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歷十月初一是什么節日
十月初一農歷十一天,又稱“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
因天祭奠先亡之人,謂之送寒衣,又稱為寒衣節。
簡介: 為免先人們在陰曹地府挨冷受凍,這一天,人們要焚燒五色紙,為其送去御寒的衣物,并連帶著給孤魂野鬼送溫暖。
十月一,燒寒衣,寄托著今人對故人的懷念,承載著生者對逝者的悲憫。
同時,這一天也標志著嚴冬的到來,所以也是父母愛人等為所關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習俗: 民間在十月一日,不僅要為亡人送寒衣過冬,就是生者也要進行一些象征過冬的傳統活動。
婦女們要在這一天將做好的棉衣拿出來,讓兒女、丈夫換季。
如果此時天氣仍然暖和,不適宜穿棉,也要督促兒女、丈夫試穿一下,圖個吉利。
男人們則習慣在這一天整理火爐、煙筒。
安裝完畢后,還要試著生一下火,以保證天寒時順利取暖。
十月一日,婦女忌出行。
民間改善生活,山區興吃蕎面、莜面。
相關傳說: 傳說一: 蔡倫剛發明出紙時,買賣很好。
蔡倫的嫂子慧娘就讓丈夫蔡莫向蔡倫學習造紙。
回來開了一家造紙廠,但蔡莫造的紙,質量不好,賣不出去,二人很著急。
后來,慧娘想了一個辦法,擺脫了困境。
某天的半夜,慧娘假裝因急病而死。
蔡莫傷心欲絕,在她的棺材前悲哀不已,他邊燒紙邊哭訴:我給夫人燒紙錢。
他燒完了又抱來紙燒,燒了一陣之后,只聽見慧娘在棺材里喊:把門開開,我回來了。
這可把人們嚇呆了,人們把棺材打開,慧娘裝腔作勢地唱道:陽間錢能行四海,陰間紙在做買賣。
不是丈夫把紙燒,誰肯放我回家來
慧娘唱了很多遍說:“剛才我是鬼,現在我是人,大家不要害怕。
我到了陰間,閻王就讓我推磨受苦,丈了錢,就有許多小鬼幫我,真是有錢能使鬼推磨。
三曹官也向我要錢,我把全部的錢都送了他,他就開了地府后門,放我回來了。
”蔡莫裝作糊涂:“我并沒有送錢給你啊
”慧娘說:“你燒的紙就是陰間的錢。
”這樣一說,蔡莫又抱了幾捆紙,燒給他的父母。
在場的人們一聽,便以為燒紙有很大的好處,都向蔡莫買紙。
慧娘慷慨地送給鄉親,這事一傳十,十傳百,遠近的鄉親都來買蔡家的紙,燒給自己死去的親人。
不到兩天,積壓的紙被搶購一空。
慧娘還陽那一天正是農歷十月初一,因此,后人都在十月初一祭祀祖先,上墳燒紙,以示對祖先的懷念。
傳說二: 另一說則來自孟姜女 送寒衣。
傳說孟姜女新婚燕爾,丈夫被抓去服徭役,修筑萬里長城,秋去冬來,孟姜女千里迢迢為丈夫送衣御寒。
當她來到長城腳下,得知丈夫已經死去,孟姜女悲痛欲絕,指天哀嚎,感動了上天,哭倒了長城,找到了丈夫的尸體,她用帶來的新棉衣重新裝殮丈夫的尸體并安葬,時值古歷十月初一,由引產生了送寒衣節。
清明節幫家人掃墓日記并說說你的感受
時間像飛箭一樣,轉眼間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又到了,我們大家都要去給自己已故的親人上墳。
我的祖籍在威信,所以我們今天要去威信上墳。
一路上,只見遠處的山岡蜿蜒起伏,連綿不斷。
茂密的森林旁幾片松林蔬蔬朗朗,潺潺的溪水清澈見底,風景如畫,美不勝收,簡直是個世外桃源
我們來到山上,只見一座座墳墓掩映在雜草叢林之中,高聳的墳頭似乎在翹首期盼我們的到來……面對著祖輩孤寂的墳墓,來時的喜悅一掃而光,一股凄涼涌上心頭……,我們先點上香、燃上臘,然后,再給祖仙磕頭,祈求他們保佑我考上好的大學,全家安康。
接著給他們插上墳飄、鋤去雜草、添上新土,最后放響鞭炮,并在爆竹聲中圍坐在墓前的石桌旁,與祖輩們共同進餐……當時非常熱鬧,但是我們的心里卻是悲涼冷清的,因為與親人們的陰陽兩隔,使我們永遠無法看到他們的慈祥可親的臉龐,永遠不可能再得到他們的愛撫……
給死去的父親上墳怎么說話
就是說說心里話,表達下對親人的思念和問候,親人在那邊過得是否好,然后表示下自責,不能常來陪父親說話,現在家里條件好了,也有錢了,今天過來,給父親帶了些吃喝用品,順便給父親送點錢過去,日子好了,請父親在那邊對自己好一些,過段時間孩子再來看您等等。
好多話是發自內心的,總有想對親人說的話吧。
關于清明節的感想可傳承
1:六,我們全家去老家為祖先掃墓。
到墳所在的山坡上時,我就拿把,墳周圍的落葉等垃圾掃得干干凈凈。
接著又拿起抹布,沾上清水,仔仔細細地擦著墓碑。
經過一番有力地擦拭后,祖先的墓碑祖先的墓碑新的一樣一塵不染,光亮如新。
沒多久,祖墳就被我們掃好了,我們祭拜后,便走回老家吃午飯。
吃完香噴噴的午飯后,我躺在床上,心中不由得想到:清明節是個祭拜祖先的節日,是我們大家應該做的,掃墓的我們要表揚,想來卻不能來的也要給予表揚。
但從來沒有想過掃墓的人應該受到批評與譴責
大家有沒有想過,祖先功勞有多大
祖先為我們留下了土地,讓我們有地蓋房,有地耕種……大家有沒有想過,如果沒有祖先,就沒有我們,祖先的功勞不可沒啊
而現在有些人到了清明節,卻絲毫沒有掃墓的想法,把已過世的祖先冷落一旁,任憑野草長滿墳墓。
這樣的人難道不應受到人們的譴責嗎
又是一個清明節,這是我不由得想起了杜牧的千古名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今天,我們三、四年級的少先隊員們排著整齊的隊伍,去平泉烈士陵園掃墓。
走進陵園大門,只見寬寬的長廊兩旁長著許多蒼翠的松柏,他們象征著烈士們永垂不朽的革命精神。
不時有春風吹過,兩旁的松柏就隨風搖動,好像在悄悄為烈士們默哀,又好像在守衛著長眠于地下的烈士,一切都顯得那么平靜。
藍藍的天空,雪白的云朵,鮮艷的隊旗,閃光的火炬。
幾百雙眼睛仰望著隊旗,幾百只小手舉過了頭頂,行著莊嚴的隊禮…… 悼念儀式開始了,傳來了“默哀一分鐘”的聲音,奏起了哀樂。
隨著樂曲,我的眼前似乎出現了烈士們那舍生忘死、視死如歸、前赴后繼同敵人作戰的場面,他們拋頭顱、灑熱血,換來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使我心潮澎湃,思緒萬千。
但這時,一聲禮畢使我回到這現實中。
該獻白花了,我走到一名叫歐陽宣的烈士墓前,鄭重的把白花獻給了這名烈士。
掃墓完畢了,我想:我以后一定要好好學習,長大給祖國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不能讓這些烈士白白的犧牲了,不能讓這些烈士的鮮血白流了。
哨聲打斷了我的沉思,我默默地向烈士敬禮告別。
春風陣陣,天空晴朗,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又到了,我們學校放假三天。
我爸爸領我去上墳,我們家去世的人都埋在我家的北山,那兒離我家很遠,要走很遠的路。
記得小時候,每年清明節的這一天,爸爸就領著我上墳去。
我總是很高興去上墳,因為爸爸在墳前一燒紙錢,就管不著我了,我便到處玩,直到爸爸來找我。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我去上墳不再又玩又鬧了,而是逐個逐個地觀察每一座墳。
準備齊祭祀物品,我迫不及待地跟隨著爸爸去上墳了。
走到半路,我突然產生了一個疑問“為什么清明要上墳呢
”于是我詢問起爸爸來,爸爸滔滔不絕地講了起來“4月5日是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
可清明節還有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爸爸頓了頓接著講道“清明節上墳一方面懷念亡故的親人,另一方面祭祀先祖,期望祖先保佑家族后人幸福健康。
” 我看到人來人往前往上墳,扶老攜幼的情形,看著、看著,爸爸又在叫我了,過了一會,我們回到了家。
感覺很累。
不過,雖然很累,但我很高興,學到了知識,用自己的行動,表達了對祖先的懷念和尊敬,我想一定是很有意義的。
大家想必也去上墳了吧
不妨把你們上墳的過程也說說吧
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又到了,我和爸爸回老家和叔叔嬸嬸們一起去后山墓地給祖公奶奶掃墓。
后山墓地座落在雷州市附城鎮樸札村的西面。
我們坐三輪摩托車二十多分鐘才到達。
走進后山墓地,仿佛進入了仙境,那里林木蔥蔥、鳥語花香,一排排整齊潔凈的墓碑前,早巳站滿了先我們而來的人們。
供臺上,擺滿了供品和鮮花,香火燎燒,鞭炮四起,人們在墓前肅然起敬,緬懷著仙去的親人。
我們很快就找到了祖公祖奶的墓碑,把事先準備好的供品擺好,還放上了茶、酒,點燃了香火,掃墓儀式就這樣開始了。
首先是大人們把隨身帶來的紙錢,紙做的電視機、手表、衣服、收音機等,一一燒給祖公祖奶,然后,我們跪在墓前給祖公祖奶叩頭,告訴祖公祖奶,我們來看您們了,還給您們帶來了禮物和食品,請您們受用。
最后還燒了鞭炮,把茶、酒灑在了墓前,看著祖公祖奶刻在墓碑里和藹可親的照片,我們仿佛站在了祖公祖奶的跟前,看著他們慈愛的目光,聽著他們對我們的教誨…… 掃墓儀式結了,我們——不舍的離開了后山墓地。
祖公祖奶,每年的今天,我都會來看望您們的
2:清明是一個讓我們緬懷先人的日子;清明是一個籠罩在煙雨蒙蒙中的節日。
在片片雨絲下,隱藏著的是人們對先烈們的淡淡的哀傷和深深的懷念與崇敬。
清明節,讓人緬懷先輩,令人留戀,令人悲嘆,令人振奮,這里面蘊含了許多的先輩們的事跡,當他們入土為安之時,自己的故事就告終了,剩下的,就只有讓人懷念了
敬愛的革命烈士們,您用青春和生命為民族解放而英勇抗爭的光輝業績令我們敬仰;您留給后人崇高的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它將永遠鼓舞我們進取、向上;您播下的思想種子,已經在我們心中生根、發芽,成為帶領我們走向美好明天的旗幟。
敬愛的革命烈士們,經過你們不懈努力和艱苦卓越的奮斗,當年被帝國主義列強辱罵為“東亞病夫”的中國人已經站起來了,今天,我們接過從您手中傳過來的接力棒,決心要更新觀念,擴大視野,掌握一技之長,全面完善自我,為中華民族的興旺出一份小小的力量。
敬愛的革命烈士們,此時此刻,我們只想用一朵小花寄托我們的哀思,我們只想用一個花環表明我們的心意,我們只想用一座石碑表達我們的敬仰……但是,我們更明白,最好的方式只有一個,那就是:繼承您的意志,弘揚您的精神,讓我們的明天更加輝煌,讓我們的祖國更加富強。
“紅花無情笑東風,青山有幸埋忠骨。
”敬愛的革命先烈們,你們為人民的利益而死,你們的死重于泰山,你們與青山同在,你們與大地永存。
你們永遠是我們心中的一塊豐碑。
安息吧,敬愛的革命烈士們,您的精神永存
您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思想永遠昂揚,靈魂永不跪倒,步伐永遠堅定,這就是我們面對先烈們的錚錚誓言。
我們將無愧偉大時代,我們將奮然前行
3: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又一個清明節,又一個緬懷先烈的日子。
站在烈士墓前,我們心潮起伏,思緒萬千。
革命先烈們有的為了民族的獨立和國家尊嚴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有的為了徹底埋葬舊世界,建立社會主義新中國前赴后繼,英勇作戰,拋頭顱,灑熱血;也有的在和平建設時期,為了祖國的繁榮富強而獻出青春和熱血。
“桃花雨紅英雄淚,碧海丹霞志士心。
今日神州看奮起,陵園千古慰忠魂。
”在中國這方熱土上,有無數仁人志士,為了民族的解放,國家的獨立和人民的幸福,英勇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譜寫了一篇篇悲壯激越的歷史歌泣的悲壯史詩。
我們怎能忘記那一張張曾經鮮活的面容
讓我們靜靜的追思,深深的緬懷,把最深情的思念和崇高的敬意,寄托在這鮮花和話語中…… 英雄們的事跡在身邊回溫,的確,他們用行動注解了對人民的赤誠。
他們強悍的手臂永遠指向遠方。
太陽從東方升起,照耀一個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先烈們,在中華民族面臨生存死亡的危險時刻,是你們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筑起了鋼鐵長城,與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進行著殊死拼搏。
新中國的今天,更離不開我們最可愛的人們——英雄先烈們。
如果沒有你們,我們的國家就不會如此迅猛發展,我們也不會有現在的幸福生活。
我們要以先烈為榜樣,深切緬懷先烈,牢記歷史,明晰黨史,雙肩擔使命,心頭記責任,努力學習,刻苦鉆研,把握現在,為新世紀祖國建設貢獻力量,讓我們的祖國變得更加繁榮昌盛。
4: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清明前后的天穹煙雨蒙蒙,點點雨滴聲聲錐心刺骨,人間的悲憫在四月天被釋放為漫天飛揚的雨絲,絲絲縷縷都牽扯著疼痛,牽扯著血脈,牽扯著綿延不絕的追憶。
舉目四望,在煙雨彌漫的山野中,在泥濘的山坡小路上,成群的掃墓人步履蹣跚;抬頭偶望,墳塋——山孤煙霧繞,碑前——人孤雨聲急,眼里——寒煙草無語,心中——好一片凄慘落寞死寂
想著死者長已矣,存者永懷悲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
生者總是會不斷地成為逝者,人,不斷地出生,又不斷地死亡,推陳出新,不斷更新,周而復始,循環往復。
這是生物的規律,也是自然的規律。
人類社會就是這樣一代一代地延續和生存的。
歲月易老,人生苦短。
所以,不能明日復明日;所以,不能少壯不努力;所以,莫等閑、白了少年頭
過清明,是人們盤點過去、分享回憶、展望未來的時節。
清明節承載了人們一年的歲月中對亡靈、對親人的深深追憶、濃濃的思念和暖暖的懷念。
過清明,使得平日里忙碌不可終日的親人們的目光里會更多地映進故人的身影和笑靨,面對天地相隔的親人亡靈,活著的人會加倍地珍重身體,珍惜健康,珍愛生命,從而盡情地享受生活,享受生命,享受大自然的一切恩賜—— “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明白了此理,雖然萬萬不能紙醉金迷醉生夢死的活,但活著的快樂和活著的意義,起碼,在清明節的日子里有了新的收獲。
民諺云“種樹造林,莫過清明”,“谷雨清明兩相連,浸種耕田莫遲延”。
清明時節,萬物復蘇,草色青青,楊柳依依,桃花李花,競相開放,這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節,也是開始播種耕耘的季節。
人們從蕭瑟的冬天一路蹣跚走來,春天的蓬勃生機給人以生命的感悟,春天的蓬勃景象給人以美的享受,春天的桃紅柳綠給人以創造的靈感,春天的落英繽紛給人以感恩的遐想。
清明時節的懷想,有幸福有關愛,有回顧也有暢想。
也許過去的一年并不稱心如意,但無論如何人們內心深處總會有一個念想:明年會更好
也許過去的歲月并不花好月圓,但無論如何人們內心深處總會有一個念頭:活著真好
讓清明禮贊生命,仿佛是一種溫暖。
愿這種溫暖象春陽一樣照進每個人的心田……
清明摒棄陋習,文明祭掃感想
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清明節即將來臨。
清明節作為我國傳統節日,是祭奠逝者、悼念先人、緬懷英烈、寄托哀思的重要日子。
每到清明祭掃時節,人們就會上墳燒紙、燒冥物、燃放鞭炮,祭奠逝去的親人,表達思念之情。
這種祭掃方式不僅污染環境,還容易引發火災,給社會公共安全帶來隱患。
傳統的清明祭掃方式,沖擊了正常的社會公共秩序。
其實,每到清明節,就會引發大家對祭奠方式的探討。
有的人主張摒棄上墳燒紙的傳統,有人說,鮮花祭奠、網上祭奠,表達不了心情。
這些討論歸結到一點,就是如何將清明這個傳統節日和現代生活接軌,清明節同中國其他節日一樣,遇到了如何“轉型”的問題。
毋庸置疑,清明節也要與時俱進。
上墳燒紙的傳統祭奠方式,是與土葬結合在一起的。
而現如今,城市墓地的價格已經高過了房價,有多少人能夠葬得起
何況,現代陵園的環境已經和燒紙、磕頭格格不入,一束鮮花、鞠躬致禮祭奠的更文明,更合適。
即使在郊區,我們也不提倡上墳燒紙。
每年到了清明這個節點,總有新聞報道,群眾在山上上墳引發了山火。
本來祭掃是為了緬懷先人,表達悼念之意,如果因為燒紙燒出了事,豈不是自找麻煩
所以,無論城市還是郊區,燒紙祭奠的方式似乎真的不合時宜了。
如果您很難割舍這種情結,還是建議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免得“引火上身”。
其實想想,掃墓、上墳畢竟只是一種形式,對于“緬懷先人”這一清明節的永恒主題而言,恐怕最重要也最關鍵的還是心懷感念。
只要心中懷有對于親人的牽掛和思念,又何嘗不是對于他們最恰當、最得體的祭奠呢
至于身在何地,甚至是否親臨墓地,其實倒并不關鍵。
現如今,網上祭掃等新的祭掃方式蔚然成風,盡管是對傳統祭掃儀式的改變,但緬懷先人的內涵卻沒有改變。
從這個角度來看,清明祭掃的多元化,應該是社會的進步體現。
只要是文明的,能表達我們內心的感恩的,我們就應該提倡。
在祭掃觀念與意識上也不妨多些與時俱進,只要堅持了清明的內涵,那么表面就不重要了,只要對心中常有哀思,未必拘于形式。
老人去世3周年為什么是個重要的忌日
燒三周說明喪家為老人三年守孝圓滿,盡了義務。
燒三周所有祭奠禮儀結束。
古代,有居喪制度。
居喪是孝子們在親人去世后的一段時間內,在生活等各方面的節制。
以此來表達對逝者的哀悼、思念。
傳統習俗認為,嬰兒出生之后三年不離母親的懷抱,時刻需要父母的照料,父母故去后,兒子也應該還報三年,即居喪三年。
居喪三年內,孝子不能在家居住。
需要為父母守墓。
在父母墳前搭個小棚子,穿孝服,睡草席、枕磚頭土塊,以此表達對父母的懷念。
守墓禁忌,不能外出應酬,不能在家居住,不能飲酒,不能吃肉,夫妻不能同房,不能洗澡,不能剃頭,不能更衣,春節不能貼紅對聯。
但是禁忌可以變通,例如,有疾病,年老體邁可以不必拘禮。
忠孝不能兩全,對國家的“忠”,就是對親人的“孝”。
沒有國,哪有家
如果國家進行征召,必須服從國家征召,為國出力。
關于清明節掃墓的感想300字
給父母上墳,是表達的對父母養育恩情的感謝,對去世父母的深切懷念,如果父母泉下有知,又怎么會不保佑后代子孫呢,如果父母泉下不知,給父母祭奠,安慰的只是兒女自己的內心。
如此情況,還需要說什么嗎
老人家去世,下葬第三天要圓墳。
想了解圓墳內涵、詳情。
【天津】
【】是一種祭式。
在葬3日舉行,家屬都要到墳前行圓墳禮,為墳培土。
還要燒、上供品,并由死者孫子、孫女(童男童女)繞墳正轉3圈,反轉3圈,謂之“開門”。
人們認為開門后便可以和死者交流感情、敘述衷腸,死者也可接到晚輩們的祭奠和送去的金錢、食物等,在陰間生活富足,不愁錢花。
把墳丘加高,堆實,看上去儼然新墳一樣。
然后,在亡者的碑前擺上祭品。
所謂祭品也因人而異,像瓜果梨桃、餃子、包子、饅頭、點心之類。
而且不管亡者會不會喝酒,總要擺上一壺酒,擺上酒杯,斟滿,灑祭一番。
會抽煙的亡者,自然還要供上一包煙卷。
有其他特別食品愛好的,也當記著供上。
然后,還要在墳前燒化一些陰幣紙錢,一邊燒,一邊介紹仍活在陽世上的家人情況,如經濟情況,日子過得怎么樣,誰誰誰結婚了,誰誰誰生孩子了,生個啥,誰誰誰離婚了,誰誰誰當上官了,誰誰誰考上大學了——總之,訴說一些讓亡者放心的話。
來源:圓墳_百度百科
上一篇:跟同學一起旅游的感言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