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下鄉志愿者可以做什么
我來告訴你吧,基本上,你什么都做不了。
如果說能做,就是做個浮皮的表面文章。
我先說說你為什么做不了。
首先,你是個農村外行,農村的產業,無非農林牧副漁,除非你是專業領域內的,否則你真的什么都不懂。
育苗、防病、除草、殺蟲、高產,這些你懂嗎
扶貧下鄉,外行能領導內行嗎
有個下鄉干部,給貧困戶每人弄了一頭豬,就認為能發揮作用。
我姐姐的養豬場,一頭豬工業化養殖,一頭只能賺三百元,那都是好的了,你說這個干部就憑兒時的記憶讓貧困戶養豬,你說能脫貧嗎
其次,你沒有足夠的資源。
農林牧副漁和所有產業一樣,最需要的是一下幾樣:一是技術升級,換句話說,就是需要高產防病之類的新技術,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收入;二是資金,農林牧副漁都是資金密集勞動密集的產業,投入其實是相當驚人的;三是項目扶持,這需要配套政策,要有項目補貼和審批便利,這才能推動發展。
最后,你沒有足夠的動力。
這個不多說了,因為你沒有切膚的生存體驗和生存壓力。
那么,怎么才能做好扶貧下鄉呢
首先,不是扶貧,而是要扶富。
很簡單,農村要上項目,只有項目才有指引作用,帶領作用,這個就要發動有知識有實力的農民,讓大家看到他賺錢了,這樣才有動力。
只有項目,才能容納閑置勞動力,提高全季度勞動力的就業率,比如說蔬菜大棚,每個季度需要雇傭很多勞動力,而對勞動力要求又不高。
山東的蔬菜基地,就是由農戶的帶動和示范,才形成了產業基地。
同理,東北的養蜂、黑木耳,也是這么做的。
發揮地區優勢,永遠是最重要的。
其次,要農研、種研、農科院等機構專業扶持,技術上引領農民高產高收入。
農民不傻,現在各個省市發布的農業技術操作規范,其實已經很科學了,種植技術和農機技術規范都是最新的,但細節上,還需要更科學的指引。
比如說,今年水稻倒伏了,農戶知道肥大了,但不知道具體那個種植品種的基肥蘗肥粒肥穗肥比例是怎樣的,這就需要科學的指引,需要實時的技術對接。
第三,要利用網絡和大數據,實現農業的產業升級和產業細分。
換句話說,就是主打綠色、有機的品牌,利用信息扁平化的特點,來實現消費者和生產者的對接。
比如大米,普通種植的對應什么人群,施少量化肥農藥的對應什么人,完全無農藥化肥的賣什么人,溫泉米冷泉米賣什么人,這是未來產業分級的趨勢,對于村里的外來人,信息是你們唯一的優勢。
第四,吸引外來投資。
如果政策到位,資本是逐利的,而資本本身又有追求技術革新的動力,這就給地區帶來了發展機遇。
我們這里新建的蔬菜大棚,立體無土栽培,智能控溫、放風、噴霧、遮陽、覆被,配套控制中心和小型化驗室,帶智能生長監控系統,四百棟,容留一千多人同時就業,你說地區產業會怎么樣
總之,扶貧是很難的,窮,是因為缺知識,缺勞動力,缺資金,缺技術,缺政策,缺信息,缺指引。
所以,一個志愿者能做什么
我說,基本什么都做不了,你能解決他缺的一樣就了不起了,扶貧還需要整個政策給與設計和支持。
精準脫貧的四種方式
派活給人家干,人家才能有收入,這便是扶貧了,難道只是去開個會,嘴上哇啦半天毫無用處,最后只是淡淡說了個精神扶貧了事。
十篇50字以內的時事新聞
鎮紀委
村里扶貧專干累不累,工資多少一個月,一個月有幾天假,兩年后是不是就不用扶貧人員啦
現在脫貧攻堅任務重,村里專干工作量還是很大的,上要對接好鎮里的工作和幫扶人員,下要服務好貧困戶,整理好他們的檔案資料
我在安徽,專干一個月拿到手2000不到
正常情況下是雙休的,可現在村里事情多,加班是常態
雖說2024年全部脫貧,但脫貧不脫政策,工作肯定還是要做的
幫扶責任人在扶貧下鄉途中得腦更這種病后單位上給職工在日后養病其間考勤制度該怎么執行
幫扶責任人在扶貧下圖中得腦梗,這個單位還給職工,在日后養病期間考勤制度應當酌情考慮。
下一篇:返回列表