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賞一幅山水畫的感受100字
一、這幅山水畫欣賞作品中的顏色是比較清新淡雅的,同時也不失趣味,高大巍峨的山巒重重疊疊,猶如置身于仙境,而且綠色的樹木植物和紫色的風信子花卉點綴其中一點也不會覺得突兀,反而有一種特別和諧的感覺,山的半山腰上有幾間茅草房,反應了主人的閑適與遠離世界紛爭的快樂,有一種“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閑適與寧靜,猶如置身仙境,這種世外桃源讓人羨慕。
二、這幅中國山水畫欣賞作品中,一眼望去就能給人特別舒適的感覺,因為這幅山水畫作品中的主色調綠色,且層巒疊翠,讓人留連忘返,而且綠色的山也不顯得單調,反而特別的有層次感,讓人一看就能夠感覺到山的立體,巍峨與高絕,下面的白色處理得也非常好,給人一種想象,到底是河流還是云霧呢
撲朔迷離,同時也更顯山水畫作品作家的風采。
三、這幅中國山水畫作品主要體現的是瀑布,有李白描述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感覺,瀑布層層疊疊的鋪就下來,激流勇進,讓人不敢靠近,而且非常立體和有層次感,給人非常震撼的視覺享受,而這幅山水畫作品中顏色也不單調,它不但運用了藍色,黑色,還有瀑布峭壁上的那一抹紅色的可愛花朵,讓人眼前一亮,為這幅山水畫作品增添了無限的光彩,也讓我們更加喜愛它的畫風與畫法。
形容山水畫的語句
【第1句】中國畫是以“氣”作為自己存在的特性,“氣”構成了中國畫的基礎,而水與氣之間天然地存在著必然的聯系,存在著相互轉化的多重通道。
由水化為氣,既是自然的物理想象,又隱含著中國繪畫藝術獨特的變異;既是一種藝術的創造,又代表著天人的合一。
水作為對象和作為構成,都直接與中國畫的氣脈相通,使中國畫最終有了一個氣的格局。
水在宣紙上干涸后,它身后留下的痕跡,構成了一種完全“透明”的繪畫,一種與西畫截然不同的水的空白的繪畫。
【第2句】一張畫紙,畫得滿滿當當不留一點兒空白,是西洋油彩畫。
一張畫紙,寥寥數筆丹青于白宣之上,是中國畫。
凡·高濃墨重彩成為驚艷傳世之作,齊白石水墨丹青也是畫界傳奇。
西方的熱情,中國的素雅。
一張五彩,映出的豈止山水草木
那其中,更有處世的方圓之道。
中國畫的最高境界,在于水墨留余白。
中國話的最高境界,在于話音留三分。
【第3句】中國畫歷經數千年的滄桑巨變發展到今天,藝術魅力依然光彩照人,使人覺得常畫常新,常見常新,其根本原因就是有妙不可言的中國味。
那么,什么是中國畫妙不可言的中國味呢
簡而言之就是‘土’。
中國畫是在中國這塊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生長起來的藝術奇葩,蘊涵著中國人的信仰,智慧,哲學思想,人生感悟,審美習慣等。
山水畫寫生的學習心得
淺談山水畫寫生的學習體會山畫重要成部分,自南北朝獨立,迄今大約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
歷經各代藝術家的實踐,業已形成了其相對獨立的藝術體系。
傳統山水畫的學習途徑主要是通過臨摹、寫生、創作來完成的。
寫生是“外師造化”的過程,是從“所見”到“所知”,由“視覺”到“傳達”的過程,它需要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才會有所結果。
通過對生活的真實體驗,用寫生的方法把生活中有意味的形式加以記錄,從而為以后的創作積累素材;素材是創作的基礎,只有掌握了豐富的素材資料,進行創作時,才能有所選擇。
寫生的形式是多樣的,無論是淺絳、水墨或者青綠,其目的都是在于對作品內在精神的表達。
“寫境”,即寄情于真實的自然景觀;“造境”,即建立在自然物象的基礎之上,強調作者對情感的表達。
我們從熟悉的校園來到新鮮的大自然,空間的變換給了我們不同的感受,身處自然,感觸自然。
才能更深刻的表現自然,畫家石濤就曾久居深山數十載,之后在自己的畫作上無限感慨的題寫:“搜盡奇峰打草稿”的字樣,其意在于,告誡后輩在進行繪畫創作之前,一定要有大量的實踐積累作為基礎,做到成竹在胸,這樣才能創作出生動而豐富的作品。
下面是我在前一段時間的寫生中的幾點體會:
【第1句】:感悟自然。
首先要培養自己的情感,用心去熱愛自然,感受自然,把自己置身于自然,去感受山川的空靈。
古人云:“悟對通神”,想要準確的領悟山水畫的絕妙境界,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在創作的過程
關于山水的優美句子
描寫山水的優美語句:
【第1句】:露出云層山似島嶼般一簇簇抹的懸浮著。
【第2句】:晨曦,而山像含羞的少女,若隱若現,日落西山,余光橫照。
【第3句】:大山黑蒼蒼沒邊沒沿,刀削斧砍般的崖頭頂天立地。
【第4句】:第二天早上起來,拉開窗簾,卻發現經過一夜風雨的玉蒼山,竟是如此的美麗:藍藍的天空下,陽光明媚,參差不齊的山頭上遍布著神態各異的石頭。
昨夜的那一場雷雨,昨天的那一場煙雨仿佛就是早已化為灰塵的夢境。
【第5句】:峰巒疊嶂,碧水如鏡,青山浮水,倒影翩翩,兩岸景色猶如百里畫廊。
【第6句】:浩渺的江面,煙波蕩漾著山形塔影。
【第7句】:尖刀似的小山,挑著幾縷乳白色的霧,霧靄里,隱約可見一根細長的線。
【第8句】:江水穿山破壁,氣勢洶洶奔騰而下;奔騰叫囂的江水,如瀑懸空,砰然萬里。
【第9句】:兩岸青山對峙,綠樹滴翠。
抬頭奇峰遮天,腳下清流潺潺,怪石臥波。
雨中的山色,其美妙完全在若有若無之中。
如果說它有,它隨著浮動著的輕紗一般的云影,明明已經化作蒸騰的霧氣;如果說它無,它在云霧開合之間露出容顏,倍覺親切。
【第10句】:龍山頭,像一座大墓似的聳立在夜色中。
【第11句】:朦朧的遠山,籠罩著一層輕紗,影影綽綽,在飄渺的云煙中忽遠忽近,若即若離。
就像是幾筆淡墨,抹在藍色的天邊。
【第12句】:起伏的黃土山頭,真像一片大洪水的波濤。
【第13句】:山,綿延綿亙;山,險峻挺拔;山,巍峨挺立;山,氣勢磅礴,讓人想起五岳;山,新奇秀麗,令人憶起峨眉;山,猶如令萬人敬仰的圣賢,沉穩是他的天性,不露聲色地詮釋著生命的博大,生命的肅穆,生命的莊嚴。
【第14句】:山溝被雪填平了,和山背一樣高,成了一片片平平的雪鋪的大廣場。
【第15句】:山和水的融合,是靜和動的搭配,單調與精彩的結合,也就組成了最美的風景。
在青山間探索,在綠水間泛舟,多么美妙
【第16句】:山浪峰濤,層層疊疊。
【第17句】:山雖無言,然非無聲。
那飛流直下的瀑布,是它地裂般的怒吼;那潺潺而流的小溪,是它優美的琴聲傾訴;那汩汩而涌的泉水,是它靚麗的歌喉展示;那怒吼的松濤,是山對肆虐狂風之抗議;那清脆的滴嗒,是山對流逝歲月之記錄。
【第18句】:水,那么靈動清麗,令人神往遐思;水,那么雄渾澎湃,充滿了無限激情。
有時人稱柔情似水,有時又說咆哮奔騰,這就是水的個性。
瀑布的壯麗,波濤的洶涌,泉水的叮咚,小河的潺潺,全都日夜永恒。
【第19句】:峽江兩岸的山直起直落,高得讓人頭暈。
【第20句】:沿河兩岸連山皆深碧一色,山頭常戴了點白雪,河水則清明如玉。
在這樣一條河水里旅行,望著水光山色,體會水手們在工作上與飲食上的勇敢處,使我在寂寞里不由得不常作微笑
【第21句】:一江秋水,依舊是澄藍澈底。
兩岸的秋山,依舊在裊娜迎人。
蒼江幾曲,就有幾簇葦叢,幾彎村落,在那里點綴。
你坐在輪船艙里,只須抬一抬頭,劈面就有江岸烏桕樹的紅葉和去天不遠的青山向你招呼。
【第22句】:優美逶迤的山嶺,蜿蜒盤旋,猶如一條正在酣睡的巨龍。
俯瞰足下,白云彌漫,環觀群峰,云霧繚繞,一個個山頂探出云霧處,似朵朵芙蓉出水。
【第23句】:幽幽的深谷顯的駭人的清靜和陰冷。
【第24句】:雨改變了公園的情調,西北方向的云霧之中,是水墨畫似的遠山,這在園林建筑中頗被稱道的”借“來。
【第25句】:再沒有比春雨洗浴后的青山更迷人了,整個山坡,都是蒼翠欲滴的濃綠,沒來得散盡的霧氣像淡雅絲綢,一縷縷地纏在它的腰間,陽光把每片葉子上的雨滴,都變成了五彩的珍珠。
【第26句】:站在這里一看,真怪,山簡直變了樣,它們的形狀與在平原或半山望上來大不相同,它們變得十分層疊、雜亂,雄偉而奇特。
往上仰望,山就是天,天也是山,前后左右盡是山,好像你的鼻子都可隨時觸到山。
【第27句】:這堵石壁似摩天大廈仰面壓來,高得像就要坍塌下來咄咄逼人。
山巔上,密匝匝的樹林好像扣在絕壁上的一頂巨大的黑毯帽,黑綠從中,巖壁里蹦躥出一簇簇不知名的野花。
【第28句】:只見遠處有一座迷蒙的巨峰突起,周圍還有幾十座小石峰。
仔細一看,那巨峰像手握金箍棒的孫悟空,那些小峰就像抓耳腮的小猴。
瞧瞧,孫悟空正領著它的孩子們向南天門殺去呢。
微白的天空下,群山蒼黑似鐵,莊嚴、肅穆。
紅日初升,一座座山峰呈墨藍色。
緊接著,霧靄泛起,乳白的紗把重山間隔起來,只剩下青色的峰尖,真像一幅筆墨清爽、疏密有致的山水畫。
過了一陣兒,霧又散了,那裸露的巖壁,峭石,被霞光染得赤紅,漸漸地又變成古銅色,與綠的樹、綠的田互為映襯,顯得分外壯美。
【第29句】:重重疊疊的高山,看不見一個村莊,看不見一塊稻田,這些山就像一些喝醉了酒的老翁,一個靠著一個,沉睡著不知幾千萬年了,從來有驚醒它們的夢,從來沒有人敢深入它們的心臟,就是那最愛冒險的獵人,也只到它們的腳下,追逐那些從山上跑下來的山羊、野豬和飛鳥,從不攀登它的峰頂。
【第30句】:周圍的大山像一幅五顏六色的花布。
宋代山水畫的主要特點?
宋代是我國傳統山水畫的高峰時期。
宋太祖推翻了唐末五代之戰亂,而獨得天下,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他偃武修文,革新圖治;到了太宗、真宗,又獎勵文藝,人士蔚起,所以宋代有三百年的昌運盛世,這一時期宮廷美術全盛,畫院規模齊備,名家層出不窮,佳作碩果累累。
畫壇上山水畫最為突出,水墨格法空前發展,各種技法日趨完善,完全脫離了隋唐以來“先勾后填”之法,出現了講究筆墨韻味的皴、擦、點、染等技法程式,山水畫造景重造化、重理性,院體格法法度賅備,審美特色由政教、宗教精神逐漸轉向人文精神,這一時期美學著述獨到、藝術思潮活躍、繪畫作品精湛,是中國傳統審美文化的發展源頭。
一 宋代院體山水畫重理法、重質趣、重寫實。
早期山水畫“水不容泛”“人大于山”,到了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圖》已有所發展,畫中有符合自然規律的山水營造特點,空間處理得當,峰巒參差有致,樹木、山石、屋宇處理合度。
五代畫家荊浩隱居太行山,對自然山川真情感悟,總結了一系列規律,他在《筆法記》中說:“凡樹萬本,方如其真”“搜妙創真”,他的創作觀念對“北宋三家”、郭熙畫派及南宋李唐、劉松年、馬遠、夏珪畫派山水畫影響極大。
山水畫中的“皴法”的初時是為了忠實地模擬對象而發明的,北宋諸家在“搜妙創真”的影響下,不同地域的不同畫家與畫派創立了不同的“皴法”:董源創立了不同于荊浩“小斧劈皴”而更適宜表現江南山質的“披麻皴”;李成既不同于荊關,也不同于董巨,根據齊魯地域山貌的特點而創立了“卷云皴”;范寬則以直筆短線刻畫關陜高山巨石之風貌而創立了“雨點皴”;郭熙師法李成,但在創作中比李成更多真意,將其畫法發揚廣大,也成為北宋一大畫派;二米得董巨山水啟發,不同凡俗,創立了“米點皴”。
他們群星列陣,窮極造化,對現實生活、現實感情的關注取代了對宗教迷戀與虛幻天國的向往,他們注重“氣象蕭疏,煙林清曠,”“峰巒深厚,勢伏雄強,”致使宋代山水畫:構圖大勢逼人,筆墨法度嚴謹,意境清遠高曠。
據《圖畫見聞志》記載“畫山水唯營丘李成、長安關仝、華原范寬。
”“三家鼎峙,百代標程。
”是說五代宋初山水畫壇三家---關仝、李成、范寬。
其三人都為北方人,后繼承者有王士元、王端、燕文貴、許道寧、高克明、郭熙、李完成、丘納、王詵等。
元湯垕《畫鑒》云:“山水之為物,稟造化之秀,陰陽晦暝,晴雨寒暑,朝昏晝夜,隨形改步,有無窮之趣;自非胸中丘壑,汪洋如萬頃波者,未易摹寫。
如六朝至唐初,畫者雖多,筆法位置,深得古意。
自王維、張璪、畢宏、鄭虔之徒出,深造其理。
五代荊關,又別出新意,一洗前習。
迨于北宋,董源、李成、范寬三家鼎立,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山水之格法始備。
三家之下,各有入室弟子二三人,終不迨也。
”關仝的畫風影響了李成和范寬,而他生活于五代宋初,所以,北宋山水畫壇的“三家山水”是以李、范、董為代表,其中以李成居首,范寬次之,董源對后世影響更大,在當時李成的山水是“當朝第一,”“百代標程。
”所以,真正全面影響宋代及后世山水的宋代大家是---北方的李成、范寬和南方的董源。
二 《畫鑒》又云:“董源得山水之神氣,李成得體貌,范寬得骨法,故三家照耀古今,而為百代師法。
”三家對自然的理解各具其趣,風格各異。
李成,字咸熙,生于后梁末帝貞明五年,(公元919年)卒于宋太祖乾德五年(公元967年),祖居長安,系唐朝宗室。
他的祖父李鼎,在唐末是任國子祭酒、蘇州刺史,后從蘇州遷至山東營丘,遂為營丘人氏。
他一生家道衰落,經歷坎坷,才運不偶,寓興書畫,他的山水初師荊關。
荊浩、關仝以“全景式”的大山大水,承唐啟宋,標志著唐宋之際山水畫的高度成熟,李成深受他們的影響,變荊、關雄壯渾偉之勢為清勁秀潤之氣。
由于李成生活在不同于荊浩、關仝的山東營丘,所面對的是一派平原加丘領的齊魯風關光,所以,他的畫“近視如千里之遠,”呈平遠式構圖的特點。
他在生活上、仕途上不得志的境況,也決定了他苦寂無奈的心境,使得他的作品呈現出曠達清高,孤傲苦寂的境界。
他用墨淡潤,運筆清瘦,“惜墨如金,淡墨如夢霧中,畫面渾潤。
”黃公望《寫山水訣》中載:“先用淡墨,積至可觀處,然后用焦墨、濃墨分出畦徑遠近,故在生紙上有許多滋潤處。
”他畫《讀碑窠石圖》中亂石崚嶒的土崗上,幾棵古木參天,亂藤攀援,清冷的曠野上一老者戴笠騎騾,仰讀矗立在樹旁巨碑上的碑文,碑側款曰:“王曉畫人物,李成畫樹。
”畫中土坡用筆卷動如風,用墨清淡雅致;枯木用筆中峰勾勒,寒木風骨,平正勢奇,枯枝多變,壯如屈鐵。
清安歧《墨緣匯觀》云:“以水墨作平遠之景,位置奇逸,氣韻深厚,樹木虬屈,坡石蒼潤。
”畫法高古,得唐人三昧。
他畫樹自然天成,松桿勁挺,枝葉郁然,野逸清雅,“林木當時為第一,”“其所作寒林,多在巖穴中,栽扎懼露,以興君子之在野也;自馀窠植,盡生于平地,亦以興小人在位,其意微矣。
” 深受李成影響的畫家很多,如燕文桂、許道寧、范寬、郭熙、王詵等。
范寬雖然也是北方人,但他則保留并發展了荊關皴如刮鐵的嚴整風范,他和李成都同師于荊浩、關仝,但由于生活地域的差異,人生經歷的不同,他們都有迥然不同的藝術風格。
范寬,名中正,字仲立,華源人。
他為人性情寬厚大度,一派關中豪氣,他“風儀峭古,進止疏野,嗜酒落魄,不拘世故。
喜畫山水,師李成又師荊浩;山頂好作密林,水際作凸兀大石。
”他的畫一方面“師古人之理法”,另一方面“師自然之理法”,《圖畫見聞志》載:“居山林間,常危坐終日,縱目四顧,以求其趣。
雖雪月之際,必徘徊凝覽,以發思慮。
”他久居于終南山、太華山,一生沉吟于山水之間,終日觀覽自然以求其趣。
他落筆雄偉老硬,真得山骨,然其剛古之勢,又不犯他人,自成一家。
他師法李成而又不同與李成,王詵說:“李成墨潤而筆精,煙嵐輕動,如面對千里,秀氣可掬,”“范寬如面前真列峰巒,渾厚氣壯雄逸,筆力老健。
”其二人山水一“文”一“武,”李成表現平林荒寒,意境清幽曠遠;范寬表現巍峨峰巒,意境雄壯豪邁。
從范寬的作品《溪山行旅圖》、《雪景寒林圖》就可一覽他的山水畫主峰凸兀,氣整偉峻,給人一種咄咄逼人之威嚴。
他注重山、石、景、物質與骨的細致刻畫,精心營造山坳深壑中的飛瀑流泉和層層深厚的古木密林,他的“釘頭皴”或“雨點皴”對后世影響深遠,師法其畫法的畫家有黃懷宇、紀真、商訓、燕文貴等,他對李唐及南宋諸家山水影響很大。
與北派李、范對峙的董源筆下是一片江南景象。
董源,字叔達,鐘陵人。
山水有兩中類型,水墨類王維;設色類二李。
他的山水平淡天真,樸茂靜穆,文氣十足,米芾《畫史》中說:“平淡天真,唐無此品,在畢宏上。
近世神品,格高無與比也。
”“峰巒出沒,云霧顯晦,不裝巧趣,皆得天趣。
嵐色郁蒼,枝干勁挺,咸有生意,溪橋漁浦,洲渚掩映,一片江南也”。
他最大成功之處是創造了“披麻皴”法,他用大披麻皴畫樹則枝干圓渾,皴山石則渾樸蔥潤。
他的畫用筆圓曲渾潤,少剛勁方正;用墨清潤淡雅,少濃郁渾厚。
構圖平遠靜謐,山頂多礬頭,多蒼茫清逸之氣。
董源開江南畫派,巨然是其傳承代表,巨然的畫“嵐氣清潤,布景得天真多”。
米芾也深受董源煙霧彌漫、皴擦鬼異之影響,山水畫點點通透,煙霧彌漫,極富文人審美氣象。
明董其昌稱董源為“天下第一。
”他的山水畫對“元季諸家”直至“清季諸家”影響極其深遠。
宋三家之后又有繼承各派者無數,郭熙是李成繼承者中成績最大的畫派,當時宮中“一殿專背熙作。
”他的山水構圖多變,重“三遠”之法;筆墨精深老辣,意境玄淡獷遠。
對后世影響很大,追隨者院內院外者不可勝數,他樹立了畫院山水畫北宋風格。
在李、范、董三大家的影響下,到北宋中后期,寫實性的全景式山水畫發展到了極致,到了南宋,山水畫系無旁出,李唐左右了山水畫壇,他及劉、馬、夏等又另辟溪徑,出現了“水墨剛勁”的風格。
三 北宋王朝統一后,采取“輕徭薄賦”的措施,廣泛推進農業生產,大力開墾荒田,增強國力,富裕白衣,為文化興盛創造了基礎,哲學、史學、詩文、藝術諸方光耀百世,各方面的發展觸動了宋代大山大水、法度森嚴的繪畫風貌。
政治上“文治盛世,”“崇文抑武。
”文人們得到了尊重,宋太祖說:“昔者科名多為世家所取,朕親臨殿試,盡革其弊矣。
”宋代的科舉制度使得許多民間百姓有了機會入仕和參政,所以許多畫家紛紛出山,進如朝廷。
北宋李成雖隱居太行山,范寬隱居終南山、太華山,但他們畫名俱高,《圣朝名畫評》云“宋有天下,為山水者,惟中正與成(李成)稱絕,至今無及之者。
”“范寬以山水知名,為天下所重。
”元湯垕謂范寬畫“照耀千古。
”所以,朝廷到處重金收購李成的畫,宋神宗每見李成親筆,“必磋賞之,”當時內府所藏李成作品便有一百五十九幅之多,可見李成和范寬在當時的影響之大,也可見朝廷對畫家的重視程度之大。
師法李成的郭熙“本游方外”,后入朝廷公事,他對于自然山石林泉、村野鄉居的描繪,不是對現實的逃避,而是對于美好過去生活的回憶。
早在北宋時,與郭熙齊名而后又主宰南宋畫壇的李唐也是一例,宋徽宗政和年中,他赴開封應試,當時的考題是“竹鎖橋邊賣酒家,”李唐深得“鎖”意,徽宗十分欣賞。
所以“郁郁乎文”的時代氛圍與人文思想的啟導,使得文人士大夫思想活躍,作品更具生活氣息,山水畫作品流派紛紛,更富有人文內涵,有“法度森嚴”逐漸向“文人審美”的方向發展。
宋代朝歷代帝王都喜歡繪畫,政治上重文不重武,對外打仗總是失敗,統治者看視軟弱無能,那么“文治”使得國內安定無事,這使得社會生產力大大發展,農業、手工業、工商業、科學技術等等都有了巨大發展,物質文明是繪畫藝術有了發展的根本保證。
所以社會物質生活的富裕,文人士大夫文化的相互滲透,畫家們深入生活,煙云供養,或隱居山林,或曠游自然,把自己對自然的感悟融入山水畫創作之中,搜奇異峰巒,創窮極造化:李成描繪自己熟悉的齊魯風光,范寬描繪自己熟悉的關陜風光,董源描繪自己熟悉的江南風光,郭熙更是“飽游飫覽”……山水畫風向世俗生活靠攏,形成了符合于宋代“民族本色”的風貌,宋代院體山水畫的表現形式、表現技巧及人文色彩都達到了一個高峰,對元、明、清后世山水畫的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山水畫的意境論證思路
一,仁者樂山,知者樂水。
(樂,讀音是要,四聲)。
二,國畫山水畫按照色彩可分為兩大類:單純用墨的,用色彩渲染的。
三,單純用墨,由于摻水量不同,就出現了墨分五色的功效。
四,國畫山水畫按照用筆可分為兩大類:工筆山水,潑墨山水。
五,不論上述如何使用,作者的目的就是兩個:寄情于景,借景抒情。
總之就是情景交融。
六,為更好地增強效果,畫面構圖多是散點構圖(也叫多點透視)。
——不是西方美學的消失點唯一的那種。
不運用透視原理(近大遠小,近高遠低,近低遠高)。
————老衲一枚,囿于見聞,不知對你題目說的《意境論證》有用嗎。
就只能胡扯這么多啦。
山水畫上的風水
山水畫上的風水大師看看,此畫風水如何
最后一排的山算什么山
有沒有探頭山
——所謂探頭嶺,是指在陰陽宅用事的穴位處,中隔一山,看到隔山后某個山頭顯現一部分,這個山頭為探頭嶺,嚴格講整座山顯現部分只有整座山頭的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為探頭嶺;顯現部分達到二分之一以上并高聳,為官山,后代定有出仕為官的。
圖中顯現的是作者筆下的遠山,與探頭嶺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概念。
在實際陰陽宅的穴位處,如果看到有如畫中的遠山情景,其中有幾個遠山山頭明顯屬于探頭嶺的特征。
如果認為畫中的遠山就是探頭嶺,也就只能認為是“八公山上,草木皆兵”了。
關于物件的風水作用和意義。
家中擺什么物品旺風水、怎么樣擺旺風水、擺什么位置旺風水的問題
不論是擺、掛、敬何種物品,不論擺、掛、敬在什么地方,以下的內容忠告人們,認識清楚了,看透徹了,想明白了,擺、掛、敬什么都好,在任何位置,只要不妨礙正常活動,安全有保證,禮拜神佛的地方要清靜,都會旺風水,否則什么都不是,如同廢品收購站,物品堆砌庫。
物品擺放和其它“藝術性趣”物品,如養魚、種花;只要安全,不妨礙正常活動,便于觀賞,便于管理,便于擺放,家中什么地方都是可以利用擺放的地方。
是一種樂趣培養,指望作為風水應用的物品直接就有好的風水效應,是不可能的。
但好的情趣,對人的身心健康有益是實。
身心愉快,某種“靈感”來得快,這種靈感正確,就有可能帶來財富也是事實。
這也許就是作為風水物品能起到崔財、旺財作用的結論。
總之,風水效果最終還是要靠發揮人的潛能和靈動才能實現。
臥牛擺放在風水中的作用
————回答是:所有擺設物件、假山造型、字畫、標本、雕刻、裝表、裝飾、養魚、養龜、種花、種樹、敬奉的神圣、佛像,視同臥牛,風水效應義理相同。
臥牛擺放在風水中有作用嗎
回答是:沒有。
臥牛擺放在風水中真的沒有作用嗎
回答是:不一定。
那么臥牛擺放在風水中的作用到底在那里
本人的回答如下:臥牛擺放還是臥牛擺放,臥牛擺放的作用在于欣賞和賞識,不能為賞而賞,為識而識,是要在欣賞和賞識中得到人生真諦和人生感悟。
一、欣賞和賞識過程是培養和鍛煉一個人的品性過程,心賞和賞識的含義,貴在能培養一個人持久、經常、衡定、感悟、象征的心性,克制一個人的性急、焦燥、狂妄、麻痹、懶散的心性,這是一個人為人、處世、行事的真諦,也是欣賞和賞識的真學問。
二、欣賞和賞識不在于物品有何種效果,而在于你的心中要有感悟,通過欣賞和賞識心中疑聚出人生真理,否則欣賞和賞識的物品再好、心愛的作用再大,心中無感悟,也失去欣賞和賞識的真實意義。
只有你心中有感悟、有啟迪、有思想、萌生的是未來世界的新創意,才會因欣賞和賞識而成功,這就是欣賞和賞識的真實意義。
否則,金山、銀山照樣可歸于消失,真正的價值,有時起源于一種思想觀念的萌發和更新。
這才是欣賞和賞識物品能助人轉運、能鎮宅驅邪、具有珍寶效應和風水效應的真實含義。
上一篇:三十而立生日感言女人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