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畫參賽感言
從不間斷苦練美術基本功,不知有多少“三更燈火五更雞”,天道酬勤,近年來,我在教體局多次舉辦的學生美術比賽中均獲得一等獎,今年6月在市關工委、市文聯、市教體局舉辦的少兒書畫大賽中,獲得繪畫組特等獎。
不過獲得了獎并不意味著就達到了目標,獲獎是對我們學習成果的肯定,是對我們的鼓勵和鞭策。
兒子繪畫獲獎了,怎么寫學習感悟
通過學習繪畫,我愛上了祖國的大好河山,懂得了自然之美,養成了認真學習、專心致志的好習慣。
今天繪畫的獲獎,是老師的辛勤培養結果。
此致 敬禮
家長對孩子畫雞蛋的感想
《畫雞蛋》這篇文章主要講達。
芬奇學畫畫的時候,老師讓他畫雞蛋,可他覺得每天都畫雞蛋,枯燥無味,所以便有些漫不經心。
后來在老師的教導下他才認識到畫雞蛋的真正原因和作用,于是又認真畫,回來成為了名揚四海的大畫家。
讀了這篇文章我深深地感受到達。
芬奇的老師十分重視基礎訓練。
道理很簡單,因為在高、再漂亮的房子沒有堅實的地基也是會倒塌的,做事得從點點滴滴做起,想一步登天是不可能的。
就拿我來說,幼兒園的時候老師天天讓我們練基本筆畫橫、點……我覺得枯燥極了,于是便有些漫不經心,由于基本筆畫沒有學好,直到現在我的鋼筆字、鉛筆字些得跟“丑小鴨”似的。
《畫雞蛋》這篇文章告訴我,做什么事得把基礎打好,想不勞而獲是不可能的,成功的道路沒有捷徑可走,只有自己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下去。
從今以后我做事都得從基礎做起、從點點滴滴做起。
小孩畫畫得一等獎家長說獲獎感言
老師進行交流,了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把在家中的不良表現也訴之于老師,和老師探討如何教導孩子克服不好的習慣,使其錯誤能夠得到及時糾正。
這樣老師也能夠更全面地了解孩子,更有利于老師從孩子的個性出發,尋找一種更適合不同孩子的教育方法。
曬孩子畫畫的心情說說
隨著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藝術事業的繁榮發展,越來越多的人更加關注孩子的藝術發展,美術教育自然而然的成為了教育教學的重點。
新《課標》指出:美術是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注重美術課程與學生生活經驗的緊密聯系,強調知識和技能在幫助學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領悟美術的獨特價值。
這一論述充分說明基礎美術教育不是專業美術教育,而是一種生活美術教育。
因此,我們要充分結合美術教材的特點,引導學生主動接觸生活、充分感受生活、大膽創造生活,讓他們在生活中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從而構建生活化的美術教育體系。
一、觀察生活――發現美。
“生活中到處存在著美,關鍵是給兒童一雙善于發現美的眼睛。
”每個人的觀察角度不同,所以發現的美也就不同。
現實生活對兒童畫畫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兒童的繪畫能力并不是單靠老師通過講授技法就可以教出來的,為他們創造一定良好的成長環境,激發他們熱愛生活、表現生活的繪畫興趣,才是我們應該去做的事。
因為美是人類生活中永恒的主題,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美的藝術幾乎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美即生活。
理解生活,才能理解美、創造美。
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并為生活世界服務的教學才是具有強烈生命力的教學。
【第1句】:采擷生活,提高審美認識美術課程改革強調將美術學習與學生的生活經驗聯系起來,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應從學生角度出發,去發現和挖掘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在學生的心理特點和生活實際中找到合適的切入點,使學生產生共鳴,以激發學生的興趣。
如,在講《會變的線條》一課時,我讓學生從自然和生活中尋找美麗多變的線條,學生很容易就找到了多種線條:黑板邊的直線、窗外護欄上的螺旋線、老師頭發上的波浪線、花盆邊上的弧線、花葉子上的鋸齒線……,這樣的引導不僅使學生很快進入新課,同時又使他們在不經意間復習了以前學過的線條。
接著我又進一步引導他們發現,原來在我們的身邊藏著這么多美麗的線條,而且它們多種多樣、變化多端,美化著我們的生活。
創作中我又啟發學生想象微風中的柳條、大風時散亂的頭發、沙漠中一層層的沙子……學生輕松地畫出自己熟悉而又富有美感的線條,他們的作品便充滿了韻律。
這樣既結合了他們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
家長如何欣賞和評價兒童畫
每節課后,總會聽到家長對孩子的繪畫作品進行好與不好的評價,其中評價中最常見的就是畫的像不像,顏色涂得均勻不均勻。
拋去孩子對家長評論后的感受不講,在大部分家長心中像不像與好不好一直是畫“等號”的。
其實欣賞和評價兒童繪畫,無論對成人或是孩子都應該加以重視。
對于家長來講,要評價、欣賞兒童繪畫首先應該了解、理解兒童的各個方面的特點。
不要用成人畫的審美觀來要求兒童畫,以成人畫的標準評價兒童畫,要站在孩子的立場來看待兒童畫。
成人的態度和評價對孩子會有相當的影響。
如果評價不好,可能會打擊、挫傷兒童繪畫的積極性。
兒童畫,是一個與我們日常生活不同的神奇的世界。
那一幅幅充滿稚拙、天真無邪、構思獨特、造型夸張、色彩斑斕的兒童畫作品,不僅體現了孩子對世間事物的認識和理解,也流露了兒童純真的思想感情。
成人在看兒童畫的時候,最大的偏見就是認為兒童畫畫得不像,亂七八糟。
其實,作為繪畫藝術中描寫記錄現實物象的功能,已經在歷史上被攝影替代,寫實只是繪畫中的一種藝術形式而已,那么兒童畫最顯著的特征是什么呢
其實是稚拙的童趣
不合乎比例、透視,卻合乎表達的需要。
天真無邪,歪歪扭扭,粗粗細細,曲曲直直,這正是任何成人作品無法比擬、無法替代的。
也正是兒童畫特有的美感。
兒童畫不同于成人的繪畫,其審美價值的最大特點是天真幼稚,自由浪漫,不天真就不會幼稚,不幼稚也不會看到童心的可愛。
兒童畫自由自在,不自由就會死板僵化。
那種片面追求畫“畫得像”的寫實期的教學方法,不適于兒童學習,尤其是幼兒學畫。
只有鼓勵他們大膽自由自在的畫,運用符合式的造型語言畫出兒童自己的感受和天性,才會顯示出兒童畫的美。
兒童畫的美又是全方位多層次的。
完整是一種美,殘缺也是一種美;成熟是一種美,幼稚也是一種美;清晰是一種美,朦朧也是一種美;整齊是一種美,瀟灑也是一種美;規范是一種美,自由更是一種美,這樣我們就可以看到兒童畫是那樣的可愛。
一旦把繪畫這層“窗戶紙”看破了,就知道“世界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
總之:多一份耐心,多一份理解,多一份鼓勵,您眼中的兒童畫就會成為打開一扇通往兒童心理的大門,那里是一個妙不可言的神奇的世界。
1.以“像不像”來評價兒童畫。
人們贊揚一幅畫時,常常用“畫得真像
”“簡直和真的一樣”之類的話,以為是對畫作者的最高褒獎。
許多人在看到兒童繪畫時同樣以“像不像”來評價,畫得比較“像”的自然是好的,不太“像”的自然是不好的了。
其實,用像”與“不像”來評價一件作品的好壞是片面的,無法全面、深入地詮釋作品的含義,如西方的“立體主義”“達達派”的作品,顯然無法用“像不像”來評價。
2.以“合理不合理”評價兒童畫。
“合理不合理”是指兒童畫中的事物是否符合客觀現實和客觀規律。
兒童由于自身知識、經驗不足,認識水平不高,他們描繪的事物往往與客觀現實并不相符。
他們會把人的頭畫得很大,手卻畫得很小;上山的人的身體垂直于山的坡面;人在太空與外星人游戲;在森林里與動物們聯歡……如果要找一找兒童畫中不合理的地方,幾乎是俯拾即是。
于是大人們“熱心”地為兒童尋找畫中的錯誤,用自己的知識、經驗深入淺出地解釋什么是合理的、什么是不合理的,直到兒童的畫符合自己的意愿。
3.片面以“拙”來評價兒童畫。
兒童畫中的“拙”是在無意中產生的,是因為兒童的生理、心理還沒有發育成熟時無意識的行為,或者受自身技能的限制,還不能如實再現客觀事物的緣故,并非是其有意追求的結果。
隨著年齡的增長,這“拙”的味道也將慢慢消失。
而藝術家的“拙”是歷經數十年的追求和艱苦練習才達到的境界,是大巧若拙,兩者有著本質的區別。
如果因此欣賞兒童畫,其實不得要領,就算你給小孩評了個金獎,可能連他自己也莫名其妙。
這樣的評價,仍舊脫不了技法的框框。
兒童學畫不是一定要將其培養成大畫家、大師、對于大多數學畫的孩子來說,其成為專業畫家的可能性非常小,但學畫對于開發孩子智力的意義要遠遠大于學畫本身。
科學資料表明,兒童早期繪畫教育可將孩子的智商提高30%,兒童學畫重在培養審美情趣,陶冶情操,美化人格,塑造一個具有創造性思維,創造性品格適應社會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兒童畫教育不是培養專業畫家的教育,而是全面開發孩子想象力、創造力、觀察力、記憶力、注意力、表達力的教育。
重在啟迪智慧,而非傳授技能。
在眾多兒童繪畫作品中,不同年齡的兒童,繪畫表現也不同。
并不是很小的孩子能畫出成人所畫的形象就是水平高。
因為繪畫水平的高低標準并不完全是看誰臨摹的像。
兒童繪畫讓我們發現另一個美妙的世界。
我們應該始終以欣賞的目光注視著孩子,用積極的態度激勵孩子。
正確欣賞、評價兒童繪畫,對孩子繪畫的發展將會有很大的幫助。
他們情感的變化,反映著他的經驗和感受,體現著他與周圍事物的情感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