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一篇對國家公祭日活動的認識和感受
【國家公祭日的意義】 國家公祭日的設立,是緬懷過去,更是扶慰民心、順應民意的措施,同時國家公祭日的設立,也是中國與世界更好地在溝通,在向全世界傳遞中華民族對于人權和文明的態(tài)度,在向全世界表達我們熱愛和平、維護和平的決心與責任。
就如歐洲一年一度紀念奧斯威辛集中營死難者一樣,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是中國的,也是全世界的。
以國家名義進行正式紀念與公祭,其世界意義在于,促使人類歷史記憶長久保持喚醒狀態(tài),而避免出現(xiàn)哪怕是片刻的忘卻與麻木,共同以史為鑒、開創(chuàng)未來,一起維護世界和平及正義良知,促進共同發(fā)展和時代進步。
【設立國家公祭日的意義是什么】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朱成山指出,設立國家公祭日的意義是多方面的。
第一,設立國家公祭日,是國際慣例。
因為民眾每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在戰(zhàn)爭中犧牲的,更多的是普通民眾,值得紀念。
第二,將12月13日作為國家公祭日,體現(xiàn)了對歷史的尊重和傳承。
歷史的傳承,需要一定的方式,我們現(xiàn)在要用國家公祭日的形式固定下來。
第三,設立國家公祭日,是國家意志,悼念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不是今年悼念,明年不悼念。
我的理解是,國家立法了,必須每年執(zhí)行,今后每年都要做,而且是國家來做。
第四,對日本否定南京大屠殺,是個狠狠的反擊。
每次日本參拜靖國神社,我們僅僅表示抗議、表示憤怒是不夠的。
30萬的數(shù)字是任何人都否定不了的,我們用國家意志,把它確認下來,南京的歷史不能否認。
【設立國家公祭日的多重意義】 值此日本右翼勢力不斷抬頭、安倍政權的仇華傾向日益顯著之際,由全國人大以立法形式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正當其時。
自安倍政權上臺后,圍繞釣魚島主權問題展開的中日爭執(zhí)不斷升級,從而導致中日關系急轉直下。
安倍政權將中國視為“假想敵”,發(fā)表了一系列“中國威脅論”,在外交、軍事等各方面展開攻勢,大幅度增加防務費用,并且發(fā)表一系列否認日本侵略歷史的言論,說什么“關于侵略的定義,不管是學術界還是國際上都尚無定論”。
名古屋市長河村隆之更是直接否認南京大屠殺。
日本廣播協(xié)會(NHK)經(jīng)營委員百田尚樹今年2月3日在東京街頭的公開演講中聲稱,根本不存在南京大屠殺,一時間,各種各樣否認南京大屠殺的言論甚囂塵上。
每當從日本傳來否認南京大屠殺的言論時,我國外交部都會及時予以回應,但對方往往不予理會;近幾年的12月13日,南京各界都會集中在大屠殺遇難者紀念碑前舉行公祭,但因為是地方性紀念行為,其影響尚不能跨越國界。
現(xiàn)在,全國人大將12月13日這天法定為國家公祭日,到時,國家領導人將與全國各地民眾一道公祭死難者,告訴全世界,中國人民永遠不會忘記死難同胞,同時正告日本當局,企圖借否認侵略歷史為軍國主義招魂的伎倆注定落空,其影響必將波及國內(nèi)外。
資料供參考 滿意請采納
國家公祭日的感想300字
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專門作出決定,以立法形式確定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勝利紀念日,集中反映中國人民的意志,使我們牢記歷史,不忘過去,珍愛和平,開創(chuàng)未來,是十分必要的。
這不僅能更好地緬懷在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中英勇獻身的英烈和所有為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作出貢獻的人們,銘記中國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艱苦卓絕的斗爭,彰顯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中的重要地位,表明中國人民堅決維護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世界和平的堅定立場,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激勵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共同奮斗。
回顧歷史我們不應只記住光輝的成就,更要記住所遭受的恥辱與失敗,1937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在中國南京開始對我同胞實施長達四十多天慘絕人寰的大屠殺,三十多萬人慘遭殺戮,制造了震驚中外的南京大屠殺慘案,每個中國人都要牢記這一天。
近日日本隱瞞、歪曲南京大屠殺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歷史事實,發(fā)表不實言論,否定東京審判,美化軍國主義,將戰(zhàn)爭爆發(fā)歸咎為美英甚至中國的“挑釁”和“壓迫”,將日本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塑造為民族自衛(wèi)的“圣戰(zhàn)”,這些倒行逆施言行我們必須表明自己強烈反對和抗議的立場,我們就應該以法律的形式正本清源,讓世界人民知道歷史真相,不允許日本再開歷史的倒車。
此次擬定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和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公祭日不僅能夠很恰當?shù)谋砻髦袊鴮θ盏牧觯翘嵝盐覀冊谒枷搿W習、生活中都要堅定信念,保持立場。
國家公祭日,緬懷南京大屠殺的一句話
急
是12月13日
國家公祭日4月4球可以打嗎
可以的,只要球場開門就能打。
4月4日國公祭日是默哀還是鞠躬
鞠躬的同時默哀。
人類一種特殊儀式而已。
觀《國家公祭日》有感
國家公祭日觀后感 937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在中國南京開始對我同胞實施長達四十多天慘絕人寰的大屠殺,每12秒就有一名同胞被殺,僅一個多月,就有超過30萬同胞遇難,制造了震驚中外的南京大屠殺。
這是人類文明史上滅絕人性的法西斯暴行。
回顧人類歷史上的共同災難,不是我們愿意記住什么,而是我們有道德責任記住什么,30萬死難者,不是一個冰冷無情的數(shù)字,而是一個個有名字、有家庭、有夢想的鮮活生命,而這一切美好都在屠殺中瞬間隕滅。
這是逝者之哀、國家之痛,更是人類之劫、文明之恥。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和所有二戰(zhàn)期間慘遭法西斯屠殺的人們一起,理應被全人類永遠銘記。
正是他們的死難,讓世人認清了法西斯主義、軍國主義反人類的罪惡本質(zhì),看到了侵略戰(zhàn)爭帶給受害國的巨大災難。
唯有時刻牢記歷史,我們才能從歷史中獲得鏡鑒和指引,更加堅定地攜起手來共同維護世界和平與正義。
當過去不再照亮未來,人心將在黑暗中徘徊。
穿越世界大戰(zhàn)的硝煙,跨過新世紀的門檻,和平與發(fā)展已成世界浩蕩潮流。
然而忘記歷史意味著背叛,捍衛(wèi)真相就是捍衛(wèi)正義。
搜集并珍藏這些沉甸甸的歷史記憶,是對30萬遇難同胞的深情告慰,亦是對妄圖否認暴行、褻瀆歷史者的嚴正警告。
好戰(zhàn)者必亡,自強者自立。
在實現(xiàn)近代以來最偉大夢想的風雨歷程中,中華民族付出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犧牲,經(jīng)受了難以想象的災難傷痛,終以百折不撓的意志、堅持不懈的奮斗贏得民族的尊嚴與榮光。
撫今追昔,默哀致敬,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