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太極拳的心得
習太極拳的心得體會下面是我學練習太極拳的一些體會,我先簡單介紹下我的情況:我是一個學習太極拳時間五年學齡的學員,而且是從零開始,在此之前我從未學過任何武術、氣功之類的東西。
但通過幾年的學習,對太極拳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功力也有了很大的進步,精神狀態、身體狀況都有了很大的改變,也初步體會到了太極拳的奧妙之處。
下面我就說說自己學練太極拳的一些體會:
【第1句】:學一式,練一式,沒練一式都有結果開始也是抱著試試看的態度來學習太極拳的,但是我想既然學習了就要認真去學、去練。
我的工作比較忙,所以整天下班回家腰酸背疼,頸椎痛的直不起頭,坐下后站不起來。
可在練習太極拳三個月后,在單位上一整天的班回家腰、背、頸竟然不疼了(當時只練到預備式、隨息放松)。
說實話這時我還有些懷疑這是否和練太極拳有關,還在想著會不會是心理作用呢
但后來一些功效的顯現讓我徹底相信了它的真實性,這的確是太極拳的功效。
三睡眠改善。
原來早晨起床時總感覺沒睡醒,困的難受,而練習一段時間,早晨一醒來就會感覺頭腦很清醒,渾身很輕松,毫無睡意;再后來還有許多的功效顯現,我就不再多說了……總之,現在整個人的精神狀態有了很大的改變,這是我周圍人都看到的效果,身體好了,心情也好了,這是我真實體驗到的。
【第2句】:學練結合,以練為主。
怎么學呢
除了每天早上的集體學習以外,我每天還看光碟,動作仔細反復地去看、去模仿。
只有這樣才會少走彎路,迅速在自己身體上看到功效。
在今后的練習過程中隨著功力的增長就會有體會。
要踏實地去練。
不練就沒有自身的體驗。
我的體會是要反復的學、不間斷的練才能發現問題、向老師和拳友學習,糾正動作,才能練入狀態,也才有好的功效。
【第3句】:拳功并練,真修實證,層次修練首先要學會利用VCD光盤、清楚光盤里的內容,有些人不太知道怎么利用光盤學習、也不太了解太極拳的學習方法。
只知道光盤是功法示范。
聽老師說過要拳功并練,不能練成太極體操,好了,拿到光盤后把光盤從頭至尾的內容全看一遍,然后不講層次,混練一氣,起不到應有的效果。
內功功法的學習是有層次的,不可越級修練,可以讓你知道太極拳的學練方法、特點、應注意的問題、學習的目的、學練的關系等等…...這些內容可以使我們的學習盡快步入軌,少走彎路。
【第4句】:化難為簡,便于學習我感覺老師的教法和拳友們長時間的不斷交流特別好,也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才能使我這個對太極拳一無所知的人能在這么短的時間,有這么好的效果。
我剛開始練習的時候,思想怎么也集中不到自己身上,旁邊稍有動靜就會分心,進入不了狀態,但是按照練習要求--吸保持放松態,呼放松手臂,開始時有點顧左就顧不上右,顧呼吸就顧不了站姿….腳手不隨,我就試著按要求站好姿式,保持正常呼吸,第一次呼氣時先放松左臂,左臂放松下來,再在下一次呼氣時放松右臂,因為心里總要這樣想著,這樣練習幾天后,感覺集中思想并不是那么難了。
按照每一步功法要求循序漸進地去練習,現在基本可以專心地練習拳和劍,不會再受旁邊人說話、走動影響了。
很感謝我入門的老師提供這樣鍛煉身體的機會,也很感謝老師能傳授這么好的功法給我,讓我受益無窮。
今天的功效是我做夢也沒有想到的,我覺得我很幸運,所以我會珍惜太極拳所結的緣分,堅持不懈的學練下去。
以德養拳,以拳輔德。
學拳還要強大德理論作鋪墊,奧義就是中庸之道。
順其自然,找到那個度,在于無極太極之間。
在此我想真誠地說一聲: 謝謝老師。
怎么讓老婆同意我練太極
: 柔中帶鋼\\\\綿里藏針\\\\鋼柔并進、以柔克剛、中正安舒、輕靈圓活、松柔慢勻、開合有序、剛柔相濟 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
夫妻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極
這句話是什么意思
看你們的歲入多大了如果三十以下就練跆拳道太極分很多種 陳氏、楊氏、孫氏、吳氏、等等等等,還有太極刀、劍、扇等三十到四十歲左右適合練習 楊氏太極(因為動作更好看更瀟灑一些),四十五以上練習陳氏太極 因為陳氏太極很多精髓的東西,年齡大性格沉穩的人更容易理解和參透 并且會比較認真的去領悟 其實太極拳多大年紀的人都是和去練關鍵就看你對它的理解。
它屬于內家拳在意不在行,所謂內家十年不出門,外家三年打死人,雖然沒有外家拳那么花里胡哨,但是它的意境也是外家拳無法比擬的,并且在動作上沒有平常人想象呢那樣“慢慢悠悠,黏黏糊糊”練習了你就會知道太極拳打起來也是相當瀟灑的。
同時也可以練習器械太極劍、刀、扇等在這期間要學習、練習太極推手,太極推手里面的道道可多著呢。
它分單推手和雙推手,其中捧、捋、擠、按、采、連、肘、靠這八大要領都要在推手中去領悟。
把打拳和推手結合起來,好好練個十年八年,到時候去參加個什么比賽。
即能獲得運動的樂趣、健康的身體,又能增進你們夫妻之間的感情,豈不美哉
說不定一不小心學有所成,成為武林中一代雌雄雙俠,到時候那真是羨煞旁人啊
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陽極而靜,靜而生陰,兩宜立焉出自哪里
出自無極而太極。
太極在開辟之前。
夫開辟之前作何形狀,蓋未可知。
以人身之太極推之,是必為太極也明矣。
若太極之前更有無極,愈不可知。
孔子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
”未嘗言無極也。
然則無極究何如者
人之有太極也,由于陰陽交感。
其未經交感而散于陰陽者,無極也。
天地渾沌之時,陰陽未分,豈有散于陰陽而待交感之無極乎
不知有后天之陰陽,即有先天之陰陽。
開辟以后,后天之陰陽交,而成物之太極。
開辟之前,先天之陰陽交,而成天之太極。
則當先天陰陽之未交,其散而無紀者,即先天之無極也。
無極二字,陸子疑之,朱子信而注之,特未詳言其理耳。
太極動而生陽。
動極而靜,靜而生陰。
靜極復動。
一動一靜,互為其根。
太極者,何也
即渾沌也。
例以人身之太極,父生母育之時,有一點靈光,明而且赤,與精俱下,以為一身之本。
在天曰命,在人曰性,所謂不離乎氣,不離乎氣者是也。
有主靜之功者,于獨坐時自能見之。
東坡詩云:“中宵一點落黃庭。
”蓋有見乎此也。
人本天地以生,天地之太極,當不異此。
其論動靜與漢張子遠異。
子遠云“一動而生陰陽”,此云“動而生陽”、“靜而生陰”。
蓋有對待之陰陽,有流行之陰陽。
對待之陰陽,由動而生,譬如人生男育女,非動不能也。
流行之陰陽,或生于靜,或生于動,動靜遞嬗而陰陽不窮。
譬如四時之運,冬而又春也。
陰陽之流行,即至誠之無息。
周子明言之,欲人從事于至誠也。
動而生陽,其理易知。
靜而生陰,其理難知。
今特詳生陰之說。
靜也者,窈冥之謂也。
一元之窈冥在戌亥兩會,一年之窈冥在戌亥兩月,一月之窈冥在末后五日,一日之窈冥在末后兩時。
此乃天地。
人能順之,動而無動,而陽孕陰之機,靜而無靜,而陰發陽之用。
即謂之動生陰,靜生陽,亦無不可。
蓋動靜互為其根,正周子之說也。
分陰分陽,兩儀立焉。
陰陽分乃陰陽自分,非分太極為兩儀也。
故陰陽雖分,太極自在。
若太極變而為陰陽,則太極壞,天地又安得長存乎
以天地言之,乾上坤下,相隔不相通也。
以人身言之,離為心,象取中女,陰也,心所藏者性也。
坎為腎,象取中男,陽也,腎所藏者命也。
昔人云:凡人以前,性命合一,本為不朽之身,一出胞衣,而性不見命,命不見性,于是凡而不圣,則陰陽之分,譬如夫妻反目,不復同居,其家不敗者,未之有也。
觀此而下文自然之功用不可少矣。
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行順布,四時行焉。
予觀陰陽,而心初疑之,其陽動一邊,兩陽夾一陰,厥象為離,于離為中女,陰也,而今反為陽。
其陰靜一邊,兩陰夾一陽,厥象為坎,于坎為中男,陽也,而今反為陰。
即朱子注,亦謂火陽水陰。
夫所以明理也,孔子云:“陽卦多陰,陰卦多陽。
”乃敢翻孔子之案,果何說乎
不知陽變陰合,具有功夫,非如男女媾精可不學而能也。
火陰水陽,乃常理耳。
若有主靜之功者,火非尋常之火,其火由坎水生,足以開通脈絡,是為真陽。
水非尋常之水,其水由離火生,足以降伏薰蒸,是為真陰。
推之,木能生火,平火以養木,木植火中而質不焦。
金能生水,煉水以成金,金沈水底而形不化。
火能生土,燥土以培火,火居土下而焰不消。
此所以顛倒陰陽圣功之水火者也。
不然,陰本靜也,何以靜而無靜。
陽本動也,何以動而無動乎
至言五行,而曰順布,蓋舉時序言之。
在天為自然之元貞,在人為自然之終始,非有功夫,而有功夫又在下文矣。
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
此二句復說上文,而顛倒出之。
初看甚無大意。
不知是由博返約功夫,孔子所謂“一貫”者也。
天下萬事萬物,莫非五行悉數之不能終也。
斂事物而歸五行,初由格致之精,繼由變通之妙。
然使五行各居其所,而畛域終分,相生無以資不足,相克無以制有余,天地之間,生機必息。
故必融五行為陰陽,而分者漸歸于合。
然《易》云“”,乃指人道而言。
若盡人合天,則太極是道,陰陽尤未盡其妙也。
故必使陰陽還為太極。
于是乎盡性,即于是乎立命,賢而近于圣,宜若可以止矣。
噫
不云乎:“上天之載,無聲無臭。
”太極無質而猶有形,終非其究竟也。
明太極本無極,又加一層功夫。
天地不能限,鬼神不能知,散之則無痕,聚之亦無體,萬古以來,微孔子其誰與歸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太極生天地,天地各有一太極。
天地生五行,五行亦各有一太極。
五行之太極,不惟彼此皆同,并與先天之太極,亦無不同。
太極即天命之性。
曰:“惟皇降衷,若有恒性。
”曰恒者,明天下藩衍不齊之數,其性無所不同也。
此云五行各具一性何歟
曰:五行亦有氣質之性。
試問五味入藥,或溫或涼,即各一其性之驗也。
非天命之性也。
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
上文言五行各性,不專指人身言也。
就人身言之,五藏亦五行,而各有性,亦各有無極。
但后天之無極,非先天之無極耳。
先天之無極,即圖中五行水火所綴之無極也。
何者為真,即前所云“一點靈光,明而赤者”也。
何謂二五,二者六二,居內卦之中,女之少者也。
五者九五,居外卦之中,男之少者也。
卦以二五為偶,是其定例。
此以喻夫婦合而妙,妙而凝,于時無極與精俱泄,而生生化化,遂無窮期。
地天之泰。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乾坤指父母,男女指小孩。
夫無極之真,乾先至,而坤應之,則成男。
坤先至,而乾應之,則成女。
乾坤各有無極,即各有其真,而先入者為主,后來者不能爭也。
天地之產陰陽亦猶是耳。
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
變化無窮,至誠無息也。
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
形既生矣,神發知矣,五性感動而善惡分,萬事出矣。
上文所言均是天道,而注多就人言。
蓋天道難通,就人身以指點,較為親切,庶令閱者洞知也。
此則專言人事也。
秀而最靈者,何也
蓋羽蟲秉南方火德,介蟲秉北方水德,鱗蟲秉東方木德,毛蟲秉西方金德。
獨人為倮蟲之長,秉中央土德。
左氏所謂受天地之中以生也。
惟其受中,故兼日月五星之氣,而無美不臻。
雖圣凡有別,而其為靈則一也。
形者氣質也,神者天命也。
五性兼天命、氣質兩端,故感動時有善惡也。
茍其行所無事,如大舜由仁義行,非行仁義,匪惟無惡,即善亦不留其跡,安得有事。
而世人之善惡,皆是有心,即是多事,惡故有罪,善亦無功。
萬事之出,就使每事留神,而百孔千瘡,終難彌補。
則逐末忘本,揚湯止沸,真不如釜底抽薪矣。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焉。
中正者,太極也。
仁義者,陰陽也。
以太極為體,以陰陽為用。
明體達用之學,內圣由之,外王亦由之,似可以無憾矣。
乃圣人不肯自滿,而必盡主靜之功也。
夫“主靜”二字,朱子易為“主敬”,后之尊朱子者,遂爭言“靜”不如“敬”。
不知敬由勉強,靜本自然。
靜也者,浩浩其天,無心成化,并此主一無適之心,渾而忘之,圣不可知之謂神。
而向之中正仁義,亦返虛入渾,而不留其跡。
人之無極耶,天之無極耶,胡為乎而測。
故圣人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兇。
凡此者皆無心者也。
天地不自知其德,日月不自知其明,四時不自知其序,鬼神不自知其吉兇。
順乎性之自然,而毫無成見。
惟圣人拾其全理,渾然泛然應之,未嘗有心求合,而兩間之大,不能出其范圍。
蓋其體既立,其用自神,初無顧茲失彼之憂也。
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兇。
不修不悖者,圣人也。
修之悖之者,君子小人也。
夫圣人初無吉兇之見,由博返約,洞燭本原,不必勉其修,而自無不修,不必禁其悖,而自無所悖,所謂安行也。
若君子明知有吉,而為理所范,皇然修之,其功雖有淺深,均能造福。
小人明知有兇,而為欲所歆,毅然悖之,其過雖分輕重,均能招殃。
精神所至,天地應之,通塞壽夭,胥判如此矣。
故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此《易?系辭》之說也。
陰陽、剛柔、仁義,誰不知之
所難者,立其道焉耳。
立者,立乎其先,而怡然渙然,不著于欲,并不著于理,而陰陽、剛柔、仁義莫非此怡然渙然者,生生不窮,而左宜右有。
謂其陰而又陽,謂其剛而又柔,謂其仁而又義,溥博淵泉而時出之。
而所云天地人三道,亦旁觀者分之,而在己并無容心也。
斂之藏一心,放之彌六合,握中和之準,定位育之功,非具盛德,其孰能與于斯
又曰: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
有始即有終,有生即有死。
但死生可知,而未生以前、既死以后,則不可知。
其說若何
曰:觀乎復而一陽動,即知生。
觀乎姤而一陰萌,即知死。
不但此也。
生者死之本,觀生時之作為而死可知。
死者生之機,觀死時之情狀而生可知。
大抵人之初生,各有天命。
氣即與命俱,理即與氣俱。
以理攝氣而精完,以氣壯理而神固。
生固生也,死亦生也。
其在常人,日沈酣于人欲之中,而理久澌滅,其氣雖不遽散,而無以為之主,斷不久長。
死固死也,生亦死也。
間有能文之靈鬼,享福之庸鬼,銜冤之苦鬼,耿耿一靈,不肯消化,亦但如電光石火,疑有疑無,且難至數百年,況與天地同壽乎。
因思三教皆名為道,而老氏符錄,釋氏經咒,儒氏詩文,其非本旨。
灼然即數千年以前,老氏深根固蒂、守中抱一,以命而全性也。
釋氏和合凝集、決定成就,以性而全命也。
孔子盡性以至命、孟子養性以立命。
皆為性命雙修,有利無害,豈非死生之說了然于胸中哉
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關于太極的句子
太極詩歌:
【第1句】: 撐開一片天,劃出一道云。
欲求陰陽理,入我太極門。
【第2句】: 學武先做人,忠厚為根本。
中華太極門,正氣滿乾坤。
【第3句】: 多少辛苦夜,學練內家拳。
不為浮名累,但為太極玄。
【第4句】: 太極歷史久,代代相承傳。
海外多迷醉,國人應自憐。
【第5句】: 太極治百病,活絡筋骨通。
防身能自衛,螺旋妙無窮。
【第6句】: 初學架端正,再求氣韻生。
習文兼習武,功到自然成。
【第7句】: 虎為百獸王,百米四五秒。
入園無憂患,羊來四處逃。
【第8句】: 圈養壽命短,山野生命長。
勸君多運動,太極宜健康。
【第9句】: 摔碎中藥罐,練拳成宗師。
病弱先通絡,何須問名醫
【第10句】:莫怨讀書少,書少亦能拳。
生活盡法理,人憶楊露禪。
【第11句】:春雨含溫潤,秋風呈干裂。
吐絲何其緩,閃電何其疾
【第12句】:學拳莫急功,三年一小成。
大多四五月,學者杳無蹤。
【第13句】:學拳六七年,功夫到中成。
招熟求懂勁,融匯能貫通。
【第14句】:學拳十年功,太極求大成。
能化亦能發,江湖任縱橫。
【第15句】:若習太極藝,需下苦功夫。
明師真傳授,時間分外余。
【第16句】:一物降一物,絕招終不絕。
技法求新變,閉門不可學。
【第17句】:拳理多不變,招式可更改。
運用無常勢,能高亦能矮。
【第18句】:大架與小架,各自有長短。
步小難平穩,步大行動緩。
【第19句】:初學大功架,舒展莫心急。
猶如寫大仿,容易出腕力。
【第20句】:習拳先舒展,漸漸求緊湊。
圈大成圈小,小到近無有。
【第21句】:學拳先練步,可以贏師父。
敗者步法亂,勝者穩如樹。
【第22句】:外形容易練,本質最難習。
花拳繡腿者,太極本意迷。
【第23句】:演成舞蹈狀,技法已迷離。
古來名家遠,今人多嘆息。
【第24句】:人外自有人,天外更有天。
且忌逞驕橫,太極莫輕傳。
【第25句】:明朝太祖拳,三十二式傳。
陳拳多汲取,招名亦相聯。
【第26句】:莫輕太極藝,內中有機關。
用法說不盡, 寶藏取不完。
【第27句】:柔化取乎道,心靜取之佛。
中庸得于儒,三教太極合。
【第28句】:太極人儒雅,不似魯莽漢。
過之偏文弱,須將中庸參。
【第29句】:車重能推動,拳打卻難移。
猛擊傷要害,推按重心離。
【第30句】:發力分兩種,無非短與長。
長勁形不露,短勁人難防。
【第31句】:促發傷局部,緩推使人服。
長短能兼備,逢敵準不輸。
【第32句】:彈弓打飛鳥,請君細參詳:彈者為短勁,弓者出勁長。
【第33句】:沖量計算法,擊力乘時間。
短時威力小,長送跌人遠。
【第34句】:肌肉猛縮時,即生崩炸力。
張馳差距大,力量能爆發。
【第35句】:欲速先求緩,能松方能緊。
太極陰陽理,讀者細思尋。
【第36句】:猛起急剎車,自然耗油多。
均勻方省力,勁斷不可學。
【第37句】:力大猛推門,門開人不穩。
閉關門推破,此理可通人。
【第38句】:人體如門扇,脊柱若門軸。
猛擊門扇時,敞開使落空。
【第39句】:人高勢能大,搭手朝下壓。
先取制高點,對方難攻下。
【第40句】:身短下盤穩,靈活出手準。
塌下腰襠勁,制敵掀其根。
【第41句】:短小李亦畬,化成李式拳。
魁梧楊澄甫,功架壯如山。
【第42句】:雙按肩臂連,合力向前傳。
轉腰可走化,氣沉下丹田。
【第43句】:產生作用力,至少兩物體。
犀牛撞墻倒,撞紙卻無力。
【第44句】:硬磚掌擊碎,磚動力難施。
力來隨其走,最忌不挪移。
【第45句】:周倉擲雞毛,關羽扔活雞。
有力難施展,智者為太極。
【第46句】:物體浮于水,圓球滾于地。
動中能安穩,隨欲平衡理。
【第47句】:太極真功有,真假須細研。
莫信凌空勁,掤雀亦無傳。
【第48句】:習武根基穩,冰滑足行難。
大力金剛手,離地勁不全。
【第49句】:太極無斷勁,發動不停息。
接招即走化,止住起動遲。
【第50句】:質量速度方,乘積得動能。
體重難加倍,速度可倍增。
【第51句】:初學知劃圈,再學懂繞纏。
漸漸分輕重,日久悟螺旋。
【第52句】:發勁上部易,推按重心難。
重心在何處,靠近下丹田。
【第53句】:百會下垂線,重心在此間。
中正如立柱,千萬莫頂偏。
【第54句】:推上缸易倒,推下倒之難。
人體同缸理,不必費語言。
【第55句】:握緊難啟動,轉開難靠前。
隨時可發動,意行對方先。
【第56句】:纏絲擰手臂,手臂軟如綿。
木棍易折斷,軟繩鬼難纏。
【第57句】:挒拿須纏緊,挫骨傷節關,順之可化解,硬頂不為拳。
【第58句】:擠法后手頂,立柱撐千斤。
橋下腿支柱,何懼車磷磷
【第59句】:天云太極拳,陰陽不可偏。
攻守須平衡,切勿走極端。
【第60句】:引化即發放,難點在轉關。
陰陽交界處,瞬間里外纏。
【第61句】:大樹根深固,推之穩如山。
葉梢易牽動,理通太極拳。
【第62句】:兵法稱詭道,變化人難防。
虛實隨時換,能柔亦能剛。
【第63句】:上引下進腿,插擋尤關鍵。
對方難侵入,中正莫離偏。
【第64句】:后發先手至,聽勁意在先。
春風吹楊柳,枝條舞翩翩。
【第65句】:推車似推手,重心兩腿間。
單足負體重,往往容易偏。
【第66句】:舟行長江上,江水掤行船。
起伏勢平穩,動蕩自安然。
【第67句】:尺半多用拳,半尺宜頂肘。
雙方緊貼處,靠打最得手。
【第68句】:拳腿快如車,兩肘若雙仕。
對方犯九宮,靠打將帥擊。
【第69句】:開襠貴在圓,其圓如拱橋。
尖襠腿直立,形狀如三角。
【第70句】:襠尖勿因高,襠圓勿因寬。
雙腿開口處,求圓莫求尖。
【第71句】:個小下塌快,高個下塌遲。
莫卑身材短,短小亦能習。
【第72句】:樹高倒地慢,重心離地遠。
人體亦如此,諸多因素摻。
【第73句】:上發擲屋頂,下打入地中。
遠放透墻壁,近彈閃電驚。
【第74句】:搭手知惡善,勁路舉手間。
放松出掤勁,彈之箭離弦。
【第75句】:尺橈有規律,出手應坐腕。
活動守范圍,關節怕擰纏。
【第76句】:纏絲最省力,擰衣水擠出。
愚人用手壓,平生未曾遇。
【第77句】:馬踏尚殘忍,牛踩痛難言。
馬足靠重壓,牛蹄有擰纏。
【第78句】:小小千斤頂,頂起萬斤車。
螺旋自省力,四兩千斤撥。
【第79句】:菜刀切肉易,全憑來回搓。
請君磨快刀,直下看如何
【第80句】:提綱摯領法,捆柴易背起。
亂木隨處放,力大也難提。
【第81句】:推手根穩固,后腿斜頂柱。
腳尖如何擺,四十五度許。
【第82句】:捆綁球于架,擲球遠擊之,急飛動量大,卻被反彈出。
【第83句】:能彈須架穩,擊敵下盤牢。
雙方相對峙,勝者腿功高。
【第84句】:太極有法則,下塌助發力。
推車用勁時,重心自下移。
【第85句】:力偶使物轉,勁同方向反。
削球近此理,重心遠能旋。
【第86句】:對手未出勁,截之萌芽里。
或待強弩末,反擊須趁時。
【第87句】:擲磚持重心,旋轉須側偏。
握沿拋斗笠,持中難飛遠。
【第88句】:騎車動卻穩,靜止難立支。
鞭抽陀螺轉,歪倒緣停息。
【第89句】:花開眾人賞,花謝有誰憐
觀花悟哲理,花理盡通拳。
【第90句】:但見山林里,花瓣多朝上。
掤勁不易丟,手指應上揚。
【第91句】:刷鍋正反旋,割麥順逆纏。
出手螺絲擰,回收拉鋸還。
【第92句】:莊稼高產者,生長時間長。
春耕夏日種,秋收冬季藏。
【第93句】:古時拳質樸,當今多花舞。
表演如流水,遠離真面目。
【第94句】:發力后緩沖,亦可稱轉換。
猶如行草體,須有索帶連。
【第95句】:式間少轉換,行拳顯直板。
表演少韻味,不似太極拳。
【第96句】:氣吞山河勢,萬夫不擋勇。
身跨駿馬背,奔騰萬里程。
【第97句】:吞摑天網罩,秋霜肅百草。
意到神明處,飛鳥亦難逃。
【第98句】:丹田氣不散,支撐滿八面。
眾人難推倒,太極神功顯。
【第99句】:知有天在上,難得山能齊。
拳到神明處,太極歸無極。
100.滿園桃李樹,春風不停歇。
太極逢盛世,美哉好時節
有哪些形容太極拳的詩句?
一般情況毫無沖突,關鍵就怎么練了。
如果不痛不癢地練,沒有的運動量,不會有多少改如果加大運動量,功架放低些(注意保護膝關節),則改善會比較明顯。
至于你講的負面作用,應該沒有。
性生活的正常與否,與你的性機能、性心理有關,與練太極、氣功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