子都希望能在這一天向織女乞取智巧。
節日里,民間有曬物、乞巧等習俗。
在這個節日里,古時候的人們還在庭院里搭起彩樓,謂之“乞巧樓”。
婦女們擺設香案,陳列瓜果,穿針引線,乞求智巧。
乞巧的方式很多。
有的登上彩樓,對著月亮,用五彩線穿九孔針。
先穿好的叫“得巧”,后穿好的叫“輸巧”。
有的地方在那天中午的太陽下放一碗水,把繡花針放在水面上,根據針在碗底的影子來確定是輸巧還是得巧。
還有的地方以此日為“少女節”。
年輕的姑娘舉行“慕仙盛會”。
江南一帶,在這天解開孩子們脖子上的五色彩絲,甩于屋頂,謂之送健繩。
廣州一帶甚重七夕節。
家家戶戶陳列瓜果以及各色香花,化妝用品,少女盛裝,于月下祭拜七姐(毛藍七姊妹)。
廣西等地的人民在這天儲水,叫做“雙七水”。
據說用此水洗浴,可以避邪祛病,達到潔身美容效果。
古時臺灣、福建等地的人民把農歷七月七日作為“情人節”。
如今,中國人較普遍地將七月七日定為中國的“情人節”。
七仙湖區人民喜歡民間故事傳說,據說牛郎織女在七仙湖邊結舍成親,生兒育女,因此,“牛郎織女”的故事人人講得繪聲繪色。
每年到了七月初七的晚上,許多人就會自然地聚集在一起,觀看喜鵲搭橋、牛郎織女相會…… 人們一邊納涼一邊講著古老而神奇的愛情故事。
習習的晚風帶走了白天的熾熱,神奇的故事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無限憧憬與向往。
唐代詩人林杰的《乞巧》詩最為有名,請看: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九、中秋節 中秋節又叫“仲秋節”、“團圓節”。
是漢民族古老而傳統的節日。
在農歷八月十五日。
此日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
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
魏晉時期已開始中秋賞月。
唐代有登臺觀月、泛舟賞月、飲酒對月之風俗。
北宋太宗年間(988-1003),始定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
有祭月、拜月、賞月、吃月餅的習俗。
如今與春節、端午節一起并稱中國三大傳統佳節。
此節在許多少數民族當中也很盛行。
中秋時節,正值秋高氣爽、丹桂飄香、百果成熟之際,又因此時月亮與地球相距最近,故有“一夜明月今宵多,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感慨。
因此,“花好月圓”是中秋節的一大特色。
該節日的節慶活動以及民俗心理是極為有情致、頗具詩情畫意的。
雖然不同地區,不同民族各自習俗有異,但有許多方面大致是相同的。
①拜月賞月:每當明月升起,清輝曬滿大地之時,人們便在露天或桂花樹下擺設桌椅,把圓形的果子(蘋果、葡萄、棗子等)和圓形的食品(月餅、糖果等)端上桌子。
全家老小圍在桌邊,默默地仰視著明月,肅然站立片刻,以示祭月拜月。
之后,全家人圍桌而坐,共享美味的食品和明月的清輝。
文人墨客或雅士大家此時此刻往往會詩興大發,搜索枯腸,吟詩唱對。
因故不能回家團聚的夫妻、情侶,身處異鄉,仰望圓潤的明月,勾起對故鄉親人無限思念之情。
宋朝大詩人蘇軾“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詩句,無疑是給天下所有不能如期團聚的有情人的最美好的祝福。
“人是故鄉親,月是故鄉明”。
人們把中秋明月當作團圓的象征,因此“獨在異鄉為異客”者,總是在中秋佳節之夜,每當看到“床前明月光”時,便會“疑是地上霜”,然后情不自禁地“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起來。
無疑,唐朝詩人李白這首《靜夜思》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了自古以來獨處異鄉之人對自己家鄉及親人的無限思念情結,深刻揭示了人們對美滿生活的深情向往。
②品嘗月餅: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始于宋代,流行于元朝。
相傳,元朝末年,各地災荒嚴重,民不聊生,各地人民紛紛起來反抗官府。
為了秘密聯絡起義平民,泰州張士誠把寫有八月十五日殺敵起義的秘密傳單夾制在月餅里面,送給平民。
起義平民吃到月餅后,就知道了起義的時間、地點,從而一呼百應,舉行了民族大起義并取得了勝利。
后來,在八月十五這天就流行互贈月餅,吃月餅的習俗,以示對前人的紀念和對親朋好友的節日祝福。
③送禮拜節:中秋節這天,民間盛行走親訪友,互贈禮品,特別是青年男子要趁中秋節日拜會岳父母大人。
禮物不拘輕重,但月餅是不能少的。
另外還有糖果、酒類、水果、糕點等。
最好是成雙成對,表示吉利。
如當代月餅有“七星伴月”,“八仙團圓”,“九龍戲珠”等等。
均是雙數,又是名牌,價格也不菲喲。
④中秋集會:每年中秋佳節,現代人們會聚集在城市的廣場,或公共綠地,舉行大型的集會。
內容有文藝表演、武術競賽、篝火晚會、情侶化妝舞會、集體婚慶大會等。
還有的地方在山地湖邊宿營,海濱舉行自助式燒烤集會,露天夜食集市和服飾貿易集市等。
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讓人目不暇接。
場面盛大而熱鬧非凡。
有的地方節日集會自娛自樂,通宵達旦,樂此不疲。
十、重陽節 農歷九月初九日是重陽節。
又稱“重九節”、“茱萸節”。
《易經》中把九定為陽數,兩九相重為“重九”。
兩陽相重為“重陽”。
“重陽”一詞最早見于戰國時屈原的《楚辭遠游》之中。
“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
”可見重陽節在戰國時代已形成風俗。
到漢代重陽節在民間流行。
起初,重陽節俗的主題內容只是“登高避難”而已。
在代代傳承過程中,其內容不斷變得豐富多彩起來。
農歷九月九,正是天高云淡,秋高氣爽的美好季節。
人們喜歡在這些日子里扶老攜幼,登高望遠,觀賞無邊的秋景。
放風箏、賞菊花、吃重陽糕、飲酒對歌等。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正是對秋天美好景色的描繪。
重陽節這天,有的地方舉辦廟會,趕集等活動。
有的學校組織學生進行登山秋游活動。
有的單位還組織職工或退休老人進行爬山、登高比賽等活動。
根據東方健身長壽中心的建議,1986年,國家把重陽節定為“老人節”。
這天,各單位開展敬老活動,并發動全社會為老年人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和社會環境,真正做到“老有所養、老有所想、老有所為、老有所樂”。
尊老敬老已成為重陽佳節活動的一項重要新內容。
十一、臘八節 農歷十二月(古稱臘月)初八日,是漢族的傳統節日。
有吃“臘八粥”的習俗。
在漢代,以冬至后第三個戊日為“臘日”,南北朝時改為十二月初八日,謂之“臘八節”。
人們在這天進行祭祀活動,祈求豐收和吉祥。
臘八粥的做法:紅小豆、胡桃、松子、柿、粟、黃米、糯米、小米、菱角米、去皮棗泥等合水煮熟,外加桃仁、杏仁、瓜子、花生及白糖、紅糖等。
臘八節這天也是佛教節日--“成道節”。
相傳,釋迦牟尼在比哈爾邦的尼連河附近遭難被牧女所救,在菩提樹下得道成佛。
此后,佛門弟子便于臘八節舉行誦經活動。
并用干果、雜糧煮成“臘八粥”。
后來民間爭相仿效,合家聚食,還饋送親友鄰里。
今北方絕大部分地區和江南部分地區,特別是洞庭湖南部地區人民仍保留著過臘八節、吃“臘八粥”的習俗。
雖然原料上有些變化,但營養健身的理念越來越深入人心。
上一篇:抖音寶寶生日感言文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